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4億人只有1人參加冬奧會:印度只是因為窮嗎
荷蘭這樣的小國家,都有200多塊草地 體育 場,可是人口大國印度,卻只有15塊。
最近,最熱門的話題無疑是冬奧會。
沒想到的是,一向愛出風頭的印度,卻沒什麼動靜。
擁有14億人口的印度,為什麼只有1名運動員參賽?
雖然疫情形勢依舊嚴峻,不過本屆北京冬奧會,依舊有9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場面還是挺壯觀的。
其中,一共有18個國家,只派出1人孤軍奮戰。
1人參賽的國家,大部分情有可原。
比如,像厄瓜多、海地、東帝汶等國家,人口比較少,經濟也不發達,能派人參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又比如,東帝汶是亞洲最年輕的國家,2002年才獨立,全國總人口只有132萬人,物資基本都靠外國援助。
然而,擁有14億人口的印度,也只有一名選手參加冬奧會。
其實,印度在冬奧會上一直都處於邊緣地位。
早在1964年,印度運動員就參加了冬奧會。
之後將近六十年的時間里,印度非但沒有拿過一塊冬奧獎牌,每屆冬奧會參與的人數也始終少得可憐。
2006年,義大利都靈冬奧會上,印度派出的運動員人數最多,但也只有4人參加,其中有一名是女運動員。
因此,本屆北京冬奧會,印度只派出一人參加,也算是正常情況。
或許不少人覺得印度大部分地區都處於熱帶,冬奧會表現一般實屬正常。
但實際上,印度在夏季奧運會的成績也很一般。
翻開印度參加奧運會的 歷史 ,雖然參賽人數不斷增加,從最初的1人到東京奧運會上的120人,然而獎牌數卻少得可憐,總數加起來只有35枚。
特別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印度以往實力強勁的曲棍球隊一蹶不振,沒有再獲得獎牌。印度奧運代表團的戰績也變得更加慘不忍睹。
從1984年奧運會開始,印度連續三屆奧運會都沒有獲得過獎牌,直到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印度才在網球項目上獲得了一枚銅牌。
2008年,算是印度的奧運大年,在北京奧運會10米氣步槍比賽中,印度射擊運動員阿比納夫·賓德拉獲得了金牌,也是印度自參加奧運會以來,獲得的 歷史 首枚個人項目比賽金牌。
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上,印度代表團獎牌數提升了一些,獲得了一枚金牌,還獲得了2枚銀牌和4枚銅牌,獎牌數為歷屆最高。
但這個成績對於印度來說,實在拿不出手。
而且這些年,雖然表面上看印度得到的獎牌數多了,但名次其實在不斷下降。
1980年奧運會還能排在第23位,但2020年奧運會卻只能排在第48位。
很難相信,像聖馬利諾這樣的彈丸小國,人均奧運獎牌數都可以輕松超越印度,著實令人尷尬。
印度奧運獎牌少,主要是因為普通人很難有條件訓練,國家也不支持。
電影《摔跤吧爸爸》中,女主角的爸爸為了給女兒買一塊摔跤墊,向 體育 部門申請一筆資金。
雖然知道女主角有天賦能取得榮譽,可是官員還是拒絕了女主角爸爸的請求。
理由是:國家給 體育 的撥款實在太少,能分到女子摔跤隊的錢更是少之又少。
雖然是電影,卻真實反映了運動員在印度的窘境,如果沒有錢,哪怕再有天賦,也很難獲得國家培養。
GDP一度位於全球第五的印度,每年軍費投入600多億美元,可是 體育 總投入只有2億美元,也就是軍費投入的零頭。
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印度代表團僅獲得一枚銀牌和一枚銅牌,大受打擊,於是印度政府開始大力發展 體育 。
雖然印度將 體育 投入提高到3.8億美元,但奧運專項上的錢並不多。
根據印度聯邦 體育 部的數據,東京奧運周期期間,印度政府一共給運動員們發放了8.3億盧比(約為1000萬美元)獎金,其中近30%專門用於培養參加奧運會的人才。
也就是說,實際上印度就拿出來300萬美元用於培養奧運人才,和其他國家相比,完全是杯水車薪。
作為東道主的日本備戰東京奧運會時,為了進入獎牌榜前三名,一共計劃投入了30億美元培養運動員,是印度的1000倍。
而人數還沒孫楊微博粉絲數多的澳大利亞,每年也會拿出2.5億美元給奧組委,其中有超過1億美元花在頂尖運動員身上。
根據加拿大《國家郵報》數據統計,加拿大聯邦政府每年會投入2億加元(約為1.5億美元),這包括了普通運動員的津貼、沖擊奧運獎牌的花費以及下一奧運周期和下一代運動員發展的費用。
具體而言,一個奧運周期里加拿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就高達1.3億加元(約為1億美元)。
所以說,要是沒有國家的支持,運動員想要參加奧運會,其實很難。
那些能參加奧運會的印度選手,要是沒有一個富裕的家庭,更難實現夢想。
現年32歲的阿里夫·可汗,作為本屆冬奧會唯一一位印度運動員,其實是第一次參加奧運會。
其實上次平昌奧運會,他本來有機會參加的,卻因為沒錢不得不中途放棄。
從阿里夫小時候起,他的父親就經營了一家滑雪用品小商店,他因此與滑雪運動結緣,並走上了職業道路。
2008年,18歲的阿里夫正式進入職業滑雪隊接受專業的訓練,他在14年間,一共參加了127個國際賽事。
為了練習滑雪,阿里夫每年都要額外花費大約60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50萬元),去國外訓練和比賽。
由於沒人贊助,阿里夫參加滑雪比賽的花銷基本都是自費,這筆錢讓他們全家都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生活非常艱難。
2018年平昌奧運會前,阿里夫為了湊齊足夠的資金參加冬奧會資格賽,啟動了一項眾籌計劃。
但參加四場比賽後,阿里夫沒有錢繼續參加第五場比賽,最終導致無法晉級去參加平昌冬奧會。
但阿里夫沒有放棄,印度當地政府和一些印度企業對他的訓練、旅行和裝備提供了贊助,再加上他發起第二次網上眾籌所獲得的資金,讓他可以順利參加北京冬奧會。
雖然比賽名次不佳,但正如他自己所言,能登上冬奧會舞台,即是夢想成真。
與阿里夫·可汗相比,射擊選手阿比納夫·賓德拉毫無疑問成績更為優異。
他是印度首位奧運會個人項目金牌的獲得者,並一舉打破了印度奧運會28年沒有金牌的魔咒。
不過,阿比納夫能成功,和他富裕的家境有很大關系。
由於印度本土訓練水平和設備都沒法滿足訓練的基本條件,他從小就被家人送到德國接受專業的射擊訓練。
為了方便練習,阿比納夫的父母還為其建了一座私人室內射擊場,幫助他迅速提高成績。
可以說,無論是阿里夫還是阿比納夫,他們的經歷都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沒錢,別想在印度當運動員。
要知道,像高爾夫、馬術、橄欖球等高端項目,運動員培養出來要花費天文數字的金錢,而且全身上下一套合格的裝備,就差不多要花費一個印度中等收入家庭一年的開支。
即便是足球、籃球、游泳等相對平民化的運動,沒有適合的訓練場地,也很難進步。
但是,稍微像樣點的訓練場館和器材,都需要極大的費用來支持。
可在印度國內,基礎運動場的數量卻少得可憐。
板球傳奇人物卡皮·戴夫曾感嘆道:「荷蘭這樣的小國家,都有200多塊草地 體育 場,可是人口大國印度,卻只有15塊。」
同時,配備好的訓練員、隊醫、營養師、教練等培訓必備人員,背後也需要足夠的財力來支持,缺少任何一樣,都無法讓選手出成績。
由於沒有錢,印度很多好的 體育 苗子都被耽誤了,印度 體育 也自然而然難有大的發展。
在印度,像谷愛凌這樣家庭出身的人可能會成功,但是像全紅嬋這樣家庭出身的人卻永無出頭之日。
印度 體育 差,還有種族與宗教的原因。
眾所周知,印度人的種姓觀念一直根深蒂固。
在印度人的觀念中,高種姓人生來就是養尊處優,但低種姓卻需要長期去做卑微下賤的體力活。
雖然印度的種姓制度早於1947年被廢除,但是體力活動交給下層窮人的觀念,始終都沒有改變。
跑、跳、游泳等 體育 活動在上層階級眼裡雖算不上低賤,卻也不高貴,只是供貴族 娛樂 消遣的 游戲 。
同時,印度很多人因為信奉宗教,講究禁慾,而運動員消耗體力大,需要經常吃肉。
所以,中上階層受種姓觀念束縛,自然就遠離 體育 運動,這種思想也影響了印度整個 社會 的 體育 風氣,「下等種姓」的運動員也不敢在 體育 上有更高層次的突破和追求。
而瑜伽這種靜態練習,成了印度人更崇尚的 體育 健身方式。
《新印度快報》曾報道稱,「在種姓制度下,更看重智力成就,而與體力有關的勞動和活動卻被認為是低種姓人才做的事。這種文化熏陶也反映在學校和家長對待 體育 的方式上。」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印度太窮了。
印度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的70%,其中多數都居住在缺水少電、交通閉塞的地方。
對於印度來說,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普及掃盲教育才是政府工作的重點。
沒有國家的支持,普通人即便有運動天賦,也首先得以養家糊口為主。
畢竟,比起當一名運動員,填飽肚子才是最現實的選擇。
大多數 體育 運動在印度都沒什麼發展前途,印度出一個奧運會冠軍更是無比艱難。
體育 是 社會 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借著英聯邦成員的優勢,早在1900年,印度就參加了第二屆巴黎奧運會。
直到32年後,中國人才有機會第一次參加奧運會。
從這方面看,印度比中國起步更早。
然而,122年過去了,印度在冬奧會只有1人參賽,中國不僅成功舉辦冬奧會,而且已經在本屆冬奧會獲得了7枚金牌,目前暫居亞洲第一。
國運興, 體育 才興。
看看鄰國印度,我們更能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② 印度羽毛球選手辛杜是什麼種姓
應該是高種姓。
在巴塞爾羽毛球世錦賽中,24歲的印度選手辛杜先後擊敗了中國的陳雨菲、日本的奧原希望奪冠。辛杜6戰世錦賽5次摘獎,這樣的戰績在世界上無人能及,此外,辛杜還是印度史上第1個摘下羽毛球世錦賽金牌的選手。不久前,印度媒體《ESPN》還對24歲的辛杜創下印度10項歷史盛贊不已。
世錦賽結束之後,印度總理莫迪也在社交媒體發文向她表示祝賀,莫迪稱贊道:"辛杜才華橫溢,她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的球員。"回國之後,辛杜在印度受到了空前歡迎,她最近頻頻出席各種活動。此外,辛杜及家人甚至還受到了印度副總統的接見。
人物簡介:
辛杜的父母都是排球運動員,父親普薩拉·文卡塔·拉瑪納(PV Ramana)更是前印度國家排球隊成員,曾代表印度在1986年亞運會贏得銅牌;然而,她對排球運動興趣不大,卻一直鍾情於羽毛球。辛杜年紀輕輕就開始參加國際賽事。
2009年,她在馬來西亞舉行的世界青年羽毛球錦標賽打進女單八強。次年,她代表國家隊參加尤伯杯,成為隊內最年輕的成員;年內,她還以不失一局的成績,贏得全國青年賽(U-19)女單冠軍,被國內傳媒視為塞娜·內維爾的接班人。
③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分為哪四個等級各由哪些人組成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拓展資料:
受人敬重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與耆那教創始人大雄,或許都反對任何形式的種姓結構。許多虔誠派運動時期的聖人如拿那克、卡比爾、采坦耶、賽古魯奈安涅希瓦、阿克那斯、羅摩奴闍與杜卡拉姆拒絕接受所有以種姓為基礎的歧視並接受所有來自種姓的教派。許多印度教改革者如辨喜與實諦·賽·巴巴相信印度教無種姓制度容身之地。
15世紀聖人羅摩難陀也接受所有種姓成為他的信徒,這其中包括賤民。上述的聖人大都贊同中世紀時反對種姓精神的虔誠派運動。難陀那,一位低種姓的的印度教祭司,也拒絕接受種姓精神並接受達立特。一些其他的印度教運動同樣歡迎低種姓成為他們的信徒,這些最早是成為虔誠派運動。
資料來源於:在線新華字典網頁鏈接
④ 印度羽毛球運動員辛德胡是什麼種姓
印度羽毛球明星運動員辛德胡是一個嗯,復姓中的人性。
⑤ 為什麼印度的體育事業如此落後
印度體育孱弱的另一個原因是印度的宗教觀念和種姓制度。在傳統上,印度人不把自己視為個體,而是從屬於他的種姓、部族或地區。就算某人在體育方面非常突出,他也不會得到家人和部族人的鼓勵,讓他發展體育。因為在他們的觀念里,體育所代表的體力勞動是卑賤的。印度的家長更希望他們的孩子去成為牙醫、會計而不是運動員,這讓他們不會在這方面進行教育投入。
嚴格的社會分層意味著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夠在一起進行運動。事實上,低等種姓構成了印度的絕大多數人口,而他們是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甚至最基本的營養和健康也堪憂。絕大多數印度人沒有辦法接觸體育,更沒有機會成為專業運動員。
⑥ 現在印度低種姓的人可以從事高種姓職業了嗎不同種姓的人可以結婚了嗎可以同居了嗎
還是區分的。
高種姓和低種姓不能通婚哦。
得不到家庭的祝福。
⑦ 印度有哪些低種姓的名人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寶萊塢演員:johnny lever
種姓制度的起源: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半島,為了維護本民族的長期統治,膚色較淺的他們建立了種姓制度。他們編造了一個傳奇故事,說創世者梵天的腦袋變成了婆羅門,上肢和身軀變成了剎帝利,腿變成了吠舍,腳變成了首陀羅。
祭司集團屬於婆羅門,武士集團屬於剎帝利,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群體屬於吠舍,被征服的原住民就成了地位低微的首陀羅。
(7)印度低種姓可以當運動員擴展閱讀: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