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耳膜充血是什麼意思
耳膜充血一般不會穿孔,但一定要及時治療.長期使用耳機對耳朵是與傷害的 治療過程中不要過激運動,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可適當清淡飲食。 祝早日康復!
B. 分泌性中耳炎偏方
並沒聽說過有什麼偏方之類,還是去醫院通過葯物或者手術治療比較好。效果好,病人也少受痛苦!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積液及聽力下降為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又稱為滲出性中耳炎、非化膿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積液、漿液性中耳炎、漿液—粘液性中耳炎、無菌性中耳炎。如果積液及粘稠而呈膠凍狀者,又稱為膠耳。在上呼吸道感染後以耳悶脹感、聽聲遙遠和聽力減退為主要症狀。由於耳痛不明顯,兒童主訴不清,在小兒聽力受到影響時家長才發現就診,常常延誤診斷和治療。耳科專科檢查可見鼓膜呈琥珀色或橘黃色,亦可見氣液平面或氣泡,鼓膜活動度降低。分泌性中耳炎兒童多見。可造成兒童的聽力損失,影響言語語言發育,應高度警惕和及時觀察治療。對於成人單側病變者,應盡早明確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圍間隙的佔位性腫瘤,盡早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 積極治療原發病及鄰近病灶,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的通氣功能,平衡和消除中耳鼓室內的負壓狀況,通暢引流鼓室內的積液,防止鼓室粘連和中耳膽脂瘤及膽固醇肉芽腫的發生。 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 1、保守治療: 1.1鼻腔收縮劑:改善咽鼓管通氣功能,常用葯物為麻黃素制劑、鹽酸羥甲唑啉等葯物,但是使用此葯物要注意防止葯物依賴,~般療程不超過1周,若頻繁過量使用易引起葯物性鼻炎。麻黃素類鼻腔收縮劑可升高血壓,老年人用葯後應觀察血壓變化。 1.2粘液促排劑:可調節咽鼓管及鼓室內黏膜生理功能,促進鼓室內積液排除,改善黏膜粘液毯的清理作用,常用葯物有:鹽酸氨溴索、桃金娘油、桉檸蒎等葯物。 1.3抗生素:在急性期內,可短期內使用敏感抗生素。 1.4口服糖皮質激素:對於無糖尿病等禁忌症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葯物如潑尼松等口服,但只可作短期治療,不宜長期使用。 1.5鼻用糖皮質激素:改善鼻腔炎症狀態,消除炎症介質,且相對口服糖皮質激素更為安全,局部作用於鼻腔、鼻咽、咽鼓管,全身副作用小。 1.6咽鼓管吹張:可採用咽鼓管吹張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或導管法促使咽鼓管通暢,還可經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潑尼松龍,達到通暢和引流的目的。但應用此方法時須注意鼻腔不能有鼻涕,不然容易將鼻涕吹入鼓室,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2、手術治療: 2.1鼓膜穿刺抽液:可同時作為診斷方法及治療方法,可有效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必要時可重復穿刺,或抽液後注入糖皮質激素類葯物。 2.2鼓膜切開術:適用於分泌的液體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盡者。不合作的小兒可於全麻下進行。需要注意保護鼓室內壁黏膜,鼓膜切開後應將鼓室內液體全部吸盡。 2.3鼓室置管術:適用於病情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膠耳,頭部放療後,咽鼓管功能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者,目的是改善通氣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復功能。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3~6個月,最長可達6月~1年。可在咽鼓管功能恢復後取出通氣管,有部分病人可自行將通氣管排出於外耳道內。 2.4對於頑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目前咽鼓管激光成形術和咽鼓管球囊擴張術為該類患者帶來一線希望。對於反復發作的,病程大於3個月以上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採用此類方法,改善咽鼓管通氣功能。 激光咽鼓管成形術:應用半導體激光、CO2光纖激光、KTP激光燈等軟管激光,對咽鼓管圓枕後唇部分進行消融,國外在近兩年的臨床研究發現其有效率達到90%以上。球囊擴張咽鼓管成形術:應用球囊置入咽鼓管咽口,對咽鼓管軟骨部進行擴張,提高咽鼓管軟骨部開放功能,達到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 當懷疑鼓峽阻塞、鼓竇入口有肉芽組織阻塞的頑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考慮單純乳突切開術及鼓室探查手術,同時行鼓膜置管術。對將要發生粘連性中耳炎及內陷囊袋者,應該盡早進行手術治療,以防止並發症。 兒童及嬰幼兒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 1.密切觀察和隨診 因為分泌性中耳炎為自限性疾病,有一定的自愈率,在給予有創治療前患者應該嚴密觀察3月。分泌性中耳炎是否自愈取決於病因及積液時間的長短。由急性中耳炎遺留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約75%~90%在3月時可以自愈,鼓室壓圖由B轉為A,C型。約55%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在3月時自愈,但是,約1/3的患兒可能加重。在起病時間不祥的2~4歲患兒中,約25%的患兒自愈時間為3個月。嬰兒和小小兒的自愈率更高。2歲以上雙耳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在3月以上患兒,在6~l2月時其自愈者約為30%。 對於處於觀察階段的非高危患兒,無論是葯物還是手術干預則百害而無一利,而觀察等待對非高危患兒則無害處;需要告知家人患兒聽力差,尤其是雙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制定改善患兒聆聽和學習環境的措施和方案;定期復查,並進行氣壓耳鏡和鼓室壓圖檢查。 改善聆聽環境的措施包括:說話時在3英尺內;將周圍干擾的聲響關掉如電視機、音樂;面對患兒說話時,做到口齒清晰,並應用手勢和圖片等視覺方式作為輔助;降低語速、提高音量、言語清晰;與患兒一起閱讀和講述、解釋圖片或提出問題;注意重復單詞、片語或句子;安排患兒坐在距離老師較近的位置上;在教室里使用可調節音量的擴音設備等。 2.葯物治療 對於兒童,葯物療效短暫而有限,副作用多,不推薦使用。不主張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充血不應該成為抗生素應用的指征(有5%分泌性中耳炎患兒亦可表現為鼓膜充血),不主張聯合使用抗組胺葯及減充血劑,因為他們的副作用明顯。也不主張普遍地長期使用口服激素治療,除非個別病例。尚無證據支持咽鼓管通氣、口服或鼓室內注射粘液促排劑及其他葯物的治療作用。 3.手術治療 選擇手術時應該考慮的因素為聽力水平及伴隨症狀;是否存在影響(言語語言)發育的高危因素;分泌性中耳炎自愈的可能性。手術指征為分泌性中耳炎持續在4月以上伴有聽力減退和其他症狀;持續或復發性分泌性中耳炎,伴有高危因素存在(只要是高危患兒,無論積液時間長短,都應該盡早手術);鼓膜或中耳結構損害。應該綜合基層醫生、耳鼻咽喉科醫生和家人的意見,權衡手術利弊。隨訪患兒的手術指征為:較好耳的聽力水平達到40dB或以上; 長期分泌性中耳炎並出現了耳痛、不明原因的睡眠障礙和合並急性中耳炎反復發作;鼓膜後上方內陷囊袋;聽骨爛蝕;內陷粘連和內陷囊袋內角化物的積存。 手術術式包括首選鼓膜置管術(可使中耳通氣狀態保持12~14月);有鼻堵、慢性鼻竇炎、慢性腺樣體炎等指征時同時行腺樣體切除術,不建議4歲以下患兒行腺樣體切除術;再次手術時可行腺樣體切除術和鼓膜切開術,同時行鼓膜置管或不置管;不建議單獨行鼓膜切開術(使中耳通氣僅僅保持幾天,激光輔助鼓膜切開也只使中耳通氣保持幾周)或單獨行扁桃體切除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 (無確切療效)。研究顯示,在美國幾乎有7%的兒童在3歲以前都接受過鼓膜置管手術。 再次手術問題:在鼓膜置管脫管的患兒中,約20%~50%的患兒分泌性中耳炎復發,需要再次手術。建議再次手術時,無論腺樣體大小,都應該行腺樣體切除術(但是齶裂或黏膜下齶裂除外)。因為它使再次手術率降低50%。再次手術的療效好(對於2歲兒童的再手術療效明顯,而對於3歲兒童的再手術療效最明顯)。術式採用鼓膜切開+腺樣體切除(>4歲);鼓膜置管+腺樣體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