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運動資訊 » 嬰兒什麼時間可以吃腳
擴展閱讀
可以一直連續發視頻嗎 2025-09-12 00:09:08

嬰兒什麼時間可以吃腳

發布時間: 2023-01-24 06:56:54

⑴ 寶寶在變聰明的時候是出現愛吃手吃腳的情況嗎,為什麼

寶寶的出生就是生命的奇跡,而且寶寶也真是個神奇的生物,從2、3個月大時就開始吃手,5個月前後又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開始「沉迷吃腳」!無論躺著、坐著、抱著,小傢伙都在想方設法去啃他的小腳丫,那是攔也攔不住,吃得特別香~那麼,寶寶吃手吃腳的時候我們要阻止嗎?聽說這事變聰明的標志呢...

圖片來源:醫知袋鼠

所以,吃手、吃腳可謂是是寶寶智力發展的一次飛躍,醫生也把這個時期稱為寶寶的「口欲期」。

除此之外,長牙也會讓寶寶吃手、吃腳更頻繁。因為牙齒萌出時,寶寶會有牙齦癢、疼痛等不適感,啃咬東西能有所緩解。

所以:寶寶吃手吃腳是很正常噠,家長只要幫他做好清潔,防止病從口入就可以啦~ 如果您擔心孩子咬壞手指、腳趾,安撫奶嘴來代替也是不錯的方式。

最後提醒:

口欲期的寶寶更容易受到「口水疹」的困擾,所以更需要媽媽特別注意:勤擦口水、勤剪指甲、勤換勤洗、不捏臉蛋,還要勤擦潤膚乳哦(如:松達山茶油乳),可隔絕口水的二次刺激。

⑵ 寶寶吃手吃腳撕紙敏感期,家長學會引導,讓孩子更聰明

如果我們帶孩子去上過早教,會發現早教其實就是讓孩子玩,比如玩一些感統的訓練,讓孩子玩搭積木,甚至讓孩子自由地塗鴉,還會美其名曰可以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

事實上孩子的手腳靈活,確實可以刺激大腦發育。

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鍛煉自己大腦的動作和行為,很多家長沒有注意 ,可能會錯過孩子這些大腦發育的關鍵期,甚至加以阻攔,妨礙孩子的大腦發育。

三個月開始,孩子會慢慢出現喜歡吃手指的行為 ,在無聊的時候吃手指,在高興的時候吃手指,在不高興的時候也吃手指,好像除了睡覺和吃奶,吃手指變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非常平常的事情。

到了孩子 五個月左右,除了吃手指之外,孩子們還用手把腳丫拽起來,往嘴巴裡面送 ,臭腳丫也吃得津津有味。

到了 七個月之後,孩子又迷上了撕紙 游戲 。無論是紙巾還,是爸爸媽媽的書畫,建築圖的圖紙,都成了孩子最好的玩具。

不少家長不太懂得孩子這些動作背後的意義,不理解這些動作是孩子大腦發育的加速器,就會制止孩子的這些行為。

有些家長覺得太臟了容易生病

確實是孩子的手會到處亂摸,而環境中有很多的細菌,也有很多的灰塵。孩子的手無可避免地會沾染上環境中的細菌和灰塵,放到嘴巴裡面,那就是直接吃細菌吃灰塵。

孩子的腳也是容易到處亂碰。

事實上 ,即使說孩子不吃手不吃腳,環境中的細菌也無可避免地會進入口腔, 我們要做的是把孩子的 手腳洗干凈 ,讓孩子能接觸到的東西都是比較干凈的。

家長怕會影響孩子手的發育

很多家長看到一些大的孩子,長大了還吸吮手指,被吸吮的那個手指都變形了,比如說變得比另外一個手指更小或者說經常會感染。

就覺得從小就不能讓孩子吸引手指,養成壞習慣。

為什麼大的孩子長大了還會吸引手指?更有可能的是在小的時候,家長沒有給孩子吸夠,等孩子 長大了,家長管不住了孩子會吸個夠。

而孩子在小的時候吸吮手指,家長任由孩子吸吮,等過了口腔敏感期,孩子也吸夠了,自然就不願意再吸了。

家長覺得浪費

比如說 孩子撕紙,很多家長就覺得這太浪費。 在家長的認知里,紙巾是拿來擦嘴巴的。紙張是拿來寫寫畫畫的,書本是拿來看的。

想想我們給孩子買一個玩具,都是大幾十甚至大幾百塊錢,拿這錢給孩子買些紙巾,或者說廢紙孩子都可以撕好久好久了。

孩子有安全感,情緒穩定才能學習更多的東西

當孩子處於口腔敏感期的時候,沒有一個東西在口腔裡面,會讓孩子很焦慮。 這時候吃手或者吃腳,是為了滿足自己口腔的慾望,是孩子防止自己焦慮的方法。

孩子在吃手吃腳的時候,內心會更平靜。內心平靜,孩子有安全感,有助於大腦神經的連接。 讓孩子大腦更好地發育。孩子在撕紙的時候也會覺得很開心,很愉悅,這些都有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

孩子吃手吃腳需要大腦的指揮

孩子在吃手的時候,需要手臂彎曲成小圓弧形,需要放鬆運動肌群把小手指伸出來,還要小手指准確無誤地放入嘴巴,這一系列的動作其實都是 反射行為,都需要大腦神經的指揮。

大腦越用越靈活,孩子吃手吃腳吃得多,對大腦的鍛煉就越多,有助於大腦的發育。

孩子撕紙更勝於很多早教運動

撕紙的時候需要兩邊的手指相互協調,跟紙張進行對抗。

對抗其實就增加了手指協調的難度,是需要大腦指揮的時候,要動用更多的神經。

撕紙其實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書的形狀在孩子看來並不應該是方方正正的。可以是不規則的。

孩子在撕紙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動用手眼協調創新的過程。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順勢而為,引導孩子,就可以讓孩子更聰明。

在孩子對吃手吃腳敏感的時候, 把孩子的手腳洗得乾乾凈凈的,讓孩子吃的時候不要太臟

給孩子 穿稍微寬松的衣服 ,讓孩子更方便吃自己的手和腳;

孩子吃完之後 幫孩子擦擦手,擦擦腳;

孩子到了一歲左右就對吃手和吃腳就沒有興趣了,家長不用擔心會影響孩子的口腔發育。

給孩子准備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紙張,提高孩子觸覺的敏感度。

教孩子撕,拉,抓,揉各種撕紙動作,提高孩子手指的靈活度和協調能力。

讓孩子觀察生活中的物品,並且用紙撕成這些物品的形狀,可以大大的增強孩子的想像力。

⑶ 六歲之前的孩子有哪些敏感期,是父母要及時抓住的

早教專家蒙台梭利認為,孩子具有「吸收力的心靈」,且他們的生長有著「敏感期」,在敏感期孩子會出現爆發性學習現象。這是因為,他們在某一段時間內,對環境中某種特定的因素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這種熱情會使他們得以自如學習和應對敏感期內所涉及的事物。

實踐表明,在敏感期,恰當的心理和環境刺激是孩子成長發展的「維生素」,他們將有助於幫助孩子抓住並成功度過這段成長黃金期。



大人要怎麼做呢?
  • 1.與孩子一起做互動游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需要順應孩子愛玩的天性,多跟孩子進行一些互動游戲,更好豐富孩子的認知和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經常帶孩子外出活動,讓孩子能接觸更多有趣刺激,在家中,不妨多跟孩子玩玩躲貓貓、舉高高等親子游戲,利用家中鍋碗瓢盆開一場音樂會就能很好地帶動孩子興趣。

  • 2.通過對話積極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孩子的語言能力與實踐是直接相關的,父母可以利用一切跟孩子互動的時間,如餐前飯後、睡覺前洗澡時等跟孩子溝通交流,「米飯是怎麼來的」「水管里為什麼會流出熱水」,既能促進親子交流,同時也能很好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⑷ 寶寶愛吃腳是正常現象嗎家長到底需不需要干預呢

寶寶愛吃腳是一種正常現象,一般在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就會出現愛吃腳的情況,等一歲之後就會有所改善,家長是可以干預的,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所以寶寶愛吃腳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家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也是不需要注意的,當家長看見之後是需要干預的,否則會有過多的細菌攝入到孩子的身體裡面,從而引起腸胃問題,或者是出現一些不好的狀況,影響孩子的健康。在平時的時候可以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買一些小玩具,都可以給孩子玩,但是玩具也要清理干凈,避免細菌進入口中,而且一歲以前的孩子看到任何事物都是喜歡往嘴裡面送,所以衛生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