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嬰兒可以吃胞磷膽鹼鈉片嗎
你好,6月寶寶頭圍大約在42厘米左右,過小為頭小多見於營養不良的寶寶。 胞磷膽鹼鈉片主要是營養神經的,用於治療顱腦損傷或腦血管意外所引起的神經系統的後遺症。可以應用。
② 求助,新生兒腦病
首先,寶寶的家長先不用太著急。當時做MRI的時候只是因為寶寶不活潑,不愛 哭鬧,吃奶不好么?寶寶出生的時候有沒有什麼異常情況啊,比如青紫窒息的病史,如果是這樣的話可能要考慮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但是這個病程度不同,一般治療可以應用營養腦細胞葯物一個療程,10天左右,神經節苷脂鈉比較好,也有地方用胞磷膽鹼鈉的。一個療程後比如說出院了的話過一個月後復查,一般情況的腦病恢復的應該不錯,一定要注意定期復查。 因為MRI報告只是對於當時的片子出的整體報告的描述,所以最好還是看寶寶的臨床表現。 對於後遺症的問題哪個大夫也不可能給您確定的說,如果檢查結果比如MRI特別不好的話,比如出現大量顱內出血,腦室擴張的話,大夫肯定會和您說的。 對於武漢不太了解唉,應該正規的兒童醫院都可以吧。 不用太擔心,積極治療,定期復查就好了。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③ 思考林 胞磷膽鹼鈉膠囊可以經常吃嗎 長期服用有什麼壞處
目前公認其病因是神經細胞的退行性變,主要病變部位在黑質和紋狀體。那麼,思考林胞磷膽鹼鈉膠囊可以經常吃嗎?長期服用有什麼壞處? 帕金森氏病起病緩慢,是逐漸發展的,也就是說並不是一下子就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是一種緩慢的、進展性的發展過程。繼發性帕金森綜合症病人具有運動障礙、震顫、強直三大症狀。許多帕金森病患者或家屬在網路上查閱治療、預防資料時,經常搞不清帕金森綜合症和帕金森病的區別,以為都是同一種病。實際上,通常所說的帕金森綜合症與原發性帕金森病不是一回事。帕金森綜合症常繼發於某些神經系統的其他疾病,包括腦血管病、腦外傷、顱內炎症、腦腫瘤,或是由毒物、葯物所引起,故又把帕金森綜合症稱為「繼發性帕金森病」。 在這里,康愛多提醒,思考林胞磷膽鹼鈉膠囊是不可以長期服用的。因為長期服用,偶見胃腸道反應,輕微,持續時間短等一些不良的症狀。同時,長期的服用,葯效也會逐漸的沒那麼有效,因為體內產生了抗性。 康愛多建議,帕金森病病人應該多點鍛煉。因為患者表現出姿勢反射的障礙,行走時快步前沖,遇到障礙物或病人突然停步的時容易跌倒,通過平衡鍛煉能改善注重症狀。雙足分開25-30公分,向左右、前後移動重心,並保持平衡。軀乾和骨盆左右旋轉,並使上肢隨之進行大的擺動,對平衡姿勢、緩解肌張力有良好的作用。 還有任何問題,找康愛多吧。
④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咨詢
近來經常能聽到某剛出生的嬰兒得了「缺氧缺血性腦病」,這讓初為人父母的家長憂心不已,近來這種病的「犯病」率有愈加嚴重之勢。這種情況是為什麼會出現,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新生兒得了「缺氧缺血性腦病」? 從我女兒出生的經歷,我對以上情況談一些看法: 1、我的孩子2009年1月26日出生的,早產27天左右,剛出生就在監護室中監護了3天。第4天拍腦部CT,CT片上附著「...腦有低密度陰影,附合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特徵。」,醫生根據CT片子診斷我女兒得了「缺氧缺血性腦病」。我們對醫生的要求是只能治好孩子的病,一切都好說。醫生建議住院治療1—2個療程,我們就聽從醫生的建議住院治療。治療期間給女兒掛了「腦活素」(促進腦部發育)、「水樂」等,除了日常查房,囑咐家屬注意的吃奶情況和呼吸情況,醫生並沒有其他的治療行為,到第6天醫生讓我女兒出院。從出生到出院我女兒共花費近4000元。 2、在得知女兒得了「缺氧缺血性腦」,我很著急,在網上搜索相關的病例,了解這種病相關情況。缺氧缺血性病診斷需要腦科、神經科和兒科醫生合作,並從嬰兒的臨床反應來診斷是否得腦病。CT科醫生根據CT影像診斷嬰兒得缺氧缺血性腦病,這里有很大的誤區和問題。 CT科醫生是沒有資格和能力來診斷此病,況且他的診斷只是憑一張CT影像。腦部有低密度陰影可能是嬰兒出生時受產道擠壓導致腦部積水或出血,也可能是發育不完全,要確診需要進行臨床觀察。我女兒計劃觀察一周,住院期間沒有呼吸窘迫等反應,第6天醫生建議出院。1個月後又拍了CT,CT影像顯示腦部已經比以前要好。計劃過一段時間再去檢查一下。 3、從積極治療的角度,需要掛些腦活素以促進腦部發育,畢竟沒法排除得病的可能性。我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以供遇大家參考。只要小孩反應很好(吃奶正常、睡覺安穩、呼吸平穩),就不會有事。輕度腦病經過治療都能康復的和正常小孩一樣。 推薦你看醫學專家的詳解。 http://you.video.sina.com.cn/b/14136362-1283815022.html 4、補充: 很多嬰兒本屬早產兒也用新生兒的標准來診斷,結果得了「缺氧缺血性腦病」,這是很不科學的。早產兒出生時各方可能沒有發育完全,腦部有低密度陰影是正常的。 中,輕度的腦病治好後是沒有後遺症的。 光憑CT片不能確診得「缺氧缺血性腦病」。 不排除有醫生為經濟利益,而故意嚇唬孩子父母,以此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