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脊柱骨折該怎麼處理
急救搬運:脊柱骨折者從受傷現場運輸旨醫院內的急救搬運方式至關重要,一人抬頭,一人抬腳或用摟抱的搬運方法十分危險,因這些方法會增加脊柱的彎曲,可以將碎骨片向後擠入椎管內,加重了脊髓的損傷,正確的方法是採用擔架,木板甚至棗鋒談門板運送,先使傷員雙下肢伸直,木板放在傷員一側,三人用手將傷員平托至門板上,或二三人採用滾動凳碰法,使傷員保持平直狀態,成一整體滾動至木板上。治療有其他嚴重多發傷者,應優先治療技術損傷,以免救傷員生命為主。
1、急救:如傷者仍被瓦礫、土方等壓住時,不要硬拉強暴露在外面的肢體,以防加重血管、脊髓、骨折的損傷。應立即將壓在傷者身上的東西搬掉,脊柱骨折基配時常伴有頸、腰椎骨折。
2、頸椎骨折要用衣物、枕頭擠在頭頸兩側,使其固定不動。
3、如胸腰脊柱骨折,使傷者平卧在硬板床上,身兩側用枕頭、磚頭、衣物塞緊,固定脊柱為正直位。搬運時需三人同時工作,具體做法是:三人都蹲在傷者的一側,一人托肩背,一人托腰臀,一人托下肢,協同動作,將病人仰卧位放在硬板擔架上,腰部用衣褥墊起。
4、身體創口部分進行包紮,沖洗創口,止血、包紮。
5、完全或不完全骨折損傷,均應在現場做好固定且防治並發症,特別要採取最快方式送往醫院,在護送途中應嚴密觀察。
Ⅱ 腰部骨折恢復多久能鍛煉
自我感覺沒有什麼可以影響運動的時候,由於自身條件不同,環境不同,生活創傷不同,絕對沒有什麼多久給你定一個限才可以鍛煉的說法
Ⅲ 脊椎骨折 治療 注意
脊椎骨折的種類
依骨折程度:完全性骨折(骨頭折斷,完全斷成二個部分)以及不完全性骨折(骨頭並未完全折斷)。
依軟組織受傷程度:開放(復雜)性骨折以及閉合(簡單)性骨折。開放性骨折指的是骨折處的皮膚表面撕裂,形成一個與外界相通的傷口;而閉合性骨折指的則是並未影響到皮膚(即表示沒有傷口的形成)。
另外還有病理性骨折(即骨頭因疾病造成脆弱,經過一個輕微碰撞便造成骨折),及壓力性骨折(因為骨頭的張力和壓力過高所導致)。
脊椎骨折有頸椎骨折和腰椎骨折,治療方法有葯物治療、保守性治療(戴頸圈或背架)及手術治療。
手術後的注意事項
1.住院期間
a.維持正確的姿勢:記得維持腰背挺直的姿勢,包括躺、坐、站立。手術後仍須做上、下肢的運動,另外每兩小時必須翻身一次(護理人員會幫助您以圓滾木式來翻身)以預防褥瘡。
b.維持排泄通暢:手術後您可能有一段時間無法下床上廁所,而必須在床上使用便盆,請記得在可進食後,多食用一些蔬菜、水果以避免便秘,若沒有水分的禁忌,則每天至少喝2500㏄的水。因為歲衫若引起便秘,反而會造成您的不舒服及不便,所以千萬不要因怕上廁所麻煩而不敢多吃東西喔!
c.正確的上、下床:當您要下床時,請先翻身側睡,然後雙腳垂放於床邊,再以手臂的力量撐起身體並坐起,待適應後再慢慢站起來,上床的動作順序則與下床的相反即可。
d.依照醫護人員的指導,每天正確的穿戴頸圈或背架,如果穿戴不合(如太緊)會出現呼吸困難,若太松就無治療效果了。
2居家時
a.維持正確的姿勢:
l 當您躺著的時候—盡量睡硬板床(上面可鋪一層軟墊)或榻榻米,仰卧時膝蓋下放一小枕頭;側卧時則雙膝彎曲,兩腿之間夾一枕頭。忌俯卧(也就是趴著睡)。
l?當您坐著時—坐椅子時應將背部靠在椅背上,使腰部和椅背的空隙盡量減少,建議您選擇硬的椅背。
l?當您站立或走路時—站立時,背部挺直並收縮小腹,眼睛往前注視。走路時,則以腳後跟為重心點,上身略往前傾(像是在爬坡的樣子)。
l?當您開車時—請調整適當的位置,並放一個小靠枕在您的腰部,以支撐腰部。建議使用較硬的椅背或加用椅墊。注意長途駕駛時,開車約1-2小時後最好要中途下車休息喔!
b.當您需要般取物品時,盡量保持腰背部的平直,利用蹲下彎膝的動作來代替彎腰,最後靠大腿的力量站起來。記得避免踮腳及彎腰喔!
c.平日避免突然伸張、扭轉、彎曲或搖動背部,以免扭傷腰部肌肉。平日掃地拖地時,記得勿彎腰喔!建議您可利用長柄的掃把及拖把。
d.假如您需要穿戴背架的話,請記得下床前務必將背架穿好再下床。
e.手術後4-6周您可回復較輕松的工作,但術後3個月內應避免提舉重物,所以3-4個月後才能做出力的工作。
f.性生活可於手術後6周恢復,但勿過劇烈。
g.維持適當的體重,可以減少您背、腰部肌肉的負擔。
h.背部肌肉加強運動:可保持肌肉與任帶的柔軟度和增進肌肉的力量。
不知道小安的嚴重程度如何
應該不至於要做手術吧……
戶外運動各種突發性事件很容易造成人員傷害——缺腿斷臂、渾身青腫、脊椎骨折都有可能發生。
一、避免損傷
避免各種損傷發生的第一守則是,除非訓練或者有足夠的安全保障,盡可能避免危險。切忌正路不走走歪路,這是剛嘗到戶外運動甜頭的小驢們最容易患的錯誤。
學會識別危險,學會避開危險。
這是一個成熟的戶外運動者經驗和智慧的積累。一個成熟的戶外運動者山困絕不能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和技巧而冒險。
生存的經驗往往是用生命換來的,可以無償的教給他人,但如果用來賣弄,實在太輕*自己了。
珠海的戶外運動一逗雀念般強度不大,危險性不高,珠海的驢們都喜歡休閑而不是探險,但因此危險經驗的積累和意識的提高有待加強。
學會正視危險,學會戰勝危險。
無論是攀岩和爬山,永遠記住,支撐身體的是腳,手一般用來輔助平衡和更換方向。試圖*手部的力量攀上絕頂的一般是徒勞的,非萬不得已決不可嘗試。
腳踏實地是一個戶外運動著必須時刻遵守的。在一隻腳沒有完全的牢固的支撐身體重量的時候,絕不能拿起另一隻腳。將身體的重量從一隻腳變換到另一隻腳,需要技巧,需要經驗,更需要的是耐心。
腳踏實地另一個要點,就是下腳的時候,要穩,要循序漸進。即腳踩地的時候必須慢慢踩石,然後腳底立穩的情況下才能轉換身體重量。避免「啪」的一下,一腳踩空墜落萬劫不復的懸崖或者獵人並不溫柔的陷阱。避免「咚」的一聲,踩滑,自己摔倒倒無所謂,滑落的石頭砸在下面的腦袋上可就痛苦了。
學會降低危險,學會承受危險。
在受傷不可避免的時候,避免頭部和脊柱受傷,學會用背包和雙臂來保護頭部和脊柱。背部均衡的受力(在有背包緩沖的情況下)遠比某一部分承受沖擊來的傷害小。學會正確的跌倒和墜落,需要經驗和技巧,更需冷靜的取捨。
在不可避免的時候,手部臂部骨折帶來的影響遠比腿部骨折小,所以,寧願舍棄一隻手而不願傷一隻腳,除了冷靜,更需要勇氣。
平時可以刻意訓練用腳洗衣服,沒有手吃東西喝水。以備萬一。
二、判斷損傷
戶外損傷主要是外傷出血,較重的為骨折。
(為配合驢談兩周年活動,我們重點以骨折來講解)
一般外傷,銳性損傷較容易判斷。
銳性損傷受傷的部位一般就是著力的部位。
表淺的傷口暴露較好,可能會有出血,容易判斷。帶上綳帶和雲南白葯。學會清潔傷口,對無望保留的肌肉和皮膚要果斷的用刀或者剪幹掉,用水和酒清潔傷口。然後包紮。中國的雲南白葯,拔毒生肌散容易攜帶,比帶消毒葯水好很多。直接倒在傷口上就行了。
如果你專業一點,可以帶一個持針器一個尖刀片和縫合針線,小號持針器當止血鉗或組織鉗用比止血鉗當持針器用要方便很多。但記住,這些東西應與飽含戊二醛的消毒葯棉放在一起,切不可用碘酊等。
尖而長的物體造成傷口表面可能無事,但可能有內出血。一般不可封閉,如要包紮,包紮的范圍一定要遠大於傷口。如皮膚發藍,觸磨其下有波動感,要當機立斷用尖刀擴大傷口擦看。
骨折。
從山崖摔下,如沒有正確的姿勢和背包防護,最容易發生的是脊柱骨折和頭部骨折。
脊柱骨折一定注意要平行的搬運患者,頭部骨折注意生命體征,頭側移向一邊,防止嘔吐物窒息氣道。必要時用魚針穿過舌頭用線固定防止舌後墜,用手帕捲成條塞在上下牙之間一角。迅速結束旅程,尋求急救。
其它部位的骨折相對影響較小。視個人承受力和傷勢決定是否結束旅程。
一般骨折可分為兩種類型:外骨折和內骨折。
外骨折時斷骨可能會刺破皮膚,可能會有明顯的傷口,這種情況容易引起病菌感染,在夾板固定前要把斷骨復位,斷肢擺直。如復位有可能因為短端尖銳,為防進一步損傷神經和血管,亦可以就此固定,但一定要有較為牢固的固定支撐,防止斷端擺動。
內骨折是指斷骨沒有刺穿皮膚或裸露在外的病例。觸動受傷部位時疼痛會尤為劇烈。
這些傷害大多數是骨折、脫臼、挫傷。其中的復合症狀,肉眼看不見或本人都沒發現的傷害,有時也會有骨折的現象。
無論任何狀況,都要嚴格遵守下列的注意事項。第一,再沒有固定的情況下不可隨意搬動傷患。第二,要把患部抬高。第三,進一步冷敷患部。減少患部一定有內出血或淋巴液的滲出現象。
骨折的判斷
1.劇烈的疼痛:由於骨折處的尖端刺傷周圍組織的血管、神經,活動時骨折局部劇烈疼痛,並有明顯壓痛、腫脹。
2..畸形:骨折部位在肌肉的作用下,形態改變,如成角、旋轉、肢體縮短等。
3.骨摩擦音及骨摩擦感:骨折斷端相互碰觸時出現的聲音和感覺。嚴禁有意去做此項檢查。
4.功能障礙:骨的支撐、運動、保護等功能受到影響或完全喪失。
三、常見骨折的固定方法
戶外運動,最容易受傷的是下肢,尤其是足部和脛腓骨(及常說的小腿)。
1、 髖部或大腿骨折 下肢骨折傷員需用「八」字型綳帶將足踝與雙腿都捆紮起來,這樣可以防止斷肢翻轉或縮短。將一塊夾板放於腿部內側,另一塊更長的夾板放於傷肢外側,由胯部於足踝位,用綳繩捆紮固定。如果沒有夾板,可在兩腿之間夾上襯墊(折疊的毛毯或衣物都很理想),傷肢綁扎固定於對稱的另一條腿上。
2、膝部骨折 如果傷腿僵直,將夾板置於腿後。膝部加墊,如果有條件,用冰塊冷敷膝部。如果傷腿彎曲,不要強行拉直;可將雙腿並攏,腿之間加墊,綳帶扎牢。除非能得到及時的醫療援助,否則這都是權宜之計。如果外援沒有希望得到,應盡可能將傷腿綁直。
3、 小腿骨折 從膝上部開始固定夾板。或者在雙腿間加墊、捆綁。(見「髖部骨折」)
4、 足部或踝部骨折 通常不用夾板,抬高足部以減緩腫脹。用枕墊或折疊毛毯包裹踝部及足。踝部以上綁扎兩圈,足部綁扎一圈。另外,如果沒出現傷口,可以不必脫鞋,以提供固定作用,傷員足部不能負重
骨折臨時固定的注意事項
1.如為開放性骨折,必須先止血、再包紮、最後再進行骨折固定,此順序絕不可顛倒。
2.下肢或脊柱骨折,應就地固定,盡量不要移動傷員。
3.四肢骨折固定時,應先固定骨折的近端,後固定骨折的遠端。如固定順序相反,可導致骨折再度移位。夾板必須扶托整個傷肢,骨折上下兩端的關節均必須固定住。綳帶、三角巾不要綁扎在骨折處。
4.夾板等固定材料不能與皮膚直接接觸,要用棉墊、衣物等柔軟物墊好,尤其骨突部位及夾板兩端更要墊好。
5.固定四肢骨折時應露出指(趾)端,以隨時觀察血液循環情況,如有蒼白、紫紺、發冷、麻木等表現,應立服松開重新固定,以免造成肢體缺血、壞死。
6、夾板盡量選擇平直和有一定韌性的。厚實的樹皮用襯衣包裹是比較好的選擇。堅韌,質輕,容易塑型。當然,固定是第一要務,切不可為了尋找較好的夾板而耽誤第一處置時間。
7、 學會利用手頭的裝備,比帶更齊全的裝備更重要。
呵呵,以上內容為一劍結合多年旅途經驗匆匆所寫,來不及看的明天可別後悔。哈哈。
另附足部骨折專業文章一篇。
足骨骨折
距骨骨折
距骨居於脛腓骨與跟、舟骨之間,是足部主要負重骨之一,對踝關節的活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距骨脫位較骨折更多見。距肌的營養血管供給主要來自前後關節囊及韌帶附著處,如骨折或脫位後營養血管供給斷絕,復位後距骨壞死率可高達95%以上。
一、骨折類型及移位機理
(一)距骨頸部及體部骨折:多由高處墜地,足跟著地,暴力沿脛骨向下,反作用力從足跟向上,足前部強力背屈,使脛骨下端前緣插入距骨的頸、體之間,造成距骨體或距骨頸骨折,後者較多。如足強力內翻或外翻,可使距骨發生骨折脫位。距骨頸骨折後,距骨體因循環障礙,可發生缺血性壞死。
(二)距骨後突骨折:足強力跖屈被脛骨後緣或跟骨結節上緣沖擊所致。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傷後踝部疼痛、腫脹、壓痛、功能障礙都十分顯著,易與單純踝關節扭傷相鑒別。由於跟骨及踝部骨折可與距骨骨折同時發生,有時臨床鑒別是困難的,多需X線檢查確診。但距骨後突骨折,對經驗較少的醫生容易與距骨後大小相似的副骨相混淆,後者是一邊緣光滑的子骨,同時距骨後緣也無缺損現象,而距骨後突骨折則相反,應注意鑒別。
三、治療
距骨除頸部有較多的韌帶附著,血循環稍好外, 上下前幾個方向都為與鄰骨相接的關節面,缺乏充分的血循供給,故應注意准確復位和嚴格固定,否則骨無菌性壞死和不連接發生率較高。
(一)無移位的骨折
應以石膏靴固定6~8周,在骨折未堅實癒合前,盡量不要強迫支持體重。
(二)有移位的骨折
距骨頭骨折多向背側移位,可用手法復位,注意固定姿式於足跖屈位使遠斷端對隱近斷端,石膏靴固定6~8周。待骨折基本連接後再逐漸矯正至踝關節90°功能位,再固定4~6周,可能達到更堅實的癒合。盡量不要強迫過早支重。距骨體的骨折如有較大的分離,手法復位雖能成功,但要求嚴格固定10~12周。如手法復位失敗,可以採用跟骨牽引3~4周,再手法復位。然後改用石膏靴嚴格固定10~12周。但因距骨體粉碎或劈裂骨折時,上下關節軟骨面多在損傷,癒合後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的比例較高,恢復常不十分滿意。
距骨後突骨折如移位,骨折片不大者可以切除,骨折片較大影響關節面較多時,可用克氏針固定,石膏靴固定8周。
(三)閉合復位失敗的病例
多需手術切開整復和用螺絲釘內固定,但因手術不可避免會破壞部分距骨血循,骨折片的壞死率增高。所以粉碎度較大者,宜施行距骨摘除,並施行脛跟關節面的直接融合為好。
跟骨骨折
成年人較多,常由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頭、胸、腹傷,初診時切勿遺誤。跟骨為松質骨,血循供應比較豐富,骨不連者甚少見。但如骨折線進入關節面或復位不良,後遺創傷性關節炎及跟骨負重時疼痛者很常見。
一、骨折類型及移位機理
跟骨骨折部位有不同而可能有或無移位,移位主要受到跟腱或韌帶牽拉以及外力的影響。跟骨骨折根據骨折是否進入關節面可分兩類:
(一)骨折不影響關節面者:約有五種類型
1.跟骨結節縱行骨折;
2.跟骨結節橫行骨折;
3.載距突骨折;
4.跟骨前端骨折;
5.*近跟距關節的骨折。
(二)骨折影響關節面者:可分為兩型。
1.部分跟距關節面塌陷骨折:
多系高處跌下,骨折線進入跟距關節,常因重力壓縮使跟骨外側關節面發生塌陷。
2.全部跟距關節面塌陷骨折
最常見。跟骨體完全粉碎,關節面中部塌陷,向兩側崩裂。
跟骨骨折影響關節面者
(1)部分跟距關節面塌陷骨折 (2)全部跟距關節面塌陷骨折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跟骨骨折傷員多有典型的外傷史,如高處跌下或跳下,汽車或重物擠壓等。傷後局部疼痛、腫脹、壓痛明顯,有時皮下瘀血,出現跟部的畸形,不能負重和關節活動受限等。應該注意的是與跟骨骨折同時經常出現並發傷如顱骨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和內臟損傷等,決不要忽略。X線檢查對確定骨折類型及選擇治療方式很有幫助,經常要拍照側位與縱軸位象。
三、治療
(一)對骨折不影響關節面者:
(1)、(2)型以手法復位為主,足跖屈使斷面對位,用石膏靴固定於輕度跖屈位4~6周;(3)、(4)型也可先試行手法復位,石膏靴固定,並照片檢查骨折對位情況。如手法復位失敗,則可行切開復位以螺絲釘固定,石膏靴外固定4~6周;(5)型可先用克氏針穿過跟骨結節,成人持續牽引3~5公斤約4周,矯正跟骨Bohler氏角(跟骨後結節至距跟關節面兩線的交*角)。和跟骨的縮短,然後再用石膏靴固定4周。
(二)對骨折影響關節面者:
其中部分關節面塌陷骨折者,可在無菌操作下試用撬骨將塌陷的骨塊撬起復位,然後連同撬骨的鋼針一起固定在石膏管型中,3~4周後拆除石膏拔鋼針,逐漸進行功能練習,避免過早負重。如閉合撬骨法復位失敗,可施行切開復位,將塌下關節面撬起至正常關節面,其下填松質骨,並以石膏靴固定6~8周。
對於全部關節面塌陷骨折者:可在麻醉後於下肢螺旋牽引架上復位,克氏鋼針穿過跟骨後上角,向跟骨後上方牽引10~20分鍾。然後用Bohler氏跟骨壓迫復位器,擠壓跟骨兩側復位。擠壓時間應有力而短暫,以免壓迫皮膚壞死。復位後可再照片復查跟骨復位情況,滿意後用石膏靴將牽引針一起固定,以防跟骨復位後再縮回移位。通常石膏靴固定4~6周拆除。
跖骨骨折
跖骨骨折是常見骨折,多因重物打擊足背、輾壓及足內翻扭傷引起。
一、第五跖骨基部撕脫骨折
腓骨短肌附著於第五跖骨基部結節處。足嚴重內翻扭傷可造成裂紋骨折或完全的撕脫骨折,X線照片檢查時應注意與兒童的正常骨骺相區別。
治療方法:一般無移位,可用膠布固定,綳帶包紮,必要時用石膏靴(帶橡皮跟可行走)固定約6周。其它跖骨基部骨折無移位也可用同法治療。
二、第2、3、4跖骨頸骨折如有移位,應手法復位,短腿石膏固定,否則畸形連接後影響走路。又復位不成功,可手術復位,鋼針固定。
三、行軍骨折較少見,發生於長途走路,在第2、3跖骨頸或干骨折,也可發生在脛骨。一般無移位,又稱疲勞骨折。骨折多在不自覺中發生,無外傷史,症狀不重,僅早期患足稍痛,局部輕度腫脹,感覺足部疲勞不適,有時有較多骨痂發生才發現。
治療:適當休息,早期用足弓支持,膠布固定包紮或石膏固定約3周,可防止過多骨痂形成。以後可用足弓墊(橫弓及縱弓墊),分散重力,至症狀消失。癒合後無後患。
趾骨骨折
較常見,多因重物打傷或誤踢硬物引起,前者多為粉碎性骨折,後者多為橫斷或斜形骨折。常有皮膚及趾甲損傷。如有傷口,應清潔傷口,防止感染。如無移位,局部包紮固定。如有移位應手法復位,固定患趾於趾屈位。
足部損傷續
實際上我們遇上的更多的不是骨折,而是肌肉或者韌帶拉傷,腫脹發生的比骨折更迅速,但不會像骨折那樣無限制發展。
這時候,脫鞋的時候一定要全部的松開鞋帶,並保證足部和小腿部的正常角度,並用專門的一隻手來維持來固定。必要時,可用利刀切開鞋面。
如患者可以休息,不需要長途跋涉,無需夾板固定,綳帶或毛巾即可,如上關節以上纏兩圈,關節下一圈即可。但關節上的兩圈不宜太緊,正常纏完後應能伸入一手指。或用毛巾八字包紮。
如患者還需要獨自走很遠,則進行簡單固定,筆者昨日採取的是礦泉水瓶。折疊的報紙也是不錯的,與腿部固定材料不同,選擇柔韌第一,到達目的地後,可以去掉固定材料,在制動和抬高患足的基礎上,用一些跌打損傷的葯物更好。
Ⅳ 胸椎骨骨折後康復鍛煉做什麼運動恢復快一些
骨折如果不是明顯的錯位,需要手術校正外,一般都只能靠自身修復功能。胸椎骨折是老年人很常見皮汪的病,主要原因是因骨質酥鬆,加上突然受外力作用引起。一般的骨折臨床的癒合期至少在三個星期,完全恢復正常得有二、三個月。現在還只有18天,建議還是多平卧休息為主,少活動(特別是脊髓的活動盡量要避免)燃襪仔。下床好冊活動至少也得在一個月之後,可以起來坐坐,但不要彎腰。活動可以以活動四肢為主,不要強行早期作腰部的活動。
平躺的時間長了人會不舒服,引起肌肉酸痛,可以局部搽點如紅花油、或止痛貼膏之類,以減輕疼痛,如x光片顯示肋骨無損,一般問題不大。
胸椎骨折,如不影響到神經,一般愈後基本上可以恢復正常,不會有什麼後遺症,不必過份擔心。
祝老人家早日康復!
Ⅳ 骨折後多久可以跑步
骨折後多久可以跑步
骨折後多久可以跑步,你知道嗎?在生活中,我們會因為不小心就骨折了。人們常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因此在骨折後多久可以跑步還沒有明確的說法,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要詢問醫生。下面我帶來了相關內容,
骨折後多久可以跑步1
1、骨折後多久可以跑步
骨折後多久可以跑步,網上沒有找到相關的證據,所以還是找醫生咨詢一下比較好,但是單純的肱骨大結節骨折一般可見於肩關節脫位後,只要肩關節復位,大結節骨折基本上能自行復位。這類骨折一般3周內禁止做肩外展運動,也禁止強力的被動牽拉活動。在骨折復位後即可鼓勵患者做手和指的活動。一周後可逐步開始肩關節的屈伸活動。2周後逐步做除肩關節外展以外的各方向的活動。3周後逐步做被動外展到主動外展的鍛煉,但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骨折後吃什麼好得快
俗話說的好吃哪補哪,骨頭出現了問題當然要多吃骨頭製品了,補充鈣質是非常有必要的,大量吸收鈣質能夠有效的幫助人體骨骼恢復到正常狀態,生活中有很多含鈣質較多的食物,比如說骨頭湯,牛奶等食物中就含有非常多的人體所需的鈣質。
在生活中,骨折患者應該大量飲水,這主要是由於,骨折患者骨折之後血液會變得不通暢,容易導致淤血腫脹,經脈不通,這樣就不能讓骨骼很好的生長,大量飲水能夠有效的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從而加速血液循環,能夠幫助患者盡早的康復。
骨折患者在康復期間的話,一定要多吃些蔬菜和水果,這些食物中都含有非常多的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不僅能夠幫助身體更好更快的恢復,還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這樣對於身體的盡早康復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有時間可以多曬太陽,能夠促進鈣質的有效吸收。
3、骨折需要做什麼檢查
3.1、X線檢查
凡疑為骨折者應常規進行X線拍片檢查,可顯示臨床上難以發現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關節內骨折和小的撕脫性骨折等,即使臨床上已表現為明顯骨折者,X線拍片檢查也是必需的,可以了解骨折的類型和具體情況,對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X線攝片應包括正、側位片,必須包括鄰近關節,有時需加攝斜位、切線位或健側相應部位的X線片。
3.2、CT檢查
對於骨折不明確但又不能排除者、脊柱骨折有可能壓迫脊髓神經根者及復雜骨折者均可行CT檢查。三維CT重建可以更直觀便捷地進行骨折分型,對治療方案選擇幫助很大,目前臨床上常用。
3.3、MRI檢查
雖然顯示骨折線不如CT檢查,但對於脊髓神經根及軟組織損傷的顯示有獨特優點,目前已廣泛用於脊柱骨折的檢查。
骨折後多久可以跑步2
跑步運動的常見好處
1、增加肺活量
跑步能使肺的容量平均從5、8升上升到6、2升,同時,血液中氧氣的攜帶量也會大大增加。
2、提高睡眠質量
通過跑步,大腦的供血、供氧量可以提升25%,這樣夜晚的睡眠質量也會跟著提高。
3、鍛煉心肌
運動中,心臟跳動的頻率和功效都大大提高,血管壁的彈性也隨著升高。
4、增強免疫力
跑步可以促進白細胞等的生成,能夠消除我們體內的病毒和細菌。
5、增強身體韌性
跑步能使肌腱、韌帶和關節的抗損傷能力增強,降低運動損傷的幾率。同時,皮膚、肌肉和結締組織也可以變得更加牢固。
6、消除緊張感
慢跑可以抑制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這兩種能造成緊張的激素的分泌,同時可以釋放讓人感覺輕松的「內啡呔」。
7、延緩衰老
經常運動,生長激素的分泌會增多,可以延緩衰老。
不能跑步的人
1、隱匿性疾病患者
假如進行的跑步運動太過於劇烈的話,很可能激發體內潛在的病變,例如膽結石病,可能本來膽結石病只是潛伏在你體內,但是過於激烈的跑動,可能將膽結石震落或者移位,從而導致病變發盒動量合適是必要的。
2、嚴重的心臟病患者
跑步會使你的心跳加快,增加體內氧的消耗量,很容易給你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心臟病患者是最不能激動的,如果一下子心跳過快,很容易出事情。因此,不建議患有嚴重心臟病的人進行跑步運動,以免發生意外。
3、腿部受傷者
正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如果腿部不小心拉傷或者是扭到了,應該停止運動,因為腿部受傷的話行動都不便利,怎麼可能得到良好的運動效果呢。請不要固執地堅持跑步。以免加重你的傷勢,延緩腿部傷勢痊癒的日期。
Ⅵ 脊柱骨折的病因和治療方法
脊柱骨折是所有人都聽之色變的疾病,脊柱是人的身體支柱,有負重、保護等多種功能,不能有閃失。那麼脊柱骨折到底是病症,脊柱骨折的派彎攔危害有哪些,發生脊柱骨折後應該如何處理,脊塵胡柱骨折要怎樣治療,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醫學上所說的脊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脊樑骨,它是由32個椎骨、23個椎間盤和許多長短不同的韌帶組成。脊柱的各椎骨的椎孔連接在一起,形成椎管,內有脊髓,嚴重的脊柱骨折可殃及脊髓,造成不同程度的截癱。
即使骨折當時未傷及脊髓,但若現場處理不當鬧知或搬運傷員時體位不合適,也可發生繼發性脊髓損傷,導致或加重截癱,給傷員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所以,懷疑有脊柱骨折時,在現場進行正確的處理及轉運就顯得尤為重要。
病因
脊柱骨折除少數為槍傷、炸傷、撞傷等直接暴力因素外,絕大多數脊柱骨折均系間接外力所致。例如患者從高處墜下,足或臀部先著地,脊柱猛烈前屈,造成脊柱屈曲型骨折;如為仰面跌下,背部或腰部受阻,使脊柱過度後伸,則可造成過伸型脊柱骨折。
臨床表現
暴力作用到脊柱,傷後自訴脊柱有局限性疼痛和運動障礙。受傷之後有明顯的脊柱的某一部位腫脹、壓痛和畸形或合並有下肢截癱。
診斷
凡是作用到脊柱的暴力,不管是直接暴力還是間接,傷後自訴脊柱有局限性疼痛和運動障礙的患者,均可能發生脊柱骨折。
如患者傷後有明顯的脊柱某一部位腫脹、壓痛和畸形或合並有下肢截癱,則幾乎可以肯定有脊柱骨折或脫位。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復合傷其他部位的症狀較明顯時,往往掩蓋脊柱的損傷情況,這時要特別注意對脊柱情況進行細致的檢查,但不要為了檢查隨意翻動患者,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急救及搬運
1.脊柱損傷的.現場急救處理
脊柱骨折後,不能輕易移動患者,應依照傷員傷後的姿勢進行就地固定。俯卧位時,以「工字方式將豎板緊貼脊柱,將兩橫板壓住豎板分別橫放於兩肩上和腰骶部,固定前在脊柱的突凹部墊上紗布、棉花等軟物品,然後,先固定兩肩並將三角巾或布帶的布帶打結於胸前,再固定腰骶部。如傷員為仰卧位,不需搬動時,可簡單地在腰下、膝下、足踝下及身旁放置軟墊固定身體位置。
2.搬運
如事故現場仍有危險必須移動、搬運傷員到安全地帶時,應小心地避免脊柱的彎曲和扭轉,絕對禁止一人抬肩一人抬腿的錯誤抱法。頸椎骨折患者,要固定好頭頸部,有條件時給患者戴上頸套或由專人扶持頭部或用鋼絲頭盔固定。對於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傷員,在搬運過程中,應始終保持脊柱處於正中位,至少要有三個人同時搬運傷員,搬運時三人都蹲在傷員一側,一人托住肩胛部,一人負責腰臀部,一人扶住伸直的雙下肢,協調一致的將患者移動致平板上,取仰卧位,周圍用軟布料墊好。然後,迅速轉運至有條件的醫院,進一步檢查處理。
脊柱骨折的詳細治療
(一)西醫治療
1.治療原則
糾正移位,加強脊柱穩定,防止發生和加重脊髓損傷,逐漸加強背肌功能鍛煉。
2.治療措施
(1)非手術治療參考本節中醫正骨治療。
(2)手術治療切開復位及內固定或脊椎融合,必要時並予石膏外固定。主要適宜於頸椎關節突交鎖閉合復位失敗者;不穩定的胸、腰椎骨折,如合並關節突骨折或小關節交鎖,第四、五腰椎板骨折,嚴重壓縮性骨摺合並棘間、棘上韌帶斷裂等;骨折片凸入椎管壓迫脊髓者。
(3)呼吸困難時,作氣管切開,給氧,必要時予人工呼吸器輔助呼吸。
(二)中醫治療
1.正骨治療
(1)頸椎骨折、脫位
①無移位的骨折,石膏頸圍固定約3個月。
②壓縮或移位較輕者,手法牽引復位,或卧位枕頜布帶牽引(重量3~4kg)復位,再用石膏頸圍固定。
③有明顯壓縮或移位,持續顱骨牽引復位。牽引重量3~5kg,必要時可增加到5~10kg。牽引方向略加前屈,復位後改為後伸,重量逐漸減為1~2kg繼續牽引4~6周。爾後石膏頸圍固定。
(2)胸腰椎骨折、脫位
①穩定型骨折,卧平板床3~4周,逐漸加強脊柱背伸功能鍛煉。單純壓縮骨折不到1/3者,仰卧,於骨折部位墊腰枕,並漸加高,一周內達15~20cm,使脊柱過伸。卧床2日就開始腰背肌背伸功能鍛煉。
②單純壓縮骨折1/2以上,或椎體粉碎性骨折只累及椎體前部,手法牽引復位。患者俯卧,兩人分別持病人腋下和踝上對抗牽引,按壓脊柱後凸部位。體格健壯的病人可用俯卧雙踝懸吊法,或雙桌法復位。復位後仰卧墊腰枕,逐漸進行腰背肌背伸功能鍛煉,卧床時間適當延長。
結語: 看完上文,想必大家已經對脊柱骨折的了解更加直觀,脊柱骨折多由外力引起,病情嚴重者可致截癱,若是治療不當,很可能會留下病根。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安全,注意觀察周邊環境,以免發生意外。
Ⅶ 胸椎骨折如何康復鍛煉
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指穩定性骨折,脊椎附件無骨折,無神經損傷症狀者。我院自1998年以來對25例此類患者均採用墊枕及功能鍛煉方法進行治療和護理,胸腰椎功能基本恢復,效果理想。現將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5例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8~65歲。其中墜跌傷14例,車禍5例,日常活動意外致傷6例。損傷椎體:T 11 ~L 2 22例,佔88%,其它椎體損傷3例,佔12%。均採用墊枕加功能鍛煉治療,有效率100%;功能恢復快,未出現並發症,平均住院50天。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早期是在兼顧心理護理的同時,著重軀體康復的護理。因患者的心理障礙是由於軀體創傷引起,軀體康復有利於心理康復。護士應及時全面了解病人傷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骨折癒合過程與功能鍛煉的目的向患者講解清楚,消除緊張,增強康復信心,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密切配合。
2.2 疼痛 是骨折的普遍徵象,不但使患者軀體痛苦,還可增加消極情緒,影響睡眠和休息,不利於康復。手慶護士可採用心理支持療法緩解疼痛,一是分散注意力以減輕疼痛知覺;二是事先進行關於疼痛知識的教育,改變疼痛反應。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利於增加對疼痛的耐受性。
2.3 卧位和傷椎下墊枕 患者住院後應平卧硬板床,去枕,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發生畸形或進一步損傷 〔1〕 。同時根據骨折壓縮的程度,在受傷椎體下墊適當軟枕,墊枕時可先低,後逐漸加高,此法利用軀乾重力和杠桿原理使脊柱保持穩定的背伸,循序漸進地復位,使壓縮的椎體擴張,骨折的畸形得以矯正 〔2〕 。患者必須堅持墊枕,療程不少於6周。
2.4 減少腹脹,保持大小便通暢 骨折後常因腹膜後血腫刺激內臟神經,引起反射性腸麻痹,導致糞便在腸內停留過久引起腹脹或疼痛。因而患者應進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且多飲水。腹脹時給予環形按摩、肛管排氣或清潔灌腸。對因腹脹造成排尿困難者可局部熱敷、聽流水聲、針灸或用導尿等方法。
2.5 做好皮膚護理,預防並發症 骨折後患者需長期平卧硬板床,生活不能自理。護士應幫助指導患者定時進行軸線翻身,即肩部和髖部同時翻身,避免肢體扭曲,造成脊柱扭轉。翻身時囑患者挺直腰背部,綳緊背肌,形成天然內固定夾板,一般每2~3h1次。保持皮膚清潔,做好皮膚護理,背部及局部受壓處定時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褥瘡發生。
2.6 功能鍛煉
2.6.1 意義 骨折後通過功能鍛煉,可發揮脊椎前縱韌帶和椎間盤纖維環張力及腰背肌所起的肌肉夾板作用,避免軟組織粘連及組織纖維化。堅持鍛煉可使慢性腰背痛等骨折後遺症明顯減少,同時也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 〔3〕 。因而在疼痛減輕後,應早期行腰背肌鍛煉。
2.6.2 原則 盡早開始,先易後難,先小幅度後大幅度,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以患者的主動活動為主,切忌粗暴的被動畢散握活動。
2.6.3 方法 (1)復位期:墊枕1~2周,鼓勵患者練習主動挺腹,1日3次,每次5~10min。(2)5點支撐法:仰卧,用頭部、雙肘、雙足跟5點支撐起全身,使背部騰空後伸,傷後1周左右進行。(3)3點支撐法:仰卧,雙臂置於胸前,用頭及雙足支撐,拱腰臀及背騰空離床,有利於腰背肌鍛煉,傷後2~3周進行此項練習。(4)4點支撐法:仰卧,用雙手,雙足4點支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呈拱橋狀,傷後3~4周進行。(5)飛燕點水法:俯卧,頸後伸稍用力後抬起胸部離開床面,兩上肢向後背伸,兩膝伸直,抬雙腿以腹部為支撐點,形似飛燕點水,5~6周後練習。
3 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後功能鍛煉持之以恆,但應避免勞累,防止外傷;加強營養增強體質,詳細講解下地活動時間的重要性。一般患者在治療6~7周後,視恢復情況下地站立、邁步,時間不宜過長,3個月後開始練習彎腰前屈,堅持卧硬板床,持續墊枕,定期來院復查。
==============================
(1) 病因病理和臨床特徵 : 腰椎壓縮性骨折 ,古稱「腰骨損斷」,是指以椎體縱向高度被「壓扁」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脊柱骨折 ,也是脊柱骨折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臨床多以第 11 、12 胸椎和第 1 、2 腰椎最為多見 ,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的緣故 ,發生率更高。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①間接掘和暴力 : 最常見。多見從高處跌落 ,臀部或雙足著地後 ,力向上傳導致腰部;或者是重物從高處掉下沖擊頭、肩、背部 ,力向下傳導到腰部導致骨折;有些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 嚴重 ,某些輕微損傷 ,如乘車顛簸、平地坐倒等 ,也會造成椎體的骨折。
②肌肉拉力 : 當腰骶部的肌肉突然強烈收縮時 ,可產生相當大的拉應力 ,常見的會造成椎體的附件 ,如橫突、棘突等的骨折;嚴重的如破傷風或其他神經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肌肉強 烈收縮 ,可導致胸腰椎體的壓縮性骨折。
③直接暴力 : 平時少見。可見於交通事故、火器傷 ,或是腰部被直接打擊等 ,這類損傷往往造成脊髓損傷而有不同程度的癱瘓等嚴重後果。
(2) 診斷依據 : 多有明確的外傷史;胸腰局部腫痛 ,外觀可有後突畸形 ,局部有壓痛及叩擊痛 ,腰部活動不利;伴有骨髓損傷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X 線攝片可明確骨折的類 型和程度;CT 和 MRI 檢查可明確脊髓受壓的程度。
椎體骨折的臨床分類的標准有很多 ,根據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①穩定性骨折 : 凡單純椎體壓縮性骨折( 椎體前方壓縮不超過椎體厚度的 1/2 ,不合並附件骨折或韌帶撕裂 );或單純附件( 橫突、棘突或單側椎板、椎弓根 )骨折均屬穩定性骨 折。這類骨折對脊柱穩定性影響不大 ,一般無韌帶損傷 ,無明顯移位傾向 ,在治療上也較為簡單 ,多用保守治療 ,預後較好。
②不穩定性骨折 : 凡椎體壓縮超過椎體厚度的 l/2, 粉碎性 ,或骨折伴有脫位、附件骨折或韌帶撕裂的均屬不穩定性骨折。這類骨折多系強烈暴力造成 ,脊柱的穩定性遭到破壞 ,多 合並韌帶撕裂及脊髓或脊神經根損傷 ,在治療上較困難 ,大多需要手術 ,預後也較差。
(3) 辨證施治 : 首先明確骨折是否屬穩定 ,是否有脊髓、馬尾和脊神經根損傷 ,損傷程度怎樣 ,然後再制定治療方案。 基本按照骨折的處理原則進行 ,即復位、固定、煉功活動和葯物治療。
①穩定性骨折 : 一般需卧硬板床 6~8 周。壓縮性骨折者可採用墊枕療法 ,枕頭的適宜高度為 8~10cm 左右。這類骨折配合練功療法效果較好 ,因為正確、適當的練功不但能使壓縮的椎體復原 ,保持脊柱的穩定性 ,而且由於早期活動可增加腰背肌的力量 ,不致產生或加重骨質疏鬆現象 ,亦可避免或減輕後遺的慢性腰痛。具體做法 :
五點支撐法 : 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 ,用頭部、雙肘及足跟五點支撐起全身 ,背部盡力騰空後伸。早期可採用此法。
三點支撐法 : 在五點支撐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患者雙臂置於胸前,用頭部、雙足支撐用力,使全身騰空後伸。中後期可採用此法。
飛燕點水法 : 也稱「一點法」,患者俯卧上肢後伸 ,小腿與踝部墊一枕頭 ,使頭部和肩部盡量後仰 ,同時下肢盡量綳直後伸 ,全身翹起 ,僅讓腹部著床 ,呈一弧形 ,俗稱「兩頭翹」。 此法要求較高 ,多在前兩種方法鍛煉一段時間後再採用。
②不穩定性骨折 : 如果臨床沒有脊髓神經損傷的症狀 ,也可以考慮保守治療方法 ,但練功活動的時間應稍延後 ,且卧床時間應稍長。對於有脊髓神經損傷徵象的 ,大多應考慮手術治療。
③脊髓完全性損傷 : 盡早手術( 最好爭取在 8 小時以內 ), 行切開復位、徹底減壓 、內固定術;並且最好在傷後 1 小時內就開始用足夠量的糖皮質激素( 甲基強的松龍 ), 並維持 1~3 天 ,以使脊髓損傷減小到最小程度。
④脊髓不完全性損傷 : 除葯物治療、制動等外 ,應密切觀察臨床症狀和體征 ,若有加重或無明顯好轉者 ,或 CT 、MRI 檢查椎管內有較大骨片突入 ,脊髓和神經根受壓明顯者也應盡 早手術;若逐步好轉的 ,則可繼續保守治療。合並脊神經根損傷者 ,可參照脊髓不完全損傷的處理。中葯治療分早、中、後 三期 :
早期 : 多見局部腫脹、疼痛劇烈 ,胃納不佳 ,大便秘結 ,苔薄白 ,脈弦緊。證屬氣滯血瘀。治宜行氣活血 ,消瘀止痛。 方選復元活血湯、膈下逐瘀湯等 ,可外敷消腫膏或消瘀膏; 如果兼有少腹脹痛 ,小便不利者 ,當屬瘀血阻滯 ,膀胱氣化失調。治宜活血法瘀 ,行氣利水。可選膈下逐瘀湯合五苓散;如果局部持續脹痛 ,腹滿脹痛 ,大便秘結 ,苔黃厚膩 ,脈強有力。當屬血瘀氣滯 ,腑氣不通。治宜攻下逐瘀 ,方用桃核承氣湯合大成湯加減。
中期 : 腫痛雖消而未盡 ,程度已有減輕 ,但活動仍受限 ,舌暗紅 ,苔薄白 ,脈弦緩。證屬瘀血未盡 ,筋骨未復。治宜活血和營 ,接骨續筋。可用復元通氣散或續骨活血湯。
後期 : 可見腰酸腿軟 ,四肢無力 ,活動後局部隱隱作痛,苔白舌淡 ,脈虛細。證屬肝腎不足 ,氣血兩虛。治宜補益肝腎 ,調養氣血。方用地黃飲子。
對這類病人的急救處理非常重要 ,尤其是搬運 ,應採用平卧搬運法 ,大家動作一致地平托頭、背、腰、臀、腿部 ,或者用滾動的方法 ,將傷者移至有厚墊的木板擔架或硬板床上;診斷時盡可能做局部的 CT 或 MRI 檢查 ,以便了解損傷的情況和程度 ,有利於決定治療方案。治療時 ,在未完全了解病情前 ,切不可盲目進行正骨復位 ,以免加重損傷;另外 ,對於截癱的病人 ,護理尤應注意防止褥瘡、尿路感染、肺部感染、便秘等的發生 ,而且早期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也非常重要。
回答者: 小松博客 - 首席運營官 十三級 1-2 22:32
--------------------------------------------------------------------------------
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護理要點
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指穩定性骨折,脊椎附件無骨折,無神經損傷症狀者。我院自1998年以來對25例此類患者均採用墊枕及功能鍛煉方法進行治療和護理,胸腰椎功能基本恢復,效果理想。現將護理要點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5例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8~65歲。其中墜跌傷14例,車禍5例,日常活動意外致傷6例。損傷椎體:T 11 ~L 2 22例,佔88%,其它椎體損傷3例,佔12%。均採用墊枕加功能鍛煉治療,有效率100%;功能恢復快,未出現並發症,平均住院50天。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早期是在兼顧心理護理的同時,著重軀體康復的護理。因患者的心理障礙是由於軀體創傷引起,軀體康復有利於心理康復。護士應及時全面了解病人傷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骨折癒合過程與功能鍛煉的目的向患者講解清楚,消除緊張,增強康復信心,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密切配合。
2.2 疼痛 是骨折的普遍徵象,不但使患者軀體痛苦,還可增加消極情緒,影響睡眠和休息,不利於康復。護士可採用心理支持療法緩解疼痛,一是分散注意力以減輕疼痛知覺;二是事先進行關於疼痛知識的教育,改變疼痛反應。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利於增加對疼痛的耐受性。
2.3 卧位和傷椎下墊枕 患者住院後應平卧硬板床,去枕,以保持脊柱平直,防止發生畸形或進一步損傷 〔1〕 。同時根據骨折壓縮的程度,在受傷椎體下墊適當軟枕,墊枕時可先低,後逐漸加高,此法利用軀乾重力和杠桿原理使脊柱保持穩定的背伸,循序漸進地復位,使壓縮的椎體擴張,骨折的畸形得以矯正 〔2〕 。患者必須堅持墊枕,療程不少於6周。
2.4 減少腹脹,保持大小便通暢 骨折後常因腹膜後血腫刺激內臟神經,引起反射性腸麻痹,導致糞便在腸內停留過久引起腹脹或疼痛。因而患者應進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且多飲水。腹脹時給予環形按摩、肛管排氣或清潔灌腸。對因腹脹造成排尿困難者可局部熱敷、聽流水聲、針灸或用導尿等方法。
2.5 做好皮膚護理,預防並發症 骨折後患者需長期平卧硬板床,生活不能自理。護士應幫助指導患者定時進行軸線翻身,即肩部和髖部同時翻身,避免肢體扭曲,造成脊柱扭轉。翻身時囑患者挺直腰背部,綳緊背肌,形成天然內固定夾板,一般每2~3h1次。保持皮膚清潔,做好皮膚護理,背部及局部受壓處定時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褥瘡發生。
2.6 功能鍛煉
2.6.1 意義 骨折後通過功能鍛煉,可發揮脊椎前縱韌帶和椎間盤纖維環張力及腰背肌所起的肌肉夾板作用,避免軟組織粘連及組織纖維化。堅持鍛煉可使慢性腰背痛等骨折後遺症明顯減少,同時也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 〔3〕 。因而在疼痛減輕後,應早期行腰背肌鍛煉。
2.6.2 原則 盡早開始,先易後難,先小幅度後大幅度,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以患者的主動活動為主,切忌粗暴的被動活動。
2.6.3 方法 (1)復位期:墊枕1~2周,鼓勵患者練習主動挺腹,1日3次,每次5~10min。(2)5點支撐法:仰卧,用頭部、雙肘、雙足跟5點支撐起全身,使背部騰空後伸,傷後1周左右進行。(3)3點支撐法:仰卧,雙臂置於胸前,用頭及雙足支撐,拱腰臀及背騰空離床,有利於腰背肌鍛煉,傷後2~3周進行此項練習。(4)4點支撐法:仰卧,用雙手,雙足4點支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呈拱橋狀,傷後3~4周進行。(5)飛燕點水法:俯卧,頸後伸稍用力後抬起胸部離開床面,兩上肢向後背伸,兩膝伸直,抬雙腿以腹部為支撐點,形似飛燕點水,5~6周後練習。
3 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後功能鍛煉持之以恆,但應避免勞累,防止外傷;加強營養增強體質,詳細講解下地活動時間的重要性。一般患者在治療6~7周後,視恢復情況下地站立、邁步,時間不宜過長,3個月後開始練習彎腰前屈,堅持卧硬板床,持續墊枕,定期來院復查。
參考文獻
1 呂式媛.創傷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11.
2 施杞,王和鳴.骨傷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17.3 王亦聰.骨與關節損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533.
作者單位:250001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醫院
Ⅷ 脊柱骨折康復的介紹
脊柱骨折康復的原則是促進骨折癒合,恢復脊柱的穩定性和柔韌性,預防肌萎縮、慢性疼痛及消衫畢除長期卧床對喊銷機體的不利影響。早期康復與治療並進,預防並發症,促進殘存功能的最大恢復;在維持殘存功能的基礎上,對神經系統的指令與控制功能進行再訓練,對殘存肌肉原有功能進行再訓練,以代償已失去的部分功能;根據解剖生理基礎和損傷平面及損傷程度,進行循序漸進的系統的康復訓練,爭取達到功能或滲芹獨立,重新回歸社會。
Ⅸ 了解脊柱骨折的原因及急救原則
多是外傷引起的 平卧到硬地,不要輕易搬動,撥打急救電話120 1、褥瘡 體位又不能隨意翻動,皮膚及皮下組織很容易受壓,床單潮濕,營養不良,皮膚彈性差,對壓力損傷的耐受性差,均可導致褥瘡的發生。 2、容易發生泌尿系統感染與結石 尿失禁或排尿不凈或尿瀦留等,對症處理措施是插導尿管,插導尿管容易引起感染,引流瓶或引流管中的尿液返流入膀胱或引流不暢,膀胱中積存殘余尿均能引起泌尿系感染和結石。 3、大便失禁或便秘 與脊髓損傷後胃腸的神經機能受到損傷、長時間卧床、活動少有關,大便失禁可污染床鋪,若不及時更換,易導致褥瘡或局部感染。 4、容易發生肺部感染 患者傷後因疼痛不敢咳嗽、深呼吸,平卧位也不利於呼吸,因此肺及氣管內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發生肺炎。特別是頸椎骨折患者,肋間肌與腹肌均麻痹,只剩下膈肌作用,因此,肺的膨脹不全,更容易發生肺炎。 護理 1、心理護理 患者思想上承受較大的痛苦,會產生焦慮、緊張、恐懼、抑鬱、悲觀消極等不良心理反應,我們及時做好患者及其家人的思想工作,並以熱情和藹、關心、同情心傾聽等工作態度、嫻熟的護理技術,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信任感。向患者介紹治療方案、可獲得的治療效果。可有意識的組織交流同類患者治療較成功的病例,增強患者的信心。細心觀察患者是否有反常情緒,加強防範措施,防止患者出現自傷、自殺。 2、合適的卧位與正確的翻身法 患者早期給予正確地翻身法,避免造成進一步的損傷,腰椎骨折患者翻身至少需要2人,頸椎骨折至少需要3人。在受傷4周以後進入截癱晚期,骨折局部已趨穩定,只需1名護士幫助側卧患者即可翻身。平卧時兩腿可平行放置,屈髖、屈膝。上面的腿下墊枕,兩足用皮墊或砂袋頂住,保持踝關節於功能位,下面的腿足踝部要墊棉圈或海綿墊。下肢痙攣的患者採取這樣的睡卧姿勢時,兩腿應分開。側卧位時上面的腿屈髖、屈膝,腿下墊枕,下面的腿伸髖、伸膝,兩腳都頂著砂袋,背部須用枕抵住。頸椎骨折高位截癱的患者多行顱骨牽引,因此翻身時要保護好頭部,顱骨牽引器不要滑脫,保持頭部與軀干成一條直線。平卧或側卧位都要使頭略偏向後伸,保持頸椎與軀干成一水平一條直線。 3、預防褥瘡的發生 定時更換體位,禁止在床上拖拉患者,保持床單平整、清潔、乾燥、松軟、無皺褶,對長期卧床或坐輪椅的患者將骨突受壓部墊氣圈、棉團,以減輕局部組織長期受壓,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4、泌尿系感染的預防與護理 患者受傷早期,一般是傷後2周內,要給患者插留置導尿管,保持尿管持續開放,使膀胱內不積存尿液,減少受損傷的機會游拆,經過2周~3周後將導尿管定時開放有助於建立反射性膀胱排尿;在插導尿管時,要選擇合適型號的尿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鼓勵或幫助患者大量飲水,預防泌尿系結石。 5、消化功能紊亂的處理 脊髓損傷後,軀體神經功能發生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患者在傷後或術後可出現腸麻痹,表現為嘔吐、胃擴張、數日不排便、腹脹、膈肌活動受限、呼吸困難等;應給予禁食、胃腸減壓、肛管排氣及肌肉注射新斯的明等。受傷後患者常可因使用激素或體內應激反應而並發應激性潰瘍,出現嘔血、黑便等。我們嚴密觀察病情,給予及時地治療與護理。 6、肺炎的預防和護理 患者受傷初期如疼痛時可給適當的止痛劑以減輕疼痛,鼓勵患者有效地咳嗽、排痰,方法是囑患者深呼吸,在呼氣的2/3時用力咳嗽,反復進行,使痰液由肺泡周圍進入氣道咳出;多翻身更換體位,每次翻身時,叩打胸背部,有助於排痰,也可利用吹水瓶方法增進肺泡功能。 頸椎骨折高位截癱患者的排痰問題更是重要,這類患者很容易發生肺炎並發症,甚至由於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排出而發生窒息,早期做氣管切開,是減少肺炎並發症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氣管切開以後能否把痰很好地引流出來,與護理工作質量很有關銀孫系。在護理氣神搏棗管切開患者必須強調無菌操作,可做霧化吸入幫助排痰。將葯液從氣管切開插管內滴入時應順著管壁慢慢滴入,以免引起嗆咳。 7、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指導雙下肢主動和被動活動定時加壓促進血液循環,勤翻身,服用抗凝葯物如阿司匹 林,經常抬高雙下肢以利於靜脈迴流,輔以手法按摩,盡可能地早期離床活動。 8、預防肢體廢用性萎縮與關節僵硬 生命體征穩定後即開始幫助進行功能鍛煉,使癱瘓的肌肉、關節,軟組織不萎縮,關節不僵硬,促進血液循環,預防畸形。對於沒有癱瘓的肌肉,尤其是上肢和背部的肌肉,要認真積極地鍛煉,為將來扶拐下地打基礎、做准備。要細致耐心地向患者講清楚鍛煉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合作。 總結 截癱患者由於長時間被動體位卧床,身體機能差,容易引起褥瘡、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並發症,由於我們進行了預見性的對策護理並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耐心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在住院期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並發症發生
求採納
Ⅹ 脊柱骨折康復的康復原則
1.穩定性脊柱骨折:促進骨折癒合,恢復脊柱的穩定性和柔韌性,預防肌萎縮、慢性疼痛及消除長期卧床對機體的不利影響; (一)概述
胸腰椎是胸椎和腰椎的移行區, 位於活動度較小、穩定性較強的胸椎與活動度較大、穩定性相對較差的腰椎之間,所產生的應力集中使得胸腰椎很容易發生損傷。
1.損傷機理:常由於間接暴力所致,損傷機制主要有軸向壓縮,軸向牽張,軸向旋轉和水平剪切力。胸腰椎骨折有的是上述機制單一的作用,有的則是幾種機制的復合。實驗研究表明椎體不同受壓情況直接影響骨折類型,軸向壓縮造成爆裂性骨折,而前屈載入產生壓縮性骨折。通過三維有限元分析發現爆裂性骨折的損傷機制與椎弓根、椎體後上方和椎弓根相鄰部分應力集中有關。終板軟骨形態、厚度、椎體骨小梁密度、排列方向及椎基靜脈孔的解剖結構是椎管內骨塊產生的組織結構基礎。爆裂性骨折形成時所產生椎管內瞬間壓力和殘留壓力是棗蘆敗造成脊髓神經組織損傷及阻止神經組織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
2. 胸腰椎骨折脫位的三柱分類概念
隨著CT技術和致傷機制研究的發展,1983年Dennis提出了脊柱三柱分類概念,認為胸腰椎可凳顫分成前、中、後三柱,前柱包括前縱韌帶、椎體的前1/2、椎間盤的前部,中柱包括後縱韌帶、椎體的後1/2及椎間盤的後部,後柱包括椎弓、黃韌帶、椎間小關節和棘間韌帶。脊柱的穩定性有賴於中柱的完整。1984年Ferguson進一步完善了Denis的三柱概念,認為後柱包括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關節突和關節囊,中柱包括後1/3的椎體、椎間盤和後縱韌帶,前柱包括椎體和椎間盤的前2/3和前縱韌帶。根據三柱學說,脊柱穩定的關鍵是中柱,凡中柱破壞者均為不穩定性骨折。
Denis認為穩定性骨折是指:(1)所有的輕度骨折,例如橫突骨折、關節突骨折或棘突骨折。(2)椎體輕或中度壓縮性骨折。
不穩定性骨折分為3度;(1)I度:在生理負荷下可能發生脊柱彎曲或成角者屬於機械性不穩定,如嚴重的壓縮骨折;(2)II度:未復位的爆裂骨折繼發的晚期神經損傷;(3)III度:骨折脫位和嚴重爆裂骨摺合並有神經損傷者。
此外與損傷的部位也有關,胸椎損傷多為穩定性,若同樣嘩迅損傷發生在腰椎,則可屬不穩定性。
3.胸腰椎骨折脫位的臨床分類
許多研究者在臨床手術及實驗解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胸腰椎骨折的多種分類方法,然而,到目前為止, 還沒有一種胸腰椎骨折分類方法被世界性應用。目前,影響較大、臨床應用較廣泛的分類方法為Denis分類和McAfee分類。
(1) Denis分類:Denis 在三柱概念的基礎上提出將胸腰椎骨折分為4大類:
①A類:壓縮性骨折;②B 類:爆裂性骨折;③C 類:安全帶型骨折;④D 類:骨折脫位。B 類又分為五個亞型:①上下中板型;②上終板型;③下終板型;④爆裂旋轉型;⑤爆裂側屈型。C 類骨折分為骨折線單水平型和雙水平型,每型又有骨性損傷和軟組織性損傷之分,合為4 型。D 類則有3 型:①屈曲旋轉骨折脫位;②剪力性骨折脫位;③屈曲牽張性骨折脫位。
(2)McAfee分類:McAfee 等通過對10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CT 的表現和中柱受力的狀況進行分析,提出將胸腰椎骨折分為6類:
①單純性楔形壓縮骨折:這是脊柱前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沿著X軸旋轉的力量,使脊柱向前屈曲所致,後方的結構很少受影響,椎體通常成楔形。該型骨折不損傷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穩定性。通常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身體猛烈屈曲,產生了椎體前半部分壓縮。
②穩定性爆裂骨折: 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通常亦為高空墜落傷,足臀部著地,脊柱保持正直,胸腰段脊柱的椎體受力最大,因擠壓而破碎,由於不存在旋轉力量,脊柱的後柱則不受影響,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穩定性,但破碎的椎體與椎間盤可以突出於椎管前方,損傷脊髓而產生神經症狀。
③不穩定性爆裂骨折: 是前、中、後三柱同時損傷的結果。暴力來自Y軸的軸向壓縮以及順時針的旋轉,可能還有沿著Z軸的旋轉力量參與,使後柱亦出現斷裂,由於脊柱不穩定,會出現創傷後脊柱後突和進行性神經症狀。
④Chance 骨折: 常見於乘坐高速汽車腰部系安全帶,在撞車的瞬間患者軀體上部急劇向前移動並前屈,以前柱為樞紐,後柱與中柱受到牽張力而破裂張開。即稱所謂的Chance骨折。骨折線橫行經過傷椎棘突、椎板、椎弓根與椎體,骨折線後方裂開。亦可能是經過韌帶結構破裂,即棘上、棘間韌帶與黃韌帶斷裂,關節突分離,椎間盤後部纖維環破裂。該型損傷亦見於高處墜落傷。
⑤屈曲-牽張性損傷: 屈曲軸在前縱韌帶的後方,前柱部分因壓縮力量而損傷,而中、後柱則因牽拉的張力力量而損傷,中柱部分損傷表現為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脫位、半脫位或骨折,這種損傷往往還有來自Y軸旋轉力量的參與,因此這類損傷往往是潛在性不穩定型骨折,原因是黃韌帶,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都有撕裂。 ⑥移位性損傷: 包括Slice骨折、旋轉性骨折脫位和單純脫位。暴力來自Z軸,例如車禍時暴力直接來自背部後方的撞擊,或彎腰工作時,重物高空墜落直接打擊背部,在強大暴力作用下,椎管的對線對位已經完全破壞,在損傷平面,椎體沿橫軸產生移位,通常三個柱均毀於剪力,損傷平面通常通過椎間盤,同時還有旋轉力量的參與,因此脫位程度重於骨折,當關節突完全脫位時,下關節突移至下一節椎體上關節突的前方,互相阻擋,稱關節突交鎖,為極為嚴重的脊柱損傷,預後較差。另外還有一些單純性附件骨折如椎板骨折與橫突骨折,不會造成脊柱的不穩定,稱為穩定性骨折,特別是橫突骨折,往往是背部受到撞擊後腰部肌肉猛烈收縮而產生的撕脫性骨折。
(二)臨床治療原則
1.單純性楔形壓縮骨折的治療
此種類型的骨折脊柱穩定性不受影響,且脊髓無受損,採用保守治療。盡量使受傷椎體前緣高度恢復正常,糾正後凸畸形,恢復負重功能,避免創傷性脊柱炎等並發症、後遺症的發生。臨床處理大致有兩種方案:
(1)卧硬板床休息,1周後疼痛減輕時開始背肌練習。適用於椎體壓縮程度較輕,年老體弱不能耐受復位及固定者;
(2)椎體壓縮高度不到1/5者,仰卧於硬板床上,骨折部位墊厚枕,使脊柱過伸,同時囑傷員3日後開始腰背肌鍛煉。3個月後骨折基本癒合,第3個月內可以下地少許活動,但仍以卧床休息為主,3個月後逐漸增加下地活動時間。
(3)椎體壓縮高度超過1/5青少年及中年傷者,採用復位、石膏背心固定和腰背肌鍛煉。可應用雙踝懸吊法或雙桌法一次性復位後做石膏背心固定 3-4 個月,石膏干後,鼓勵傷員起床活動,固定時間約3個月,在固定期間,堅持每天作背肌鍛煉,並逐日增加鍛煉時間。
2.爆裂型骨折的治療
(1)對沒有神經症狀的穩定性爆裂型骨折,經CT證實沒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可以採用雙踝懸吊法復位,因其縱向牽引力較大,比較安全,但需小心謹慎;
(2)對有神經症狀和有骨折塊擠入椎管內的不穩定性爆裂骨折,不宜復位,對此類傷員宜行手術治療,經側前方途徑去除突出椎管內的骨折片以及椎間盤組織,然後施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必要時還可置入前路內固定物,後柱有損傷者必要時還需作後路內固定術。
3.Chance骨折、屈曲-牽張型損傷和移位性損傷均為不穩定骨折,需作經前或後路復位及內固定置入術,恢復脊柱正常排列和穩定性,為神經組織恢復提供理想的環境,減少並發症和增加損傷恢復率。
(三)胸腰椎骨折脫位的康復治療
1.穩定性胸腰椎骨折
康復治療的目的是防止軀干肌萎縮,促進骨折癒合,恢復脊柱的穩定性和柔韌性,防止下腰痛。
(1)第1階段:指傷後1周內。不做復位及固定的穩定性骨折,應卧床休息至局部疼痛減輕時開始腰背肌及腹肌的練習;石膏背心固定時,石膏乾燥後開始做卧位腰背肌練習。此期以無痛的腰背肌等長收縮訓練為主,通過腰背肌的等長收縮增加脊柱周圍力量,穩定脊柱;同時增加前縱韌帶及椎間盤前部纖維環的張力,促使壓縮的椎體前緣逐漸張開。同時可輔以四肢的主動運動。訓練強度及時間應逐漸增加,並避免局部明顯疼痛,訓練中避免脊柱前屈和旋轉。
(2)第2階段:傷後 2-3 周,此時疼痛基本消失,開始做軀干肌的等張收縮練習和翻身練習。通過增加軀干肌力改善脊柱穩定性,減少組織纖維化或粘連,防止骨質疏鬆、腰背肌廢用性萎縮和後遺慢性腰背疼痛。
腰背肌的等張練習自仰卧位挺胸動作開始,逐漸增加至橋式運動;有石膏者可在石膏內做仰卧抬頭、抬腿、挺起臀部等練習。翻身時,腰部應維持伸展位,肩與骨盆成一條直線做軸式翻身,翻身後可做俯卧位腰部過伸練習,從俯卧抬頭動作起,可逐漸增加俯卧抬腿練習,至無痛時增加俯卧「燕飛」練習。
①仰卧位挺胸動作:仰卧位,雙腿自然伸直,雙手置於體側,以頭、雙肩、雙足為支撐點,吸氣同時挺胸,盡量將腰背部抬離床面,呼氣同時放下;
②橋式動作:仰卧位,雙腿屈曲,足置於床面上,雙手置於體側,以頭、雙肘、雙足為支撐點,將腰背部抬離床面,堅持6秒鍾,放下。注意不能憋氣,待呼吸均勻後,進行下一拍。如該動作可輕松完成,可將雙手置於腹部,以頭、雙足支撐做橋式動作;或將一側下肢置於另一側之上做單橋運動以增加難度;
③俯卧「燕飛」動作:軸式翻身至俯卧位,以腹部為支撐點,將頭、上胸部、雙上肢及雙腿盡量抬起,堅持6秒鍾放下。如該動作不能完成,可進行分解動作,如進行俯卧抬頭動作或俯卧抬腿動作。
另外,腹肌在保持脊柱的穩定和運動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腹肌無力可使生理前凸增加,骨盆傾斜造成下腰椎不穩,因此增強腹肌的力量非常重要。在運動訓練中,為了避免腹肌鍛煉增加脊柱負荷引起疼痛,可以進行以下動作:腹肌鍛煉時仰卧屈膝、屈髖姿勢下抬起頭及肩部或仰卧位腰下墊高的姿勢時抬起頭及肩部至水平位。
(3)第3階段:約為傷後4-5周後。此時如做卧位練習時無痛,可在石膏或支具保護下起床站立行走。由卧位起立時,先在床沿上俯卧,一腿先下地,然後撐起上身,再放下另一腿撐起上身成站立位,中間不經過坐位,以免腰部屈曲。由站立位卧下時按相反順序進行。站立時間可逐漸增加。骨折基本癒合後可取坐位,仍需保持腰椎前凸,避免彎腰駝背的坐姿。
(4)第4階段:約傷後8-12周。此時骨折基本癒合,石膏去除後可進一步增加腰背肌及腹肌練習的強度,並增加腰椎柔韌性練習。腰背肌練習應與腹肌練習結合進行,以保持屈、伸肌平衡,改善腰椎的穩定性。骨折部遺留成角畸形時,癒合牢固後更應著重加強腹肌,以控制腰椎前凸弧度,防止下腰痛。腰椎活動度的訓練主要為屈曲、後伸、側屈三個方面,在此基礎上可適當增加旋轉動作的訓練,胸腰椎骨折後還需終身注意各種相關動作時腰背部所持的正確姿勢。
2.不穩定性胸腰椎骨折脫位
不穩定或伴有神經功能障礙的胸腰椎骨折脫位需要手術治療。由於脊柱外科理論與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的脊柱外科手術思路與手術方式與 10 年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能夠做到徹底的減壓與足夠的穩定,術後一般無需再用石膏固定。
康復治療的分期與神經受損及恢復的速度、程度有關。
(1)不伴有神經損傷,或僅伴有局部的神經功能障礙者,術後 1 周為第1階段,進行腹背部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以及四肢的主動運動;術後 2-3 周疼痛已基本消失,進入第2階段,可進行小幅度的腹背部肌肉等張練習,但仍禁止做主動翻身動作,這個動作將引起脊柱的旋轉,影響內固定的穩定性;術後4周以後進入第3階段,可在支具保護下開始逐漸下床活動,下床動作與前述保守治療相同,並增加腹背肌肉的主動等張收縮。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在術後 3 月以內,脊柱活動度的練習仍宜控制在小范圍內,並且仍然禁止做主動與被動的脊柱旋轉動作。待骨折癒合後方可開始較大幅度的脊柱活動度訓練與旋轉活動練習。
(2)伴有脊髓損傷的不穩定骨折,術後 1-2 周為第1階段,術後 3-12 周為第2階段,12 周以後為第3階段。骨折癒合後可在支具或其他器械的保護與幫助下下床活動。其餘康復訓練原則在脊髓損傷中將詳細論述。 頸椎骨折脫位系指因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的頸椎骨、關節及相關韌帶的損傷,並常伴有脊髓和脊神經根損傷,多屬非穩定性骨折,是脊柱損傷中較嚴重的一種。常見於下頸椎(C3-C7)。
(一)概述
1.損傷機制:可由垂直壓縮、屈曲、牽張、旋轉或剪切力引起,屈曲性暴力是造成頸椎骨折脫位的主要原因。骨折脫位引起頸椎管局限性狹窄,極易損傷脊髓,尤其在頸5~7的頸膨大處的骨折脫位,更易合並脊髓損傷。在正常解剖時,頸3~7的椎管矢狀徑約為14mm,如果在12mm或12mm以下,脊髓就會受到壓迫。因此,骨折脫位時椎體前移達椎體矢狀徑的1/3-1/2,脊髓受壓就很難倖免。
2.頸椎骨折脫位的分類
頸椎骨折脫位的分類共有7型:
(1)淚滴樣型:如C5壓縮性骨摺合並椎體上角有淚滴樣撕裂的骨折塊,屬前柱穩定性骨折;嚴重者,如在樞椎椎體呈撕脫性骨折,脊髓受壓,為不穩定骨折;
(2)不完全性壓縮性骨折型:如C5椎體前緣粉碎性骨折,骨折處通過椎體上終板及部份下終板,一般累及椎管較少,屬中前柱穩定性骨折;
(3)完全性壓縮性骨折型:如C5骨折處通過椎體上下終板,椎體後方骨皮質未斷裂,椎管內硬脊膜受壓,屬中前柱不穩定性骨折;
(4)椎體爆裂性骨折型:椎體呈粉碎性骨折,向椎體前後突出,上下終板、椎間盤破壞,椎管內硬脊膜明顯受壓,可導致為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屬中前柱不穩定性骨折;
(5)屈曲型:是前柱壓縮、後柱牽張損傷的結果,前、中、後三柱受累,若能復位及內固定,屬穩定性骨折;
(6)伸展型,由伸展與軸性載負荷力量的損傷導致,伴多節段椎板骨折,屬三柱不穩定性骨折;
(7)小關節脫位交鎖型:是由頸椎後方向前的力量作用於上位椎體上所致,小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跳躍而致小關節交鎖。
(二)臨床治療原則
1.穩定性頸椎骨折:採用復位、固定及功能鍛煉。一經診斷後不可將頸椎伸展,以防頸脊髓損傷,宜應用枕頜帶牽引或顱骨牽引,牽引的方向使頸椎略屈曲位,牽引重量以2~3kg開始,在密切觀察下逐漸加重。一經復位,將頸椎維持在生理位,3周後用頭頸胸石膏或支具固定,為期3個月,石膏干硬後可起床活動。牽引過程中如果出現神經刺激或壓迫症狀應調整牽引重量和方向。症狀不消失或有加重傾向應立即中止牽引,不能為求得復位而損傷脊髓。壓縮骨折明顯的和有雙側椎間關節脫位的可以採用持續顱骨牽引復位,及時攝X線片復查,如已復位,可於牽引2-3周後用頭頸胸石膏固定,固定時間約3個月。有脊髓損傷症狀及牽引失敗者須行手術復位,必要時可切去交鎖的關節突以獲得良好的復位。
2.不穩定性頸椎骨折脫位:應早期手術,手術的目的在於重新獲得頸椎的穩定性,並恢復或擴大損傷節段的椎管,解除骨折塊及椎間盤碎片對脊髓的壓迫,減輕脊髓水腫,降低脊髓內部壓力,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環,避免和減輕脊髓的繼發性損傷,為脊髓功能恢復創造條件。
(1)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損傷:原則上應該早期手術治療,通常採用經前路手術,切除碎骨片,減壓,植骨融合及內固定手術,但該類病例大部病情嚴重,有嚴重並發傷,必要時需待情況穩定後手術。
(2)伸展型損傷:系不穩定骨折,應早期手術治療。經後路側塊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是一種有效、安全的方法。
(三)頸椎骨折脫位的康復治療
1.穩定性頸椎骨折
一般採取牽引復位+固定+功能鍛煉的保守治療。康復治療應在不影響頸部穩定性的前提下盡早開始。
(1)第1階段:傷後3周內,此時患者一般卧床行頸椎牽引,可行四肢的主被動運動,保持關節活動度,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預防卧床並發症;
(2)第2階段:3周至傷後3月。此期患者頸椎復位成功,已行石膏或支具固定,可逐漸在外固定保護下地活動,以四肢的主動運動恢復肌力和耐力為主,同時逐漸增加頸肩部肌群的等長收縮訓練;傷後2月左右較輕的頸椎骨折可每日定時取下外固定行卧位減重頸部肌群等張訓練;
(3)第3階段:傷後3月後,此期患者頸椎外固定已去除,可以增加頸部肌群的等張收縮練習,練習強度逐漸增加;同時開始做頸部關節活動度的恢復性訓練,主要為頸椎前屈、後伸及側屈練習,適當進行旋轉運動,以恢復頭頸部的柔韌性和靈活性。
2.不穩定性頸椎骨折脫位
此型頸椎骨折應盡早手術治療,恢復頸椎的穩定性,解除脊髓壓迫。其康復治療應以有利於脊髓功能的恢復與重建作為重點。
(1)卧床期:支具保護頸椎,正確的體位擺放,預防卧床並發症;呼吸訓練維持肺部功能;被動運動防止肌肉萎縮,保持癱瘓肢體的關節活動能力;在不影響
頸椎穩定的條件下做主動活動以保持和增強殘留肌力;可行頸部肌群等長肌力訓練;
(2)恢復期:此期頸椎基本恢復穩定性,去除支具後逐漸開始頸部肌群等張肌力訓練及頸椎柔韌性和活動度訓練;肢體的康復訓練根據脊髓損傷程度不同康復計劃和重點不同,詳見脊髓損傷康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