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治胃寒的方法:艾灸中脘穴治胃寒
首先找准中脘穴。
將艾灸盒放在中脘穴上。
將艾灸放在艾灸盒中畝褲扒,一次治療十五分鍾左右迅昌,有著一種滲透的感覺(感覺胃裡面溫暖了)純並就差不多了,隔日一次效果最佳。
B. 脾胃不和怎麼辦 艾灸這些穴位可調理脾胃虛弱
調理脾胃虛弱按摩這些穴位
1、推按兩肋
兩手掌在身體兩側由乳房下緣向下推按悶衫至側腰部,使局部發熱,能夠疏通肝膽經,調暢氣機。
經常練習這些手法可以有效調節胃功能,達到養胃、暖胃,悄罩亮調暢中焦氣機、預防胃疾病的療效。
2、艾灸中脘穴
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鍾,或用艾罐灸20-30分鍾。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3、點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體前正中線任脈上,肚臍上4寸,是足陽明胃經的募穴,是胃經經氣結聚之處,點按中脘穴能夠促進經氣運行,調節胃的功能。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啟寬鍾,至局部產生發熱感。
C. 脾胃虛寒該怎麼調理
引導語:如何調理脾胃虛寒?脾胃虛寒該怎麼調理?接下來是我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一、按摩
1、點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體前正中線任脈上,肚臍上4寸,是足陽明胃經的募穴,是胃經經慶賀氣結聚之處,點按中脘穴能夠促進經氣運行,調節胃的功能。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鍾,至局部產生發熱感。
2、揉按心窩
心窩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體表的對應區,用手掌以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溫暖、舒暢,有調節中焦氣機,使胃氣通暢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脹症狀明顯,可由心窩處開始重復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兩肋
用兩個手掌放在身體兩側,然後從乳房的下緣向下推按到側腰部,一直到局部發熱為止,這樣可以起到疏通肝膽經,調暢氣機的作用。
經常練習這些手法可以有效調節胃功能,達到養胃、暖胃,調暢中焦氣機、預防胃疾病的療效。
二、艾灸
1、艾灸中脘穴
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鍾,或用艾罐灸20-30分鍾。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2、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罐20-30分鍾。經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三、偏方
脾胃虛寒,需溫中健脾,和胃止痛,恢復脾胃健康。可參考方葯:黃芪建中湯。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小建中湯溫脾散寒,和中緩急止痛段差掘。泛吐清水較重者,可加乾薑,吳茱萸,半夏,茯苓等溫胃化飲;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溫中散寒;若脾虛濕盛者,可合二陳湯;若兼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形寒肢冷等握核腎陽虛證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腎氣丸,右歸丸之類助腎陽以溫脾和胃。雖同為脾胃虛寒症,但表現不一且程度不同,適用方葯也有所側重,故需聽從醫師囑咐,方能事半功倍。
養胃湯:太子參15g,生黃芪30g,柴胡3g,當歸10g,仙靈脾10g,加水煮開即可。
四、日常生活作息
(1)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煙少喝酒,一些辛辣食物、油炸食物、碳酸飲料等等要少碰。
(2)放鬆心情,不要出現大喜大悲的情況,並且不要過度勞累。
(3)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工作,少吃一些生冷食物。
(4)不要胡亂吃鎮痛葯,是葯三分毒,多吃鎮痛葯會導致體質下降,出現脾胃虛寒的症狀。
(5)堅持每天吃飯「八分飽」的保健生活方式。
(6)如果出現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等等的症狀,一定不能夠掉以輕心,而是應該立即接受治療。
(7)每天都要吃早飯,可以適當的喝牛奶或者豆漿。
(8)減少生氣的數量,否則生氣對於脾胃的傷害非常的大。
D. 中脘每天什麼時間按摩
中脘每天下午的時間按摩。中脘,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上紀、太倉、胃脘。屬任脈。睜纖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悉弊仿穴。八會穴之腑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布有第七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動、靜脈。主治胃痛,嘔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脹,泄瀉,痢疾,疳疾,黃疸,水腫。直卜隱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鍾。
中脘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E. 中脘穴幾點施灸好
早9點後,晚9點前
F. 最佳艾灸順序、時間,從年、月到日,徹底說個清楚!
艾灸是之所以成為現代人追捧的養生之法,是因其綠色、天然、安全、無副作用。一般針對不同的病症,中醫總會給出多個穴位,這么多穴位,究竟先灸哪一個? 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這就跟吃西葯分飯前、飯後吃一樣,時間不對,多少都會影響到葯效的吸收。同樣,艾灸穴位的先後順序,在一定程度上,對艾灸的療效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艾灸的順序吧! 1 艾灸穴位順序 「 」葯王」的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清楚的記載著:艾灸應當遵循先陽後陰,先左後右,向上後下的原則。 那人體各部位又是如何分陰陽的呢? 作為農耕大國,古代先民一般都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因此,中醫將背部、上身歸之於陽,腹部、下身歸之於陰。在陰陽學說中,頭為陽、足為陰;左為陽、右為陰。 所以,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施行灸療的順序,一般都是: 先灸上部,後灸下部 先灸背部,後灸腹部 先灸頭身,後拿歲灸四肢 先灸左側,後灸右側 在日常保健艾灸時,按照以上方法艾灸,會起到很好的效果。當然,中醫講究辯證施治,很多病症調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一般是以先緩解症狀為先,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點穴位等。 2 艾灸最佳時間 據《內經·靈柩》記載:古人又將一天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時期,早晨為春、日中為夏、日落為秋、半夜為冬。 按照具體時間來分便是: 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 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 下午3點消陸睜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上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 上午大自然和人體的陽氣都開始升發,藉助這個時間艾灸可以事半功倍,特別是針對陽虛、氣虛質的人,如怕冷,手足不溫,免疫力低、大便不成形等。 當然根據不同體質和病症,艾灸的時間也不一樣,如調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點灸,養腎在下午5-7點灸,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 一般艾灸養生保健一般為:上午10-11點;下午2—4點為宜。 3從年來說,節氣灸、夏冬季灸最好 一、以季節來說,夏季、冬季艾灸療效最好。 夏季尤其是三伏天,為一年中陽氣最旺之時,此時人體陽氣最旺,新陳代謝旺盛。天陽下濟,地熱上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匯,此時人體最應該順應天序,養好陽。 此時艾灸不僅可以抵抗夏季的暑、濕不生病,還可以為秋冬儲備陽氣,讓冬天有足夠的陽氣對抗陰寒之氣,提高抗病能力,一整年都少生病。 冬天、尤其是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此時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在此時進行艾灸,能溫陽益氣,提高抵抗力。 因此,每年冬天、尤其是三九天時進行艾灸,可以加強和鞏固夏季的艾灸療效。 二、以一年來說,節氣艾灸效果最好。 人感天地之氣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氣影響。節氣時天地氣機變化劇烈。 春夏屬陽,春溫而夏熱,溫熱為同類,從春變為夏即從升變為浮,升已自然浮;秋冬皆屬陰,秋涼而冬寒,涼寒為同類,從秋變為冬即從斂變為藏,斂已自然藏。 但從夏變為秋卻不同,夏屬陽秋屬陰,從陽變為陰需要一個樞機。這個樞機為陽樞,名為少陽,少陽為相火,火氣發力,則能扭轉陽氣上浮的態勢,由浮變為斂; 從冬變為春亦如此,冬屬陰而春屬陽,從陰變為陽也需要一個樞機。這個樞機為陰樞,名為少陰,少陰為君火,火氣發力,則能扭轉陽氣閉藏的態勢,從藏變為升。 所以,人身有兩個樞機,一則少陽,一則少陰,兩個樞機皆屬火。人以火為樞機,因為人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人的生命源於太陽,太陽為火,人亦如此,以火立極。生命的陰陽變化,需要火力來作為樞機。 自然界有陰陽的升降變化,陽升陰降,升極而降,降極而升,故二至(夏至與冬至)是大的節點;升降平衡,陰陽均等,二分(春分與秋分)亦是重要的節點;再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為大的節點。 六氣變化亦有六個節點,包括大寒、春分、小滿、大暑、秋分、小雪。以上這些都是比較大的節點,也是最需要樞機發揮作用的時候。 逢節氣之時,人氣亦變化劇烈,氣機必滯塞難行,體虛之人即容易生病,甚至病情加重或舊病復發。要想順利通過,需要用火來樞轉。 艾灸用的是純陽之火,所以說,24節氣前後的悉凳一星期左右是用艾灸防病、調病的好日子,不可錯過。 建議大家在節氣之時,用能量平衡灸的保健灸,即艾灸中脘、神闕、關元穴來保健養生,有降陰濁泄風氣、扶陽固本之功。 1 艾灸中脘穴 【作用】中腕穴為手太陰、手少陽、足陽明之所生,任脈交會穴。它可以調理一切腑病(胃、膽、胰腺、大小腸),尤以胃病為先,有健脾祛濕、疏利中焦氣機、補中氣的功效。胃為五臟六腑之海,故雲「 」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凡病者首應調和胃氣,胃氣調和則谷氣生,故此穴為養生保健要穴。 【部位】中脘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時間】艾灸10-15分鍾。 2 艾灸神闕穴 【作用】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長壽大穴。是循行於人體前面正中線任脈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氣出入的門戶。艾灸神闕可以調理身體虛損、虛弱的症狀。 【部位】神闕穴在腹中部,臍中央。 【時間】艾灸10-15分鍾。 3 艾灸關元穴 【作用】關元穴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是增強元氣的大穴位。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 【部位】關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時間】艾灸10-15分鍾。 4 從每個月來說,月初八灸最好 月初8天是陽之升的8天,從朔月至眉月,再到上弦月。 朔月,月相尚未出,但陽機已動,非為晦月之月終可比。彼為陽之終,此為陽之始。雖未明見,但其陽機則完全不同。 此時可以坤卦配之,但為坤末,陽動之初。眉月,陽氣始升,月相將明,故以陽氣始生之震卦配之。值此時,當助陽以促陽之升。 上弦月,也就是陰歷的初八,月相半暗半明,陰陽相當,然其時月相雖明而猶虧,故以陰陽相搏之陰卦離卦配之。離卦從陰陽里講,既是陰陽各半,也是陽之旺極之象,這是後天八卦的理解。 因此,從坤到離,是少陽始升之時,這個時間段里,正好是農歷的初一到初八,一個月之里用灸法最妙。 5 從每天來說,午時前後灸最好 據《內經 · 靈柩》記載:古人又將一天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時期,早晨為春、日中為夏、日落為秋、半夜為冬。 按照具體時間來分便是: 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 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 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上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 上午大自然和人體的陽氣都開始升發,藉助這個時間艾灸可以事半功倍。 值得注意的是晚上11點後,除非是急症,否則就不能再灸了。 中午11點—1點是午時,是心經工作的時間,心在五行中屬火,古人有「 」子午覺,卯酉功」之說,所以,午時也不適合艾灸,如果午時艾灸,很容易引起上火。 一天中艾灸養生保健一般為:上午10-11點;下午2—4點效果最佳。 當然根據不同體質和病症,艾灸的時間也不一樣。 這和十二經絡的運行時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現在一晝夜是24個小時,古代是12個時辰,這12個時辰分別為十二經絡所主,就是說每一個時辰有一條經絡主要工作,在身體里起主要作用。 12時辰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子時是晚上11點——凌晨1點、丑時是凌晨1點——3點、寅時是3——5點、卯時是5點——7點……亥時是晚上9點——晚上11點,正好一晝夜。 子時是膽經工作、丑時是肝經工作、寅時是肺經工作、卯時是大腸經工作、辰時是胃經工作、巳時是脾經工作、午時是心經工作、未時是小腸經工作、申時是膀胱經工作、酉時是腎經工作、戌時是心包經工作、亥時是三焦經工作。 比如這里又有問題了,肺不好,總不能大半夜不睡覺起來艾灸吧,這時候就要用到表裡兩條經絡,或同名的兩條經絡的關系了。 比如,肺經和大腸經是一對表裡經的關系,就像夫妻關系,但是大腸經是早上5點——7點工作,也不合適艾灸。 肺經是手太陰經,足太陰經是脾經,肺經和脾經就是同名的關系,就像兄弟關系,脾經是早上9點——11點工作,這時候艾灸,治療和肺有關系的問題,效果就好。 肺在五行中屬金,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土是生金的,金是生水的,根據「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如果肺實熱,可以在下午5-7點腎經工作的時候艾灸,因為腎屬水。 其他的都是一樣的原則,可以舉一反三。其實這不存在早上灸好,還是晚上灸好的問題,關鍵是看你解決什麼問題。 6 艾灸注意事項 1、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不宜艾灸 2、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艾灸時不要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4、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最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為宜。 5、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濕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鍾可以著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6、艾灸後20-30分鍾後在洗澡,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艾灸小貼士:防止暈灸 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鍾左右。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葯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END—— ⊙版權聲明:文章選自中醫思維,如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佩蘭 ⊙運營編號:YNZY0003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G. 穴位養生篇—中脘穴
中脘穴是任脈的一個穴道。中脘穴是胃之募穴(臟腑經氣聚集於胸腹部的俞穴),是胃經的靈魂俞穴,胃病多取中脘穴。八會穴中的腑會穴,回陽九針穴之一,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與任脈的會穴。對調養脾胃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脘對應於解剖學中胃脘的正中部。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分。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如下圖所示)
中醫學稱「用穴如用葯」,且無任何副作用,直接見效果。比任何的外在介入治療都安全。人體的經絡穴位共有365個穴,中腕穴是臨床常用穴,經常按摩這個穴位,能夠發揮神奇的作用。
中脘穴就像與生俱備的人體葯箱,我們身上的365個穴位也被醫家先輩們稱之為人體自帶的大葯房。
胃的功能 胃喜熱,最怕寒冷,指的是進食飲食物的溫度和屬性。如果是胃部著涼也會導致胃脘部不舒,嚴重的會嘔吐,腹泄。平或森塌時保健可用熱水袋多熱敷春閉中脘,艾灸也可以。沒有條件做艾灸的朋友,可以按摩中脘穴位。
經常的刺激中脘穴,有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之功效。可祛除眼袋、美容養顏,延緩衰老。中醫臨床上輔助治療慢性肝炎的必選穴道。因中氣虛弱導致的子宮脫垂症狀也有顯著療效。
中脘、足三里、梁丘、承漿穴四個穴位組合,通治一切胃病,對於急性胃炎特效。可按摩可針灸。針灸需專業的醫執業人員操作。
中脘拔罐有理氣和中、行氣除脹、降逆止嘔、緩急止痛的作用。
我們經常聽講 「胃安則卧」 這說法,中醫經典《內經》中明確提出「胃不和則卧不安」,指出胃腸疾病與抑鬱、焦慮等睡眠障礙相關疾病密切相關。
中醫認為:治療失眠從調理脾胃開始。可在睡前,在中脘穴、大腿部胃經上的梁丘和伏兔穴位拔罐10分鍾。有助於改善睡眠,對於中輕度特別是脾胃虛寒的失眠患者,一般拔罐1-3次即可入安睡。
梁丘穴屬於足陽明胃經穴位,梁丘穴位於人體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伸展膝蓋用力時,筋衫圓肉凸出處的凹窪;從膝蓋骨外側端,約三個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該穴。如下圖所示
伏兔穴同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大腿外側、髂前上嵴與髕骨外緣連線上,髕骨外緣上6寸。取穴方法:坐位,膝蓋成90度彎曲,掌根對應髕骨底上緣,手指並攏將手掌放在大腿上,中指指尖的位置取穴。
嬰幼兒積食、吐奶,可搓熱手掌捂中脘。吃到不對的東西或冰冷的東西嘔吐搓熱手掌捂胃部也適用。
養胃的食物:小黃米最養脾胃。特別適用於脾胃功能虛寒、大病術後的休養。
戰爭年代,食物比較匱乏,從戰場上搶救回來的死傷病患,術後的調養皆是以為小米粥為主,經濟實惠又易得。不失為病術後養虛的最佳食療。
在北方產婦的坐月子食療方:小黃米熬紅糖粥。產後百脈待虛,小米溫養脾胃,紅糖補鐵佳,兩者搭擋,可快速調補氣血。
熬小米粥時一定要熬出米油來,可加些紅棗、南瓜一起煲,口感更好。
所有保健手法,食療方,一般在早上7:00-90:00辰時這個時間段操作進行,效果更佳。
中醫講:辰時是胃經當令,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絡,在辰時保健中脘效果更好,食療吸收更優。早餐要吃好,從時辰養生來講,吃早餐正對應的就是胃經當令的辰時。所以早餐我們一定要重視,要吃好,營養均衡,建議以流食的粥、麵食為主,有助於胃的吸收,再配合中脘穴的保健,只要堅持做到,人人皆可脾胃氣血充盈,吃嘛嘛香,身體健康棒棒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