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運動資訊 » 罵人的時間線可以無限往上回溯
擴展閱讀
可以看國外電視的軟體 2025-05-21 08:14:13

罵人的時間線可以無限往上回溯

發布時間: 2023-02-04 00:33:35

⑴ 時間線 2020.9.15

最早接觸到時間線這一概念還是在2003年學習NLP的課堂上,時間線和狀態線都是教練的工具之一。時間線就是利用切換時間視角重新審視,從而有新的覺察發現,諸如讓歷史告訴未來,歸零思考(假如人生可以重頭再來(鑒古知今),你會有何不同的選擇和做法?),戰略思考(著眼未來五年後,你看到的願景是什麼?),以終為始,繼往開來(新起點,新征程……),來到未來暮然回首來時路(當你來到八十壽辰,回首來時路,你會說什麼?)……

人可以分為時間線內和時間線外兩種人,時間線內的人活在當下,沉浸其中,忘我忘卻時間,時間概念差,不守時。時間線外的人置身事外,對時間嚴格計劃把控,時間概念強,守時守諾。

把不同的時間點連起來,就是我們的時間線模式。有的人活在過去,有的人活在當下,有的人活在未來。

連點成線,一個個瞬間(精彩瞬間,決定性瞬間,)和時刻(至暗時刻,巔峰時刻,高光時刻,迷茫時刻,轉折時刻……)串聯起來構成了你的時間線。

NLP研究發現:當想著不同的時間點時,我們的眼睛很自然地會轉向不同的方向,甚至我們的手勢,也會在講著不同時間點時「指」向不同的方向。在NLP的研究中發現,我們對於「時間」的思考模式有以下特徵:

每一個時間點在我們身體的內在或外在都有一個空間位置(前、後、左、右、高、低不同的人的時間位置可能會有所不同。

過去一現在一未來

時間位置和時間線是可以調動、改變的。

時間線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抽離當下」

1.抽離當下的人,將其過去、現在與未來擺在他的前面。通常左邊是「過去」,中間是「現在」,右邊是「未來」。

2.抽離當下的人是個好的企劃者,他們對時間有比較理性的觀念,能夠比較理性地思考「時間的因素」,有很清晰的「過去」「現在」「將來」的時間觀念。

3.時間管理的課程,是「抽離當下」的人,設計給「抽離當下」的人的課程,他們學習和模仿起來都相對比較容易。對那些「結合當下」的人,可能就需要下很大一番功夫,才有成長和進步。

4.抽離當下的人比較注重對未來的策劃、注重時間管理,容易自己給自己加壓力。

5.只有當一個人明白組織他的時間的方式是很重要的,他才可能願意以對他比較有效的方式,重組他的「時間線」

第二類:「結合當下」

1.有「結合當下」時間線的人,其時間線呈現由前往後連接。通常過去在後面,未來在前面。

2.他們活在時間線的「現在」這一部分,所以就不容易覺知到時間的流逝。

3.他們比較隨興,總是活在自己的感覺之中,時間觀念比較弱,可能會經常不守時。

4.他們就是那些打開日歷,而驚訝於時間只剩一點點的人:驀然回首,發現已經過了十年。

5.他們很容易「活在當下」,做事情投入,但不太注重時間管理。

發現你的時間線

1.想像五年前你正在刷牙的情景,指出那個圖像的位置。

2.想像一年前你正在刷牙的情景,指出那個圖像的位置。

3.想像此時你正在刷牙的情景,指出那個圖像的位置。

4.想像一年後你正在刷牙的情景,指出那個圖像的位置。

5.想像五年後你正在劇牙的情景,指出那個圖像的位置。

6.畫一條假想的線條,五年前的位置為起點,貫穿一年前,現在,一年後的位置,五年後的位置。這就是你的時間線。

7.把這個線條向過去和未來兩端無限延伸。

如何應用時間線技巧?

1,尋找時間線 (兩人一組,每人10分鍾,然後A、B互換)

本技巧的目的是通過NLP執行師的引導,幫助找出自己的「時間線」,及學習如何引導出別人的「時間線」。在結合時間線的時候,我們對事情的回憶、思考會有一個更加清晰與真實的感受。

(1).A請B想一下明天,並問:「如果要你用手指出一個方位,你的明天是在哪一個方位呢?」「後天在哪裡呢?」「下禮拜呢?」「下個月呢?」「未來一年?」

(2).A請B想一下昨天,並問:「假如要你指出昨天在哪裡,你會指在哪裡呢?」「前天呢?」「上個禮拜呢?」「上個月呢?」「過去一年?」

(3).A問B:「現在」在什麼位置呢?

(4).把「過去、現在、將來」連成一條線。

(5).讓B在「時間線」上走動,井感受每一個時間點,讓身體、感覺、意識與各個時間點連接。

2.本練習是NLP里非常有力的改變方法之一,以經驗的感覺來清理過去的感官體驗,讓大量情緒發生轉化。

(1).A請B找出過去某種具有不愉快反應的情境,並引導出其對該情境完整的感官用詞的描述,以得到其相關「次感元」的資訊.

(2).A協助B區分出內在感覺與外在的觸覺,專注在外在的觸覺上,直到可以強烈及清楚地感受到,並以觸覺設「心錨。

(3).A協助B在地上建立起一條「時間線」,並請B指出未來的方向及現在點的所在位置。

(4).A按住「心錨」,並請B一面心裡回溯過去,一面背朝後地慢慢退後,直到那觸覺的感受,引起一段相關往事,當B一勾起相關往事時,A馬上放開「心錨」,並開始引導B對該往事的感官用詞的描述,同時也區分內在的感覺,並專注在外在的觸覺上。

(5).A再次按住那「心錨」,並請B再後退,當B開始說其往事的時候,A放「心錨」

(6).當B一次一次地後退,待最後找出最早的相關回憶時,A請B想出某一種顏色,此顏色要能很合適地代表對那個回憶的感受。資源。

(7).A請B站出「時間線」,並看看那一段經歷,並注意當時的自己需要哪些?

(8).A請B踏入「時間線」,並將代表資源的顏色滲入上述的回憶里,當B向未來的方向緩緩前進時,A協助其將資源的顏色滲入相關回憶里,直到走到現在的點。

(9).模擬未來。

改變時間線可能會改變我們內在的情緒或外在的行為模式。

3.時間線達成目標法 (兩人一組,每人15分鍾,然後A、B互換)

本技巧的目的是通過NLP執行師的引導,幫助探索者充分體驗在每一個時間點上對目標的全方位體驗,讓探索者對目標更加清晰、明確和有信心。

本技巧的前提是探索者在理性層面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

1.A做執行師,B做探索者,B已經有一個目標,A通過溝通了解B達成目標的時間,通常是1~3年比較好,假設是1年,把1年分成4~5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大約是2~3個月。

2.執行師(A)讓探索者(B)選擇一個空間,一個方向代表未來,一個方向代表現在,B站在「現在」的位置,面向未來,前面有一定的距離,可以走大約的6一7米。

3.A讓探索者進入「中正狀態」(平靜、與身體連接、與感覺連接,回到內在),探索者可以輕輕地閉上眼睛,整個過程大約有15分鍾,是非常安全的。

4.「回想自己的目標,把目標放在自己的手掌心,然後輕輕地握起拳頭,感覺好像把目標放在手心中一樣,是那麼清晰、可感,如果這個目標是你真正想要實現的,對自己說'YES』。然後,慢慢把手鬆開。」

6.「時間每天都在向前,現在請你向前走一步,三個月過去了,在這三個月時間里,你是如何行動的?我們說,只有行動才能創造結果,在這三個月時間里,你都做了些什麼?你在什麼樣的環境當中?遇到了哪些人?有什麼樣的?有什麼事情是讓你特別開心的?你向前邁進,當你去行動的時候,是不是離你的目標更近一點兒了?」

6.「現在,請你再向前走一步,三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在這三個月的過程中,你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呢?有哪些能力提升了?你學習到什麼樣的經驗?

我們說,目標一旦開始,它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現在你對你的目標又有了怎樣新的認識?這個目標還是那麼有意義、有價值嗎?」

7.「如果是的,我請你再往前走一步,三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在這三個月的過程中,你又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怎樣的成果?現在離你的目標越來越近了,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8.「非常好!現在請你再往前走一步,太棒了!你的目標實現了!你為之努力、奤鬥了一年的目標實現了!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是什麼樣的場景?

9.「現在,請你再往前走一步,三年的時間過去了,現在是X年X月X日,這時的你多少歲了?我們說,一個人一旦走上了成長之路,他未來的人生會越來越好。現在來到了X年X月,你現在的身份是什麼?在這三年中,你又獲得了哪些成就呢?你對社會的貢獻是什麼?這個時候的你,內心中最大的滿足是什麼?」

10.「非常好!現在,請你再往前走一步,五年的時間過去了,現在是X年X月X日,這時的你多少歲了?你現在的身份是什麼?在這五年中,你又有了哪些成就?你對社會的貢獻是什麼?你對家庭的貢獻是什麼?這個時候的你,心中最大的滿足是什麼?」

11.「非常好!現在我請你輕輕地抬起頭,用內在的眼睛往前方看,你覺得你未來的人生道路會是怎樣的?如果你感覺這樣的人生是你想要的,我請你對自己說一聲「Yes'!」

12.請探索者(B)慢慢地睜開眼晴,走回開始出發的地方,讓探索者自己帶領自己,慢慢地走一遍,走的時候內心中要裝著自己的目標。

13.探索者(B)走回開始出發的地方,自己帶領自己,以更快的速度走一遍,走的時候內心中要裝著自己的目標。

⑵ 和女朋友在一次爭吵中我說了傷她心的話還罵了她她就離開了我去了外地說要一個人靜一段時間

你說了什麼?你應該明白你說的愛不是愛,能讓你女朋友體會到的,對她來說才是愛。生氣控制不了情緒,去傷害最親近的人,這是你自己犯的錯,其次,你應該主動去找,問問她閨蜜,女朋友到底去了哪裡,而不是發發簡訊打打電話。男生一定要記住了,女生往往要的是一個感同身受,你要明白你做錯了什麼,她委屈的點在哪裡,回溯一下以往你是不是一直讓她失望了。我覺得區區一件吵架,沒有涉及愛情中的原則底線,兩人都不會分開。要麼是因為疲憊了,不愛了,要麼是真的還在生氣。如果只是生氣,你還有希望喔。到了外地,發個簡訊告訴你女朋友,我來你所在的城市了,你在哪?

⑶ 回溯時間是什麼意思


1、回溯是時間往回推算,回到以前時候。時間居然回溯了,就是只突然一下眼前的事情回到了過去,有曾經發生過的類似的事情。
2、真實生活中的選擇,因為未來不確定性、因為時間線性,如果一旦做出抉擇,當下這個時刻就變成過去。
3、害怕和猶豫是因為無法回頭改變這個決定,然而游戲里可以回溯改變的時候我們也在害怕和猶豫,抉擇是件很難的事情。

⑷ 什麼是記憶回溯改變自己過去生活記憶的時間軸!

回想起曾經發生過的事情,而這段記憶或因為痛苦或是讓你非常糾結而下意識的忘記或是埋藏在心底不願意想起,在適當的環境下想起曾經塵封的記憶做出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會得出不同的想法。具體時間發生的時間記憶中並不會很清晰,也會產生時間誤差

⑸ 被領導當眾訓斥後該怎麼辦

1.盡快克服恐懼心理。
有些人面子薄、心思敏感,只要被領導批評過一次,負面情緒一下子都湧上來。覺得領導對自己有意見、不滿意,覺得不服氣、憤懣,覺得心虛、嚇破了膽。
領導批評你只是就事論事,不代表他對你深惡痛絕。或許那天批評你的事,他根本早就忘了,領導公務繁忙日理萬機,你又不是他親兒子,天天惦記你不是給自己添堵嗎?從自己角度看,做了錯事,被批評是我們應得的,我們可以愧疚、自責,但用不著恐懼,你如果一直被恐懼虜獲,總是避領導之不及,哪裡有機會修正自己的錯誤,改變領導對自己的印象呢。
雖然你挨批評了,但未必是件壞事,因為這樣也許還提高了你在領導面前的知名度。吸取教訓是必須的,但不能讓這件事成為心理陰影,「一朝被虹咬,十年怕井繩」,導致不敢面對領導、不敢做事,你必須從內心消除這份恐懼感。
2.虛心求教,比以前更頻繁地去接觸領導

這次既然被領導批評了,留下污點了,放任和逃避肯定不是解決問題的選項,表現得越被動,結果只能是越疏離、越遙遠。

對領導的態度依然應當是落落得體、有禮有節。單位走廊上看到領導,還是應該響亮地主動招呼領導;共處的時候,可以微笑著匯報一下最近的工作情況。

大可以藉助被領導批評的、多多少少存在的問題為契機,比以前更多地去接觸領導。
被批評之後,做事更需多幾個心眼,經常請教一下領導。他既然是領導,做事總會有可取之處,況且大家都喜歡虛心的人,你多讓領導提提意見百利無害,一方面給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在領導面前表現扭轉印象;另一方面確實能更准確地把握他的意圖,把事情辦得更好。
3.積極幫領導分憂,爭取立功機會。

要放下心理負擔很關鍵,但你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大大咧咧,不以為然,將批評不當回事,對領導的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依然我行我素。

正確的做法是把失誤作為深刻的教訓,認真反省,自我檢討,以後做事之前要反復考慮。一旦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主動請纓,處心積慮地完成它,交一份完滿的答卷。
擺正位置很關鍵
不管在什麼地方,作為下屬在很多的事情上是必須和領導保持一致的,你無法脫於領導去發展、去升職加薪,這是現實。
自己心裡必須要有一桿秤,要知道自己怎麼樣做是對錯,要知道自己怎麼樣做才分利弊,即使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和心裡想的一樣……,領導錯了,我們對了,自己心裡要知道,但是位置還是要擺正,這就叫「秤」!

⑹ 《酷說老子》第四章★合集:道無形,時間不存在剎那即是永恆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與譯文。)

【第一句】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弗盈也。

1、

沖, 古字為 「盅」 [zhōng] , 引申為空虛。《說文》曰:

所以, 盅 指器具中間 中空的部分。 那麼「 道沖」, 意思即是 :

2、

或弗盈也 , 「或」 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個字有許多版本,我想熟悉《老子》的讀者應該都不陌生。比如:

不過,這樁懸案現在已經真相大白了,經現代訓詁學者 馬敘倫 先生調查取證:

「或」、「久」、「有」 和 「又」, 這四個字可以相通,在古代都可以釋義為 「常」 的意思①。

限於篇幅原因,具體證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所以:

3、

由此可知,「 道沖,而用之或弗盈也 」,合理的解讀應該是:

那麼這一句話老子是想表明「道」的什麼性質呢?一個字 :

道至大,就彷彿是太平洋,無論你從中舀取一瓢水,還是往裡添加一桶水。對於浩瀚無邊的太平洋而言,根本就沒有一絲一毫的影響。用 莊子 的話形容就是:

4、

其實, 人心 何嘗不是 「道的容器」呢?

如果將 「道」 運用到 「入世」 ,就是 孟子 所說的:

因為當 富貴、貧賤、威武 等等這些外物注入你心器的時候,就好比泥牛入海,瞬間化於無形,所以你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心器 「沖而弗盈」。

如果將「道」運用到「出世」,就是《金剛經》所宣揚的:

因為當喜怒哀樂,榮辱得失等等這些外物注入你心器的時候,就彷彿風來竹面,雁過長空,剎那消於無蹤,所以你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心器 「空而不滿」。

5、

我們把人心看做 「道的容器」 ,其境界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境界是 :

第二層境界是 :

第三層境界是 :

6、

但是一般情況下,第一層境界「 譽而不喜,毀而不怒 」這道坎,可能已經將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隔絕在道的對岸了。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雙眼一直被紛繁的表象所迷惑,無法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佛語稱之為:

不過,世界上也有一些智者,確實能夠做到很高程度上的 「沖而弗盈」 或 「心無所住」 。

7、

北宋有一位名相叫 富弼 ,才乾和道德都十分了得,只是詩文絕少,所以聲名不是很大。 范仲淹 稱贊他有 「王佐之才」, 蘇東坡將他與 韓琦、范仲淹、歐陽修 並成為 「人中四傑」。 晏殊 更是眼疾手快,直接讓 富弼 做了自己的東床快婿⑤。 富弼 最大的特點, 就是 為人大度,脾氣無限接近於 彌勒佛 。曾經有一位輕狂的秀才問他:

富弼 答道:

秀才大笑而去,沒想到幾天後,他們又在街頭偶遇。

秀才大聲說:

一個熟人提醒 富弼 ,秀才在罵你。 富弼 說:

於是他繼續散步,秀才自討沒趣,只好走開。許多人都不理解, 富弼 為什麼不回應呢?

9、

可是,我們更應該問的應該是:

如果回應,就是在證明。你為什麼要證明?因為你需要讓別人相信。你為什麼需要別人相信?因為你不自信。你為什麼不自信? 因為你心器太小了。 你的心器就像是一個小而淺的水窪,隨便投一顆石子就能激起千層濁浪,這就是一個人憤怒的根本原因。

10、

首先,我們之所以會憤怒,是因為沒有看清 罵人者 和 被罵者 的本質。

富弼 為什麼不回應呢?原因很簡單。

當然不會!那麼秀才和富弼,誰才是真正的縮頭烏龜呢?窮酸的秀才才是!因為他不敢面對自己失敗的人生,一心想通過辱罵名人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而 富弼 卻不畏人言,堅守本心,大腦能夠自動屏蔽外界的情緒干擾。

11、

其次,我們之所以會憤怒,是因為沒有看清 「罵」 這件 「事」 的本質,佛教典籍《四十二章經》里有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 說:

對方當下語塞,無言以對。所以,如果別人罵你時你給予回應,就相當於是別人贈你不喜歡的禮物你又回贈。因為你在無形中已經認可了他的言語,接受了他的規則,從而被對方拉進了他所設定的負面的情緒泥沼中無法自拔。

換而言之, 當你遭到無端的辱罵而選擇沉默的時候, 那麼罵你的那些言語,最終就會像吐到天上的唾沫一樣,落到罵人者自己的臉上。

12、

第三,我們之所以會憤怒,是因為沒有看清 「時間的非連續性」 本質。佛教典籍《優婆塞戒經》里對此有過一番精闢的分析:

什麼意思呢?比如有一個人罵你 「縮頭烏龜」:

但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是一種辱罵呢?那是因為我們一直沒有看清萬事萬物都是一種 「即生即滅」 的 幻影 ,因而把自己囚禁在 「過去」 這座 「時空監獄」 里不願意走出來。

所以,我們一直都被 「人」 的 表象,「事」 的 表象 以及 「時間」 的 表象 所迷惑和欺騙。以至於始終無法看清這個世界的本質,因而執迷不悟,行歧不返。如果我們能看到人、事、時間的本質,那麼自然而然就能做到:

13、

在日本,有一個關於 白隱禪師 的故事家喻戶曉:

但她知道父親一向最敬重白隱禪師,於是念頭一動說:

父親一聽,既憤怒又震驚,沒想到白隱禪師是這樣鮮廉寡恥的小人!於是一家人就去找白隱禪師理論。白隱禪師聽了以後,淡淡的說了一句:

他們看到白隱神態安詳,就沒有繼續糾纏。等孩子出生以後,這位父親就把孩子抱到寺院丟給白隱禪師說 :

此事一經傳出,全民鼎沸,白隱禪師聲名掃地。但是他不辯一言,依然天天抱著小孩在眾人的辱罵聲中化緣奶汁以及嬰兒用品。

一年過後,飽受良心譴責的女孩對父母說出了真相。女孩的父母滿心愧疚,寢食難安,於是去找白隱禪師陪罪。白隱禪師聽了以後,淡淡的說了一句:

就將孩子還給了這一家人,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為什麼對於凡人而言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在白隱禪師眼裡卻彷彿只是「春夢了無痕」呢?因為在他的看來:

世界的 人、事、時 不過是鏡花水月,外界的 是非、毀譽、榮辱 皆等於夢幻泡影。 只有我,才有資格成為我自己的原告,才有資格當我自己的法官和審判人。

用 釋迦牟尼 的話說,這叫 :

用 王陽明 的話說,這叫 :

所以無論外界向 白隱禪師 的 「心器」 中注入 臟水還是清水,開水還是冰水,糖水還是毒水。 他都能安然受之,化於無跡。這即是 :

14、

公元65年,古羅馬歷史上有一位最臭名昭著的暴君叫 尼祿。 他在殺兄弒母之後,又懷疑他的老師 塞內加 參與了一場宮廷叛變。雖然查無實據,但是 尼祿 卻以此為借口,下令讓老師自殺。 塞內加 的老婆和學生們聽到消息後都失聲痛哭。

塞內加 卻神色如常,問道:

最後他跟古希臘的 蘇格拉底 一樣,鎮定自若,安然赴死。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眾所周知, 塞內加 是 斯多葛學派 晚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而 斯多葛學派 的人生觀就是: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泰然接受所有的 「失去」:

就像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三章中所說:

而 塞內加 作為一名古羅馬最重要的悲劇作家,他對人生同樣有著十分透徹的領悟。他說:

其實這句話的潛台詞是:

那麼,這種人生態度就是:

15、

所以 「道」, 其實就是在教我們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給我們的人生減肥。

慾望太多,同樣會造成我們思想的阻滯與缺氧,從而危害精神健康。所以 蘇格拉底 有一句名言:

而這種難以企及的 「神」的狀態,

在佛家就叫:

在道家被稱為:

所以 老子 說:

1、馬敘倫《老子校釋•卷第一•第三章》

2、《莊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3、《孟子·滕文公下》

4、《金剛經•第十品•庄嚴凈土分》

5、《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傳第七十二》、蘇軾《範文正公文集敘》《邵氏聞見錄•卷九》

6、(明)鄭瑄《昨非庵日纂》

7、《四十二章經•第七章 》

8、《優婆塞戒經•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9、(美)保羅·李普士《禪的故事•二》

10、《長阿含經•卷第一》

11、(明)錢德洪《王陽明年譜•十九》

12、(古羅馬)塔西佗《編年史•第十五卷》

13、塞涅卡《論幸福生活•7、11、25》

14、阿蘭·德波頓《哲學的慰藉:第三章•對受挫折的慰藉》

15、(古希臘)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第二卷•第五章•蘇格拉底》

【第二句】

㊣原文:淵兮!似萬物之宗。

1、

「淵」 是什麼意思?《小爾雅 • 廣詁》曰: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換而言之:

2、

無獨有偶,佛教里最早的典籍 《長阿含經》 的 「阿含」 兩個字 , 與 老子 所說的 「道」 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者 彷彿是雙胞胎兄弟,音容面貌十分相似,簡直如同一個模子所刻。那麼在佛教的理論系統中, 「阿含」 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四個字:

因此, 「阿含」 這兩個字在公元四世紀的時候,被中國人翻譯為 「法歸」,法 指的是 「現象」,「法歸」 就是等於 一切現象的聚集歸宿之處。 東晉著名高僧——也是被譽為 「中華解空第一人」 的 僧肇 對 「法歸」 的解釋則更加形象,他憑借著自己的絕世才華描述道:

沒錯, 阿含 就像是太平洋,吞天吐地,是 「一切善法」 的融匯聚集之處,也是所有 「道 法」 的啟程出發之場所。當然, 僧肇 本人是佛教信徒,所以解釋佛教概念的時候難免偏心,將中國本土的 「道」 放置在 「阿含」 的統攝之下。

其實,如果我們非要較真,按照 僧肇 的邏輯實事求是的去對比二者孰高孰低的話,恐怕會得出相反的結果:

為什麼?因為 僧肇 解釋的 「阿含」 總是表現出正能量的一面,強調「善」的一面,宣稱自己是一切「善法」的最初源頭和最終歸宿。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 「惡法」 無家可歸的話,那你 僧肇 是不是還得單獨起一個名稱,單獨建一座地獄來容留 「惡法」 呢?看來, 僧肇 雖然才華絕世,但有時候難免會主觀發揮,偏離佛經本意。其實佛經中的 「阿含」 並沒有那麼小氣,它既從正門收留 「善法」 ,同時也會打開後門把 「惡法」 放進來。總而言之:

可見 , 佛教理念中的 「阿含」 與老子理論中的 「道」 不只是雙胞胎那麼簡單,很可能根本就是同一個人,只是名字相異而已。它神出鬼沒,無形無象,故意躲在變化萬端的表象世界背後,一直跟人類的 「思想」 玩捉迷藏,只有極少數打開慧眼的智者才能發現它的模樣。

【第三句】

㊣原文: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1、

這一句屬於錯簡無疑,是古人整理的時候犯了糊塗,錯將 老子 其他章節里的內容抄了過來。我們試看第《五十六章》的 原文:

翻譯過來就是:

顯而易見,《五十六章》中的這一段話,上下文語意連貫,一氣呵成。而在本章中所講的內容與 「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關聯性並沒有那麼高,而且這四個排比短句的主觀色彩略顯濃厚,不太像 老子 客觀性的描述 「道」 的風格,整體讀起來有點突兀。

所以《第四章》的完整原文應該是:

如此一來,整體上下文就連貫了很多,完全沒有吃魚肉卡到刺的感覺。因此,本章中對這一句就不做解釋了,等我們在《第五十六章》中遇見它的時候,再做探討。

1、 《善見律毗婆沙•卷一》

2、《長阿含經•序•(釋僧肇述)》

【第四句】

㊣原文:湛兮!似或存。

1、

湛 是什麼意思呢?《說文》曰 :

《小爾雅▪廣詰》曰:

所以一般人都把 「湛」 解釋為 「無」 的意思。表示:

不過,我覺得這個解釋並不完美。因為 「湛」 是形聲字, 形容水聲。本義是:

所以 「湛」 不是 「無」, 如果理解成 「無」 ,那就是什麼都沒有!這樣的話,「道」就變成了 一具死屍 ,沒有任何生機。那應該怎麼解釋?很簡單, 「湛」 就像水一樣,映千川,照萬物,所以是 「透明」 的意思。

2、

再說 「似或存」,「或」 在第一句中講過,是 「常」 的意思。所以這個字,也有多個版本:

因此,「 湛兮!似或存 」,這一句原文合理的解釋應該是:

也就是說, 老子 的道,彷彿是空氣,我們肉眼無法看見卻長存於天地之間。後來 莊子 受此啟發,對 「道」 的形態進行過一番類似的描述:

無獨有偶, 「道」 的這一特點跟古希臘哲學家 赫拉克里特 所提出的 「邏各斯」 也十分相似。 赫 拉克里特 認為:

而且除此之外 , 「邏各斯」 在西方還有 「言語」 的意思,所以學術界曾經一度用 老子 的 「道」 來直譯赫拉克利特的 「邏各斯」 。因為二者都有「 規律和語言」 雙重含義,不得不說,中西方的古先哲們雖然在不同地域的思想森林裡探索和冒險,但有時候還真是不謀而合,殊途同歸。

同樣巧合的是,佛教祖師 釋迦牟尼 在《金剛經》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他 曾明確警告弟子們:

沒錯,「如來」只能心悟,不能通過任何物理性質的東西去追尋。那麼問題來了:

3、

禪宗歷史上有這樣一則公案:

當時正桂花盛放,禪師問:

黃庭堅 答:

晦堂禪師 說:

黃庭堅 愣了一下,然後恍然大悟,感嘆道:

為什麼 晦堂禪師 會說 「我沒有隱瞞你」 這一句話呢?因為 黃庭堅 跟我們一樣,學道之初,總是每天纏著老師問:

但是「道」並非是皇帝的玉璽,隨便拿出來傳給一個人,他就能立地成佛。 所以 晦堂禪師 根本就拿不出來,怎麼辦呢?他只好帶著 黃庭堅 上山郊遊,瞅准時機,給他上了一堂生動的禪課。幸好 黃庭堅 悟性非凡,聞到桂花香時瞬間就明白了:

對啊!道雖然可以 「心傳」 ,但是根本沒法教!

4、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 東郭子 的人同樣求道心切,每天冥思苦想,但死活想不明白。後來有一天在路上遇見了當時的大哲學家 莊子, 高興壞了,就跟看見救命稻草一樣,立馬抓住不放,從此中國哲學史上誕生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

聽到最後這句話, 東郭子 終於五官扭曲,三觀崩壞,眼珠子掉到地上都都不知道怎麼撿起來。本來他是想聽大哲學家 莊子 能談幾分妙理,說幾句人話的,最好還能端出一大碗雞湯替他安撫迷失的心靈。結果沒想到, 莊子 故意把 「屎尿」 兩個字擺上桌, 東郭先生 怕是要惡心的連晚飯都吃不下,所以才愣在原地一言不發。

其實, 莊子 比 東郭先生 更無語,更失望。

一千年後的 晦堂禪師 估計是吸取了 莊子 的教訓,知道用語言教導沒什麼效果,於是抓住時機用行動親自在現場演繹了一番,果然,點醒了 黃庭堅 。

5、

莊子 想告訴 東郭先生 的,其實跟 晦堂禪師 想告訴 黃庭堅 的一樣:

但是, 「道」 只是 「像」桂花香, 而非 「是」桂花香。

同樣的, 老子 形容「道」也都用 「似」 或者 「若」 ,從來不用「是」。 因為「道」無法描寫,只能用比喻來代替。 所以,有鑒於《道德經》河上公本、景龍碑本、敦煌本等等眾多版本。我認為老子本章中這兩句的原文是應該是:

1、《 莊子•大宗師 》

2、《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D1》

3、《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4、《五燈會元•卷十七》

5、《 莊子•大宗師 》

6、《莊子•知北游》

【第五句】

㊣原文: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1、

學術界對於老子的思想貢獻有一個聽起來十分反常的觀點,什麼觀點?

這怎麼可能? 老子 不是一個復古保守的思想家嗎?怎麼會在哲學上搞創新和革命呢?這個觀點當然也合理,但並不是全部事實,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都真的小看了 老子本人 思想的開創性和理念的先進性。有證據嗎?有!

順帶一說,其實 「上帝」 這個詞是中國本地早在三千多年前開始就開始流行的 「土特產」 ,並不是二十世紀才從西方進口回來的 「洋貨」 ,只是這個詞後來被傳教士借去翻譯《聖經》,一百多年下來,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這才使得人們普遍誤以為 「上帝」 一直是基督教最高主宰的本稱。

言歸正題,中國古籍《尚書》當中其實記載了很多關於 「上帝和天」 的案例,比如:

顯而易見, 「上帝和天」 在商代是一種上到帝王下到平民普遍信仰的最高力量,但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卻明確表明:

這些話放在古代,等於是站在科學的立場上徹底否定了古人的迷信思想。無異於大聲宣告:

2、

在哲學史上,這樣的思想無論出現在東方還是西方,都堪稱一場 前所未有的觀念地震 和 理論革命, 因為這樣的人物,在文明史上少之又少,西方的這一場革命是由 泰勒斯 完成的,所以他被尊稱為 「哲學之祖」 ,我們要知道的是,直到今天,世界上依然有許多古老的民族尚未走出 神話的世界 。從這個角度來看:

正是他們這樣的人冥思苦索,率先從千萬年來 「神話世界」 的土壤之下——破土而出,也正是他們這樣的人第一次 沖出迷信的邊界 ,去追尋宇宙的本源,也正是他們這樣的人最早敲開 「人文世界」 的大門,帶領人類走出神話的迷霧,走向人間的煙火,走進文明的殿堂。

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中國人一直沒有發展出宗教信仰主要原因之一:

3、

那麼結合前文, 老子 的觀點是:

莊子 也認為:

由此可知,道家思想中的 「道 」與古希臘大哲 亞里士多德 對「上帝」的描述有著驚人的一致性, 亞里士多德 認為:

如果按照邏輯一直向本源回溯,那麼:

而這個唯一的 「最初的原因」 、 「第一推動力」 和 「不動的推動者」 是誰呢?

4、

我們都知道,大科學家 牛頓 就是 亞里士多德 的鐵桿粉絲 , 所以他也一直都是 上帝的信徒 。那他為什麼要研究物理學?很簡單, 純粹 只是 業余愛好 。其實 牛頓 一生共留下 160多萬字 的著作,其中 只有16% 是研究自然科學的,剩下的全部都在 探討神學 。結果沒想到:

牛頓 有一位資助人兼好朋友叫 哈雷 ,沒錯,就是那個曾經成功預言了 「哈雷彗星」 出現時間的 哈雷 。不過,他是一位無神論者。有一天 牛頓 邀請他來觀賞自己的太陽系星體運行儀, 哈雷 驚嘆不已地問道:

牛頓 說:

哈雷 說:

牛頓 反問道:

哈雷 想反駁 , 卻發現無從下口,只好沉默。不得不承認, 牛頓 的這個反問確實難以反駁,邏輯上無懈可擊,直到今天,這依然是一個人類理性無法解決的千古難題。

談到這里,你可能會認為 亞里士多德 和 牛頓 都信仰的是一個擁有超能力的 「人格化上帝」 ,錯了!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其實他們兩人口中的 「上帝」 跟中國 老子 筆下的 「道」 一樣,都指的是藏在宇宙背後主宰一切的 「自然之神」③, 它無處不在,卻遍尋不見。這讓我不禁想起了中國維摩禪祖師 傅大士 (497—569)的一首詩偈:

看來,東西方的思想家們在尋找宇宙的終極問題上又一次殊途同歸,又一次在人類理性的邊界線上發生交匯。

5、

那麼,綜合以上所有大哲們的意見,我們可以確定:

總之, 「道」 就好像是花果山上的孫悟空:

如果真的如此,我想你心中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升起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

其實這個問題,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人替我們問過。

6、

唐朝有一名僧人曾經想出一個十分刁鑽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拿去問當時的高僧 崇慧 禪師:

崇慧 禪師回答說:

這個僧人抓耳撓腮的想了半天,只好說:

崇慧 禪師說了八個字,也是禪宗史上的千古名句:

崇慧 禪師為什麼要這么說呢?其實佛法就如同 萬古長空 ,過去一直存在,未來也將永恆存在,那 一朝風月 又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 萬古長空 就是 一朝風月 ,二者本質上沒有區別。我們之所以覺得「萬古長空」和「一朝風月」不同,是因為我們的心裡有「時間」這個觀念,我們認為時間是 客觀的物理存在 ,錯了!其實時間是我們 主觀意識的構建出來的東西。

7、

1967年,物理學界的兩位物理學家合寫出來一組顛覆時間的數學公式,叫 惠勒—德維特 方程式,簡稱 「惠——德方程 」, 惠勒 就是發明 「黑洞」 和 「蟲洞」 這兩個詞的物理學家, 德維特 是他的同事,兩個人共同創造的  「惠——德方程」 成功地把 「量子力學」 和 「廣義相對論」 融合起來了。

這組方程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

但是,這兩套理論並不相容, 量子力學 不能解釋宏觀宇宙, 相對論 也無法運用到微觀世界當中。 愛因斯坦 一輩子都在嘗試尋找一套標準的物理方程式把這二者的矛盾統一起來,結果徒勞無功,最後死不瞑目。

但是,這套物理公式唯一反常的,也是唯一遭受大多數物理學家反對的地方就在於:

也就是說:

那沒問題就來了, 時間怎麼能不參與呢?怎麼能袖手旁觀呢?怎麼能單獨停留在宇宙之外呢? 況且根據物理學的定義和法則,宇宙是沒有 「之外」 的,我們都被囊括在宇宙之中。

沒錯,物理學家們對 「惠——德方程」 有很多推測,其中最普遍的一個推測就是:

比如我們看見日出日落,看見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看見牆上的鍾表在不斷地向前移動,於是覺得有時間在—— 「流逝」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不發生變化,包括我們腦海里的觀念也保持靜止狀態,那麼我們還會覺得有時間存在嗎?恐怕不會。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時間 只是隨著 事物變化 而伴隨出來的一個 附屬品, 只是 空間 的 「影子」 , 空間 是比時間更本質的 東西。 由此繼續推導,那麼在任何一個時刻,宇宙都是簡單地由眾多個處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物體組成。不論是 過去、現在 還是 將來 ,宇宙的每一種形態,都是獨立地、永恆地存在著,並沒有隨著所謂的 「時間」 消逝。

也就是說:

換而言之:

沒錯,如果我們透過 「時間既存在又不存在」 這副眼鏡去看待宇宙的話,就能夠輕易地看到連 愛因斯坦 都死不瞑目的真理。當然,信不信由你,畢竟這是一個連大多數物理學家都難以接受的反常理論。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有醫學研究表明:

8、

現在我們回到之前的公案, 崇慧 禪師一看這個僧人聽到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這八個字竟然 一言不發,沉默良久 ,知道他悟性不高,只好繼續開導說:

可惜的是,這個僧人還是沒有聽懂。那麼 崇慧 禪師究竟想表達什麼呢?當我們了解了 「惠勒—德維特方程」 之後或許就更能深切的接受: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好像一條瀑布,瀑布有兩個矛盾統一的特點:

不斷在流動 ,在形態上就等於是連綿不絕的 未來 和 過去; 永恆在流動 ,在形態上就相當於是永遠不變的 「現在」 ,永遠不滅的 此時此刻 。沒錯,瀑布既是變化的,又是不變的,既是連綿不絕的,又是無限切割的,這種現象就叫做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 因為萬古長空,就是一朝風月,一朝風月,就是萬古長空。

9、

所以,當我們理解了時間的本質,自然就會自動地消解掉 「達摩祖師沒有來到中土之前,中國有沒有佛法?」 這個問題 , 因為在佛法的終極理論系統中根本就沒有 時間 ,又何來的 之前 和 之後 ? 又何來的中國佛法是誕生在 達摩 之前還是 達摩 之後?換句話說:

這就是 崇慧禪師 所說的:

這也是 孔子 為什麼會在晚年感慨 「朝聞道,夕死可矣!⑦」 的根本原因,因為一旦 「聞道」 開悟,就等於是勘破了時間的虛幻性,連「萬古」與「一朝」都沒有分別,何況是一朝一夕?二十世紀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維特根斯坦 同樣悟出了這個道理,他的著作中有這么一段哲學史上的經典名句:

對啊! 「道」 不就是如此嗎?其實這個僧人的問題就等同於是在問:

怎麼會沒有呢!道在一直都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是我們要從當下的 「一朝風月」 中去尋找。如果有一天我們找到了 「萬古長空」, 並領悟了根本不存在什麼 「萬古長空」, 而且——那個時候還沒有 精神分裂 的話 , 很可能就 一念成佛,與道同在。

第四章【完】

1、《莊子•大宗師》

2、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第十二卷》、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第八章•第五節》

3、閻康年. 論牛頓的引力思想和科學上的上帝觀[J]. 自然科學史研究,1988,7(2):158-169.

4、《指月錄•卷二》

5、《五燈會元•卷二》

6、張琪, 王亞, 黃佳, 趙晴, 李占江, & 陳楚僑. (2013). 精神分裂症患者與分裂型人格個體的時間加工行為特點.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 27 (7), 544-549.

7《論語•里仁》

8、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6.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