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形容縮短時間的成語有哪些
廢寢忘食;惜時如金,爭分奪秒,分秒必爭 ,聞雞起舞,雞鳴即起,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寸陰寸金。
❷ 問個比較難的問題,高高高高手千萬幫忙!(航海有關)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陽辨向,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而指南針的應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亶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海道圖的產生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判斷環境。並已懂得利用長繩系砣測量海深,並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而且還能利用季風航行,其駕馭風力的技術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鴿作為海上交通工具。並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隻,防止滲漏致沉。由於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令兩宋時期的對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為穩確,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有利於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http://202.116.15.22/ls/kuozhan/07.htm#05
南歐的航海活動主要集中於地中海,在歐洲北非西亞之間來往,船隻早歐洲算是比較發達的,這源於他們悠久的造船工業
阿拉伯的航海相比之下就要稍遜了
推薦一篇經典文章
明朝後期中西方海上力量的比較
曾經,中國被列強由海上肆無忌憚入侵,卻忘了自己曾經也是海上強國;在鄭和航海後400年我們這個在海洋上曾經發現世界、領導世界的國度竟然淪為被奴役的半殖民地!而這一切始於明朝……
明朝曾經是全球獨一無二的航海大國-----鄭和下西洋時代的明朝擁有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遠洋艦隊。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多少有點過於推崇中國,他對中國造船業的發明創造的統計還算公正,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造船和航海技術與西方相比較,在鄭和下西洋前中國造船業是遙遙領先於世界的。
一、獨一無二的鄭和時代
以下是一些航海技術發明的比較:
技術項目名稱 中國採用大致年代 歐洲採用大致年代
搖櫓 公元前1世紀 17—18世紀
平衡式梯形斜帆 公元2—3世紀(?) 15世紀末
船尾舵 1—2世紀 12—13世紀
平衡舵 11世紀 18世紀末19世紀
水密隔艙 古代 18世紀
船殼包板 11世紀 16世紀以後
車船(輪船) 8世紀 16世紀(?)
航海指南針 11—12世紀 12世紀末13世紀初
利用八面風 12世紀初 16世紀
1974年泉州出土的宋海船,長30米,水線長26.5~27米,寬10.5米,型深4—5米,排水量在400 —450噸,其中平衡舵和大型鐵錨已得到使用,保障了船隻的遠洋航行。這無疑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海船了,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太就在自己的游記中記載:中國船象「移動的城市一樣」巨大;早在宋代,中國遠洋海船已直達紅海和東非。
中國又是最早使用火葯的國度,在歷史衍變中,中國的海軍戰術也由沖角戰、接舷戰發展到兩棲戰和炮戰。元軍遠征日本時,元軍戰船擁有的火炮使日本人的小戰船根本無法近身。元代的造船業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大發展,具備了很強的造船能力。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元滅宋期間的至元七年(1270)造戰艦5000艘,至元九年,造戰艦3000艘,自至元十一年(1274)~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造海船9900艘,造船能力之強可見一斑。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送公主遠嫁波斯,「命備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張十二帆」,可見元代已有四桅船。
明朝初年,主管明朝廷的工部都水司,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各衛都設有造船和修船的船廠,其中以南京的龍江船廠和直隸的清江船廠為規模之最,是完成鄭和下西洋大型遠洋船的主要廠家,由工部都水司直接派員管理,屬皇家直屬船廠。
《明成祖實錄》記載了永樂元年至十七年,(1403 —1419 年)造海船數達2735艘,僅永樂三年就造了1273艘。性能最為優良的是「福船」。《明史?兵志》這樣形容道:「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底尖,其上闊,……其桅二道……」可見船勢之宏偉。明朝出使的「封舟」亦為福船,規模可觀,做工精良。如陳侃督造的五桅封舟,大桅長7.2丈,粗6.2丈;徐葆光監造的封舟,舵葉高2.55丈,寬7.9尺。正是在這巨大的造船能力的支持下, 才出現了九桅十二帆、據說是「最大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的獨步四海,冠絕東西的鄭和寶船隊。不過有考證說這是小說家言,明以前的船隻從未有長過20丈的。按《明史》和當時人的記載,專家推斷鄭和帥船最大為5000料者。
《天工開物》對船桅數有言:「船每十丈,有兩桅」。400料長約9丈,2000料長約船8丈,5000料船長約26丈。所以5000料之鄭和帥船,應該有四個以上主桅,2000料船可能有三桅。鄭和所立的《靜海寺殘碑》里就有「2000料」及「1500料」船的記載。
這里說明一點:自宋至明,中國船常用「料」為其大小的單位,文獻里常可見到「200料」,「2000料」等等。另外船的載重也常用「石」為衡量單位。據台灣海大教授蘇明陽研究計算;按元人贍思的《河防通議》①資料詳細分析,船料是一隻船可以載人、物之容積。一料是十立方尺(宋或明尺)。而一「料」容積之載重,則依貨物之比重而定。一料是十立方尺(宋或明尺)。而一「料」容積之載重,則依貨物之比重而定。船料可由船長、船寬及艙深的乘積估計求得。一般來說,有1料=1石=92。5斤的比例(《中國古代海軍史》149頁),不過並不準確,研究者有不同的估演算法,估算結果也不同。
《龍江船廠志》與《南船記》②是相當詳細,而且可信的明代造船書籍,其中也有鄭和寶船數據;再根據南京龍江船廠原址考古出土之11米舵桿(應該是當時最大船隻的遺物)推算,以日本出土的明代中國船為比例合理估計一下,寶船應該是6000料,與明朝之最大「封舟」近似。其船長約為70米,排水量約為2000噸,載重量約為其半1000噸。這些寶船尺度、排水量等都只能是大約值。(資料來源《鄭和研究通訊》)而當時的西方,最大船隻排水量不過1500噸,十五世紀威尼斯擁有一艘一千五百噸的船,船員1200人,但只能在地中海沿岸航行,而鄭和船隊利用指南針和「過洋牽星」③技術開辟了最早的橫越印度洋航線。
這些無疑可以證明鄭和時代,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船艦和航海技術,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船隊,與鄭和巨型船隻及龐大船隊對比,有如小巫見大巫。哥倫布的旗艦「聖?瑪利亞」號,長度只有80多尺,排水量約233噸。達?伽瑪的旗艦「聖?加布利爾」號較大,但也只約有400噸。麥哲倫的旗艦「特立尼達」號,僅為110噸。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這樣獨一無二的君主促成的非常之舉。就鄭和下西洋本身而言,確實是傳統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壯舉,輝煌但短暫,不久就成了唯一的一次奇跡。
1433年,鄭和在古里病逝,王景弘將龐大的艦隊和鄭和頭發、靴帽帶回中國。在盛夏的傍晚,遠洋船隊最後一次駛入太倉劉家灣,寶船將永遠停泊在那裡等著腐爛。皇帝詔令:「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令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
二、明未中西戰艦比較
第七次下西洋成了中國航海事業的絕唱,從此中國將南中國海和印度洋的海權拱手相讓。同時明朝的海禁政策持續200多年,由明太祖朱元璋起,洪武四年 (1371年)詔令「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太祖實錄:卷 70》),拉開了海禁序幕,明成祖雖有官方的下西洋之舉,但仍「禁民間海船」,嚴令「原有海船者 ,悉改為平頭船 ,所在有司 ,防其出入」(《明成祖實錄:卷 27》)。嘉靖年間,明世宗下令:「不許製造雙桅以上大船,並將一切違禁大船,盡數毀之。」各沿海省地方政府也紛紛下達指令:「私造雙桅大船下海者,務必要一切捕獲治之,」「查海船但雙桅者,即捕之。」「沿海軍民,私與賊市,新鄰舍不舉者連坐」(《明世祖實錄》)
(一) 中國戰船
古代帆船桅的數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駛風性能好,動力大,船速、噸位也決定於它。雙桅船的載重量則只能在500 石以下,這一影響持續了300餘年,鄭和巨艦的建造技術漸漸失傳,明朝中後期的戰船極少有400料以上的了,400料船排水量僅為250至300噸。甚至到1820年,中國駛往東南亞的海船仍限制兩桅,載重在500石以下。顯而易見,中國的造船業在明未已嚴重地停滯和倒退。
在中國造船業日益衰弱倒退的同時,明朝海軍戰術發展也出現了衰退。1524年澳門的一位西班牙人對中國的海軍戰術作了輕蔑的描述:
「帆船上只裝有小型的鐵火銃,而無銅火銃,火葯也很糟糕……中國人的火繩槍質量低劣,彈丸連普通的胸護甲也打不穿,尤其是他們不懂得如何瞄準。他們的武器主要是竹槍、矛,有的裝有鐵矛頭,有的則用火燒硬,短而鈍的彎刀,護胸甲是由鐵錫製成。有時人們看到上百艘船圍攻一艘海盜船,這些船順風拋撒石灰粉,以迷盲敵人。因為他們數量眾多,可產生一些效果。這就是他們的主要戰術。」
明朝的水師艦隊,越來越專注於執行政府的禁海政策,這不啻是將發展海權的支柱變成了遏制海權意識和束縛海權發展的桎梏。在此期間,雖有少數文臣武將提出一些重視海洋和海權的積極建議,但此時的整個中央王朝最高封建統治集團已開始處於昏昧麻木的狀態,對此不予理解和重視。
同時期的歐洲,著名航海先驅葡萄牙的亨利王子④贊助和主持了航海技術研究院,建立了海圖制圖學校及海員學校;在他的領導下,葡萄牙天文導航航海技術在15世紀中就已超越中國,⑤其後出現的揉合西方橫帆船(利於在狂風中遠航)和東方縱帆船(利於逆風航行)各自優良性能的全裝備帆船,其帆船可操作性和航行能力也迅速超過中國帆船。
當1434年鄭和第七次遠洋航行剛結束時,葡萄牙探險隊到達了西非博哈多爾角(北緯26度 ),1446年到達幾內亞(Guinea)海岸;l5l1年,馬六甲被葡萄牙人攻陷,中國勢力范圍與水域的大門被打開了,葡萄牙人隨後直接來到了中國的大門口敲門了。馬六甲王向宗主國明朝求援,明朝卻置之不理;葡萄牙人因此極其輕視中國的實力,葡萄牙首次派遣來華的使節托梅?皮雷斯1515年左右在其《東方簡志》中稱「馬六甲總督欲制服中國並不需要人們所說的那麼大力氣,因為他們弱不禁風,不堪一擊。常去那裡的人們及船長們說,率數十大船攻克馬六甲的印度總督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拿下中國沿海各地。」
為什麼他們這么狂妄自大?
我們先來看看此時的明朝海上力量和西方戰艦的比較情況。
明初沿海的防衛是比較周密的,海上有戰船巡哨,陸上有衛所軍隊防守,巡檢司弓兵盤查。到了嘉靖年間,戰船所剩無幾,軍隊缺額半數以上,所存士卒又都是老弱殘疾不堪作戰之輩,既不能防禦倭寇於海上,使其不能登陸,又不能在陸上堵截圍剿,將其消滅。海防形同虛設,倭寇海盜紅毛夷如入無人之境,可以任意燒殺劫掠。
那麼這時的明朝戰船是什麼樣的?鄭和的巨艦早被人遺忘了,此時明朝戰船種類繁多,除承襲前代的一些船型以外,見諸文獻的就有30多種。明代造船家沈整《南船記》一書中列舉了明代十幾種戰船的用途,建造要求,用材尺寸,並附有圖樣。有用於作戰的四百料戰座船、二百料戰船、一百五十料戰船、一百料戰船、三板船、浮橋船;還有用於巡邏的四百料巡座船、二百料一顆印巡船、二百料巡沙船、哨船、輕淺利便船等。現分別介紹如下:
1.四百料戰座船這是水軍主帥的坐船,長27. 8米,寬5. 1米。
2 二百料戰船長約20米,寬約4米,二桅,有望亭。
3.一百五十料戰船長約17米,寬約3.6米,有二桅。
4.一百料戰船長約15米,寬約2.5米,單桅
5.三板船 長約12米,寬約2. 6米,單桅。三板船亦稱劃船,只能容納10餘人,是戰船中體積最小,速度最快的一種。
6.浮橋船長約19米,寬約4.5米,用於橫渡江河。
7.四百料巡座船長約27米,寬約4.9米,雙桅。
以上船隻主要用於江河,也有江海並用的。此外,明代還有多種專門用於海上作戰用的戰船。
據《明史?兵志四》、《武備志》、《籌海圖編》和《紀效新書》等古籍記載,明代的海上戰船有大福船、海滄、草撇船、開浪、艟樵、蒼山、沙船、廣船(又分烏槽和橫江兩種)、
八槳船、網梭船、漁船、鷹船、鳥船、蜈蚣船、喇叭唬船、兩頭船、鴛鴦槳船、赤龍舟、火龍船和破船筏等。如下為詳細資料::
1.福船為福建沿海建造和使用的戰船,有六種規格,能自成系列:大號和二號稱福船,是明朝水軍的主力。二號稱哨船,四號稱冬船(.海滄船),五號稱鳥船,六號稱快船。.一號稱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二號福船較一號稍小,「合常用之」。 大號和二號形體相似,船底狹窄,船面寬闊,吃水約3. 5米,「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其尾高聳。設樓三層於上,其傍皆護板,護以茅竹,豎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為四層,最下一層不可居,惟實土石,以防輕飄之患;…..最上一層為露台,須從第三層穴梯而上,兩旁板翼如欄,人倚之以攻敵,矢石火炮皆俯瞰而發。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敵又難於仰攻,誠海戰之利器也。」(《武備志》)是沖擊力較大的大型戰船,福船的缺點是機動性能不好,由於「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順風順潮,而迴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闊大洋.在裏海則易膠淺,須跟哨船接濟」。(《續文獻通考》)
注意資料顯示最大的福船仍是「帆桅二道」,按前述《天工開物》對船桅數有言:「船每十丈,有兩桅」,400料長約9丈,也就是說其排水量最多不到400噸。這已是明中後期人們眼中的最大船隻了。
2.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是福船型中的第三號船。
3.海滄船又名冬船,是福船型中的第四號船,「與哨船同,特兩旁不釘竹皮耳」。(((古今圖書集成?戎政典?水戰部》)「海滄稍小福船耳,吃水七八尺,風小亦可動,但其力功,皆非福船比。設賊舟大而相並,我舟非人力十分膽勇死斗,不可勝之,然二項船皆只可犁沉賊舟,而不能撈取首級。故又有蒼船之設」。(《紀效新書?治水兵篇》)
4.廣船因創制於廣東而得名。新會縣尖尾船,東莞縣大頭船均屬於廣船型。它是一種大型尖底海船,用鐵栗木製成,又大又堅。倭寇船系松杉木製成,其堅固程度遠不及廣船,若與廣船相撞,而被撞碎。廣船上寬下窄,狀如兩翼,在近海航行時,還比較安穩,如駛遠洋,則經不起風浪顛簸,故不宜於遠洋航行。船上裝有發煩、佛郎機、火球等武器,遇敵遠則射擊,近則將敵船撞沉。由於鐵栗木難以籌辦。造價昂貴,損壞後難以修理;在外海作戰和遇到風浪時船體搖晃.炮彈命中精度較差,所以只限於廣東一帶海域使用。(《中國古代海軍史》 八一出版社)
這些是較大型的艦只,另有諸多的戰船其實都是軍民兩用的,其排水量和載重都沒有超過400噸的。注意這些史料記載都仍在強調戰船的沖角戰、接舷戰的能力,譬如說福船「敵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海滄船「皆只可犁沉賊舟」,對於火炮在戰艦上的作用卻不太提及。實際上明朝艦船早就有了火器,以《紀效新書?治水兵篇》記載的戚繼光水師為例,如果把一個水兵營中4艘福船2艘海滄船和4艘蒼山船裝備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共計有:大發熕1門、佛郎機炮40門、碗口炮30門、鳥銃68支、噴簡500個、火磚620塊、火炮100個、煙罐800個、火葯箭2000支、弩箭2600支、葯弩66張、弩葯10瓶、粗火葯2600斤、鳥銃火葯680斤、大小鐵彈2240斤、火繩381根、標槍360支、砍刀34把、弓14張、葯弩34張、箭1000支、藤牌52面、鉤鐮34把、過船釘槍66支,以及各種船具。(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八《治水兵篇》)
戚繼光記載的大發熕和佛郎機炮都是1506年葡萄牙船到廣東後才輸入的。其中銅發熕屬於當時的重炮,由佛郎機炮發展而來,創制於嘉靖年間(1523年以後)(《中國軍事史.兵器》)重500斤,發射的彈丸每個重4斤。在西方技術影響下,中國艦船上也有了大炮,那麼用這種大炮遠程轟擊敵船,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嗎?
關於大發熕的實際運用,據《籌海圖篇》記載,在水戰中「賊若方舟為陣,亦可用其小者。但放時,火力向前,船震動而倒縮,無不裂而沉者。須另以木筏載而用之可也。」
原來這種重炮在船上基本是擺設,在實戰中哪有拖著木筏開炮作戰的事?想像一下,在危急的臨戰時刻,水兵們還得忙著把大炮吊放到木筏上再作戰,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實際這還是和明朝此時的造船技術落後有關,不僅僅載重量大的船隻不能建造,就連船體牢固程度也不如西洋船了----大炮一發,就會「船震動而倒縮,無不裂而沉者」。火器發射產生的巨大後坐力對小噸位的船隻影響很大,因此在整個明未,中國戰船最大者排水量不過400噸,水軍的主要戰術仍是傳統的沖角戰、接舷戰,火器是輔助力量而已。
明未鄭成功艦隊發明一種先進的戰艦隊形,這種隊形與當時英、法、荷海軍正在試行的「鑽石」形隊形相似。他把戰船分為5個部分,指揮船位於中間,以便指揮戰斗。而在此以前,指揮船在作戰時都處於後方。他的戰艦吸取了西洋船的長處做了改進,但是仍然沒跟上軍艦火炮戰術的潮流。他的戰船以攻台灣的艦隊為例,實際上仍未擺脫中國傳統帆船模式:
為了收復台灣,鄭成功積極修戰船,招幕訓練水兵。僅二個月時間就修造兵船300多艘。其中有大帥船,先鋒船、哨船等。船一般有二層甲板。主力戰船大青頭(船體多飾以青色)長約10丈,寬2丈1尺,高l丈5尺,吃水8尺,載重三四干擔,總共只配備2門大炮,前1後1。(《鄭成功收復台灣史料選編》1962年福建版)
我們可以看到,明未清初中國最強大的鄭成功艦隊,其主力戰船仍然是排水量400噸不到,火炮配備極少。
(二)西方戰艦的發展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西方船艦的情況:
前面我們已經提過,15世紀初亨利王子為了東航探險而創制了葡萄牙輕快帆船,其後即有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達伽馬東航印度等一系列全球航海探險活動,導致了16世紀以後的地理大發現。長期遠洋航海的實踐,西方帆船性能和航海技術在全面超越中國的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
大炮上戰艦是海軍武器發展史的飛躍,雖然中國最早在船上使用了火器,但僅此而已,火炮一直是被固定在船頭和船尾的位置,不能靈活地瞄準射擊,艦炮技術發展一直停滯不前。諸多大炮在船上使得船的穩定性變差。而且,一旦開火其後坐力使得船更危險。
解決的辦法有兩個其一是提高艦炮鑄造的精度和鑄炮材料的強度;其二是發明了船舷炮門。這個金點子是被一個英國人想出來了:詹姆斯?貝克。他將火炮裝在下甲板,並在船體兩側開出炮門,讓炮能夠發射。在不使用的時候,炮門用帶鉸鏈的炮門蓋關閉。1512年,在伍利奇建造「大哈里號」採用這種設計,這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時海軍旗艦。巨大的「大哈里」號,排水量超過了1000噸,仍保留中世紀的傳統模樣:裝有4根桅桿,前桅和主桅掛橫帆,後桅和尾桅掛大三角縱帆。「大哈里」號最引人注目之處,還是其高聳的首尾樓。船的武備也整個地顯示出過去冷兵器時代的遺跡,火炮的口徑不大,但數量眾多,有122門(說128門);軍艦上還有1200張弓和750個箭囊的箭。「大哈里號」地設計圖沒能傳下來,當時造船匠只把設計和建造船隻的訣竅傳授給兒子,通常不傳給外人。第一本關於造船的綜合教材在17世紀末開始出版。(牛津版《技術史》第三卷)
但不管怎樣,這個時候,真正意義上的「軍艦」誕生了。因為,在「冷兵器」時代,海上作戰的方式主要是靠接舷格鬥,那時的戰船更多地是起到了一種運兵船的作用。而火炮的大量使用,使海上作戰的基本方式有了革命性的變化。船舷炮門的發明,更使得這船成為了專門作戰的「專業戶」—軍艦,而不是隨便什麼船都可以客串一下的。
1546年亨利八世的皇家艦隊分為4類:全帆裝船、風帆炮艦、三桅小帆船和駁船。共有從60―1000噸不等的全帆裝船20艘,重型火炮通過位於舷側較低位置的炮眼開火。
在16世紀,西班牙、法國、荷蘭和瑞典等歐洲國家都建造了大型的風帆戰艦以維護自己的海洋權益,但這些軍艦和英國軍艦的模樣大同小異,也都是用從眩側炮門里向外開火的艦炮來武裝。
16世紀西班牙建造的『加列尼」號戰艦排水量1600噸.長56. 5米,寬15.2米,4桅7帆。裝有100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分別布置在三層甲板上。
1514年法國建造的『大亨利」號旗艦,排水量1000噸長51米,5桅。裝有180門各種口徑的火炮,艦員700入(其沖400名是陸軍)。
1571年威尼斯在勒班陀附近的海戰中首先使用一種大槳帆戰船,長80米,三桅,一排槳,每槳9一10名槳手,載人800名,裝有70門各種口徑的火炮,還有沖角。(以上資料出自《中國艦船史》)
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共有船艦130艘:20艘四桅大船、44艘武裝商船、23艘圓船、22艘差船、13艘輕帆船、4艘中船和4艘長船(其中真正的戰艦約60至70艘),總噸位57868噸,火炮共計2431門,海員8051人。船上共載陸軍19000人,加上其他人員總計六萬多人。
其中:
1000以上(艘) 7
500--1000噸(艘) 50
100---500噸(艘) 20
100噸以下(艘) 25
相應的英國軍艦數據是:
1000以上(艘) 2
500--1000噸(艘) 11
100---500噸(艘) 150
100噸以下(艘) 30
從以上幾艘16世紀外國戰船與我國同期戰船相比,從噸位、航海性能上看都已超過我國,從火炮的數量上看已大大超過我國同期的戰船,發展也非常迅速,例如:1506年葡荀牙船到廣東時輸入『佛郎機」炮;「鳥咀銃」是在平倭戰爭中擄獲後於1558年開始仿製的;1622年開始仿製從荷蘭輸人的「紅夷炮』等。
17世紀,海上爭霸時代全面開始。西方造船業和海軍力量不斷發展,中國卻日益落後。
1637年,荷蘭擁有了製造排水量高達1500噸、裝有100門大炮的三層甲板的戰艦「海上君主」號的能力。到1644年,荷蘭擁有1000多艘各類船隻作為戰艦保護商業順暢,1000多艘大型商船進行海上貿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於捕魚業和內陸運輸業,並擁有8萬多名世界上最為優秀的水手。
1639年9月,西班牙艦隊在海軍上將奧奎多的率領下(旗艦是「聖地亞哥」號)出擊英國。這支艦隊的實力大約有70艘船,其中有12艘排水量超過了1000噸(如「聖特勒薩」號為2400噸)。
英國海軍從1649年的39艘猛增至1651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層甲板、並擁有60至80門炮的巨型戰艦。
1637年建成的英國「海上君王」號,是詹姆斯的繼任查理一世時期所建的英海軍中第一艘有3層統長甲板的大型戰艦,1636年1月開始設計,1月16日在伍利奇船廠建造,1637年10月下水,總造價超過4萬英磅(其中一半是付給造船匠的工錢),主設計師佩特本想該艦只需裝備90門大炮,但查理一世卻硬要把炮數增加到104門(共重153噸),使之成為當時最大的戰艦。該艦龍骨長39米,總長51米,寬14.7米、深23.17米,吃水6.8米,該船重1683噸,有4層甲板。該艦豎以3桅,在主桅和前桅上掛有皇冠帆。該艦裝備102-104門炮,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門炮,在上甲板上架26門炮。在首樓上有12門炮,半甲板上有14個炮門,還有10門船首炮及若干尾炮。該艦隊有11隻錨,每隻錨重2噸。水兵800多人,最大的炮彈凈重60磅,一次齊射的炮彈重達一噸該艦先後曾參加了對抗荷蘭、法國海軍六、七次海戰,連續使用了60餘年,最後,意外地被法國海軍擊毀於查塔姆(Chatham)海域。
雖然西方海上強國的大炮巨艦越來越多,但是作為海上武力標準的主要艦船仍然是二層甲板、裝有50---80門火炮。裝有大炮的快速帆船也開始建造:,一般排水量約為400噸、裝有30--40門炮。這種船結構堅固,操作靈活、火力強大。同樣排水量的中國的最大戰船隻能安放2門大炮和若干小炮,兩者火力根本無法比較。以《紀效新書?治水兵篇》記載的戚繼光水師為例,一個水兵營中4艘福船2艘海滄船和4艘蒼山船裝備的主要兵器加在一起,才有40—70門火炮,勉強可和西方一艘小噸位快速帆船相比,而且中國最大口徑的船上大炮只相當於英荷等歐洲軍艦大炮的1/4重量---1637年英國「海上君王」號有炮104門(共重153噸),平均每門炮按明制為2000斤以上----明未徐光啟等人從澳門買來的紅夷大炮,就是從英國沉沒軍艦上打撈出來的。
從以上數據可看出,中西海上戰艦的規模、武器和各種技術方面在明未都有了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導致中國在應付海上入侵時的被動局面。明未清初中西方的海上武裝沖突都是在中國沿海發生,中國的海上大門已是狼煙四起
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明未中西海上沖突中國並未吃太多虧?
我打算接下來就談談明未清初的一些具體中西海戰情況,可能可以找到一點答案。
三、明朝中後期中西海戰略述
我們先從中西方的第一次海上遭遇說起吧。雖說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剛剛拉開帷幕,但歐洲海上列強著堅船利炮已打到中國門口了。此刻正是有名的荒
參考資料: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5&idArticle=41690&flag=1
❸ 修改病句
2012年4月2日,連雲港市民航開通了直飛西安的航班。這一航班的開辟,意味著從我市到西安的飛行時間比原來縮短了一半。
一倍,是對增加而言,應改為「一半」
航行是指船行走,飛機不能是航行,應改為「飛行」。
不懂可追問。謝謝!
"這一航線的開辟"應改為「這一航班的開通」
❹ 為什麼航空器的速度單位是「節」,而不是更常用的千米
為什麼航空器的速度單位是“節”,而不是更常用的千米?簡單來說,因為節是航海單位,而航空與航海非常相似: 都是缺乏參照物,需要藉助天文/地磁/航速/航行時間來導航;都是只能獲取相對於介質的速度;都可以幾乎沿直線行進而不像在地面只能沿著彎曲的道路前進;都需要掌握自己的經緯度以便於繪制航圖,規劃航行路線;都需要長距離航行,此時地球的曲率已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而非像短途旅行可以用平面來近似。
為什麼航空器的速度單位是“節”,而不是更常用的千米?簡單來說,因為節是航海單位,而航空與航海非常相似: 都是缺乏參照物,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是作為航海單位的節就能夠在航空上使用。
❺ 2012年4月2日,連雲港市民航開通了直飛西安的航班.這一航線的開辟,意味著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時間比原來縮短了
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新西安,廈門航線「的指示,以進一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黃山機場積極引進首都航空(海航集團),自5月加入運營商的黃山航空旅遊市場27,新開的西安 - 黃山 - 廈門航線,每日航班服務,航班號為JD5287,機型:A319(140個座位)。
❻ 形容縮短時間的成語有哪些
【成語】: 爭分奪秒
【拼音】: zhēng fēn ó miǎo
【解釋】: 一分一秒也不放過。形容充分利用時間。
【出處】: 《晉書·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舉例造句】: 我們在學習上要爭分奪秒。
【拼音代碼】: zfdm
【近義詞】: 分秒必爭
【燈謎】: 鍾表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愛惜時間
【英文】: against time
❼ 有科學家提出使宇航員人工冬眠的技術或加快飛船速度,縮短航行時間來減少氧氣的消耗。
可以利用強大的引力場使空間折疊處,在相交的地方產生一個蟲洞,然後,就可以從蟲洞過去,再除去這個引力場,空間恢復正常。不過強大的引力場同時也會時間發生變化,如果穿過這個洞用一秒,在引力場外用的時間誰知道呢。管他呢,反正過去了,穿過去的人只用了一秒。
❽ 為什麼坐飛機的時候不能說「一帆風順」
飛機在起降的時候,通常會挑選逆風飛翔,這主要有兩個緣由:一是可以縮短飛機起降的滑跑間隔;二是可以獲得非常好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機翼升力的大小,取決於飛機與空氣的相對空速,空速可以通過飛機發動機把飛機往前推進獲得(兜風),如果這時恰好有一陣風迎面吹來,等於額外增加了流過機翼的空氣速度,逆風起飛無疑使飛機滑跑更短的距離內就可以飛起來(加速到起飛空速所需距離更短了)。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放風箏就是這個原理,逆風時,風箏才飛的高遠。
那麼在飛機著陸時,也是需要逆風的。飛行員需要將飛機相對於地面的速度盡可能降低,但是又不能使氣流過小以免升力不足以托起飛機(也就是傳說中的失速)。
假如是順風的話,對空氣的相對速度小,飛機就要增加速度戰勝風速影響,才能保持正常升力。這樣不僅需要增加滑跑距離,而且給飛機准確著陸帶來困難,乃至使飛機沖出跑道然後發生事故。
如果逆風降落,可以在減速的同時為機翼提供額外的升力,有助於飛機縮短滑跑距離,大大的增加了安全性。
不過,一般情況下,機場跑道的方向是考慮了當地常年風向的。
除去起降過程,飛機在平流層航行過程中,是需要順風的。理由很簡單,可以加速到達目的地,縮短航行時間。
飛機起飛和著陸一定要逆風么?也不是,根據如今的技術,順風起飛降落肯定是可以的,只是逆風上來說更安全點。
因此,假如你祝航班出行的朋友「一路順風」,對方可能會覺得不順利、會不吉利。
所以當朋友乘飛機出行時,祝福語盡量用「一路順利」、「旅途愉快」來代替「一路順風」。
❾ 怎麼來形容時間的長短
一剎那,霎時間,彈指一一剎那,霎時間,彈指一揮,逝者如斯,日月如梭光陰似箭;白駒過隙;曇花一現;
古代形容時間長短的詞語:
俄而;頃刻;久之等等 期年朔望晦夜闌翼日薄莫未幾曩昔旋俄已而逾午斯須爾來少頃尋旦日侵晨無何 白駒過隙稍縱即逝歲月如梭光陰似箭轉瞬即逝一剎那、一瞬間、霎時、剎那間、一眨眼光陰似劍時光飛梭彈指一揮間片刻瞬間須臾霎那剎那霎那說時遲那時快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轉瞬間短暫片刻眨眼間一剎那間不容發間不容瞬人命危淺人生如朝露桑蔭不徙桑蔭未移偷安旦夕五日京兆危在旦夕朝種暮獲只爭朝夕須臾兼旬
❿ 從我市到台灣的直飛航線開辟意味著從我市到台灣的航行時間比原來縮短了一倍 為什麼是錯的
縮短一半
縮短一倍那是縮短1,那就沒有縮短啊。而且縮短不用倍數,縮短所用的時間比原來少,不能用倍數,只能說縮短為原來的百分之多少,幾分之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