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资讯 » 骂人的时间线可以无限往上回溯
扩展阅读
怎样清除表格中相同项 2025-05-21 14:24:34

骂人的时间线可以无限往上回溯

发布时间: 2023-02-04 00:33:35

⑴ 时间线 2020.9.15

最早接触到时间线这一概念还是在2003年学习NLP的课堂上,时间线和状态线都是教练的工具之一。时间线就是利用切换时间视角重新审视,从而有新的觉察发现,诸如让历史告诉未来,归零思考(假如人生可以重头再来(鉴古知今),你会有何不同的选择和做法?),战略思考(着眼未来五年后,你看到的愿景是什么?),以终为始,继往开来(新起点,新征程……),来到未来暮然回首来时路(当你来到八十寿辰,回首来时路,你会说什么?)……

人可以分为时间线内和时间线外两种人,时间线内的人活在当下,沉浸其中,忘我忘却时间,时间概念差,不守时。时间线外的人置身事外,对时间严格计划把控,时间概念强,守时守诺。

把不同的时间点连起来,就是我们的时间线模式。有的人活在过去,有的人活在当下,有的人活在未来。

连点成线,一个个瞬间(精彩瞬间,决定性瞬间,)和时刻(至暗时刻,巅峰时刻,高光时刻,迷茫时刻,转折时刻……)串联起来构成了你的时间线。

NLP研究发现:当想着不同的时间点时,我们的眼睛很自然地会转向不同的方向,甚至我们的手势,也会在讲着不同时间点时“指”向不同的方向。在NLP的研究中发现,我们对于“时间”的思考模式有以下特征:

每一个时间点在我们身体的内在或外在都有一个空间位置(前、后、左、右、高、低不同的人的时间位置可能会有所不同。

过去一现在一未来

时间位置和时间线是可以调动、改变的。

时间线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抽离当下”

1.抽离当下的人,将其过去、现在与未来摆在他的前面。通常左边是“过去”,中间是“现在”,右边是“未来”。

2.抽离当下的人是个好的企划者,他们对时间有比较理性的观念,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时间的因素”,有很清晰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观念。

3.时间管理的课程,是“抽离当下”的人,设计给“抽离当下”的人的课程,他们学习和模仿起来都相对比较容易。对那些“结合当下”的人,可能就需要下很大一番功夫,才有成长和进步。

4.抽离当下的人比较注重对未来的策划、注重时间管理,容易自己给自己加压力。

5.只有当一个人明白组织他的时间的方式是很重要的,他才可能愿意以对他比较有效的方式,重组他的“时间线”

第二类:“结合当下”

1.有“结合当下”时间线的人,其时间线呈现由前往后连接。通常过去在后面,未来在前面。

2.他们活在时间线的“现在”这一部分,所以就不容易觉知到时间的流逝。

3.他们比较随兴,总是活在自己的感觉之中,时间观念比较弱,可能会经常不守时。

4.他们就是那些打开日历,而惊讶于时间只剩一点点的人:蓦然回首,发现已经过了十年。

5.他们很容易“活在当下”,做事情投入,但不太注重时间管理。

发现你的时间线

1.想象五年前你正在刷牙的情景,指出那个图像的位置。

2.想象一年前你正在刷牙的情景,指出那个图像的位置。

3.想象此时你正在刷牙的情景,指出那个图像的位置。

4.想象一年后你正在刷牙的情景,指出那个图像的位置。

5.想象五年后你正在剧牙的情景,指出那个图像的位置。

6.画一条假想的线条,五年前的位置为起点,贯穿一年前,现在,一年后的位置,五年后的位置。这就是你的时间线。

7.把这个线条向过去和未来两端无限延伸。

如何应用时间线技巧?

1,寻找时间线 (两人一组,每人10分钟,然后A、B互换)

本技巧的目的是通过NLP执行师的引导,帮助找出自己的“时间线”,及学习如何引导出别人的“时间线”。在结合时间线的时候,我们对事情的回忆、思考会有一个更加清晰与真实的感受。

(1).A请B想一下明天,并问:“如果要你用手指出一个方位,你的明天是在哪一个方位呢?”“后天在哪里呢?”“下礼拜呢?”“下个月呢?”“未来一年?”

(2).A请B想一下昨天,并问:“假如要你指出昨天在哪里,你会指在哪里呢?”“前天呢?”“上个礼拜呢?”“上个月呢?”“过去一年?”

(3).A问B:“现在”在什么位置呢?

(4).把“过去、现在、将来”连成一条线。

(5).让B在“时间线”上走动,井感受每一个时间点,让身体、感觉、意识与各个时间点连接。

2.本练习是NLP里非常有力的改变方法之一,以经验的感觉来清理过去的感官体验,让大量情绪发生转化。

(1).A请B找出过去某种具有不愉快反应的情境,并引导出其对该情境完整的感官用词的描述,以得到其相关“次感元”的资讯.

(2).A协助B区分出内在感觉与外在的触觉,专注在外在的触觉上,直到可以强烈及清楚地感受到,并以触觉设“心锚。

(3).A协助B在地上建立起一条“时间线”,并请B指出未来的方向及现在点的所在位置。

(4).A按住“心锚”,并请B一面心里回溯过去,一面背朝后地慢慢退后,直到那触觉的感受,引起一段相关往事,当B一勾起相关往事时,A马上放开“心锚”,并开始引导B对该往事的感官用词的描述,同时也区分内在的感觉,并专注在外在的触觉上。

(5).A再次按住那“心锚”,并请B再后退,当B开始说其往事的时候,A放“心锚”

(6).当B一次一次地后退,待最后找出最早的相关回忆时,A请B想出某一种颜色,此颜色要能很合适地代表对那个回忆的感受。资源。

(7).A请B站出“时间线”,并看看那一段经历,并注意当时的自己需要哪些?

(8).A请B踏入“时间线”,并将代表资源的颜色渗入上述的回忆里,当B向未来的方向缓缓前进时,A协助其将资源的颜色渗入相关回忆里,直到走到现在的点。

(9).模拟未来。

改变时间线可能会改变我们内在的情绪或外在的行为模式。

3.时间线达成目标法 (两人一组,每人15分钟,然后A、B互换)

本技巧的目的是通过NLP执行师的引导,帮助探索者充分体验在每一个时间点上对目标的全方位体验,让探索者对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和有信心。

本技巧的前提是探索者在理性层面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1.A做执行师,B做探索者,B已经有一个目标,A通过沟通了解B达成目标的时间,通常是1~3年比较好,假设是1年,把1年分成4~5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大约是2~3个月。

2.执行师(A)让探索者(B)选择一个空间,一个方向代表未来,一个方向代表现在,B站在“现在”的位置,面向未来,前面有一定的距离,可以走大约的6一7米。

3.A让探索者进入“中正状态”(平静、与身体连接、与感觉连接,回到内在),探索者可以轻轻地闭上眼睛,整个过程大约有15分钟,是非常安全的。

4.“回想自己的目标,把目标放在自己的手掌心,然后轻轻地握起拳头,感觉好像把目标放在手心中一样,是那么清晰、可感,如果这个目标是你真正想要实现的,对自己说'YES’。然后,慢慢把手松开。”

6.“时间每天都在向前,现在请你向前走一步,三个月过去了,在这三个月时间里,你是如何行动的?我们说,只有行动才能创造结果,在这三个月时间里,你都做了些什么?你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遇到了哪些人?有什么样的?有什么事情是让你特别开心的?你向前迈进,当你去行动的时候,是不是离你的目标更近一点儿了?”

6.“现在,请你再向前走一步,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在这三个月的过程中,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呢?有哪些能力提升了?你学习到什么样的经验?

我们说,目标一旦开始,它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现在你对你的目标又有了怎样新的认识?这个目标还是那么有意义、有价值吗?”

7.“如果是的,我请你再往前走一步,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在这三个月的过程中,你又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现在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8.“非常好!现在请你再往前走一步,太棒了!你的目标实现了!你为之努力、奤斗了一年的目标实现了!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场景?

9.“现在,请你再往前走一步,三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是X年X月X日,这时的你多少岁了?我们说,一个人一旦走上了成长之路,他未来的人生会越来越好。现在来到了X年X月,你现在的身份是什么?在这三年中,你又获得了哪些成就呢?你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这个时候的你,内心中最大的满足是什么?”

10.“非常好!现在,请你再往前走一步,五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是X年X月X日,这时的你多少岁了?你现在的身份是什么?在这五年中,你又有了哪些成就?你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你对家庭的贡献是什么?这个时候的你,心中最大的满足是什么?”

11.“非常好!现在我请你轻轻地抬起头,用内在的眼睛往前方看,你觉得你未来的人生道路会是怎样的?如果你感觉这样的人生是你想要的,我请你对自己说一声“Yes'!”

12.请探索者(B)慢慢地睁开眼晴,走回开始出发的地方,让探索者自己带领自己,慢慢地走一遍,走的时候内心中要装着自己的目标。

13.探索者(B)走回开始出发的地方,自己带领自己,以更快的速度走一遍,走的时候内心中要装着自己的目标。

⑵ 和女朋友在一次争吵中我说了伤她心的话还骂了她她就离开了我去了外地说要一个人静一段时间

你说了什么?你应该明白你说的爱不是爱,能让你女朋友体会到的,对她来说才是爱。生气控制不了情绪,去伤害最亲近的人,这是你自己犯的错,其次,你应该主动去找,问问她闺蜜,女朋友到底去了哪里,而不是发发短信打打电话。男生一定要记住了,女生往往要的是一个感同身受,你要明白你做错了什么,她委屈的点在哪里,回溯一下以往你是不是一直让她失望了。我觉得区区一件吵架,没有涉及爱情中的原则底线,两人都不会分开。要么是因为疲惫了,不爱了,要么是真的还在生气。如果只是生气,你还有希望喔。到了外地,发个短信告诉你女朋友,我来你所在的城市了,你在哪?

⑶ 回溯时间是什么意思


1、回溯是时间往回推算,回到以前时候。时间居然回溯了,就是只突然一下眼前的事情回到了过去,有曾经发生过的类似的事情。
2、真实生活中的选择,因为未来不确定性、因为时间线性,如果一旦做出抉择,当下这个时刻就变成过去。
3、害怕和犹豫是因为无法回头改变这个决定,然而游戏里可以回溯改变的时候我们也在害怕和犹豫,抉择是件很难的事情。

⑷ 什么是记忆回溯改变自己过去生活记忆的时间轴!

回想起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而这段记忆或因为痛苦或是让你非常纠结而下意识的忘记或是埋藏在心底不愿意想起,在适当的环境下想起曾经尘封的记忆做出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出不同的想法。具体时间发生的时间记忆中并不会很清晰,也会产生时间误差

⑸ 被领导当众训斥后该怎么办

1.尽快克服恐惧心理。
有些人面子薄、心思敏感,只要被领导批评过一次,负面情绪一下子都涌上来。觉得领导对自己有意见、不满意,觉得不服气、愤懑,觉得心虚、吓破了胆。
领导批评你只是就事论事,不代表他对你深恶痛绝。或许那天批评你的事,他根本早就忘了,领导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你又不是他亲儿子,天天惦记你不是给自己添堵吗?从自己角度看,做了错事,被批评是我们应得的,我们可以愧疚、自责,但用不着恐惧,你如果一直被恐惧虏获,总是避领导之不及,哪里有机会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变领导对自己的印象呢。
虽然你挨批评了,但未必是件坏事,因为这样也许还提高了你在领导面前的知名度。吸取教训是必须的,但不能让这件事成为心理阴影,“一朝被虹咬,十年怕井绳”,导致不敢面对领导、不敢做事,你必须从内心消除这份恐惧感。
2.虚心求教,比以前更频繁地去接触领导

这次既然被领导批评了,留下污点了,放任和逃避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选项,表现得越被动,结果只能是越疏离、越遥远。

对领导的态度依然应当是落落得体、有礼有节。单位走廊上看到领导,还是应该响亮地主动招呼领导;共处的时候,可以微笑着汇报一下最近的工作情况。

大可以借助被领导批评的、多多少少存在的问题为契机,比以前更多地去接触领导。
被批评之后,做事更需多几个心眼,经常请教一下领导。他既然是领导,做事总会有可取之处,况且大家都喜欢虚心的人,你多让领导提提意见百利无害,一方面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领导面前表现扭转印象;另一方面确实能更准确地把握他的意图,把事情办得更好。
3.积极帮领导分忧,争取立功机会。

要放下心理负担很关键,但你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大大咧咧,不以为然,将批评不当回事,对领导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依然我行我素。

正确的做法是把失误作为深刻的教训,认真反省,自我检讨,以后做事之前要反复考虑。一旦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主动请缨,处心积虑地完成它,交一份完满的答卷。
摆正位置很关键
不管在什么地方,作为下属在很多的事情上是必须和领导保持一致的,你无法脱于领导去发展、去升职加薪,这是现实。
自己心里必须要有一杆秤,要知道自己怎么样做是对错,要知道自己怎么样做才分利弊,即使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和心里想的一样……,领导错了,我们对了,自己心里要知道,但是位置还是要摆正,这就叫“秤”!

⑹ 《酷说老子》第四章★合集:道无形,时间不存在刹那即是永恒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第一句】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

1、

冲, 古字为 “盅” [zhōng] , 引申为空虚。《说文》曰:

所以, 盅 指器具中间 中空的部分。 那么“ 道冲”, 意思即是 :

2、

或弗盈也 , “或” 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字有许多版本,我想熟悉《老子》的读者应该都不陌生。比如:

不过,这桩悬案现在已经真相大白了,经现代训诂学者 马叙伦 先生调查取证:

“或”、“久”、“有” 和 “又”, 这四个字可以相通,在古代都可以释义为 “常” 的意思①。

限于篇幅原因,具体证据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

3、

由此可知,“ 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 ”,合理的解读应该是:

那么这一句话老子是想表明“道”的什么性质呢?一个字 :

道至大,就仿佛是太平洋,无论你从中舀取一瓢水,还是往里添加一桶水。对于浩瀚无边的太平洋而言,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用 庄子 的话形容就是:

4、

其实, 人心 何尝不是 “道的容器”呢?

如果将 “道” 运用到 “入世” ,就是 孟子 所说的:

因为当 富贵、贫贱、威武 等等这些外物注入你心器的时候,就好比泥牛入海,瞬间化于无形,所以你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心器 “冲而弗盈”。

如果将“道”运用到“出世”,就是《金刚经》所宣扬的:

因为当喜怒哀乐,荣辱得失等等这些外物注入你心器的时候,就仿佛风来竹面,雁过长空,刹那消于无踪,所以你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心器 “空而不满”。

5、

我们把人心看做 “道的容器” ,其境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境界是 :

第二层境界是 :

第三层境界是 :

6、

但是一般情况下,第一层境界“ 誉而不喜,毁而不怒 ”这道坎,可能已经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隔绝在道的对岸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双眼一直被纷繁的表象所迷惑,无法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佛语称之为:

不过,世界上也有一些智者,确实能够做到很高程度上的 “冲而弗盈” 或 “心无所住” 。

7、

北宋有一位名相叫 富弼 ,才干和道德都十分了得,只是诗文绝少,所以声名不是很大。 范仲淹 称赞他有 “王佐之才”, 苏东坡将他与 韩琦、范仲淹、欧阳修 并成为 “人中四杰”。 晏殊 更是眼疾手快,直接让 富弼 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⑤。 富弼 最大的特点, 就是 为人大度,脾气无限接近于 弥勒佛 。曾经有一位轻狂的秀才问他:

富弼 答道:

秀才大笑而去,没想到几天后,他们又在街头偶遇。

秀才大声说:

一个熟人提醒 富弼 ,秀才在骂你。 富弼 说:

于是他继续散步,秀才自讨没趣,只好走开。许多人都不理解, 富弼 为什么不回应呢?

9、

可是,我们更应该问的应该是:

如果回应,就是在证明。你为什么要证明?因为你需要让别人相信。你为什么需要别人相信?因为你不自信。你为什么不自信? 因为你心器太小了。 你的心器就像是一个小而浅的水洼,随便投一颗石子就能激起千层浊浪,这就是一个人愤怒的根本原因。

10、

首先,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没有看清 骂人者 和 被骂者 的本质。

富弼 为什么不回应呢?原因很简单。

当然不会!那么秀才和富弼,谁才是真正的缩头乌龟呢?穷酸的秀才才是!因为他不敢面对自己失败的人生,一心想通过辱骂名人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而 富弼 却不畏人言,坚守本心,大脑能够自动屏蔽外界的情绪干扰。

11、

其次,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没有看清 “骂” 这件 “事” 的本质,佛教典籍《四十二章经》里有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 说:

对方当下语塞,无言以对。所以,如果别人骂你时你给予回应,就相当于是别人赠你不喜欢的礼物你又回赠。因为你在无形中已经认可了他的言语,接受了他的规则,从而被对方拉进了他所设定的负面的情绪泥沼中无法自拔。

换而言之, 当你遭到无端的辱骂而选择沉默的时候, 那么骂你的那些言语,最终就会像吐到天上的唾沫一样,落到骂人者自己的脸上。

12、

第三,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没有看清 “时间的非连续性” 本质。佛教典籍《优婆塞戒经》里对此有过一番精辟的分析:

什么意思呢?比如有一个人骂你 “缩头乌龟”:

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是一种辱骂呢?那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看清万事万物都是一种 “即生即灭” 的 幻影 ,因而把自己囚禁在 “过去” 这座 “时空监狱” 里不愿意走出来。

所以,我们一直都被 “人” 的 表象,“事” 的 表象 以及 “时间” 的 表象 所迷惑和欺骗。以至于始终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因而执迷不悟,行歧不返。如果我们能看到人、事、时间的本质,那么自然而然就能做到:

13、

在日本,有一个关于 白隐禅师 的故事家喻户晓:

但她知道父亲一向最敬重白隐禅师,于是念头一动说:

父亲一听,既愤怒又震惊,没想到白隐禅师是这样鲜廉寡耻的小人!于是一家人就去找白隐禅师理论。白隐禅师听了以后,淡淡的说了一句:

他们看到白隐神态安详,就没有继续纠缠。等孩子出生以后,这位父亲就把孩子抱到寺院丢给白隐禅师说 :

此事一经传出,全民鼎沸,白隐禅师声名扫地。但是他不辩一言,依然天天抱着小孩在众人的辱骂声中化缘奶汁以及婴儿用品。

一年过后,饱受良心谴责的女孩对父母说出了真相。女孩的父母满心愧疚,寝食难安,于是去找白隐禅师陪罪。白隐禅师听了以后,淡淡的说了一句:

就将孩子还给了这一家人,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为什么对于凡人而言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在白隐禅师眼里却仿佛只是“春梦了无痕”呢?因为在他的看来:

世界的 人、事、时 不过是镜花水月,外界的 是非、毁誉、荣辱 皆等于梦幻泡影。 只有我,才有资格成为我自己的原告,才有资格当我自己的法官和审判人。

用 释迦牟尼 的话说,这叫 :

用 王阳明 的话说,这叫 :

所以无论外界向 白隐禅师 的 “心器” 中注入 脏水还是清水,开水还是冰水,糖水还是毒水。 他都能安然受之,化于无迹。这即是 :

14、

公元65年,古罗马历史上有一位最臭名昭着的暴君叫 尼禄。 他在杀兄弑母之后,又怀疑他的老师 塞内加 参与了一场宫廷叛变。虽然查无实据,但是 尼禄 却以此为借口,下令让老师自杀。 塞内加 的老婆和学生们听到消息后都失声痛哭。

塞内加 却神色如常,问道:

最后他跟古希腊的 苏格拉底 一样,镇定自若,安然赴死。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众所周知, 塞内加 是 斯多葛学派 晚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而 斯多葛学派 的人生观就是: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泰然接受所有的 “失去”: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所说:

而 塞内加 作为一名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对人生同样有着十分透彻的领悟。他说:

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那么,这种人生态度就是:

15、

所以 “道”, 其实就是在教我们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给我们的人生减肥。

欲望太多,同样会造成我们思想的阻滞与缺氧,从而危害精神健康。所以 苏格拉底 有一句名言:

而这种难以企及的 “神”的状态,

在佛家就叫:

在道家被称为:

所以 老子 说:

1、马叙伦《老子校释•卷第一•第三章》

2、《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3、《孟子·滕文公下》

4、《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5、《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邵氏闻见录•卷九》

6、(明)郑瑄《昨非庵日纂》

7、《四十二章经•第七章 》

8、《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

9、(美)保罗·李普士《禅的故事•二》

10、《长阿含经•卷第一》

11、(明)钱德洪《王阳明年谱•十九》

12、(古罗马)塔西佗《编年史•第十五卷》

13、塞涅卡《论幸福生活•7、11、25》

14、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第三章•对受挫折的慰藉》

15、(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二卷•第五章•苏格拉底》

【第二句】

㊣原文:渊兮!似万物之宗。

1、

“渊” 是什么意思?《小尔雅 • 广诂》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换而言之:

2、

无独有偶,佛教里最早的典籍 《长阿含经》 的 “阿含” 两个字 , 与 老子 所说的 “道” 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 仿佛是双胞胎兄弟,音容面貌十分相似,简直如同一个模子所刻。那么在佛教的理论系统中, “阿含” 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四个字:

因此, “阿含” 这两个字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被中国人翻译为 “法归”,法 指的是 “现象”,“法归” 就是等于 一切现象的聚集归宿之处。 东晋着名高僧——也是被誉为 “中华解空第一人” 的 僧肇 对 “法归” 的解释则更加形象,他凭借着自己的绝世才华描述道:

没错, 阿含 就像是太平洋,吞天吐地,是 “一切善法” 的融汇聚集之处,也是所有 “道 法” 的启程出发之场所。当然, 僧肇 本人是佛教信徒,所以解释佛教概念的时候难免偏心,将中国本土的 “道” 放置在 “阿含” 的统摄之下。

其实,如果我们非要较真,按照 僧肇 的逻辑实事求是的去对比二者孰高孰低的话,恐怕会得出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因为 僧肇 解释的 “阿含” 总是表现出正能量的一面,强调“善”的一面,宣称自己是一切“善法”的最初源头和最终归宿。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 “恶法” 无家可归的话,那你 僧肇 是不是还得单独起一个名称,单独建一座地狱来容留 “恶法” 呢?看来, 僧肇 虽然才华绝世,但有时候难免会主观发挥,偏离佛经本意。其实佛经中的 “阿含” 并没有那么小气,它既从正门收留 “善法” ,同时也会打开后门把 “恶法” 放进来。总而言之:

可见 , 佛教理念中的 “阿含” 与老子理论中的 “道” 不只是双胞胎那么简单,很可能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只是名字相异而已。它神出鬼没,无形无象,故意躲在变化万端的表象世界背后,一直跟人类的 “思想” 玩捉迷藏,只有极少数打开慧眼的智者才能发现它的模样。

【第三句】

㊣原文: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

这一句属于错简无疑,是古人整理的时候犯了糊涂,错将 老子 其他章节里的内容抄了过来。我们试看第《五十六章》的 原文:

翻译过来就是:

显而易见,《五十六章》中的这一段话,上下文语意连贯,一气呵成。而在本章中所讲的内容与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关联性并没有那么高,而且这四个排比短句的主观色彩略显浓厚,不太像 老子 客观性的描述 “道” 的风格,整体读起来有点突兀。

所以《第四章》的完整原文应该是:

如此一来,整体上下文就连贯了很多,完全没有吃鱼肉卡到刺的感觉。因此,本章中对这一句就不做解释了,等我们在《第五十六章》中遇见它的时候,再做探讨。

1、 《善见律毗婆沙•卷一》

2、《长阿含经•序•(释僧肇述)》

【第四句】

㊣原文:湛兮!似或存。

1、

湛 是什么意思呢?《说文》曰 :

《小尔雅▪广诘》曰:

所以一般人都把 “湛” 解释为 “无” 的意思。表示:

不过,我觉得这个解释并不完美。因为 “湛” 是形声字, 形容水声。本义是:

所以 “湛” 不是 “无”, 如果理解成 “无” ,那就是什么都没有!这样的话,“道”就变成了 一具死尸 ,没有任何生机。那应该怎么解释?很简单, “湛” 就像水一样,映千川,照万物,所以是 “透明” 的意思。

2、

再说 “似或存”,“或” 在第一句中讲过,是 “常” 的意思。所以这个字,也有多个版本:

因此,“ 湛兮!似或存 ”,这一句原文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也就是说, 老子 的道,仿佛是空气,我们肉眼无法看见却长存于天地之间。后来 庄子 受此启发,对 “道” 的形态进行过一番类似的描述:

无独有偶, “道” 的这一特点跟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里特 所提出的 “逻各斯” 也十分相似。 赫 拉克里特 认为:

而且除此之外 , “逻各斯” 在西方还有 “言语” 的意思,所以学术界曾经一度用 老子 的 “道” 来直译赫拉克利特的 “逻各斯” 。因为二者都有“ 规律和语言” 双重含义,不得不说,中西方的古先哲们虽然在不同地域的思想森林里探索和冒险,但有时候还真是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同样巧合的是,佛教祖师 释迦牟尼 在《金刚经》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他 曾明确警告弟子们:

没错,“如来”只能心悟,不能通过任何物理性质的东西去追寻。那么问题来了:

3、

禅宗历史上有这样一则公案:

当时正桂花盛放,禅师问:

黄庭坚 答:

晦堂禅师 说:

黄庭坚 愣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感叹道:

为什么 晦堂禅师 会说 “我没有隐瞒你” 这一句话呢?因为 黄庭坚 跟我们一样,学道之初,总是每天缠着老师问:

但是“道”并非是皇帝的玉玺,随便拿出来传给一个人,他就能立地成佛。 所以 晦堂禅师 根本就拿不出来,怎么办呢?他只好带着 黄庭坚 上山郊游,瞅准时机,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禅课。幸好 黄庭坚 悟性非凡,闻到桂花香时瞬间就明白了:

对啊!道虽然可以 “心传” ,但是根本没法教!

4、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 东郭子 的人同样求道心切,每天冥思苦想,但死活想不明白。后来有一天在路上遇见了当时的大哲学家 庄子, 高兴坏了,就跟看见救命稻草一样,立马抓住不放,从此中国哲学史上诞生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听到最后这句话, 东郭子 终于五官扭曲,三观崩坏,眼珠子掉到地上都都不知道怎么捡起来。本来他是想听大哲学家 庄子 能谈几分妙理,说几句人话的,最好还能端出一大碗鸡汤替他安抚迷失的心灵。结果没想到, 庄子 故意把 “屎尿” 两个字摆上桌, 东郭先生 怕是要恶心的连晚饭都吃不下,所以才愣在原地一言不发。

其实, 庄子 比 东郭先生 更无语,更失望。

一千年后的 晦堂禅师 估计是吸取了 庄子 的教训,知道用语言教导没什么效果,于是抓住时机用行动亲自在现场演绎了一番,果然,点醒了 黄庭坚 。

5、

庄子 想告诉 东郭先生 的,其实跟 晦堂禅师 想告诉 黄庭坚 的一样:

但是, “道” 只是 “像”桂花香, 而非 “是”桂花香。

同样的, 老子 形容“道”也都用 “似” 或者 “若” ,从来不用“是”。 因为“道”无法描写,只能用比喻来代替。 所以,有鉴于《道德经》河上公本、景龙碑本、敦煌本等等众多版本。我认为老子本章中这两句的原文是应该是:

1、《 庄子•大宗师 》

2、《赫拉克利特着作残篇•D1》

3、《金刚经·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4、《五灯会元•卷十七》

5、《 庄子•大宗师 》

6、《庄子•知北游》

【第五句】

㊣原文: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1、

学术界对于老子的思想贡献有一个听起来十分反常的观点,什么观点?

这怎么可能? 老子 不是一个复古保守的思想家吗?怎么会在哲学上搞创新和革命呢?这个观点当然也合理,但并不是全部事实,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都真的小看了 老子本人 思想的开创性和理念的先进性。有证据吗?有!

顺带一说,其实 “上帝” 这个词是中国本地早在三千多年前开始就开始流行的 “土特产” ,并不是二十世纪才从西方进口回来的 “洋货” ,只是这个词后来被传教士借去翻译《圣经》,一百多年下来,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这才使得人们普遍误以为 “上帝” 一直是基督教最高主宰的本称。

言归正题,中国古籍《尚书》当中其实记载了很多关于 “上帝和天” 的案例,比如:

显而易见, “上帝和天” 在商代是一种上到帝王下到平民普遍信仰的最高力量,但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却明确表明:

这些话放在古代,等于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彻底否定了古人的迷信思想。无异于大声宣告:

2、

在哲学史上,这样的思想无论出现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堪称一场 前所未有的观念地震 和 理论革命, 因为这样的人物,在文明史上少之又少,西方的这一场革命是由 泰勒斯 完成的,所以他被尊称为 “哲学之祖” ,我们要知道的是,直到今天,世界上依然有许多古老的民族尚未走出 神话的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看:

正是他们这样的人冥思苦索,率先从千万年来 “神话世界” 的土壤之下——破土而出,也正是他们这样的人第一次 冲出迷信的边界 ,去追寻宇宙的本源,也正是他们这样的人最早敲开 “人文世界” 的大门,带领人类走出神话的迷雾,走向人间的烟火,走进文明的殿堂。

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中国人一直没有发展出宗教信仰主要原因之一:

3、

那么结合前文, 老子 的观点是:

庄子 也认为:

由此可知,道家思想中的 “道 ”与古希腊大哲 亚里士多德 对“上帝”的描述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亚里士多德 认为:

如果按照逻辑一直向本源回溯,那么:

而这个唯一的 “最初的原因” 、 “第一推动力” 和 “不动的推动者” 是谁呢?

4、

我们都知道,大科学家 牛顿 就是 亚里士多德 的铁杆粉丝 , 所以他也一直都是 上帝的信徒 。那他为什么要研究物理学?很简单, 纯粹 只是 业余爱好 。其实 牛顿 一生共留下 160多万字 的着作,其中 只有16% 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剩下的全部都在 探讨神学 。结果没想到:

牛顿 有一位资助人兼好朋友叫 哈雷 ,没错,就是那个曾经成功预言了 “哈雷彗星” 出现时间的 哈雷 。不过,他是一位无神论者。有一天 牛顿 邀请他来观赏自己的太阳系星体运行仪, 哈雷 惊叹不已地问道:

牛顿 说:

哈雷 说:

牛顿 反问道:

哈雷 想反驳 , 却发现无从下口,只好沉默。不得不承认, 牛顿 的这个反问确实难以反驳,逻辑上无懈可击,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一个人类理性无法解决的千古难题。

谈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 亚里士多德 和 牛顿 都信仰的是一个拥有超能力的 “人格化上帝” ,错了!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其实他们两人口中的 “上帝” 跟中国 老子 笔下的 “道” 一样,都指的是藏在宇宙背后主宰一切的 “自然之神”③, 它无处不在,却遍寻不见。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维摩禅祖师 傅大士 (497—569)的一首诗偈:

看来,东西方的思想家们在寻找宇宙的终极问题上又一次殊途同归,又一次在人类理性的边界线上发生交汇。

5、

那么,综合以上所有大哲们的意见,我们可以确定:

总之, “道” 就好像是花果山上的孙悟空:

如果真的如此,我想你心中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升起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替我们问过。

6、

唐朝有一名僧人曾经想出一个十分刁钻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拿去问当时的高僧 崇慧 禅师:

崇慧 禅师回答说:

这个僧人抓耳挠腮的想了半天,只好说:

崇慧 禅师说了八个字,也是禅宗史上的千古名句:

崇慧 禅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其实佛法就如同 万古长空 ,过去一直存在,未来也将永恒存在,那 一朝风月 又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 万古长空 就是 一朝风月 ,二者本质上没有区别。我们之所以觉得“万古长空”和“一朝风月”不同,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有“时间”这个观念,我们认为时间是 客观的物理存在 ,错了!其实时间是我们 主观意识的构建出来的东西。

7、

1967年,物理学界的两位物理学家合写出来一组颠覆时间的数学公式,叫 惠勒—德维特 方程式,简称 “惠——德方程 ”, 惠勒 就是发明 “黑洞” 和 “虫洞” 这两个词的物理学家, 德维特 是他的同事,两个人共同创造的  “惠——德方程” 成功地把 “量子力学” 和 “广义相对论” 融合起来了。

这组方程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

但是,这两套理论并不相容, 量子力学 不能解释宏观宇宙, 相对论 也无法运用到微观世界当中。 爱因斯坦 一辈子都在尝试寻找一套标准的物理方程式把这二者的矛盾统一起来,结果徒劳无功,最后死不瞑目。

但是,这套物理公式唯一反常的,也是唯一遭受大多数物理学家反对的地方就在于:

也就是说:

那没问题就来了, 时间怎么能不参与呢?怎么能袖手旁观呢?怎么能单独停留在宇宙之外呢? 况且根据物理学的定义和法则,宇宙是没有 “之外” 的,我们都被囊括在宇宙之中。

没错,物理学家们对 “惠——德方程” 有很多推测,其中最普遍的一个推测就是:

比如我们看见日出日落,看见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看见墙上的钟表在不断地向前移动,于是觉得有时间在—— “流逝”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发生变化,包括我们脑海里的观念也保持静止状态,那么我们还会觉得有时间存在吗?恐怕不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时间 只是随着 事物变化 而伴随出来的一个 附属品, 只是 空间 的 “影子” , 空间 是比时间更本质的 东西。 由此继续推导,那么在任何一个时刻,宇宙都是简单地由众多个处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物体组成。不论是 过去、现在 还是 将来 ,宇宙的每一种形态,都是独立地、永恒地存在着,并没有随着所谓的 “时间” 消逝。

也就是说:

换而言之:

没错,如果我们透过 “时间既存在又不存在” 这副眼镜去看待宇宙的话,就能够轻易地看到连 爱因斯坦 都死不瞑目的真理。当然,信不信由你,毕竟这是一个连大多数物理学家都难以接受的反常理论。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医学研究表明:

8、

现在我们回到之前的公案, 崇慧 禅师一看这个僧人听到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八个字竟然 一言不发,沉默良久 ,知道他悟性不高,只好继续开导说:

可惜的是,这个僧人还是没有听懂。那么 崇慧 禅师究竟想表达什么呢?当我们了解了 “惠勒—德维特方程” 之后或许就更能深切的接受: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好像一条瀑布,瀑布有两个矛盾统一的特点:

不断在流动 ,在形态上就等于是连绵不绝的 未来 和 过去; 永恒在流动 ,在形态上就相当于是永远不变的 “现在” ,永远不灭的 此时此刻 。没错,瀑布既是变化的,又是不变的,既是连绵不绝的,又是无限切割的,这种现象就叫做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 因为万古长空,就是一朝风月,一朝风月,就是万古长空。

9、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时间的本质,自然就会自动地消解掉 “达摩祖师没有来到中土之前,中国有没有佛法?” 这个问题 , 因为在佛法的终极理论系统中根本就没有 时间 ,又何来的 之前 和 之后 ? 又何来的中国佛法是诞生在 达摩 之前还是 达摩 之后?换句话说:

这就是 崇慧禅师 所说的:

这也是 孔子 为什么会在晚年感慨 “朝闻道,夕死可矣!⑦” 的根本原因,因为一旦 “闻道” 开悟,就等于是勘破了时间的虚幻性,连“万古”与“一朝”都没有分别,何况是一朝一夕?二十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维特根斯坦 同样悟出了这个道理,他的着作中有这么一段哲学史上的经典名句:

对啊! “道” 不就是如此吗?其实这个僧人的问题就等同于是在问:

怎么会没有呢!道在一直都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是我们要从当下的 “一朝风月” 中去寻找。如果有一天我们找到了 “万古长空”, 并领悟了根本不存在什么 “万古长空”, 而且——那个时候还没有 精神分裂 的话 , 很可能就 一念成佛,与道同在。

第四章【完】

1、《庄子•大宗师》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八章•第五节》

3、阎康年. 论牛顿的引力思想和科学上的上帝观[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7(2):158-169.

4、《指月录•卷二》

5、《五灯会元•卷二》

6、张琪, 王亚, 黄佳, 赵晴, 李占江, & 陈楚侨. (2013).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分裂型人格个体的时间加工行为特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7 (7), 544-549.

7《论语•里仁》

8、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6.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