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婴儿可以吃胞磷胆碱钠片吗
你好,6月宝宝头围大约在42厘米左右,过小为头小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宝宝。 胞磷胆碱钠片主要是营养神经的,用于治疗颅脑损伤或脑血管意外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可以应用。
② 求助,新生儿脑病
首先,宝宝的家长先不用太着急。当时做MRI的时候只是因为宝宝不活泼,不爱 哭闹,吃奶不好么?宝宝出生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啊,比如青紫窒息的病史,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要考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但是这个病程度不同,一般治疗可以应用营养脑细胞药物一个疗程,10天左右,神经节苷脂钠比较好,也有地方用胞磷胆碱钠的。一个疗程后比如说出院了的话过一个月后复查,一般情况的脑病恢复的应该不错,一定要注意定期复查。 因为MRI报告只是对于当时的片子出的整体报告的描述,所以最好还是看宝宝的临床表现。 对于后遗症的问题哪个大夫也不可能给您确定的说,如果检查结果比如MRI特别不好的话,比如出现大量颅内出血,脑室扩张的话,大夫肯定会和您说的。 对于武汉不太了解唉,应该正规的儿童医院都可以吧。 不用太担心,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就好了。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③ 思考林 胞磷胆碱钠胶囊可以经常吃吗 长期服用有什么坏处
目前公认其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和纹状体。那么,思考林胞磷胆碱钠胶囊可以经常吃吗?长期服用有什么坏处? 帕金森氏病起病缓慢,是逐渐发展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下子就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是一种缓慢的、进展性的发展过程。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病人具有运动障碍、震颤、强直三大症状。许多帕金森病患者或家属在网络上查阅治疗、预防资料时,经常搞不清帕金森综合症和帕金森病的区别,以为都是同一种病。实际上,通常所说的帕金森综合症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不是一回事。帕金森综合症常继发于某些神经系统的其他疾病,包括脑血管病、脑外伤、颅内炎症、脑肿瘤,或是由毒物、药物所引起,故又把帕金森综合症称为“继发性帕金森病”。 在这里,康爱多提醒,思考林胞磷胆碱钠胶囊是不可以长期服用的。因为长期服用,偶见胃肠道反应,轻微,持续时间短等一些不良的症状。同时,长期的服用,药效也会逐渐的没那么有效,因为体内产生了抗性。 康爱多建议,帕金森病病人应该多点锻炼。因为患者表现出姿势反射的障碍,行走时快步前冲,遇到障碍物或病人突然停步的时容易跌倒,通过平衡锻炼能改善注重症状。双足分开25-30公分,向左右、前后移动重心,并保持平衡。躯干和骨盆左右旋转,并使上肢随之进行大的摆动,对平衡姿势、缓解肌张力有良好的作用。 还有任何问题,找康爱多吧。
④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咨询
近来经常能听到某刚出生的婴儿得了“缺氧缺血性脑病”,这让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忧心不已,近来这种病的“犯病”率有愈加严重之势。这种情况是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新生儿得了“缺氧缺血性脑病”? 从我女儿出生的经历,我对以上情况谈一些看法: 1、我的孩子2009年1月26日出生的,早产27天左右,刚出生就在监护室中监护了3天。第4天拍脑部CT,CT片上附着“...脑有低密度阴影,附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特征。”,医生根据CT片子诊断我女儿得了“缺氧缺血性脑病”。我们对医生的要求是只能治好孩子的病,一切都好说。医生建议住院治疗1—2个疗程,我们就听从医生的建议住院治疗。治疗期间给女儿挂了“脑活素”(促进脑部发育)、“水乐”等,除了日常查房,嘱咐家属注意的吃奶情况和呼吸情况,医生并没有其他的治疗行为,到第6天医生让我女儿出院。从出生到出院我女儿共花费近4000元。 2、在得知女儿得了“缺氧缺血性脑”,我很着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病例,了解这种病相关情况。缺氧缺血性病诊断需要脑科、神经科和儿科医生合作,并从婴儿的临床反应来诊断是否得脑病。CT科医生根据CT影像诊断婴儿得缺氧缺血性脑病,这里有很大的误区和问题。 CT科医生是没有资格和能力来诊断此病,况且他的诊断只是凭一张CT影像。脑部有低密度阴影可能是婴儿出生时受产道挤压导致脑部积水或出血,也可能是发育不完全,要确诊需要进行临床观察。我女儿计划观察一周,住院期间没有呼吸窘迫等反应,第6天医生建议出院。1个月后又拍了CT,CT影像显示脑部已经比以前要好。计划过一段时间再去检查一下。 3、从积极治疗的角度,需要挂些脑活素以促进脑部发育,毕竟没法排除得病的可能性。我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以供遇大家参考。只要小孩反应很好(吃奶正常、睡觉安稳、呼吸平稳),就不会有事。轻度脑病经过治疗都能康复的和正常小孩一样。 推荐你看医学专家的详解。 http://you.video.sina.com.cn/b/14136362-1283815022.html 4、补充: 很多婴儿本属早产儿也用新生儿的标准来诊断,结果得了“缺氧缺血性脑病”,这是很不科学的。早产儿出生时各方可能没有发育完全,脑部有低密度阴影是正常的。 中,轻度的脑病治好后是没有后遗症的。 光凭CT片不能确诊得“缺氧缺血性脑病”。 不排除有医生为经济利益,而故意吓唬孩子父母,以此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