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过世几年后立牌有什么讲究
一、立碑的条件
1. 父母双亲均已去世,且最后去世的那位至少需等待三年后才能立碑。严格来说,立碑时差应确保父母都不在了方可,无论哪位后走,至少要等三周年才能立碑。古代认为三年内为守孝期,祖坟不能动土,因此三年内连清明节也不能给坟墓添土。
2. 如果父母一方走后,另一方还健在,可以立合葬碑,此时可以只写一方名字,另一方名字留配顷空,待以后补上。如果希望墓碑显得完整,预先把双方名字都刻在墓碑上的也有,但活着的一方的名字要用红字描红,或盖住。
二、立碑的讲究
1. 立碑的时间
立碑可以在老人去世的祭日,或清明节和十月一。闰月年不能竖碑,上坟时也不能动土。
2. 墓碑的方位
立碑要和点穴方位一致,立向是阴宅最关键的环节。
3. 墓碑的碑文
先写抬头,包括死者生前职务、职业等,也可省略。正文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姓名,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时间可写可不写。
4. 墓碑的字体和颜色
字体宜用魏碑体、隶书、楷书,不宜用行书、草书。碑刻应为阴刻,颜色可选黑色或白色,字体颜色多为金色。
5. 墓碑的大小形状
不宜过高过矮,长方形,太矮预示后代出矮胖之人。
6. 坟墓和墓碑的距离
墓碑不宜紧临坟头,应留出足够空间,称为“玄关”,以利“生气”流通。一般距离在0.3米到2米之间。立碑不仅是祭奠先人的方式,也是孝心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正确理解和传承。
⑵ 立碑是立在脚头还是头顶
看地方的讲究,不过大部分都是立在头顶。通常入墓穴时都是脚在里头朝外,立碑时也只立在墓穴正面,所以一般来说立碑是立在头顶的。其次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逝者的年龄要过了六十才能立碑,如果没有满六十岁,就不一定要立碑。因为立碑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让子女祭拜,如果不足六十岁离世,人们想到的只有惋惜与悲恸,所以逝者要是年龄不足六十岁,还是不立碑的好。
立碑什么时候立较好:
立碑的时间多在清明且立碑的时候较好三年之后立。因为这三年要像亲人还活着一样,父母需要抚育从出生到能独自行走,脱离父母的怀抱,需要三年的时间,父母丧三年,应该把父母抚育的这三年时间还给父母,需要和父母照顾一样,感恩他们。在《弟子规》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特别是较后一句话,表达的是说这三年,对待死去的父母,要像他们活着一样。
老人死后什么时候立碑几年合适:
一年中较适合立碑的日子,是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阴历十月一日,也有烧三周年忌日当天立碑,至于择日立碑却很少,一是恐犯太岁,二是立碑要动土,动土对死人是大忌,关系到后人成长,有道是建房搭屋管家运,建坟立碑兴子孙,就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