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灶心土是什麼東西
灶心土,為燒木柴或雜草的土灶內底部中心的焦黃土塊。
全國農村均有在拆修柴火灶或燒柴火的窯時,將燒結的土塊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即可。又名伏龍肝。主要含硅酸、氧化鉛、氧化鐵,此外,尚含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鎂等。
灶心土的識別注意
1、必須煅燒到中間沒有生土的程度,如果將整塊灶心土切開,中間還有土黃色的生土,這種灶心土就不能入葯。
2、灶心土是指位於爐篦子四周的燒結土塊,這個位置剛好位於灶膛中心,所以稱為灶心土。
❷ 灶心土要幾年的灶
20年以上的。伏龍肝,中葯名。為經多年用柴草熏燒而結成的灶心土。具有溫中止血,止嘔,止瀉之功效。這個土塊具有最好葯效的要20年以上的。
❸ 農村燒火用的灶台裡面的「灶心土」是中葯嗎有什麼功效
灶心土,說白了其實就是農村做飯用的灶台之內的土。這真的是一味中葯材嗎?朋友們可千萬不要驚訝,灶心土還真的是一味良葯!
3、灶心土外用可以療瘡癰、止出血。
中醫認為灶心土具有一定的解毒散邪、行氣止血的作用,故而對於皮膚上常見的邪毒瘡癰、輕微的創傷出血等症,灶心土也是可以使用的。
灶心土在緩解皮膚瘡癰諸疾的時間多外用,古人就常用灶心土和芝麻油一起混勻,然後攪拌成泥糊狀,外敷可療瘡消癰。
相信在農村的不少朋友還有這樣的經驗,小時間當皮膚有輕微創傷而出血的時間,家裡人就直接用些黃土面塗抹在傷口上,這樣就可以起到止血的效果。
而若是換用灶心土的粉末來緩解輕微皮膚創傷出現的話,其止血的作用更好。
❹ 中葯「灶心土」是什麼有哪些葯用價值
灶心土其實就是農村燒火用的土灶內的土,其入葯有“溫脾胃而止嘔瀉、斂出血而止血療瘡”的功效,可惜這種東西只有農村才有。如今灶心土已經非常難找了,哪怕在農村也很少有人用土灶燒火了。
灶心土本身並無害,所以在日常使用的話並不一定要拘泥於定量,一般情況下可以視情況而定,少者20g、多者100g也是可以的。
❺ 灶心土怎麼煮水喝
灶心土湯的做法:
配方:灶心土(煎湯代水)30克,鮮藿香30克,鮮紫蘇葉30克。
製法:
(1) 先取灶心土加水300〜500毫升煮30分鍾,去渣取上清液,入後2味葯煎沸5〜10分鍾
(2) 水煎2次,取汁混合。
用法用量:每日1劑,日服1或2次。
功效:溫胃止嘔。
主治:嘔吐(外邪犯胃型)。
特別說明:選擇此方,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收起]
❻ 伏龍肝也就是農村土灶裡面常見的「灶心土」,它有什麼功效和作用
灶心土也就是伏龍肝,是一種焦黃土塊,可以用來入葯,胃腸功能不好的人可以用灶心土緩解,可以用來緩解胃寒所致的嘔吐,可以起到止瀉止血的作用。可用於胃寒嘔吐、脾虛久泄、虛寒性便血、吐血、崩漏(經血多、滴漏不止)等。
溫馨小提醒:
綜上所述,灶心土作用非常多,也是中醫上常用的葯材之一,在農村很常見,隨處可得並不昂貴,適量的灶心土可以對身體起到一定效果,溫養胃腸,止血補血,因為里邊含有一些化學成分,長期服用可能對身體有不好的影響,建議大家合理使用。
❼ 什麼是灶心土
為燒木柴或雜草的土灶內底部中心的焦黃土塊。全國農村均有。在拆修柴火灶或燒柴火的窯時,將燒結的土塊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即可。又名伏龍肝。
【葯性】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溫中止血,止嘔,止瀉。
【應用】
1.出血證。本品性溫,能溫暖中焦,收攝脾氣而止血,為溫經止血之要葯。對脾氣虛寒,不能統血之出血病證,皆可應用,尤其對吐血、便血的療效更佳。如《廣利方》治吐血、衄血,單以本品用水淘汁,和蜜服;若便血屬下焦寒損者,可與乾薑、阿膠、黃芩等同用,如伏龍肝湯(《外台秘要》);凡脾氣虛寒之大便下血、吐血、衄血、崩漏等,以之與附子、白術、地黃等同用,如黃土湯(《金匱要略》)。
2.胃寒嘔吐。本品性溫質重,長於溫中和胃而降逆止嘔。主治脾胃虛寒,胃氣不降所致的嘔吐,與乾薑、半夏、白術等同用;也可用治反胃、妊娠嘔吐。如《百一選方》治反胃嘔吐,用本品研細,米飲送服;《本草蒙筌》治妊娠嘔吐,以本品搗細,調水服。
3.脾虛久瀉。本品既能溫脾暖胃,又能澀腸止瀉,主治脾虛久瀉,常配伍附子、乾薑、白術等。若治胎前下痢,產後不止者,可以山楂、黑糖為丸,用本品煎湯代水送服,如伏龍肝湯丸(《張氏醫通》)。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布包,先煎;或60~120g,煎湯代水。亦可入丸、散。外用適量。
1.《名醫別錄》:「主婦人漏中,吐下血,止咳逆,止血,消癰腫毒氣。」
2.《本草匯言》:「伏龍肝,溫脾滲濕,性燥而平,氣溫而和,味甘而斂,以藏為用者也。故善主血失所藏,如《金匱》之療先便血;《名醫別錄》方之止婦人血漏,漏帶赤白;《蜀本草》之治便血血痢,污穢久延;《雜病方》之定心胃卒痛,溫湯調服七劑即定。他如藏寒下泄,脾胃因寒濕而致動血絡,成一切失血諸疾,無用不宜爾。」
3.《本草便讀》:「伏龍肝即灶心土,須對釜臍下經火久煉而成形者,具土之質,得火之性,化柔為剛,味兼辛苦。其功專入脾胃,有扶陽退陰散結除邪之意。凡諸血病,由脾胃陽虛而不能統攝者,皆可用之,《金匱》黃土湯即此意。」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主要含硅酸、氧化鉛、癢化鐵,此外,尚含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鎂等。
2.葯理作用:本品有縮短凝血時間,抑制纖維蛋白溶解酶及增加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等作用,能減輕洋地黃酊引起的嘔吐,有止嘔作用。
❽ 煎中葯有什麼講究應該煎多長時間為誼
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葯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葯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葯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葯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煎葯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葯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葯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葯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鍾,第二煎30-40分鍾。治療感冒類葯物,第一煎10-15分鍾,第二煎15-20分鍾。滋補類葯物,第一煎30-40分鍾,第二煎40-50分鍾。
5.留取葯液量:一般指一劑葯經兩次煎煮合並後的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葯的方法:一般一劑葯煎煮兩次後合並葯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熱,腸炎,腹瀉的葯,也可採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癒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葯的煎煮: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葯物的性質,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葯物。
先煎葯: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葯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鍾,再與其它葯物混合後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葯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葯物久煎可使烏頭鹼分解為烏頭原鹼,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心作用。
後下葯: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葯物,要在葯物煎好前10-15分鍾投入鍋內。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如鉤藤所含的藤鹼,煎煮時間超過20分鍾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故不易久煎,多採用後下方法。
包煎葯: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葯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葯內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復花等。如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復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溶化服:用熱葯液將葯物溶化後服用。常見的葯物有玄明粉,芒硝。
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葯物,用熱葯液烊化後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葯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葯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採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葯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葯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沖服,一些貴重的葯物細粉不能與群葯一起煎煮,多採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葯粉溶於葯液中服。這樣既有利於發揮葯物的作用還又可節省葯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等。
我是北京中醫葯大學的學生~
❾ 100克的灶心土能煎幾次水
100克的灶心土能煎5次水,一次20克。
1、灶心土中含有重金屬化合物,比如二氧化硅、氧化鈣、氧化鎂等,也可能含有有毒物質,食用後可能會引起消化道不適或中毒症狀,因此炮製過程必須嚴格規范化。
2、伏龍肝,中葯名。為經多年用柴草熏燒而結成的灶心土。具有溫中止血,止嘔,止瀉之功效。用於虛寒失血,嘔吐,泄瀉。
❿ 溫經止血之要葯——灶心土
灶心土,居然也是一味中葯,相信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有些「中醫黑」會說中醫又在騙人,封建迷信.....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灶心土確實是一味很不錯的止血葯。灶心土,並不是灶台裡面燒完的灰,而是灶台內部中心焦黃的土塊。灶心土又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伏龍肝」。
灶心土, 味辛,性溫 ,歸屬 脾經、胃經 。灶心土主要的功效是: 溫中止血,止嘔,止瀉 。
溫中止血的灶心土,對應治療的是各類出血證,灶心土性溫味辛,能溫煦中焦脾土,脾主統血,能收攝脾氣從而起到統血止血的作用,灶心土也是中葯寶典里溫經止血的要葯。尤其針對脾氣虛寒,無法統血而造成出血的各類疾病,例如吐血、便血等。古籍《廣利方》治療吐血、衄血,用單味灶心土用水淘汁,最後用蜜調和服食。還有經典的黃土湯便是《金匱要略》中治療脾氣虛寒的各類出血證,例如便血、吐血、衄血、崩漏等,均可以黃土湯治療。這也說明中醫辨證為主,而不以疾病為選方思路。
灶心土還能止嘔,灶心土性溫質重,擅長溫中和胃,降逆止嘔,尤其是脾胃虛寒,胃氣上逆,無法下降所導致的嘔吐,可以取灶心土、乾薑、半夏、白術等治療。
灶心土還能治療泄瀉,尤其適合治療脾虛久泄的患者。灶心土能溫暖脾胃,又能夠澀腸止瀉,主治脾胃虛弱,久泄無力等症狀。其中取灶心土、配伍附子、白術、乾薑等等使用,療效很不錯。
相關論述:
不賣葯!不賣葯!不賣葯!(圖片來自網路,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