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跳繩對膝蓋損傷大還是跑步對膝蓋損傷大
產生跑步或跳繩會傷膝的擔心,最直接的感受是來自雙腳落地時的沖擊力。這種沖擊力又和每個人的體重直接相關。跑步單腳著地時,沖擊力相當於人體自身重量的2到4倍。快跑時則可能造成5至7倍的沖擊力。跳繩時,由於是前腳掌著地,腳跟基本不著地,作用力緩沖效果較好,對膝關節的沖擊力僅為跑步的七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由此看來,體重較輕以及參加跳繩可以減小」傷膝「的風險。
然而,有氧運動中的沖擊力並不必然造成膝關節受傷。相反,長期有氧訓練中關節軟骨的變化令人鼓舞,包括半月板昌並厚度增加、羥基脯氨酸和鈣濃度增加。 普通認為,有氧運動不會使關節產生負面的變化。
為什麼幾乎所有的運動,無論是有氧還是力量訓練,都首先強調姿勢標準的重要性,因為正確的姿勢是達到良好運動效果、確保運動安全的基礎保證。
大眾跑者在長跑運動中,更加強調小步幅,每次的腳步落地點最好接近身體垂直中線的下方,而且腳跟落地後,應快速實現從腳跟向前腳掌的」滾動「,這樣身體重量可以立即、快速地分散到全腳掌,不僅減少了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也降低了受傷的風險。而不正確的落地姿勢,大多都會增大消耗以及提升沖擊力。在跳繩時,只要姿勢正確,大多數人都會自然運用前腳掌落地,但也有人全腳掌直接著地,發出沉重的落地聲。如此則沖擊力也會相當大,這就有點類似冬天腳凍僵時,硬生生著地的感覺,嚴重時更讓人覺得腳部震得生疼。
另外,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後,連續長跑半小時或1小時,多數人都可以辦到。而跳繩要連續半小時或1小時不間斷,普通人多半是做不到的,只能採用分組跳的形式,休息時間相對更多。所以, 單從運動持續時長的可能性來看,跑步對膝蓋受型拆傷的影響會更大一些。
由於跳繩是在一個固定的場地上完成的,運動場地的環境條件可控。而跑步,主要是指戶外跑,會涉及上下坡、躲閃、急停,不同的路面(水泥地、柏油路、運動場等)產生不同程度的沖擊力等,因此膝關節在運動過程中受到的影響會更大一些。
如果鍛煉者能擁有較為強壯的腿部肌肉,尤其是股四頭肌和腘繩肌,將極大地提升運動過程中穩定膝關節的能力。所以, 有些跑步姿勢看起來不那麼正確的跑者,膝蓋也沒什麼事,和他們擁有較為強大的腿部肌肉有著密切的關系。
討論至此可以發現,跑步和跳繩哪個傷膝,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不能武斷地說誰更傷膝。御行君因此給出一張評價表,你可以嘗試從自身情況出發來評價,這兩個運動哪個對你膝關節的影響更大一些:
在上表中,共列出了6個影響因素。每個因素下都列出2個打分項,只要選擇其中一個打分項打分就行了。符合自己情況的那個打分項計1分,最後根據加減符號算出得分。得分高表明該項運動對膝關節影響越小,得分越低,表明對膝關節影響越大。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現象, 為什麼資深的鍛煉者反而不太擔心跳繩或跑步對膝關節的影響呢? 除了在上述幾個方面掌握和平衡得較好之外,他們更懂得如何科學地訓練,包括適度的訓練頻率和強度,對運動過程中的疼痛與不適能做出及時的判斷與處理(該停止就停止,該休息就休息,該看醫生就看醫生),以及穿著合適的運動鞋等。而新手們最容易受傷的時間段,往往發生在剛開始跳繩和跑步的那個時期。只要新手們在這些方方面面和細節上有做得不到位的,無論是跳繩還是跑步,都可能傷膝。
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說,健身跑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僅有3.5%,而不運動或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耐租跡炎發生率卻高達10.2%。也就是說,不運動更傷膝。以此觀之,與其擔心跑步或跳繩傷膝,還不如趕快改變不運動的生活方式,因為不運動才是膝關節發生問題的更大誘因。
肯定是跑步對膝關節損傷更大!先看看跑步:
1:跑步的技術姿勢難度更大,對關節,肌肉的協調性,平衡性,力量要求都更高。很多人連腳如何落地都搞不清楚,就敢用跑步當作訓練。
2:跑步是雙腿交替跨出,單腳落地,蹬地,需要單腿力量承受,體重,速度,慣性,沖擊的巨大的壓力,如果能力不足,損傷就會很嚴重。慢跑都會膝關節造成三倍體重的壓力,而快跑會造成5~7倍的壓力,就是專業運動員一樣難以承受。
3:肌肉力量,耐力,柔韌性,協調性等能力不足,跑步姿勢再有錯誤,膝關節損傷就是必然的。
4:跑步大多在戶外,受環境,氣候,溫度,地形的影響很大,對訓練者的身體關節的適應能力要求更高。
5:如果原地跑也可以,那不如直接跳繩。
6:在國內的膝關節運動損傷里,羽毛球,跑步分別是第一,第二,而跳繩連前10都沒進去,真是遺憾。5:跑步運動者的完全忽視,都自認為很會,不肯去學習。跑步時參與者最多,但肯正確訓練學習的人最少,自然損傷者人數就很高。
7:戶外跑步有去有回,一激情就運動過量了,有人會跑步出去,打車回家嗎?
8:很少有人為跑步運動做嚴格科學的訓練計劃,包括基礎肌肉能力訓練。
9:休息,持續的機械性運動,激素的作用,會出現興奮,疼痛不敏感,運動上癮,極易運動過量,出現損傷也不能第一時間發現重視。
10:訓練者追求跑量,速度,時間,曬路線,等方式,督促自己,卻忽視自身能力,跑向不歸路!
11:跑步不光膝關節損傷很多,猝死的人數也是僅次於游泳溺水的,每年發生在學校,比賽里的猝死者還不足以喚醒人們嗎?
運動必須學習,無知無畏,盲目運動,後果自負,不是跑步不好,而是訓練者不肯學習,正確的訓練。
跳繩:
1:跳繩的難度在於手腳的協調配合,很多人做不到,就不去做了。
2:因為協調性要求更高,連續的跳繩不太可能,總會被迫停下來調整,速度不可能持續很快。
3:因為有繩的緣故,你也不能跳得很慢,更多時間是勻速的跳繩。
4:跳繩的訓練強度,對心肺功能的刺激,遠大於跑步,跳繩10分鍾比慢跑30分鍾更累,很多人根本堅持不了,要有普通人可以連續跳繩30分鍾不費力,真的是非常厲害了。
5:跳繩時原地運動,可以隨時停下休息,不受環境,地形的影響,不容易運動過量。
6:跳繩通常是雙腿跳,動作幅度,騰空高度,遠遠小於跑步,主要是小腿發力,踝關節運動,膝關節配合,前腳掌落地,不會有更大的沖擊,慣性,大大減少了對膝關節的損傷。
7:跳繩也有很多姿勢,叫花式跳繩,在不同姿勢下組合完成訓練,強度可以更大,訓練效果更好,但卻很安全。
8:很多人認為跳繩很有難度,不能持續長時間的運動,同樣人們認為自己不會,就不做,才不會去學習哪!可以選擇自認為會的運動,並錯誤的認為只有運動的時間越長才越好。
9:如果你連原地小跳都不會,怎麼可能真的會跑步哪?
10:跳繩真的很有難度,以至於還沒人跳繩跳死,跑步大家按公里算,而跳繩卻用次數計算,足以說明難度和訓練強度。
11:當然跳繩也有技術,姿勢不對,體重過大,也不適合,造成膝關節損傷的有,但和跑步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而已,至少安全十倍。
12:跳繩同樣需要學習,需要基礎能力的訓練,如果沒有繩,技術難度遠遠小於跑步。而正是這根繩,有效的控制了節奏,速度,鍛煉了協調性,也許你會被繩抽到哦!
膝蓋是人體較為脆弱的部位之一。事實上,在姿勢不正確的情況下, 體育 鍛煉項目或多或少都會對膝蓋產生損害,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選擇跑步和跳繩兩種 體育 運動。那麼,跑步和跳繩這兩種 體育 運動中哪一種對身體的損害更大呢?下面可以具體了解一下:
1、環境方面。跑步基本都是在戶外進行,因此受溫度、地形以及氣候的影響比較大,對人體膝蓋的適應能力也有較大要求。在膝蓋適應能力不好的情況下,跑步可能會損傷膝蓋。跳繩基本都是在戶內進行,因此受環境的影響較小,對膝蓋的損傷也較小。
2、難度方面。跑步難度較大,對膝蓋的力量、肌肉的協調性都有較高的要求。此外,跑步需要單腿力量承受自身體重、速度以及慣性的巨大沖擊力。如果單腿的承受能力不足,無論是快跑還是慢跑都會對膝蓋產生損傷。而跳繩對難度主要在於手與腳之間的協調配合,因此難度較小。由於跳繩對手與腳之間協調的要求,實際上跳繩往往不能持續較長時間,所以對膝蓋的損傷也較小。
3、數據方面。研究表明跑步在膝關節運動損傷中排名第二,而跳繩則在十名之外。
4、慣性方面。跑步時大部分人基本都是後腳跟先著地,接著前腳掌著地,因此,如果膝關節沒有微微彎曲,可能會造成十字韌帶損傷。最重要的是,跑步會產生慣性,不能立馬停下,如果發生一些意外,可能會造成膝蓋損傷較嚴重。而跳繩基本是前腳掌先著地,這使得膝蓋得到緩沖作用,且跳繩不會產生慣性,能夠瞬間停止,因此對膝蓋的損傷較小。
總而言之,在動作標準的情況下,跑步對膝蓋的損害是大於跳繩對膝蓋的傷害。因此,應該適度進行這兩種 體育 運動,且要保持正確的姿勢,以免對膝蓋產生損害。
跑步和跳繩一樣,都是需要通過腳步力量,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對膝蓋造成影響,會給膝蓋帶來一定的沖擊力,使膝蓋受到傷害。
而一般情況下,跑步對膝蓋的沖擊力要比跳繩的更大一些。這個還需要依靠他們跑步和跳繩的姿勢是否正確來評判的。一般正確的跳繩是不會對膝蓋造成過大的影響的。為什麼跑步比跳繩對膝蓋的影響大呢?
一、因為跑步的動作是後腳跟著地,而在這過程中,後腳掌著地就會造成膝蓋無法得到緩解,著地的形式比較笨重,而一下子的沖擊力就會造成膝蓋受傷。 而且跑步是在外界環境中的,還會因為環境的影響進而影響膝蓋,比如說,比較硬的跑道,以及空氣中的成分對跑步者的影響也是息息相關的。
二、跳繩一般的動作是前腳掌著地,這種形式著地的話就會比較輕盈的落地,就可以緩解膝蓋受傷。 因為前腳跟著地也就是會通過小腿肌肉的緩沖,這個緩沖可以有效的保護膝蓋,就不會傷害到膝蓋,而且跳繩的高度一般在4-5厘米之間,這個高度差是不會對膝蓋造成過大的影響的。
無論是跑步還是跳繩,這種運動性的項目都需要注意運動的姿勢是否正確,如果姿勢正確就不會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傷害。在姿勢正確的情況下,跑步對膝蓋的傷害是會比跳繩的要大的,這是根據運動的不一樣,所帶來的影響也會不一樣的。
說起這個問題我還真有經驗!
我喜歡跑步,那時候每天七公里,大概45分鍾,剛開始跑的很爽,後來我的膝蓋就不爽了!
每次跑到5km,膝蓋就酸疼不已,跑完7km之後,上樓梯膝蓋都非常疼,那時候我真的意識到跑步確實會傷膝蓋!
我這個人閑不住,一天不鍛煉全身難受,但是我又不能跑步,於是我就開始嘗試跳跳繩,沒想到跳繩真的不錯!
我每天跳40分鍾,大概3000個,膝蓋還真是一點不疼,從那以後,我就天天跳繩,很少去跑步了!
跳繩和跑步相比,哪個更傷膝蓋?
首先我來說跑步,正常情況下,一分鍾內,單腿與地面的接觸次數要達到200次到300次!
而且每一次單腿落地都要承受三倍於體重的沖擊,這個數字真的非常可怕!
我來跟大家算筆賬,假設你70公斤,三倍於體重的沖擊大概為200公斤!
一分鍾就算沖擊200次,200乘200等於40000公斤,這還只是一分鍾承受的沖擊力!
你說這個沖擊大不大?而且我還沒有考慮到速度的因素!有的人速度快,姿勢不正確,那沖擊力會更大!所以很多人容易傷到膝蓋!
然後我們說跳繩,很多朋友都是雙腿跳繩,兩只腿共同支撐身體,這無形中就減少了雙腿膝蓋受到的沖擊,減少膝蓋受傷的可能性!
同時跳繩和跑步不同,每次我們跳繩落地時都屬於物理上的自由落體,加速度固定,沖擊力也是固定的,所以對膝蓋的損傷不大!
跳繩和跑步相比,它們有什麼區別?
很多人去跑步,去跳繩,不外乎減肥和健身兩個原因!
如果你想去減肥,我們也可以去跳繩,跳繩也屬於非常好的有氧運動,能夠充分的燃燒脂肪!
如果你也想鍛煉身體,那你也可以安排跳繩訓練,盡量減少跑步訓練,這樣也可以在不傷膝蓋的前提下達到最好的鍛煉效果!
跳繩和跑步都是鍛煉,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自身需求去選擇,不要太糾結,只要鍛煉起來就是好的!
如有疑問,歡迎評論,有評必回!
跑步和跳繩是否那個更傷膝,似乎我最有發言權!因為跳繩和跑步都是我的強項!跑步十公里後,還可以跳半小時繩,如果單跳繩,可以跳一個小時以上。穿短褲跳繩,可以把腳下的地方,淌一地汗水!
跳繩較跑步沖擊膝關節小一些,因為是前腳掌先落地,小腿肌肉群發力,膝關節基本屈伸幅度不大,且沒有硬沖擊,我認為傷膝是跑步的五分之一左右。正確的運動似乎比不運動更有利膝關節的長壽!當然,跳繩和跑步要正確選擇場地,水泥路,石板路,都不是跳繩和跑步的環境,跳繩和跑步都要選擇稍高價的跑步鞋,記住"膝蓋比鞋值錢"要捨得投資鞋!
跳繩可選擇在健身房的操房,木地板是最好的跳繩場地,如果加上大面鏡和音樂節奏,更助你糾正跳繩錯誤動作,找到輕松的跳繩動作和節奏。在跳繩中,要刻意用腹部力量,使自己身體向上"拔"的感覺,減少腿部發力,減少了膝關節吃力,還有助腹部肌肉鍛煉。跳繩場地是水泥等硬地面,可裁1.5米長0.5米左右寬的橡膠墊,可以鋪在地面上跳繩。
跑步就不再過分敘述了。
雖然我喜歡跑步,
但是我依然認為跑步傷膝蓋的風險要大於跳繩。
對膝蓋的傷害來之於:著地的沖擊力。
跑步你總是身體騰空後,單腳著地,而且速度很快地沖擊,
跑步速度越快,沖擊力越大,受傷風險也越大。
而跳繩雖然也有單腳跳,但是大多數人還是雙腳跳的,
也就是說著地的沖擊力可以用雙腿來分擔,自然少了一半。
還有不管你跳繩速度的快慢,落下時總歸是自由落體,沖擊力是一樣大。
不像跑步,速度越快沖擊越大。
首先,從運動的強度來看,跳繩由於不停的在跳躍,所以對膝關節的沖擊相對比較大,而跑步相對緩和,應該說大部分的跑步相對緩和,當然不包括拚命的跑步,所以對膝關節的沖擊比起跳繩來說會小一點,所以同等運動時間的情況下,一般來說,跳繩對膝關節的傷害會更大。尤其是跳繩,對於髕股關節的傷害,比跑步要大。
第二,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來看。跳繩由於不停的在跳,所以一般跳繩的人堅持的時間相對比較短,比如說跳繩,有時候跳15分鍾,已經算是很長時間了,而對於跑步來說,很多人經常一跑就是一兩個小時,所以從運動總量上來看,有時候跑步反而比跳繩更厲害,因為跑步花的時間更多,所以從這方面來看,有時候甚至跑步對於膝蓋的損傷比跳繩還大。
第三,對於不容不同年齡層次的人來說,對於年輕人來說,可以選擇跳繩,可以選擇跑步,因為年輕人的關節相對比較好,所以只要適量運動,應該都有一定的好處,而相對磨損忽略不計。而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我們推薦跑步,跳繩不大推薦,就在前不久,我還碰到一位老年人,剛退休,在家裡每天跳繩跳半個小時,結果跳了一周左右,整個膝關節就疼的吃不消了。相對而言,慢跑更適合中老年人。但是也僅僅適合膝關節沒有問題的中老年人,關節老化比較嚴重,或者裡面有半月板損傷等其他情況,建議先到醫院看一下,把膝關節的毛病治療好,再進行負重運動。當然,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我們最推薦的運動方式是游泳,因為游泳是非負重鍛煉,對膝關節基本上沒有磨損。
這么說吧:
跳繩有人跳一輩子;跑步也有跑到退休的。
僅從這一點看,就能有結論:
只要你做的動作對,兩者都談不上對身體傷害。
但反過來,錯的動作,這兩項都是傷膝小能手。
先說跑步:
跑步傷膝蓋,主要是倆原因。
其一就是體重基數太大。因為跑步時單腿承受的壓力會高達體重的三倍之多。
所以,我之前文章里一直不建議體重超標30%以上的人跑步,動作再標准,膝蓋也是受損的。
其二就是腳跟跺地的跑步姿勢,用這個姿勢跑步,管你體重多輕盈,必然傷膝。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全腳掌或者前腳掌落地,膝蓋基本不會受傷。
再說跳繩:
跳繩大部分時間是雙腳落地,因此可以分擔一部分沖擊。
但是跳繩的問題在於,動作是垂直於地面的落地動作,而且比跑步頻率更高。
因此,跳繩想不傷膝的話,盡量前腳掌落地。
這樣,你的腳踝關節會幫助膝蓋分擔很多的壓力,可以做到保護膝蓋。
而起跳太高,或者全腳掌以及後腳跟落地,都會有造成傷痛。
希望有幫到你。
跳繩和跑步是兩種運用廣泛的運動,但看似溫和的運動卻都蘊含著一定的危害,對膝蓋可能會造成一定的損傷。那麼究竟是哪種運動對膝蓋的損傷較大呢?一般而言,跑步的危害相對要大些。
經常跑步其實是一項姿勢難度很高的運動,跑步對關節和肌肉的協調能力,身體的平衡能力和力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在雙腿交替跨出,單腳落地的時候,身體的重量、慣性等壓力會全部集中在一條腿上,如果膝蓋的承受能力不足,就會對膝蓋造成很大的損傷。尤其是一些沒有調整好跑步姿勢,身體的協調性不足的朋友,膝關節的損傷就更大了。
跳繩是一項動作幅度小得多的運動,通常跳繩時是雙腿跳,並且腳不離地,這樣一來身體的重量就是均勻分布下來的,並不會對膝蓋造成很大的沖擊,膝蓋的損傷就相對小些。而且跳繩起跳的高度一般較低,並且總是在原地起跳,能隨時在原地休息,從這方面來看,跳繩也相對輕松一些。但不論是什麼運動,身體的運動姿勢不對都會對身體造成負荷,跳繩姿勢和協調能力、頻率的把握不同對膝蓋的損傷程度往往也大不一樣。
另外。在運動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提前熱身,防止骨骼損傷。要選擇好合適的場地,跳繩時最好在平坦的地面就好,跑步時建議選擇橡膠跑道,能適當的緩沖壓力。跳繩的材質建議選擇塑膠繩,配備一雙合腳的運動鞋也是關鍵的一環。
擅長骨關節疾病,創傷和運動醫學疾病的診斷治療。
❷ 半月板損傷如何鍛煉
我半月板在打籃球時候損傷了,當時上籃落下時一個不小心聽見膝蓋響了一聲之後就不會走了 ,做了檢查還好是一度損傷,半月板損傷首先不要再運動了, 否則你一輩子都不會好,等完全好了再運動其次, 多鍛煉你的股四頭肌,就是大腿的肌肉,半月板損傷容易引起肌肉萎縮,平躺那把大腿綳緊腿伸直往上抬腿,每天堅持鍛煉一次,每次鍛煉到大腿肌肉發酸發熱為宜。我就是這樣鍛煉的
❸ 半月板損傷可以做那些運動
看恢復的程度,逐漸的增加運動量,不過還是要注意復查的,上海的開元這里的,看看現在恢復到什麼程度了。
❹ 半月板不好做什麼運動
在半月板受傷恢復到比較好的情況下,我們一般先選擇慢跑,這時應該注意,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大腿肌肉上而不是膝關節上,鍛煉我們的大腿肌群力量,讓身體習慣大腿的發力,分擔膝關節承受的重量。跑步同時氏亂會刺激膝蓋液殲改檔的分泌,利於半月板的修復。同時半月板有傷的朋友應更加註意運動前的熱身和運動後的放鬆動作,這是使患處傷勢不加重的保證。
3
建議在跑步完稍事休息後,應該加入靠牆靜蹲(靠牆半蹲)這個動作(保護膝關節的黃金動作)背靠牆慢慢蹲下,大腿與小腿呈90度,膝蓋與腳尖應該朝同個方向,且膝蓋不超過腳尖。朋友們最好在網路上好好了解靠牆半蹲的標准動作與注意事項再進行鍛煉。我身邊的骨科專家和運動教練都是特別推崇這個動作的。這個動作不緊緊是鍛煉腿部肌群,它還增加膝關節韌帶的力量,使我們的膝關節更加強悍。雖然半月板受傷非常不易修復,但我們只有殲伍加強大腿肌肉和膝關節韌帶的力量,才能使我們膝關節的狀態恢復到最接近健康的狀態。
❺ 有什麼辦法能鍛煉半月板,增強其的強度大神們幫幫忙
什麼是半月板? 半月板是2個月牙形的纖維軟骨,位於脛骨平台內側和外側的關節面。其橫斷面呈三角形,外厚內薄,上面稍呈凹形,以便與股骨髁相吻合,下面為平的,與脛骨平台相接。這樣的結構恰好使股骨髁在脛骨平台上形成一較深的凹陷,從而使球形的股骨髁與脛骨平台的穩定性增加。半月板的前後端分別附著在脛骨平台中間部非關節面的部位,在髁間棘前方和後方。這個部位又可稱做半月板的前角和後角。 半月板的作用有哪些? 從半月板的形狀及部位來看,簡單的說,半月板的功能即在於穩定膝關節,傳布膝關節負荷力,促進關節內營養。正是由於半月板所起到的穩定載荷作用,才保證了膝關節長年負重運動而不致損傷。 為什麼半唯冊納月板具有穩定關節的作用? 半月板介於股骨髁與脛骨平台之間,就象是緩沖器,保護了二者關節面,吸收向下傳達的震盪,尤其是在過度屈曲或伸直時,此作用更明顯。當從高處跳下時,膝部承受了身體重力作用所帶來的相當大的力,但股骨髁與脛骨平台的軟骨並沒有受到損傷,是因為半月板的存在,將此力分散至整個膝關節同時承受,而不僅局限於股骨髁接觸脛骨平台上的一個局限點。此外,半月板可以防止股骨發生移位,因為半月板的楔狀形體可以彌補股骨髁與脛骨平台間的不相稱,將圓形的股骨髁與脛骨平台之周圍死腔充填,從而增加了膝關節的穩定性,並能防止關節囊及滑膜組織進入關節面之間。半月板還可以防止股骨髁在脛骨平台上朝前滑動,調節膝關節內的壓力,半月板上所布有的潤滑液,可以對關節各部起潤滑作用以減少摩擦。半月板本身有很好的彈性,當其從5mm壓縮至2.5mm時依然保持彈性,加之其弓形外形可以使關節腔邊緣更好地支持滑膜囊。半月板還可支持膝部的旋轉動作,協助側副韌帶管制關節的側方運動及幫助關節的旋轉運動。 半月板的外緣較厚,與關節囊緊密愈著,內緣薄而游離;上面略凹陷,對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脛骨髁。內側半月板大而較薄,呈「C」形,前端狹窄而後份較寬。前端起於脛骨髁間前窩的前份,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前方,後端附著於髁間後窩,位於外側半月板與後交叉韌帶附著點之間,邊緣與關節囊纖維姿孫層及脛側副韌帶緊密愈著。外側半月板較小,呈環形,中部寬闊,前、後部均較狹窄。前端附著於髁間前窩,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外側,後端止於髁間後窩,位於內側半月板後端的前方,外緣附著於關節囊,但不能腓側副韌帶相連。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能緩沖重力,起著保護關節面的作用。由於半月板的存在,將膝關節腔分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兩腔,除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外,也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如屈伸運動主要在上關節腔進行,而屈膝時的輕度的迴旋運動則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還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屈膝時,半月板向後移,伸膝時則向前移。在強力驟然運動時,易造成損傷,甚至撕裂。當膝關節處於關屈而脛骨固定時,股骨下端由於外力驟然過度旋內、伸直,可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該時股骨下端驟然外旋、伸直,外側半月板也可發生破裂。 臨床工作中,在膝關節創傷時,經常會遇到半月板損傷。在現今,人們對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進行許多研究(3-9),越來越認識到半月板的指沒生物力學功能重要性,認為不宜簡單地將損傷半月板切除,而應修復它們,但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的損傷修復後不能癒合,這是骨科界的難題之一,為此人們亦進行了許多研究(10-16)。 1. 半月板的大體形態、血液供應、顯微鏡下形態、生化等 半月板是介於股骨髁和脛骨平台之間的半月狀軟骨,其外側緣較厚,內側緣較薄,內側半月板呈"c"形,外側半月板近似呈"o"形。內側半月板前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前交叉韌帶(ACL)脛骨止點之前,後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外側半月板後角脛骨韌帶止點之後和後交叉韌帶(PCL)脛骨止點之前。內側緣與內側副韌帶相連,後份與半膜肌相連。外側半月板前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ACL之後,其後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內側半月板後角脛骨韌帶止點之前,側方不與外側副韌帶相連,並在側後方有腘肌腱相隔,後方與腘肌相連。 半月板體部的外側約10-30%由膝內外側動脈供應血液,形成半月板周圍動脈叢,內側其餘部分無血液供應。但其前角與後角血液供應較體部豐富,可達40-50%(1)。 半月板表層細胞細小扁平、平行排列,深層細胞大而圓、位於軟骨陷窩內。半月板的膠原纖維主要為I型,其主要呈環狀平行排列,與半月板長軸平行,少量為放射狀,連系環行纖維,使其不發生分離,這亦是半月板縱裂較多的主要原因。半月板有少量II型膠原,主要位於內側1/3(2)。硫酸皮膚素在外側1/3較多。 2. 半月板自身的生物力學 半月板自身的生物力學呈各向異性及不均一性。在壓力下,半月板前1/3的彈性模量較後1/3高(3);在張力下,縱形標本較橫形標本彈性模量高,表層較深層彈性模量高;在剪力下,低頻率時,其縱形標本較橫形標本彈性模量高。 在張力下,內側半月板前角脛骨韌帶較半月板後角脛骨韌帶彈性模量高(4)。半月板自身的生物力學的各向異性及不均一性說明半月板能適應膝關節運動中的各種力學要求。 3.半月板在膝關節中的生物力學 3.1承重 在不負重時,脛骨與股骨不接觸,全由半月板襯墊兩者之間。在負重時,有約70%的負重區域在半月板上,這就大大降低了脛骨平台上的應力,從而保護了軟骨。如果將半月板切除,則脛骨平台上的峰壓力可上升兩倍,並將引起軟骨退變(5)。在負重時,半月板接受軸向應力,由於半月板前、後角脛骨韌帶限制了半月板向側方膨出,就使軸向應力轉化為其內部的箍應力,如果這兩個韌帶斷裂,則其負重能力完全喪失。將半月板前、後角脛骨韌帶切斷引起的軟骨退變與半月板全切除引起的軟骨退變類似。可以推斷在半月板橫裂時,半月板的承重功能完全喪失(6)。 半月板切除的大小與脛骨平台上的峰應力呈正比,與脛骨平台的退變呈正比。這就要求我們在半月板部分切除時要盡量少切。 3.2維持膝關節運動協調 半月板隨著脛骨一起運動,內側半月板較外側半月板移位小,且半月板在膝關節屈伸過程中可以變形以適應膝關節的解剖形態。保持了膝關節幾何形態的協調,從而維持膝關節運動協調(7)。 3.3維持穩定 半月板切除在前交叉韌帶完整時,不引起脛骨前移,而在前交叉韌帶斷裂時,則引起更大程度的脛骨前移(8)。 3.4吸收震盪 有這樣一些膝痛病人,關節鏡檢病理未發現任何異常情況,而其症狀明顯,後經檢查發現其半月板吸收功能較差(9)。 另外半月板還有潤滑關節等功能,半月板可將關節液均勻塗布於關節表面,使關節的摩擦系數大為減小。 4. 半月板損傷修復 4.1半月板血液供應區損傷修復 半月板血液供應區的損傷,特別是縱形裂傷,可行縫合手術使其癒合,該手術預後良好,這已為許多實驗和臨床研究證實。Heatly(10)等在兔外側1/3造成裂傷並縫合在8周後就發現基本癒合。許多人認為這種修復的損傷的半月板具有正常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但在一個長達10年的前瞻性觀察中,不少做過此種手術的病人被發現有x線關節退變徵象,這說明這種修復的損傷的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或許並未完全重建。 4.2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修復 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經縫合手術後,不能癒合,從而使之成為膝關節外科中的一個難題。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較小而規整的損傷,如桶柄樣撕裂等,往往行部分切除術,療效尚可,但這畢競或多或少損害了半月板的生物力學的生物理學功能。在實驗室中,人們發現了許多方法可促進這種損傷的癒合,如鑽孔,凝血塊移植,滑膜移植,應用內皮細胞生長因子,電磁治療,激光治療等。 Gershuni(11)等將狗的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造成裂傷,並從外側緣鑽孔入裂傷區,促進了該損傷癒合。作者分析修復原理可能為:鑽孔將具有多分化潛能的滑膜細胞和血液供應導入了損傷區,然後滑膜細胞逐漸分化為軟骨細胞,從而促進了癒合。然而該癒合組織中纖維成分較多,只是組織結構類似於正常半月板,在其他的修復方法中亦發現這種情況。 Arnoczky(12)等將凝血塊移植於兔半月板內側裂傷之間並縫合,12周後發現該裂傷已基本癒合。這可能是凝血塊中的血小板生長因子等的作用,而修復細胞來源可能為半月板的表層細胞或滑膜細胞,該作者認為血液供應並非必須,這有別於一般理論。 Shrakura(13)等將滑膜移植於狗半月板內側裂傷之間並縫合,促進了損傷癒合。Hashimoto(14)等將狗的半月板內側裂傷用纖維蛋白膠粘和上,並使用內皮細胞生長因子,亦促進了損傷癒合。 Hennig(15)等在臨床上用關節鏡處理半月板內側裂傷,將凝血塊移植於裂傷之間並縫合,促進了損傷癒合,成功地完成了由基礎實驗向臨床治療的過渡。 目前雖然發現有許多方法可處理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但臨床研究進行得較少,這方面有待開拓。 4.3半月板嚴重損傷 半月板嚴重損傷時,只得行全切除手術,此時可行冰凍半月板和半月板假體移植,但半月板假體移植術存在不少難題,如假體的生物力學功能不能達到要求,假體難於固定,移植後關節退變仍然明顯(16)等。 4.4半月板再生 比起手術治療,更加理想的療法是讓半月板恢復再生。80年代之後,利用純天然鋸峰齒鮫(即大青鯊)軟骨粉來實現半月板再生,從內部徹底實現半月板的康復,已成為各先進國家的全新嘗試,在歐美日等國取得臨床驗證和大力推廣,現已普及到臨床之中。 5. 展望 雖然發現有許多方法可處理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但臨床研究進行得較少,例如:應用生長因子修復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是一種最為簡便的方法,如何將其盡快用於人體?半月板假體如何設計才能達到生物力學功能要求?半月板假體怎樣才能獲得力學固定?這些方面都需要繼續探討。 膝關節是由股骨遠端(股骨踝)和脛骨近端(脛骨上關節面)構成的復合關節。膝關節的股骨和脛骨之間有許多韌帶連接。膝關節的韌帶包括前後交叉韌帶和半月板韌帶. 膝關節韌帶損傷一般是運動性損傷。 關節內窺鏡檢查運用顯微照相技術和相關器械進行,這些器械安置在一條細長管道的末端,用來修復關節損傷。這條管通過一個皮膚小切口置入膝關節。 膝關節手術適應症: *膝關節半月板撕裂 *臏骨損傷 *韌帶損傷 *膝關節囊的炎症或損傷 手術在全麻或者腰麻下進行,患者處於深睡眠狀態且喪失痛覺,醫生通過幾個通往膝關節的小孔施行手術。 將關節內窺鏡的觀察鏡頭和其它器械插入膝關節。外科醫生可以通過觀察鏡觀察韌帶、膝關節半月板、臏骨、關節囊(滑膜),以及膝關節的其它部分,然後切除損傷組織。韌帶或肌腱修復後,關節內窺鏡也可以用來從膝關節的外部察看膝關節的內部。 通常患者術後24小時內可以出院。術後恢復時間以及是否需要再進行外科治療,要視損傷嚴重程度及手術是否成功而定。 <H1>盤狀半月板概述</H1> 盤狀半月板是一種少見的半月板畸形,外側半月板多於內側。據報告盤狀外側半月板的發生率在日本和韓國患者中為26%,而在其它國家的患者中不到1%;內側盤狀半月板的發生率為0%~0.3%。根據Watanabe等的分類系統,按照外側脛骨平台覆蓋的程度和後方半月板脛骨附著部是否正常,將外側盤狀半月板分為完全、不完全和Wrisberg型。完全型和不完全型更為常見,呈盤狀,並有半月板的後部附著。這兩種類型常無症狀,在膝關節屈、伸活動過程中,沒有半月板的異常活動。假如一個不完全或完全型盤狀半月板發生了撕裂,症狀與其它半月板撕裂相似,包括外側關節間隙壓痛、彈響和滲出。Wrisberg韌帶型盤狀半月板通常在大小和形狀上接近正常,除了Wrisberg韌帶外,無後部附著。由於此類型半月板並不呈盤狀,Neuschwander 等將其描述為缺少後冠狀韌帶的外側半月板變異,以區別於真正的盤狀半月板。與完全型或不完全型相比,Wrisberg型盤狀半月板常見於更年輕的患者,並不伴有外傷。此型盤狀半月板的異常活動可導致膝關節屈伸過程中出現彈響(「膝關節彈響綜合征」)。內側盤狀半月板較外側盤狀半月板少得多,半月板呈盤狀,更常伴有外傷,通常為半月板撕裂。多數內側盤狀半月板患者的症狀與內側半月板撕裂一致,盤狀半月板在X線圖象上常呈陰性,除非採用MRI檢查,否則術前可能無法做出診斷 希望能幫到你。
求採納
❻ 半月板變薄可以跑步嗎
您好。半月板變薄就跟關節變薄是一個道理。都是由於人體自身產生的氨糖不足導致的。如果時間久了,就會形成各種骨關節疾病。建議您還是早點預告禪防和治療。 平時還是適量的運動,運動量不宜檔首過大,飲食上面也要多注意。建議最行友數好可以佩戴適合自己的護膝進行適當的運動(跑步是屬於劇烈運動)。祝您心想事成,健康快樂,幸福美滿。請採納,謝謝。
❼ 怎樣運動既鍛煉身體又保護膝蓋
體育鍛煉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健壯的體魄,然而,很多人在體育鍛煉中,由於不注意防護,缺少常規的醫學知識,導致關節的損傷、磨損。醫生只能治療骨科疾病,能夠解決如半月板、韌帶等問題,但軟骨磨損卻不可再生。對於關節疾病,最重要的是預防。
保護膝關節應該避免的幾個動作
1、深蹲:深蹲會引起關節軟骨的磨損,深蹲的膝關節磨損程度比走平路要嚴重得多,而且深蹲到底由於膝關節後側的擠壓,內側半月板後角活動度本身就差,容易將內側半月板後角擠壓損傷。因此,不建議長期的深蹲鍛煉。
2、上下樓梯或者登山:上下樓或者登山時,容易引起髕骨關節的磨損和半月板損傷,再者扭傷也易導致韌帶等其他軟組織損傷。
3、太極拳中的半蹲旋轉動作:打太極拳中有一個半蹲旋轉的動作,不僅容易對髕骨關節損傷巨大,也容易引起半月板損傷。因此,中老年人不建議做這個動作。
4、 蹲馬步:蹲馬步的時候髕骨關節的應力是平時的3倍,所以容易引起髕骨關節的磨損、疼痛也會引起反應性滑膜增生,從而更加重疼痛。因此,這個鍛煉對於中老年人也不適合。
5、急停急轉的運動:如踢足球、打籃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等,由於中老年人的膝關節本身有退變,半月板也會有部分變性,容易引起關節退變的加重和半月板損傷。
6、抗阻伸膝:很多中老年人喜歡去健身房做力量鍛煉,比如膝關節的抗阻伸膝運動。但這個動作,容易加快髕骨關節的磨損。所以,對於髕骨關節退變的中老年人,也是不建議做的。
另外,長時間坐著膝關節處於屈曲狀態,不利於下肢血脈流通,容易引起下肢腫脹,對於中老年骨關節炎患者,長時間坐著容易引起骨關節炎的加重,滑膜炎的加重,膝關節的僵硬。因此,坐45分鍾左右,建議站起來適當活動。
(7)運動可以增加半月板厚度嗎擴展閱讀:
跑步運動時保護膝蓋的方法:
1、跑步姿勢要正確
正確的跑步姿勢可以避免我們的膝蓋受到傷害,根據不同的跑步方式,所選擇的跑步姿勢也會不一樣,短跑、長跑、快速跑、慢跑等都有不同的姿勢,用正確的跑步姿勢,不僅能夠避免運動不當受傷,好能夠使運動達到最高效的健身減脂的效果。
2、選擇舒適合腳的鞋子
跑步當然得穿運動鞋或者跑鞋,內增高、皮鞋、高跟鞋等鞋子是不應該出現在跑道上的,不僅容易會損壞柔軟的塑膠跑道,還非常不利於我們跑步,不能使用正確的姿勢。
而且跑步對鞋底的柔軟度也是有要求的,專業的跑鞋能夠根據不同的跑步方式設計不同柔韌度的跑鞋,如果只是簡單的慢跑減肥的話,可以選擇鞋底較薄的、舒適合腳的球鞋,鞋子過小腳後跟容易磨氣泡,太大了容易掉。
3、跑步需適量
跑步不可操之過急,跑步的量得緩慢的增加,一口吃不吃胖子,還會被噎著。剛剛跑步時只需兩三公里即可,後面可慢慢增加,但是不能每天超過十公里,膝蓋磨損會加快速度的,而且也並不是每天都需要跑步,一周七天,選擇三到五天跑步運動即可,讓膝蓋得以休息。
4、正常的飲食供應
由於有的人跑步是為了減肥,所以在大量的跑步運動後,卻只補充少量的能量,害怕吃多了自己這一天都努力都白費了,
實際上,減肥並不是減輕體重這么簡單,保證正常的飲食供應,不僅能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還有利於腿部肌肉的養出,提高基礎代謝率,即使體重沒有明顯減小,身材卻看起來越來越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