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孩子錯過了「爬行敏感期」後,還可以學會爬嗎
但是缺少這樣的引導的孩子,後面在學習其它的大運動時,就要吃一些苦頭了,比如會因為身體平衡性差而摔跤,最後導致對運動產生抵觸情緒。
⑵ 嬰兒爬行少如何補救
針對嬰兒爬行少的問題,可以採取以下補救措施:
1. 創造爬行機會 使用玩具吸引:在遠處放置嬰兒喜歡的玩具,吸引他爬過去抓取,增加爬行量。 食物引導:在距離嬰兒稍遠的地方放置食物,當他想要獲取時,自然會主動爬行,父母可以適時調整食物的位置,持續引導。
2. 增加親子互動時間 多花時間與嬰兒一起玩:父母應增加與嬰兒的互動時間,通過逗弄、引導等方式,促使嬰兒多爬行。 把握爬行時間:每天保證嬰兒爬行一個小時左右,避免時間過長對身體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3. 提供安全的爬行環境 鋪設軟墊或爬行墊:如果嬰兒在地面爬行,應在地面鋪設軟墊或爬行墊,以減少對嬰兒膝蓋的傷害。 穿著保護:爬行前給嬰兒穿上長褲,避免膝蓋直接與地面摩擦,防止膝蓋破皮疼痛。
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增加嬰兒的爬行量,促進嬰兒的身體發育和協調能力。同時,父母也應關注嬰兒的其他發育指標,確保嬰兒健康成長。
⑶ 寶寶學爬期很重要,怎麼才能引導他自己爬呢
我們經常說孩子的發展規律是三翻六坐八爬,但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爬的比較早而有的孩子卻爬的比較晚,甚至有些孩子都不爬就直接開始走了,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自己走了,不喜歡爬,那是孩子的事情,我們大人沒有辦法。原因真的是這樣的嗎?在《兒童心理學》中,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說過,成長是一個過程。
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系列在不同年齡,按特定順序出現的發展任務,這些任務的出現取決於遺傳的影響,但是出現的先後順序在很大程度上受看護者的影響。也就是說遺傳是第一發展力,但是看護的環境同樣重要。所以我們就能知道為什麼有的孩子爬的比較早,有的孩子爬的比較晚。為什麼有的孩子爬行的早有的爬行的晚?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爬行的是早還是晚主要有兩個原因,分別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
原因一,遺傳因素孩子大運動發展的順序是已經寫在基因里的密碼,而且每個孩子的發育速度是不同的,這主要和遺傳有關,如果父母兩人中有一個人本身大運動發展較快,那麼孩子的大運動可能也會發育的比較快。相反,如果父母兩人中有人大運動發育較遲,孩子的大運動發育同樣會受到遺傳的因素。
幫助寶寶從匍匐練習到手膝並用如果孩子只會匍匐前進,可以用圍巾吊起寶寶的肚皮,讓孩子從匍匐爬行變成手膝並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孩子肯定是不會,大人可以教孩子把一隻手向前挪,同時把另一條腿向前挪,讓孩子學會爬行的姿勢。用逗引法幫助孩子從倒著爬變向前爬如果寶寶已經開始倒著爬了,可以用吃的,或者比較有吸引力的玩具在寶寶前面逗引寶寶,並且站在孩子的屁股後面來推著孩子,讓孩子努力的向前去爬。
爬的過少孩子會有這幾個缺點很多媽媽問,孩子不爬直接走行不行,從理論上肯定是可以的,但是從孩子發育的角度來看,不爬的孩子往往在這幾方面發展劣勢更多。大腦雙側分化不良,大腦功能區專責化不清晰人類左腦負責右側身體,右腦負責左側身體,人類行動的過程就是左右腦交替工作的過程,爬行會促進大腦中心溝的形成,從而促進左右腦個功能區的專責化。
如此大腦從各個感官獲取的視、聽、嗅、味、觸等信息,相應的大腦功能區才能更加精準的接收屬於各自的信息,進而才能做出更加合適、恰當的適應性反應,精準的指揮我們的肢體和調控我們的行為。如果寶寶出現大腦雙側分化不良的結果,就會出現工作的時候亂用身體,比如寫字的時候不但手上用力,身體、胳膊、甚至頭都在用力。
前庭覺刺激不足,容易前庭覺失調前庭覺是人體三大感官之一,前庭的功能主要接收視覺和聽覺的信息,嬰兒爬行的過程中頭部會不斷的向前或者向左、向右,通過這些動作來此前庭覺,如果前庭覺刺激的不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專注力。平衡系統差,孩子更喜歡動嬰兒剛開始練習爬行的過程並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孩子的平衡感是在一點一點練習之後獲得的,這就是孩子的身體和“地心引力”的關系
當孩子能夠自如的爬行是,證明身體和地心引力已經達到了一種默契,如果孩子爬行不夠,這種默契沒有形成,在孩子靜下來的時候,他會感覺到渾身難受,更容易出現好動。影響孩子的空間感發育爬行的過程中,孩子能夠到達的地方更多,他們眼睛能夠探尋到的物品也在增加,不斷的探索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空間的概念,比如床上到地面的距離,孩子需要用眼睛來判斷,他的眼睛需要給大腦提供准確的距離,來保證寶寶探索的安全性。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眼睛會學著聚焦,能夠幫助孩子鍛煉空間、邏輯思維、以及抽象的能力。空間感發育不好,孩子容易出現看反字,書寫容易出格等症狀。孩子錯過了爬行期怎麼辦?如果孩子錯過了爬行期怎麼辦?錯過了爬行期也有補救的措施,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過了年齡就跟不上了。
首先,爬行有開始沒有結束就是說爬行有開始的時間,但是沒有結束的時間,孩子一旦錯過爬行期,並不代表著孩子沒有機會。
相反,孩子學會走路後也可以進行爬行練習,比如感統失調在12歲前都可以矯正,那麼孩子在學會走路之後,同樣可以多多練習爬行。
其次,爬行和走路的順序也可以顛倒很多胖寶寶都不喜歡爬行,有些孩子會直接選擇走路,孩子會走路後同樣可以選擇進行爬行,等於父母可以幫助寶寶調整大運動順序,目的當然是讓孩子多爬,這個過程需要父母的引導。因為現在的胖寶寶越來越多,加上後天的養育環境不夠,很多寶寶會不爬直接走,媽媽也別灰心,繼續加強孩子的爬行練習,一樣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