『壹』 拉肚子怎麼治療的啊
慢性腹瀉可能會導致身體營養流失,因此需要謹慎對待。避免隨意使用止瀉葯物,因為這類葯物可能伴有副作用。改善腹瀉狀況,首先應該注意飲食,避免食用過於油膩或辛辣的食物。此外,推薦使用小七飲料,其主要原料為奇亞籽,通過物理方式幫助修復腸道環境,從而有效改善腹瀉症狀。
奇亞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腸道健康。它還能提供必要的營養素,幫助恢復腸道菌群平衡。同時,奇亞籽吸水性強,可以增加糞便體積,有助於緩解腹瀉。使用奇亞籽製作的飲料,不僅口感清新,還能為身體帶來益處。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選擇合適的食物和飲品,還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減少精神壓力,這些都有助於改善腸道健康。另外,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增強腸道功能,有助於緩解腹瀉。
如果腹瀉持續時間較長或伴有其他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給出合適的治療方案,確保身體健康。
總之,通過合理飲食、選擇合適的飲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可以有效改善腹瀉症狀,促進腸道健康。
『貳』 治療寒濕型腹瀉的方法有哪些
對於寒濕型腹瀉,可採用艾灸神闕穴、中脘穴的方法進行緩解。首先,將生薑切成約3~4毫米的薄片,用牙簽扎些小孔。隨後,躺下,將生薑片放置在神闕穴、中脘穴上。接著,捏成小窩頭形狀的艾絨,點燃後放置於薑片上。當感覺有灼熱感時,更換新的艾絨。每次艾灸持續3~5壯即可。
此法具有一定的調理效果,幫助改善寒濕型腹瀉的症狀。艾灸是利用艾草燃燒時產生的熱能,刺激穴位,以達到調節體內氣血、溫煦臟腑、驅寒祛濕的目的。在操作時,生薑的使用可以增加艾灸的滲透性,加強艾灸的作用效果。
此外,除了艾灸,還有其他方法可以緩解寒濕型腹瀉。例如,調整飲食結構,避免攝入生冷、油膩的食物,多吃易於消化的清淡食物,如米粥、面條等。同時,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有助於改善腹瀉症狀。
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有助於改善身體的自我調節功能,對於緩解腹瀉有一定的幫助。適量進行輕度運動,如散步、瑜伽等,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對於腹瀉的患者,還應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如果腹瀉持續時間較長或伴有嚴重症狀,如高燒、脫水等,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醫生的指導和治療。
『叄』 促進腸胃蠕動的運動有那些
促進腸蠕動方法:
1、適當的全身運動,散步、慢跑等。
2、腹部的局部按摩,方法是以掌心緊貼腹部皮膚,從右下腹開始按順時針方向以環形按摩至左下腹。
3、多吃富含纖維素及潤腸的蔬菜水果和食物,如綠葉蔬菜、蘋果、香蕉、蜂蜜、燕麥等。
4、多喝水,特別是清晨空腹喝一杯(200毫升左右)溫開水,可以促進腸蠕動。
5、酸奶和一些葯物都含有對腸道有益的菌群,可以保持腸道內環境的健康,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
(3)有什麼運動可以治療腹瀉擴展閱讀:
可以促進腸胃蠕動的食物
1、大麥茶
大麥茶是將大麥炒制後再經過沸煮而得,喝了它不但能開胃,還可以助消化,特別適合老人、兒童飲用。大麥茶具有解毒、去腥、去油膩的功效,尤其是熱飲具有純並很強的解油膩作用。大麥茶還可用於消除由於飲食過度引起的胸悶腹脹,有增強胃動力的作用。
2、山楂
吃多了東西、不太好消化的時候吃點山楂丸,無疑是最圓行好的解膩方法。因為山楂中含有的粗纖維高達20%,可促進腸蠕動。山楂還可以增做腔跡加胃蛋白酶活性,所含的脂肪酶能促進脂肪分解,起到消食積、助消化作用,在消化肉類方面功效尤其顯著。
3、菠蘿
如果經常消化不良,飯後可吃點菠蘿。菠蘿含有一種叫「菠蘿朊酶」的物質,它能分解蛋白質,溶解阻塞於組織中的纖維蛋白和血凝塊,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炎症和水腫,幫助消化及排走體內毒素。
『肆』 解決寶寶拉肚子的方法
寶寶腹瀉不愈怎麼辦?
有的寶寶患了腹瀉後,總是不見轉歸,病情持續2周以上甚至幾個月。同時胃口不佳,體重增長慢。媽媽心裡焦急萬分,但又不知是何原因所致。通常,可能由這樣幾種原因導致:
原因1 急性腹瀉沒有徹底治癒,多見於沒有母乳而改用牛乳喂養的寶寶。這樣的寶寶胃酸及消化酶分泌量少,消化能力弱,因而使腸道下部的正常菌跑到腸道上部,把吃進去的食物分解、發酵,形成腐敗的物質不斷刺激腸道,造成腹瀉經久不愈。對此,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採用食品療法進行治療,如稀釋牛奶、焦米湯、酸牛奶、胡蘿卜湯及蘋果泥。
原因2 長期使用抗菌素,殺死了正常菌群,使大量致病菌得以繁殖。應該馬上停用抗菌素,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葯一些扶植正常菌生長的葯物,讓腸道盡早恢復正常狀態。
原因3 對牛奶中的蛋白質過敏。要馬上停喝,盡量母乳喂養,或喂豆奶粉、米糊,及時添加離乳食品,嚴重者需去醫院靜脈輸入營養。
媽媽護理常見誤區
誤區1 只要排便次數多就是腹瀉
有的媽媽常在這種情況下急著服用止瀉葯,可這個問題並不這么簡單。因為,6個月內的寶寶在生後不久,可能經常會在餵奶後就排出黃綠色稀便。每天少則4~6次,多則達到10餘次,便中還有奶塊或少許透明黏液。
這種情況多見於母乳喂養的寶寶,其實它是一種生理性腹瀉。隨著消化功能逐漸發育,多在添加離乳食品後會自然好轉,而並不是患了腸炎。只要寶寶胃口正常,精神愉快,反應良好,睡眠安穩,體重也在增長,大便化驗無異常,就用不著服用止瀉葯,以免影響正常的腸功能。
誤區2 腹瀉都是由細菌引起的
有的媽媽一見寶寶腹瀉,馬上就給喂抗菌素消炎。其實,腹瀉除了細菌外,也可由病毒或黴菌引起,如寶寶所患的秋季腹瀉,就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這種腹瀉服用抗菌素後一點也不見效果,只會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導致更為嚴重的腹瀉。有些抗菌素甚至損傷寶寶的聽神經,或導致日後個子長不高。因此,服抗菌素不見效時要馬上停葯,趕快去看醫生。
誤區3 給腹瀉的'寶寶吃甜食
寶寶腹瀉時,媽媽往往在稀粥或米湯中加些糖,以為這樣既補充熱能又易消化。然而,這樣只會加重腹瀉。因為,腹瀉使腸黏膜受損,不能將糖分解為能被腸道吸收的單糖,因而使水分從腸壁被動地進入腸道,致使腸腔水分增多,排便次數增加。
推拿捏積治療小兒腹瀉
中醫認為:小兒腹瀉是脾胃功能失調或外感時邪所致,臨床可分為傷食瀉、驚嚇瀉、風寒瀉、濕熱瀉和脾虛瀉,小兒秋季腹瀉以脾虛瀉最為多見。小兒腹瀉除有大便不正常外,還可出現許多兼加證:如發熱、嘔吐、口渴、流涕、咳嗽、腹痛、厭食、面黃、疲乏無力等。
對於小兒腹瀉,中醫常採用中葯內服、膏葯貼臍、飲食療法及推拿捏積等方法治療。吃中葯需要請大夫根據症狀體征、舌苔脈象進行辨證施治。貼臍的膏葯,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品種,可酌情選用。腹瀉小兒的飲食療法,可選用山葯、生薏米、蓮子等加在大米中煮粥,要求粥中的米要煮爛,其米湯也可給小兒頻頻飲之。
採用推拿捏積療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時,可酌情選用補脾土、揉板門、揉外勞、運內八卦、揉臍、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推拿手法,捏積療法中運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與穴位,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有較好的療效。
補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橈側邊緣,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兒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兒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門:板門穴在手掌大魚際平面,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兒手掌大魚際。
揉外勞:外勞宮穴在小兒手掌背正中,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兒手掌背中心的外勞宮穴。
運內八卦:內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內八卦穴為一圓圈。用左手捏住小兒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兒掌心做圓圈運動。
揉臍:臍即肚臍,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
摩腹:腹指小兒腹部,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兒腹部做圓周運動。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側一寸,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做按揉。
捏積:捏積時,主要將手法作用於小兒後背的脊柱及兩側,脊柱屬中醫督脈,主一身之陽,捏脊可調理陰陽,健脾補腎。操作時,醫者以雙手食指輕抵脊柱下方長強穴,向上推至脊柱頸部的大椎穴。同時雙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動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時,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6遍結束後,用兩手拇指在小兒的腎俞穴輕抹3下即可。捏積療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結語
腹瀉患兒,家長應密切注意其精神狀態,如果孩子精神萎靡或煩躁,囟門、眼窩凹陷,口唇乾燥,此為脫水的危險信號。酸中毒一般是在脫水基礎上發生的,患兒昏睡,口唇呈櫻桃紅色,呼吸深長,嚴重的會發生抽風等症狀,此時應立即送醫院進行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