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资讯 » 饭后多长时间可以灸中脘穴

饭后多长时间可以灸中脘穴

发布时间: 2023-04-26 21:49:41

A. 治胃寒的方法:艾灸中脘穴治胃寒

首先找准中脘穴。

将艾灸盒放在中脘穴上。

将艾灸放在艾灸盒中亩裤扒,一次治疗十五分钟左右迅昌,有着一种渗透的感觉(感觉胃里面温暖了)纯并就差不多了,隔日一次效果最佳。

B. 脾胃不和怎么办 艾灸这些穴位可调理脾胃虚弱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
1、推按两肋
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闷衫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悄罩亮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2、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3、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启宽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C. 脾胃虚寒该怎么调理

引导语:如何调理脾胃虚寒?脾胃虚寒该怎么调理?接下来是我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一、按摩

1、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庆贺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

用两个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从乳房的下缘向下推按到侧腰部,一直到局部发热为止,这样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二、艾灸

1、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2、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三、偏方

脾胃虚寒,需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恢复脾胃健康。可参考方药:黄芪建中汤。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段差掘。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饮;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或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握核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虽同为脾胃虚寒症,但表现不一且程度不同,适用方药也有所侧重,故需听从医师嘱咐,方能事半功倍。

养胃汤:太子参15g,生黄芪30g,柴胡3g,当归10g,仙灵脾10g,加水煮开即可。

四、日常生活作息

(1)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少喝酒,一些辛辣食物、油炸食物、碳酸饮料等等要少碰。

(2)放松心情,不要出现大喜大悲的情况,并且不要过度劳累。

(3)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工作,少吃一些生冷食物。

(4)不要胡乱吃镇痛药,是药三分毒,多吃镇痛药会导致体质下降,出现脾胃虚寒的症状。

(5)坚持每天吃饭“八分饱”的保健生活方式。

(6)如果出现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等等的症状,一定不能够掉以轻心,而是应该立即接受治疗。

(7)每天都要吃早饭,可以适当的喝牛奶或者豆浆。

(8)减少生气的数量,否则生气对于脾胃的伤害非常的大。

D. 中脘每天什么时间按摩

中脘每天下午的时间按摩。中脘,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睁纤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悉弊仿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直卜隐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中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E. 中脘穴几点施灸好

早9点后,晚9点前

F. 最佳艾灸顺序、时间,从年、月到日,彻底说个清楚!

艾灸是之所以成为现代人追捧的养生之法,是因其绿色、天然、安全、无副作用。一般针对不同的病症,中医总会给出多个穴位,这么多穴位,究竟先灸哪一个? 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这就跟吃西药分饭前、饭后吃一样,时间不对,多少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吸收。同样,艾灸穴位的先后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对艾灸的疗效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艾灸的顺序吧! 1 艾灸穴位顺序 “ ”药王”的孙思邈在其着作《千金方》中清楚的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 那人体各部位又是如何分阴阳的呢? 作为农耕大国,古代先民一般都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都是: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先灸头身,后拿岁灸四肢 先灸左侧,后灸右侧 在日常保健艾灸时,按照以上方法艾灸,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很多病症调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一般是以先缓解症状为先,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 2 艾灸最佳时间 据《内经·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 按照具体时间来分便是: 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 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 下午3点消陆睁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 上午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开始升发,借助这个时间艾灸可以事半功倍,特别是针对阳虚、气虚质的人,如怕冷,手足不温,免疫力低、大便不成形等。 当然根据不同体质和病症,艾灸的时间也不一样,如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点灸,养肾在下午5-7点灸,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一般艾灸养生保健一般为:上午10-11点;下午2—4点为宜。 3从年来说,节气灸、夏冬季灸最好 一、以季节来说,夏季、冬季艾灸疗效最好。 夏季尤其是三伏天,为一年中阳气最旺之时,此时人体阳气最旺,新陈代谢旺盛。天阳下济,地热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汇,此时人体最应该顺应天序,养好阳。 此时艾灸不仅可以抵抗夏季的暑、湿不生病,还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让冬天有足够的阳气对抗阴寒之气,提高抗病能力,一整年都少生病。 冬天、尤其是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此时进行艾灸,能温阳益气,提高抵抗力。 因此,每年冬天、尤其是三九天时进行艾灸,可以加强和巩固夏季的艾灸疗效。 二、以一年来说,节气艾灸效果最好。 人感天地之气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气影响。节气时天地气机变化剧烈。 春夏属阳,春温而夏热,温热为同类,从春变为夏即从升变为浮,升已自然浮;秋冬皆属阴,秋凉而冬寒,凉寒为同类,从秋变为冬即从敛变为藏,敛已自然藏。 但从夏变为秋却不同,夏属阳秋属阴,从阳变为阴需要一个枢机。这个枢机为阳枢,名为少阳,少阳为相火,火气发力,则能扭转阳气上浮的态势,由浮变为敛; 从冬变为春亦如此,冬属阴而春属阳,从阴变为阳也需要一个枢机。这个枢机为阴枢,名为少阴,少阴为君火,火气发力,则能扭转阳气闭藏的态势,从藏变为升。 所以,人身有两个枢机,一则少阳,一则少阴,两个枢机皆属火。人以火为枢机,因为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人的生命源于太阳,太阳为火,人亦如此,以火立极。生命的阴阳变化,需要火力来作为枢机。 自然界有阴阳的升降变化,阳升阴降,升极而降,降极而升,故二至(夏至与冬至)是大的节点;升降平衡,阴阳均等,二分(春分与秋分)亦是重要的节点;再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为大的节点。 六气变化亦有六个节点,包括大寒、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以上这些都是比较大的节点,也是最需要枢机发挥作用的时候。 逢节气之时,人气亦变化剧烈,气机必滞塞难行,体虚之人即容易生病,甚至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要想顺利通过,需要用火来枢转。 艾灸用的是纯阳之火,所以说,24节气前后的悉凳一星期左右是用艾灸防病、调病的好日子,不可错过。 建议大家在节气之时,用能量平衡灸的保健灸,即艾灸中脘、神阙、关元穴来保健养生,有降阴浊泄风气、扶阳固本之功。 1 艾灸中脘穴 【作用】中腕穴为手太阴、手少阳、足阳明之所生,任脉交会穴。它可以调理一切腑病(胃、胆、胰腺、大小肠),尤以胃病为先,有健脾祛湿、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的功效。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故云“ ”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凡病者首应调和胃气,胃气调和则谷气生,故此穴为养生保健要穴。 【部位】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时间】艾灸10-15分钟。 2 艾灸神阙穴 【作用】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长寿大穴。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艾灸神阙可以调理身体虚损、虚弱的症状。 【部位】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 【时间】艾灸10-15分钟。 3 艾灸关元穴 【作用】关元穴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是增强元气的大穴位。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 【部位】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时间】艾灸10-15分钟。 4 从每个月来说,月初八灸最好 月初8天是阳之升的8天,从朔月至眉月,再到上弦月。 朔月,月相尚未出,但阳机已动,非为晦月之月终可比。彼为阳之终,此为阳之始。虽未明见,但其阳机则完全不同。 此时可以坤卦配之,但为坤末,阳动之初。眉月,阳气始升,月相将明,故以阳气始生之震卦配之。值此时,当助阳以促阳之升。 上弦月,也就是阴历的初八,月相半暗半明,阴阳相当,然其时月相虽明而犹亏,故以阴阳相搏之阴卦离卦配之。离卦从阴阳里讲,既是阴阳各半,也是阳之旺极之象,这是后天八卦的理解。 因此,从坤到离,是少阳始升之时,这个时间段里,正好是农历的初一到初八,一个月之里用灸法最妙。 5 从每天来说,午时前后灸最好 据《内经 · 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 按照具体时间来分便是: 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 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 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 上午大自然和人体的阳气都开始升发,借助这个时间艾灸可以事半功倍。 值得注意的是晚上11点后,除非是急症,否则就不能再灸了。 中午11点—1点是午时,是心经工作的时间,心在五行中属火,古人有“ ”子午觉,卯酉功”之说,所以,午时也不适合艾灸,如果午时艾灸,很容易引起上火。 一天中艾灸养生保健一般为:上午10-11点;下午2—4点效果最佳。 当然根据不同体质和病症,艾灸的时间也不一样。 这和十二经络的运行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一昼夜是24个小时,古代是12个时辰,这12个时辰分别为十二经络所主,就是说每一个时辰有一条经络主要工作,在身体里起主要作用。 12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子时是晚上11点——凌晨1点、丑时是凌晨1点——3点、寅时是3——5点、卯时是5点——7点……亥时是晚上9点——晚上11点,正好一昼夜。 子时是胆经工作、丑时是肝经工作、寅时是肺经工作、卯时是大肠经工作、辰时是胃经工作、巳时是脾经工作、午时是心经工作、未时是小肠经工作、申时是膀胱经工作、酉时是肾经工作、戌时是心包经工作、亥时是三焦经工作。 比如这里又有问题了,肺不好,总不能大半夜不睡觉起来艾灸吧,这时候就要用到表里两条经络,或同名的两条经络的关系了。 比如,肺经和大肠经是一对表里经的关系,就像夫妻关系,但是大肠经是早上5点——7点工作,也不合适艾灸。 肺经是手太阴经,足太阴经是脾经,肺经和脾经就是同名的关系,就像兄弟关系,脾经是早上9点——11点工作,这时候艾灸,治疗和肺有关系的问题,效果就好。 肺在五行中属金,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土是生金的,金是生水的,根据“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如果肺实热,可以在下午5-7点肾经工作的时候艾灸,因为肾属水。 其他的都是一样的原则,可以举一反三。其实这不存在早上灸好,还是晚上灸好的问题,关键是看你解决什么问题。 6 艾灸注意事项 1、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不宜艾灸 2、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艾灸时不要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4、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最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为宜。 5、艾灸后如果先马上洗手,希望你用热水,高于体温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但是,原则上不要急于用冷水。 6、艾灸后20-30分钟后在洗澡,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在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艾灸小贴士:防止晕灸 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END——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中医思维,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佩兰 ⊙运营编号:YNZY0003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G. 穴位养生篇—中脘穴

中脘穴是任脉的一个穴道。中脘穴是胃之募穴(脏腑经气聚集于胸腹部的俞穴),是胃经的灵魂俞穴,胃病多取中脘穴。八会穴中的腑会穴,回阳九针穴之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会穴。对调养脾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脘对应于解剖学中胃脘的正中部。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分。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如下图所示)

中医学称“用穴如用药”,且无任何副作用,直接见效果。比任何的外在介入治疗都安全。人体的经络穴位共有365个穴,中腕穴是临床常用穴,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够发挥神奇的作用。

中脘穴就像与生俱备的人体药箱,我们身上的365个穴位也被医家先辈们称之为人体自带的大药房。

胃的功能 胃喜热,最怕寒冷,指的是进食饮食物的温度和属性。如果是胃部着凉也会导致胃脘部不舒,严重的会呕吐,腹泄。平或森塌时保健可用热水袋多热敷春闭中脘,艾灸也可以。没有条件做艾灸的朋友,可以按摩中脘穴位。

经常的刺激中脘穴,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之功效。可祛除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中医临床上辅助治疗慢性肝炎的必选穴道。因中气虚弱导致的子宫脱垂症状也有显着疗效。

中脘、足三里、梁丘、承浆穴四个穴位组合,通治一切胃病,对于急性胃炎特效。可按摩可针灸。针灸需专业的医执业人员操作。

中脘拔罐有理气和中、行气除胀、降逆止呕、缓急止痛的作用。

我们经常听讲 “胃安则卧” 这说法,中医经典《内经》中明确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指出胃肠疾病与抑郁、焦虑等睡眠障碍相关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治疗失眠从调理脾胃开始。可在睡前,在中脘穴、大腿部胃经上的梁丘和伏兔穴位拔罐10分钟。有助于改善睡眠,对于中轻度特别是脾胃虚寒的失眠患者,一般拔罐1-3次即可入安睡。

梁丘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梁丘穴位于人体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衫圆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外侧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如下图所示

伏兔穴同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大腿外侧、髂前上嵴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缘上6寸。取穴方法:坐位,膝盖成90度弯曲,掌根对应髌骨底上缘,手指并拢将手掌放在大腿上,中指指尖的位置取穴。

婴幼儿积食、吐奶,可搓热手掌捂中脘。吃到不对的东西或冰冷的东西呕吐搓热手掌捂胃部也适用。

养胃的食物:小黄米最养脾胃。特别适用于脾胃功能虚寒、大病术后的休养。

战争年代,食物比较匮乏,从战场上抢救回来的死伤病患,术后的调养皆是以为小米粥为主,经济实惠又易得。不失为病术后养虚的最佳食疗。

在北方产妇的坐月子食疗方:小黄米熬红糖粥。产后百脉待虚,小米温养脾胃,红糖补铁佳,两者搭挡,可快速调补气血。

熬小米粥时一定要熬出米油来,可加些红枣、南瓜一起煲,口感更好。

所有保健手法,食疗方,一般在早上7:00-90:00辰时这个时间段操作进行,效果更佳。

中医讲:辰时是胃经当令,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络,在辰时保健中脘效果更好,食疗吸收更优。早餐要吃好,从时辰养生来讲,吃早餐正对应的就是胃经当令的辰时。所以早餐我们一定要重视,要吃好,营养均衡,建议以流食的粥、面食为主,有助于胃的吸收,再配合中脘穴的保健,只要坚持做到,人人皆可脾胃气血充盈,吃嘛嘛香,身体健康棒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