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梗手術後應該注意什麼能跑步嗎
不建議跑步,心梗手術後,根據做的支架的具體材料不同,有適合服用抗凝葯物的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葯治療,並注意INR的變化。另外可適當服用些活血化瘀,營養心肌的葯物。家裡自備些應急葯物,一般冠心病支架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心絞痛症狀,但是也可能再發生狹窄的可能在飲食上不建議過多進補,嚴格控制鹽的攝入,清淡飲食,避免情緒激動,勞累,保證睡眠,在一切恢復還不錯的前提下可考慮適當的運動。並注意,有不適症狀及時就診治療。
㈡ 心梗後可以鍛煉嗎
首先要明確有沒有嚴重並發症
有沒有潛在的心臟損傷
包括病毒性心肌炎。診斷為COVID-19後60%的患者表現出持續的心肌炎症,中位時間為確診後71天。如確診為心肌炎,主張限制運動三至六個月。
患病期間有沒有嚴重的症狀
如胸痛、嚴重呼吸困難、心悸等症狀或者心臟衰竭的徵兆,或者暈厥。
有沒有血栓栓塞並發症
如肺栓塞也與COVID-19有關。
嚴重的精神障礙
有研究發現COVID-19的潛在表現特徵就是精神障礙,感染後的心理後遺症包括創傷後壓力障礙、焦慮和抑鬱。
共識一致認為,恢復鍛煉或體育活動應該在無症狀期至少 7 天以後。
如果在運動時,症狀出現新進展,包括咳嗽、氣促、心悸、發燒和嗅覺喪失等,表明需要停止運動。
應分階段逐漸恢復體力活動
推薦循序漸進的、個性化的,基於主觀感覺的活動。
建議使用分階段的方法來增加體力活動水平。
階段1 - 2
從至少兩周的低強度運動開始。
低強度的運動是對運動的主觀感受為不太費力至稍微費點力。
活動可能包括家務和園藝工作,輕柔的散步,平衡或瑜伽練習,可以配合呼吸、拉伸和輕微的強化活動。
建議花 7 天時間進行極輕強度活動,包括柔韌性和呼吸練習,然後再堅持 7 天(第二階段)結合輕微強度活動,如步行和輕瑜伽,每天逐步增加 10-15 分鍾。
階段3 - 4
包括間歇 5 分鍾的兩次中等強度的活動,比如快走、上下樓梯、 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中間間隔一段休息時間。運動時間逐步延長。
第四階段可以進行更復雜的運動挑戰包括力量、平衡訓練,如跑步卻帶著改變方向,側步等,但是不要感覺很辛苦。
每個階段至少 7 天來預防訓練負荷突然增加,也可以停留在自己覺得舒服的階段。
需要監測在 1 小時內是否有任何無法恢復的感覺、運動後和第二天是否出現異常呼吸困難、心率異常、過度疲勞或嗜睡,以及精神疾病等情況。
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可以退回到早期的活動階段並尋求醫療建議。
運動是良醫、運動是良葯,把握好運動的強度、時間、種類和頻率,科學地運動,體能定能逐步恢復。
㈢ 心梗患者可以做劇烈運動嗎適合做哪些運動
有這樣一句話很有意思:如果我們沒有時間休息,我們就會有時間生病。旨在告誡大家別一門心思埋頭苦幹,該放下就放下。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我們常說運動不能過度,其實休息也不能過度。對於一些特殊人群和特殊情況,過多的休息反而是有害的。
最近門診上來了幾位「特殊」的患者,他們蔫頭耷腦,看上去不是很精神,就是因為休息過頭了的緣故。
其中一位患者放置了2個支架,問道:「以前我喜歡早晨和黃昏的時候去散步,去年年底做完支架後就不敢出門了,擔心支架脫落。現在身體感覺越來越差,飯量也跌了不少。」另外一位心梗患者問我說:「自從去年犯了心梗之後我就盡量不活動了,放棄了原來一直跳的廣場舞,連上下樓都很注意。可是總感覺身體不舒服,沒有勁兒。」這兩位患者的共同點就是生病/手術後完全與運動絕緣,一有機會就卧床休息,結果長時間休息後體質也變差了。
問題來了:心梗和支架後患者一定要躺著嗎?
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是沒錯的,無論健康人還是生病的人,都應該視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因此,心梗患者、放支架的患者也都需要運動。
支架術後怎麼運動
首先要安撫文中這位患者的「擔心」。
應該說臨床上有類似情況的人不少,一直質疑支架的「脫落」問題。其實這是多餘的,若因為怕脫落就減少活動甚至不運動也不科學。首先,介入支架大都採用特殊的合金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支撐力、耐腐蝕力,其塑形功能也都是非常可靠的;第二,介入手術時通過高壓力使得支架緊緊地鑲嵌於血管內壁上。因而甚少有聽說患者安放的支架出現生銹、塌陷和明顯位移等情況。
由此可見支架本身是非常安全的,並不會因為運動出現什麼意外的故障。那麼運動又能給支架患者帶來什麼好處呢?綜合來看支架患者進行合理的運動,能減少術後再通血管的狹窄、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纖溶性、消除緊張情緒,最終改善心臟功能並預防二次心梗。
支架術後運動之前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運動負荷試驗」是重要的監測指標。醫生通過詳細的評估及危險分層,依據個體化原則制定「運動處方」。(不穩定性心絞痛,心功能Ⅳ級,未控制的嚴重心律失常,未控制的高血壓等患者應暫緩運動康復)
一般來說支架術後運動康復需分期進行:1.住院期間。運動康復要在心電和血壓監護下進行,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確定下床時間。病情輕微的24小時候即可室內走動,嚴重的需要先靜養4-5天,甚至更長時間。選擇院內活動以輕便為主,如散步;2.出院後1-6個月內。術後恢復良好、身體也比較輕松的話,可以循序漸進做一些溫和的有氧運動(散步、慢跑)和阻抗運動(舉啞鈴)等。活動前要預熱,活動後要放鬆,30-90分鍾;3.支架1年以後。院外長期康復階段應當形成穩定、規律的運動習慣,如騎自行車、跳廣場舞等。為了確保病情穩定,患者應按時到醫院復查。
PS:很多患者問支架一年或兩年後身體感覺非常好,所以想踢足球或打籃球,在我看來劇烈的體育運動還是要盡量避免的。
總的來說,支架術後選擇運動強度不宜過大,以舒適為標准。支架術後運動貴在堅持,理論上只要患者能夠耐受,還可以緩緩地增加強度。但是,如果運動過程中出現了胸悶、氣短、哮喘、胸口疼痛和疲勞等情況,就要立刻停止活動。
心梗患者如何運動
「我心梗一年了,能跑步嗎?」「我之前得過心梗,是不是再也不能運動了?」這樣的問題在門診上屢見不鮮。
盡管大量的心梗患者常常在運動強度過大時誘發,但是研究發現心梗以後適當運動有利於建立心肌側支循環緩解病情,反而長期卧床休息會導致心功能進一步惡化。但是心梗患者選擇運動也是要循序漸進的,不同的時期應採取不同的運動方案:
1.心梗期(發病48小時內):低活動量,主要是上下肢的被動運動,尤其要避免抬高下肢,以免血流回涌心臟加重負擔;
2.急性後期(發病3~7天):脫離危險的患者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在監護下進行簡單的步行運動;
3.出院早期(心梗出院後3個月):出院後的康復期,需要主治大夫根據患者的危險程度來分層,通過心肺運動試驗檢測出患者的無氧代謝閾值,進而決定運動強度;
4.穩定期(心梗3個月以後):患者病情比較穩定,每周可進行 3~5 次運動,強度也可以慢慢增加,注意要定期復查。
目前主張心肌梗死患者應以有氧運動為主,即人體在氧氣供給充分的情況下進行運動,比如慢跑、游泳、散步、園藝活動、廣場舞和打太極拳等,應當盡量避免無氧運動,如短跑、打籃球、做俯卧撐等。
對於很多穩定期的心梗患者來說,可以自行通過監測「心功能」來安排運動強度。
對於很多穩定期的心梗患者來說,可以自行通過監測「心功能」來安排運動強度。在此分享一個「6分鍾步行試驗」:
選擇一個30-50米的長廊或空曠道路,測算6分鍾之內盡可能快地走過的距離(折返)。正常健康人可以走400-700米,輕度心功能不全能走426-550米,中度心功能不全能走150-425米,低於150米就是重度心功能不全。心功能好的可以多運動,不好的就少運動。假如過程中出現胸悶、氣短、頭暈和惡心等不適症狀,就要立即停止活動。
對於心梗患者來說,什麼時間運動也是有講究的。不少人表示早晨迎著太陽活動最好,其實不然,這個時段更容易爆發猝死,因此清晨活動不是最優選,下午或傍晚比較好。
今年3月JACC雜志刊登了一項來自挪威的研究,評估了冠心病患者體育鍛煉強度的變化與死亡率之間的關系。該研究總共納入了3307名冠心病患者,在30年的隨訪時間內,有1493名患者死亡。研究發現,與不運動的患者相比,保持低活動強度或高活動強度的運動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一個多世紀前,心臟重疾患者被要求絕對卧床。隨著時間的更迭,這一認識已被否決。早些年來自瑞典的有關「運動與心衰關系」的研究發現:每天步行或騎自行車至少20分鍾的人,比少於20分鍾活動者相比,可以減少20%的心衰概率。無獨有偶,美國心臟病學會也向大眾發出了「每周適度運動150分鍾」的建議。由此可見,適當運動確實有益於心血管健康。
當然,康復期的心臟患者如何運動有講究,這在於及時准確的風險評估和個性化的運動方案。也就是說什麼樣的患者做什麼樣的運動,以及運動的時間長短等,都是要盡可能精準的。如此才能在運動中獲得最大療效。
㈣ 心梗後還能運動鍛煉嗎心臟病人是否不能運動
經過及時搶救和正確治療,大多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夠順利度過危險期,進入恢復期。醫學統計顯示,這一時期對患者的主要威脅是心肌梗死的復發,在導致心肌梗死復發的三大原因中,身體因素僅佔49%,而社會因素和生活因素佔51%。所以。要加強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的自我保健,從社會和生活上消除心肌梗死的原因。
研究表明,以運動為核心的心臟康復,可使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的風險降低25%。而運動也可以幫助控制血壓,降低血糖,降低「壞」膽固醇,提高「好」膽固醇,控制體重。此外,運動還有助於調節和控制情緒。參加運動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抑鬱、焦慮情緒會降低,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運動不當也可能誘發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病因與冠狀動脈斑塊破裂有關。運動療法中操作不當引起的心肌梗死,表現為運動中或運動後持續劇烈胸痛,伴有出汗、惡心嘔吐、頭暈、面色蒼白等。可通過心電圖和心肌酶學檢查確診。
此外,運動性心肌梗死也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並發症,每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中約有4~5例是運動性的。這些運動誘發的心肌梗死在平時缺乏體力活動的人群中更為常見。專家指出,運動誘發猝死是冠心病患者因運動不當造成的最嚴重心血管危害之一。雖然發病率極低,但30歲後運動誘發猝死幾乎全是冠心病引起的。運動性猝死這種並發症,多發生在已知患有冠心病,但在沒有醫生指導下沒有很好的控制和鍛煉的人群,以及平時剛開始鍛煉很少鍛煉的人群。總之,運動不是治療冠心病的靈丹妙葯,而是一把「雙刃劍」。能否受益或避免傷害主要取決於患者自己的監督。
㈤ 心肌梗塞能運動嗎
缺乏體力活動易致冠心病。冠心病按臨床表現分為無症狀性心肌缺血、心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五個類型,其致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肥胖、體力活動缺乏等。其中,體力活動缺乏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改變這個危險因素是每個人都力所能及的,並且花費極少,因此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安全有效地實施運動鍛煉對於防止冠心病發生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參加以運動鍛煉為核心的心臟康復,可以使心肌梗塞患者再發生心梗和心血管死亡的危險性降低25%。且運動鍛煉還有助於控制血壓,降低血糖,降低「壞」膽固醇,升高「好」的膽固醇,控制體重。除此之外,運動鍛煉還有助於情緒的調節控制,參加運動鍛煉的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抑鬱和焦慮情緒都會減少,這對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很有意義。」 然而,運動不當也可能會誘發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的原因與冠狀動脈斑塊破裂有關。運動治療中操作不當導致的心肌梗塞表現為運動時或運動後持續劇烈胸痛,伴大汗淋漓、惡心嘔吐、頭暈、面色蒼白等,經心電圖、心肌酶學檢查可診斷。除此之外,運動誘發心肌梗塞也是嚴重的心血管並發症,每100位心肌梗塞患者大約有4~5位為運動誘發。而這些運動誘發的心肌梗塞又多見於平時缺乏體力活動的人。 專家指出,運動性猝死是冠心病患者運動不當可能導致的心血管危害中最嚴重的一種,雖然發生率極低,但30歲以後的運動性猝死幾乎全因冠心病所致。運動性猝死這種並發症大多發生在已知患有冠心病而沒有很好控制並在沒有醫生指導下進行運動的人群以及平時少運動而剛開始參加運動的人群身上。 總之,運動不是是治療冠心病的萬能葯,它是一把「雙刃劍」,能不能趨利避害主要取決於患者自身的監護。 以上內容就是對心肌梗塞能否運動相關問題的介紹,相信大家看過之後,對心肌梗塞能否運動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㈥ 要是避免心梗二次發作,做好哪七件事就可以
心梗是一種嚴重的心臟疾病,發病後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引起嚴重的危害,如造成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嚴重時可造成死亡。因此,心梗發生之後一定要及時治療,避免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二次心梗的發病率、死亡率都很高,對於心梗患者來說,如果已經治療好,一定要注意加強日常護理,預防二次心梗的發生。患者要注意定期到醫院復查,生活中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可以更好預防二次心梗的發生。
此外,平時還要多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當出現頭暈、胸悶等不適時,要及時就醫。
㈦ 心梗患者可以健身嗎做哪些運動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運動雖然對心肌梗塞的恢復有好處,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運動。有一些病症對運動鍛練是忌諱的。心肌在運動時,必須消耗氧量的多少主要由「心肌的張力、心肌的回縮力、心跳」這三個要素確定,而心肌運動的產生規定大量的O2供貨。一般而言,心肌平常靜息狀態下對血液中氧的汲取,已經接近最很多;假如心肌需要的O2還要再提升時,只有依靠冠脈的供血來給予。
不斷時間較短的,猛烈程度高的運動。時間太短,達不到練習心臟的目地,激烈程度過高,針對自身心血管有病變的患者來說,太危險。例如沖刺、沖刺跑,俯卧撐、各種各樣運用健身器材的肌肉力量訓練。比較合適的運動:各種各樣可以持續時間較長的全身的有氧運動運動都能夠。 例如跑步、快步走、單車、游水、健美操這些。
㈧ 心梗病人要注意什麼
心肌梗塞一旦發生有幾點要注意的:
第一、如果確定有持續的,難以忍受的胸痛,特別是平時、以前合並有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危險因素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是否患上了心梗這個風險性,如果手邊有硝酸甘油,在血壓正常的情況下,可以首先含服硝酸甘油,含在舌下,如果1-2分鍾之後效果不緩解,再含一次,最多不要含超過三次。
第二、還要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呼叫救護人員,急救人員會到現場做心電圖以及相關的一些檢查,確定是否患有急性心梗的可能,並快速轉運到相應的醫院進行治療,急性心梗如果已經經過治療,比如說溶栓治療或者支架治療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是可以出院的。
出院之後的心肌梗死患者,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點,要規律服用抗血小板、抗體栓的葯物,其中包括阿司匹林、氯比格雷,或者是替格瑞洛,抗血小板的葯物,葯物一定要堅持服用至少半年到一年以上,具體的使用方法還要根據醫囑來進行嚴格的執行。
第二點,要定期復查,出院之後的第一個月、第三個月、第六個月以及一年,要到醫院進行復查,復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心電圖、心肌酶,血常規,還有相關的心臟超聲等檢查,用來評估之後心臟功能的恢復情況。
第三點,進行可以耐受、逐漸過渡的日常生活活動,保證心臟功能,維持一個正常的運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