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资讯 » 为什么抗阻运动可以降低血压

为什么抗阻运动可以降低血压

发布时间: 2025-06-21 15:58:07

‘壹’ 运动能降血压吗高血压病人常做两类运动,血压慢慢就降下去了

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是最为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大脑、心脏、肾脏、眼睛和血管都是其靶器官,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中风和眼底病变以及主动脉夹层的高危因素。患者除了正确服用药物外,也应保持适度运动来辅助降血压。

研究表明,一周有5~7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收缩压可降低4~9毫汞柱。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为辅,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运动强度。通过最大心率来评估运动强度,最大心率等于220减年龄的60%~70%就是中等强度运动。

通过有氧运动可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减轻小动脉痉挛问题;运动也能促进全身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促进体内钠排泄速度,可降低血容量,辅助降低血压。

运动时可能出现暂时性血压升高,直接作用于血管运动中枢,使得运动后血压维持在低水平,同时也能纠正高血压高危因素,帮助调节不良的情绪,缓解血管应激状态,进而降血压。

1、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顾名思义是氧气充分供应的前提下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快步走、慢跑、跳有氧操和打太极拳等,能提高红细胞携带氧气能力,消耗体内多余热量。高血压患者每天要有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能降低血压水平,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

若需做高强度运动,还需评估心血管情况。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每天应有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

2、动态抗阻训练

沙袋、仰卧起坐和俯卧撑、深蹲以及举哑铃都是不错的动态抗阻训练。高血压患者一星期有2~3次抗阻训练,能提高肌肉力量,延缓肌肉流失,帮助控制体重和辅助降血压。

1、采取循序渐进原则

不能突然做剧烈运动,也不能一下子增强运动强度、加大运动频率、延长运动时间、改变运动类型等。另外,也不能作爆发力太强的运动、憋气的运动等,易使得血压急剧升高。

2、运动前后做好准备

运动前要有10~15分钟热身运动,如散步、原地踏步走或练体操等,让全身肌肉得到舒展,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意外;运动后应做拉伸运动,能促进乳酸排泄,改善肌肉疲劳。

3、监测血压

血压控制不良的情况下不能盲目运动;血压控制稳定的前提下,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运动,拒绝晨练,运动量也不能太大,以免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温馨提示

高血压患者每次运动前应多留意自身症状,同时还需监测血压。整个运动过程中需积极调节呼吸,万万不可憋气;运动时若出现胸口疼痛、心慌和心悸等,还需立即停止或暂缓运动。另外,合理安排饮食,采取低盐和低脂肪的饮食结构,积极控制体重,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贰’ 抗阻运动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中的作用

抗阻运动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中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人类生理机能衰退,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在心内科临床,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威胁患者健康与生存率。运动干预成为临床治疗的辅助手段。本文概述抗阻运动对心脏康复的作用,旨在推动国内应用和推广。

抗阻运动,又称力量训练或抗阻训练,旨在通过克服阻力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增加骨骼肌质量,改善心肺功能。循环抗阻训练,重复中低负荷,能有效锻炼肌肉力量、平衡性和协调性。

抗阻运动还能改善体成分,减少脂肪,加快代谢和耗氧量,对心血管机能有锻炼作用。临床中,循环抗阻训练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康复和预防。

抗阻运动对心血管疾病影响显着。它能控制肥胖或超重,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外周血管功能,降低血压,对高血脂和糖尿病患者辅助治疗有帮助。抗阻运动还能控制代谢综合征,增加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减少脂肪含量,改善体成分。

制定抗阻运动处方需考虑患者情况。术后或病情严重患者应在介入治疗后3周开始,需在有氧训练后监护。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至少在治疗后5周开始,连续4周在有氧训练后监护。轻症患者在抗阻运动前需充分热身和有氧运动。每周进行3次,每组重复8~10次动作,锻炼大肌群。

抗阻运动有多种形式,如健身器械、哑铃、杠铃、自身重量和弹力带。弹力带抗阻运动方便携带、价格低廉,适合所有年龄段,锻炼全身大肌群,减少风险。抗阻运动处方需循序渐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国内抗阻运动在心脏康复处方中的应用存在参与度和了解度较低的问题。原因在于慢性病护理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医务人员对心脏康复运动的认识不足。应加强抗阻运动的宣传与指导,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运动康复理念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规律有氧训练能改善心肺功能,抗阻训练则提高肌肉力量与耐力,增强骨密度,改善心功能。抗阻运动在临床治疗中不仅提升免疫力,改善局部血管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稳定血糖,促进胆固醇分解,加速心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