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每天1000千卡的運動量夠嗎,一般保證多少運動量最好
1.1000卡的運動量,太低了,你應該指的是1000大卡。也就是1000千卡,運動量根據你的身體狀況決定,而不是直接制定目標,比如你可以先跑個5KM,看看第二天的身體反應。然後檢查身體狀態是否適合每天堅持,建議剛開始一跑一休,逐漸增加。
2.跑步15公里,200個引體向上,500個仰卧起坐,200高抬腿,100推舉。每頓1晚米飯,全吃素。真按這個計劃走,我覺得你活不到一個月。因為蔬菜是以纖維為主,大部分不提供熱量,當然你狂吃含糖量高的,你這種練法基本會練到尿血,然後繼續堅持直接去ICU。
3.根據你的計劃安排,我有如下建議,適當增加運動量,逐步減少熱量攝入,控制熱量。不是一下子斷掉食物來源,而是讓身體有個適應的過程,使用熱量差。如果你是大體重人群,一個月10斤-20斤沒什麼問題。如果你體重很勻稱,也能減少個2-5斤。
運動是不能夠一口氣吃成個胖子,是要逐步讓身體適應。
㈡ 產後多久可以跑步
一般半個月後就可以去運動,但開始時運動量不能太大。跑步的要領,跑步的動作並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只要身體各部位動作能協調、順暢,不會造成緊張的動作,大抵就是有效的跑步動作了。 首先,必須要有良好的身體姿勢(Posture);而良好身體姿勢的先決條件是具備適當的肌肉力量。一些可以強化肌肉力量的運動如:仰卧起坐、伏地挺身、交互蹲跳、引體向上等都對維持良好的身體姿勢以及獲得有效的跑步動作有益。 標準的跑步姿勢是,頭部與軀干保持正直,身體相當放鬆,抬頭,眼睛正視前方,手臂自然下垂,手指輕握微向身體中線。腳跨步向前踩時剛好是在身體重心的正下方。 初學跑步的人都犯有步幅太大(Over-striding)的錯誤;也就是當腳跨步向前踩時,腳著地瞬間的位置是在身體重心的前方。不論體型如何,每個人都有他適宜的步幅長度。其方法是靠經常的練習與嘗試修正。 其他一些常犯的錯誤動作包:腳踩地時,腳尖向內或向外;身體彈躍的動作過分明顯;手臂擺振太大或成左右方向擺動。跑步動作,應該是力求順暢自然,並且將所有過分強調的動作減至最低程度。 千萬不要用腳尖跑,這是一般初學者常患的毛病。這種跑法,當腳尖每次接觸地面時,小腿肌肉和腳跟鍵承受相當大的負荷,長時間下來,小腿會有疼痛現象。以耐力型的長跑來說,以腳跟或全腳掌著地的方式跑才是合理。 呼吸的搭配對跑者的速度控制相當重要,以筆者的經驗,用步數搭配呼吸是不錯的做法。維持均速時,以4步吐氣、2步吸氣、加速時以3步吐氣、3步吸氣,耗氧量大時以2吐2吸為原則。 強度的控制: 控制的關鍵在於確定最適宜的運度強度(Workload Intensity),也就是所消的配速(Running Pace)。先了解跑步的心跳反應,在予以調整跑步的速度。反覆嘗試,就不難找出適當的速度了。 其公式為:(220-年齡)- 休息時每分鍾心跳 × 75%+ 休息時每分鍾心跳 例:年齡40歲,休息時每分鍾心跳為80次 則(220-40) - 80 × 75% + 80 =100 × 75%+80 =155 即此人最適當的訓練心跳數為155次/分鍾 沒有經驗的跑者,在開始跑步時前段時間因跑得太快,很快的心跳反應狀態超過了其理想心跳數,以至於後半段跑得很辛苦。 因此,對配速控制較差者,可以在開始跑後5分鍾時,測量其心跳反應,再調整其跑步速度,依此方法練習,很快地就可以將配速控製得很好。一般青少年理想的運動心跳數可於每分鍾150-180次之間。 跑步的運動傷害: 常見的跑步運動傷害有:脛骨骨膜發炎、膝痛、肌肉拉傷甚或斷裂、肌鍵發炎或骨折等。發生的最大原因在於運度過度-太多、太急,因此,一定要循序漸進,逐步增強運動功能。 開始時的肌肉酸痛屬於正常現象,原因是肌肉受到新的刺激的緣故,只需跑步方法正確,酸痛現象會逐漸消除。 跑步前後的暖身運動和伸展運動絕不可省略,它除了可預防傷害的發生,也可減低運動後的疲勞感及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