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上學遲,智力發育遲,會影響 嗎
孩子的智力發育
我們先看一下孩子的發展任務:
一個人一生的身心健康狀況,思維模式,性格習慣等與7歲前的成長有關。尤其值得關注的是,7歲前是構建健康的物質身體和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也是意志力和感官發展的關鍵階段。
我們中國人尤其關注兒童的智力發展,也就是大腦發育,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發展他的大腦呢?
美國資深華德福老師PATRICE(美國華德福教育中心出版發展部負責人)在天使在線有一個名叫「腦科學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樣的學習適合孩子?
2003年核磁共震技術的出現,給大腦發育帶來了革命性的新的研究,通過這樣的拍片圖像成像方式能看清孩子每一部分如何發育成熟的,功能是什麼。通過這樣圖景化的方式能顯而易見到看到我們的大腦在我們人類做什麼活動時大腦哪一部分活躍。就是說,我們做什麼活動與大腦的哪一部分是關聯的,所以說,目前從技術上來看,大腦發育和之前掌握到的信息是不一樣的。比如之前調查研究結果會認為人的大腦迴路天生就是有一些已經搭建的,有些是沒有搭建的,有人天生就沒有數學、物理方面的連接,這方面就不好。但是,其實,現在通過科學的手段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的大腦發展都是具備所有能力的。針對我們做的事情,我們進行的體驗越多,大腦神經元的聯系也就越多,就象大樹樹枝之間的聯系越多,人也就越聰明。一位腦神經學家家說。對於孩子來說,人在天然條件下發展感官越充分,環境越有愛,孩子越快樂,大腦神經元的連接越多,孩子越聰明。大腦最原始的部分是腦干,也叫感官大腦、動物性大腦。它主管人的刺激、壓力感知——這是用磁共震觀察出來的新生兒大腦的結果,因為那時做為新生兒來說,他所能做的就只有回應這個刺激,當嬰兒長到三四個月大時,他才會用感官大腦來表達他一部分的情感,比如失落、滿足。因為邊緣系統被激活,他可以表達稍微多一點的情感。現在他的感官豐富些了,如果說之前孩子的大腦就象小樹一樣,因為只有腦干,而現在發展得很豐富,就像森林了。
就像之前所提到的,孩子的感官體驗越多,腦神經連接就越多。
腦神經學家通過核磁共震機器監管我們的大腦就發現,孩子在什麼時候大腦的神經連接更多呢?自由玩耍時,跳繩時,奔跑時、跳躍時、攀爬時。看起來好象傳統教育/現代教育的主要觀點是要讓孩子來學習觀點和概念,但是,實際上這種智性學習遠遠不如感官體驗和運動讓孩子的腦神經建立的連接更多。所以說,看起來好象過時的方式,比如自由玩耍,讓孩子生長在有愛的環境每天很開心,看起來好象過時的方法,實際上這種方式是能真正支持到孩子的發展,讓他的大腦更健康更有益,只有通過上述提到的方式才能讓孩子的發展更豐富也更全面。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的大腦能得到正確的發展,你需要做的事情是讓孩子唱歌、玩游戲、在大自然里奔跑、跳躍、攀爬,還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讓他能感到快樂和安全的環境。
有關如下活動我們如何來理解其對大腦發育的影響呢?
1、電子產品:
在一次面談時,我和家長談到電子產品。父親問到,孩子看電視後能學到新的語言,很快就會講電視節目內容里的話,這應該是對孩子發展語言是有幫助的。
偶爾看電視,孩子可能對節目中的某句話印象深刻,的確是會使用到生活之中。但是,如果長時間看電視,跟現實生活的交流互動必然會減少,前面講到,體驗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在運動的狀態下大腦的神經元才會有更多的連接,這才會真正幫助到大腦的發育。所以,如果你能全面地看一個孩子的發展,你會發現,長期看電視的孩子由於減少了運動和與人互動的機會,他的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反倒是滯後發展的,甚至是被傷害到無從發展的。
在玩耍和生活中與人的互動,以及講故事和唱兒歌這樣的活動才是學習語言最好途徑。
在這里,我忍不住給大家分享我的一個工作經驗,正如我在網路上所看到的一條信息所講到的一樣:0~3歲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嬰兒大腦發育未成熟,可塑性較大。這時健全、良好、豐富的環境刺激可以充分激活神經細胞,促進大腦結構和整個功能的發育,建立高度復雜、功能強大的網路。此期,寶寶的腦重量和頭圍都快速發展。大腦重量可從出生時的370g,增至1歲時的900g。頭圍可從出生時的34公分增至1歲時的46公分。
我透過這么多年來接觸到的關於自閉、注意力缺失及多動等各種困難和特需的兒童發現了一個規律,他們幾乎全都在3歲前大量地使用過電子產品,嚴重地每天看電視超過2個小時,。這些孩子社交困難、語言困難、身體不靈活,能清晰地感覺到他們的大腦很難指揮身體,就好象身體不是自己的一樣。
我也觀察過一些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內向、不愛動,喜歡看電視。我在想,如果他們多一些生活中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如果他們不是愛看電視而是愛打麻將愛織毛衣,估計也不至於得老年痴呆症。小時候老師總教導我們說「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後」,我想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大腦是在使用中變得更加靈活的。
2、旅行:
中國古人說讀萬卷行萬里路。前幾年一位三十幾歲的教師辭職信上寫「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人們也特別樂談「詩與遠方」。
有很多很好的事情,但是,還是有個年齡限制,上面我們講到的旅行,我相信全是針對成年人,而不是針對三五歲以下的孩子。
在與孩子在一起的工作中,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孩子最需要的是在一個熟悉的穩定的環境中慢慢長大。所有的變化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嚴重地影響到吃飯睡眠,有一部分孩子吃手和使用安慰物就是在某一次的旅行中開始的。當孩子因感受到變化而緊張時,當孩子的心思用在外在環境時,他的內在便是不安定的,他便沒有辦法真正地做自己。他會粘人,睡不好,很難與環境做對有益於自己發展的互動。我們上述講了,孩子在體驗中身體和大腦會緊密連接,神經元才可能由小樹變成森林。
在此,我幫助大家清晰一個觀點:旅行更是成人的需求,不是兒童的需求。
身為成人,如果為孩子建立有規律的外部生活節奏,那麼一種內在安全、健康的節奏也會在孩子體內形成。
人智醫學運動的先驅、瑞士人智學歌德館總會醫學部負責人、資深兒科醫生米凱拉博博士的《兒童健康指南》一書中提到:初為人父母者,常想盡快重拾昔日的度假習慣,而如今寶寶來到,寶寶的需要卻和父母大不相同。對一個小小孩而言,每一個場景的轉換不只是強制他撤除熟悉的生活空間,同時也可能引發他自我意識的危機,因為兒童的認同感建基於覺察熟悉的臉孔及物品。再度看見同一件事,對於一個小小孩而言,就像成人回憶先前的想法。成人的認同感以儲存在記憶中連續而不受阻礙的心智圖像為基礎。對於尚未發展思考及抽象推理能力的小小孩而言。感官經驗提供相同的效果。這表示,如果為了健康理由或為了居住地的氣候不佳,您喜歡經常改變風景,只要您的寶寶年紀還小,您最好就反復回到同樣的度假地點。如果您年復一年地持續在放假期間里回到同一個地點,您的孩子熟悉了那個地方,那個房子,以及所經歷的生活方式,他即能更快地適應水土,而且會期待辨識並重新體驗他所熟悉的假期世界。這樣的經驗會強化孩子的自我意識與認同感。
如果孩子的母親或雙親因健康或職責所需必須旅行,則孩子應該帶在身邊跟著旅行,或留在家裡給孩子熟悉的人照顧。在同一個時期內,幼兒與照顧者及熟悉的環境分開,會造成情感上的創傷,因此除非緊急情況,不應該讓孩子遭遇這種情況。
想不起是哪位老師說過:加強幼兒教育中健康安定的因素,一個內心充滿安全感和安定感的孩子將來才能成為意志堅強、自主積極、熱衷工作的青少年和成年人!
但是,關於旅行的觀點,我必須得做進一步的說明,那就是一定有媽媽會困惑,孩子真的不能去旅行嗎?多大後孩子可以旅行?
旅行對兒童和嬰幼兒的影響主要是路途中對身體的限制、節奏混亂帶來身體和情緒的影響,以及對安全感的挑戰。如果父母能明白這些原因,加上自己的生活環境不夠原生態的話,可以帶孩子去海邊、森林等生態環境較好的地方,但最好至少在3歲以上,路途時間不要太快也不要太久,到目的地後最好一個地方呆久一點,至少3天以上,7天以上就更好了。
3、指讀繪本及認字:
孩子的學習能力相當驚人,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如此。但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是,一生很長,童年很短。真正屬於兒童玩耍的時間只有6年左右(有些孩子4歲左右就開始學認字算術就有作業,那麼純粹的玩耍時間就又減少了2年),尤其是兒童在玩耍之中發展自己一生中健康幸福獨立自主需要的所有能力。如果我們帶著孩子指讀或認字,那麼孩子在以後閱讀繪本時更被文字吸引而不是圖畫,圖畫帶給孩子的關於美的滋養以及關於想像力的發展,會被識字這件事破壞掉。
曾經有一個孩子,6歲多以前從沒認過字。但近7歲時上小學,一天竟然可以認識十幾二十個字。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應該被保護,而不是被過度開發。
我們學習具體的知識和技能的時光太多太多,而發展想像力創造力的玩耍時光很少很少,且主要在童年。請把童年還給孩子,否則將得不償失。教育不僅僅是看得見的那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看不見的那一部分。教育不是識字讀書,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那靈魂。教育是人與人之間更深的事,技能上的東西在這個時代有多不重要大家應該知道,打字不一定需要手指,翻譯不一定需要人,車也不需要有人開就可以走。。。
能夠使用到肌肉、關節、骨骼的玩耍、藝術創新、手工活動、家務等地會真正幫助到孩子適應大地之上的生活,也幫助到孩子在大腦與身體之間建立更緊密的連接,當孩子長大後,這樣一個小時動的能力最終會發展出大腦可以讓身體安靜的能力,也就幫助到孩子深入到學習及所做的其他事情之中。
4、閱讀繪本: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史斯克蘭.吉利蘭(Strickland Gillilan)(美國詩人)
我們的教育和國家越來越提倡閱讀,具體到學齡前兒童,繪本閱讀被提高到一個相當的高度——這是沒有問題的,陪伴孩子讀書的媽媽是好媽媽,對教育和帶孩子有想法有識的媽媽。但提醒大家一點,越小的孩子講故事越重要,我們是如何理解對方談話或故事的內容的?靠的是自己頭腦中內在生出的圖景——這也是在幫助大腦中的神經元建立連接,從小樹發展到森林。如果我們不講故事只讀繪本,那就是只需要孩子看,因為我們提前將故事中的圖景給到了孩子,因此阻礙了孩子的內在生出圖景的能力。這對大腦的發展來說,不能說不是一種阻礙。但不能否認繪本閱讀本身的作用,比如增進親子關系、養成閱讀習慣、語言能力培養,繪本的美帶給孩子的藝術滋養,以及故事中的真善美帶給孩子的影響。
我想用一句話總結我關於繪本這一部分帶給孩子的,越小的孩子越如此:讀繪本比不讀繪本好上一千倍;而講故事比讀繪本好上一百倍。
同時,還有一點也特別提醒媽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於一個人來說終生受益,但要記住,在孩子9歲以前,是發展孩子身體、大腦及社交能力的關鍵期,孩子需要有與同伴在一起的玩耍和社交,孩子最需要的是能讓身體動起來的活動,而不是在人群中默默地閱讀。一個人能多多運動身體,大腦和身體建立緊密連接,在他長大後需要安靜的時候,大腦也可以讓身體不動。大腦對身體的控制能力包括讓身體安靜的能力其實是通過童年期的運動實現的,而不是通過安靜的實現的。
在孩子9歲之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但一定要注意,閱讀活動不能代替社交活動和玩耍活動。孩子在真實的體驗中發展出種種能力。
5、兒童繪畫:
兒童繪畫應該是自主進行的,不應該有技術上的指導。兒童天生就喜歡繪畫(塗鴉),色彩能為他們帶來情緒的安定感,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愛畫畫是因為沒有天賦,然而事實上,如果沒有成人的干擾,比如評判、帶孩子學習繪畫技巧等,兒童天生都是小畫家。畫畫不是技能上的問題,繪畫行為實質上是反映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情況,千萬別小瞧了孩子亂畫出來的東西,那代表著他的發展階段。
自主繪畫這樣的活動對兒童的發展大腦發育是很好的支持,而被迫畫畫就會成為大腦發展的障礙,也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對畫畫的興趣等。
6、興趣班: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想把好的東西給孩子給學生。就象之前講到的旅行不是壞事,但對於一個小嬰兒來說,旅行就不能算作是禮物,至少直接的影響,傷害高於帶給孩子的利益。有家長問我,我的孩子內在沒有力量總被欺負我送他去學跆拳道好不好?有家長說跳舞算是運動吧,你說運動對孩子好,我送孩子學跳舞行不行?學輪滑又可不可以。。。。
其實,真的都是好東西,但是有個時間。雞湯好,但不能給才出生的小嬰兒喝。如果你不希望你孩子終生從事相關專業,那麼沒必要送幼兒園的孩子去學習,孩子最需要的是自主運動和自主游戲,就象孩子在山上玩,一會兒跑一會爬一會兒打滾,他想做什麼樣的動作,由他決定——這樣的活動才能真正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幫助孩子健康益智。一個總被「欺負」的孩子學跆拳道也並不會讓他從此敢還手,還手需要的是內在升起的力量,而不是你學來的功夫。
小孩子的學習方式是模仿,一般興趣班的老師都會給付出時間與學費的家長做交待,他們有自己的教學任務,很難困為個體的不同而因材施教。老師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他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對孩子影響特別大。小嬰兒才出生時,母親是他的全世界。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越來越離開母親,活動半徑越來越大,世界也就越來越大。孩子需要慢慢長大,慢慢離開。幼兒園的孩子主要是屬於家庭,在家庭中日復一日的有節奏的生活中,在父母的陪伴保護下,慢慢地生發出未來走四方闖世界的力量。
如果不是想從事相關專業,建議家長在孩子小學1-3年級時讓孩子接觸各種活動多一些,最終去發現孩子的興趣和天賦,在孩子3年級左右為孩子選擇藝術等興趣班。當然,這時孩子學習任務也會更加艱巨,我覺得這正好,藝術活動平衡孩子學校生活,幫助孩子身心因此更健康。
7、跟小孩子講道理
孩子大腦的發育是通過在運動中控制大腦才使相應區域的神經元增多增粗。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運動。與運動對應的,就是當今的教育更傾向於在頭腦。比如與孩子在一起時的各種碎碎念:遇見什麼為孩子介紹什麼,講背後的道理或科學知識。當然,不是不可以,只要不是刻意地教。太多的語言上的「教」都會在頭部。如果一個小孩子生命力在頭部消耗更多,那麼在身體尤其是四肢上就會變少,孩子其實會很累。讓孩子自己去觀察這個世界,不要太吵到孩子,不是你講的話多就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的,親子互動要更自然。你可以很有意識,但也一定要自然,刻意的教育意味著雙方的壓力。
我想在本節課程的最後強調一件事:
孩子的發展只有大腦發育重要嗎?我為什麼那麼執著於孩子智力的發展?我的執著是否是焦慮的外顯?
一個孩子學習的能力與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填鴨式的學習已經不能再滿足這個時代發展的要求。一個人擁有整合知識的能力、有想像力、創造邊、意志力、合作能力等才是立足社會之根本。
昨天看到哲學家康德的一段話,特別認同:手是身體的大腦。如果想培養出力開闊、頭腦聰明的幼兒,那就必須經常鍛煉手指的活動能力。當一個人的雙手從事精細、靈巧的動作時,能夠激發這些細胞群的活力。因此,手的動作越復雜,就越能積極地促進大腦的思維功能。
身上的運動和需要用到手指的活動對孩子大腦的發育其實至關重要,這個時代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不太方便孩子運動,我們需要更加有意識才能支持到孩子的發展。
❷ 小孩推遲一年上學怎麼申請
1:《義務教育法》規定:凡是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孩子入小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幼兒園畢業後的適齡兒童、少年因為身體狀況必須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其父母或者法定監護人應當提出申請,由當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2:《義務教育法》相關的規定,孩子晚一年上小學不是由自己決定的,必須提出申請、證明孩子的實際情況,而後延遲上小學時間或者休學等。
3:家長想讓小孩推遲上學,需要開具相關的證明,如果是身體原因,就必須要到醫院開具相關的醫學證明,否則按照我過的《義務教育法》,將來孩子讀書的時候,審核是無法通過的,也不會給你備案保留學籍。
4:家長需要去學校填寫小孩上學延遲入學申請書,清楚說明申請晚一年不上學的原因,而具體的範文格式如下:
(2)肢體運動障礙可以申請延遲上學嗎擴展閱讀:
(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據憲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
(2)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3)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❸ 寶寶有運動障礙等問題怎麼辦
首先對於這種情況個人建議家長要帶著孩子到醫院做一下檢查,主要是評價一下孩子的生長發育的情況,同時如果說感覺走路有這個問題要排除一下孩子有沒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同時這種情況及早發現及早對孩子進行治療,選擇合理的康復手段的。
❹ 右手這樣運動障礙能學駕照嗎
如果不是關節病一般就是可以學。看你在樣子。。。估計是不行吧。安全第一
❺ 想讓孩子延遲一年上小學可以嗎
可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的規定: 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
另外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提出申請,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5)肢體運動障礙可以申請延遲上學嗎擴展閱讀
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無正當理由未依照本法規定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
學校拒絕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的;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的;違反本法規定開除學生的;選用未經審定的教科書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在非戶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適齡兒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為其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❻ 小孩推遲一年上學怎麼申請
推遲入學政策規定
小學入學的法定年齡是6周歲,一般延遲入學,根據規定:
適齡兒童因身體狀況等特殊原因需延緩入學的,應由其法定監護人向其戶籍地所在學區公辦小學提出推遲一年入學的申請,由學校報所在區、縣(市)教育局批准後,方可延緩入學。
註:緩學期滿仍不能就學的,應當重新提出緩學申請。
目前哈市想要辦理延期讀小學,主要是因為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由於個人原因而延緩入學的,一般不會受理。
那麼如果想要辦理延遲入學,家長們需要怎麼做呢?
手續及流程
1.所需資料
縣級以上醫院的診斷證明(可以是健康狀況的證明,也可以是孩子智力證明等);戶口本;孩子出生證。
2.辦理流程
對於因身體狀況確需延緩入學的,應由其法定監護人攜帶相關材料,向其戶籍地所在學區公辦小學提出申請推遲一年入學,由學校報所在區、縣(市)教育局批准,方可延緩入學。
上一年度因身體狀況等特殊原因未入學的,可向所在區、縣(市)教育局提出入學申請。未按時提出申請,擅自延緩入學的超齡兒童,由區、縣(市)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置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