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惊恐发作怎么调整呢
方法1、不要对焦虑惊恐发作有消极的态度。
一些治疗师会建议病人接受惊恐发作。人类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功能尽管起作用,但并不完全正确。大多数的惊恐发作并不是因为真正的危险。当惊恐发作即将来临的时候,请保持冷静,不要害怕。一些负面想法,如“我要死了”或“我要疯了”,不仅会使你紧张,而且会加剧惊恐发作。对自己说,身边并无危险,然后将这个念头在心里默念几次。
第二,练习减压的技巧。
学会控制呼吸,慢慢地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慢慢吐气。吸上五秒钟,让空气在肺部停留五秒钟,接着吐气五秒钟。深深地呼吸能帮助你缓解恐慌,尤其对换气过度引起的头晕眼花效果特别好。
渐进肌肉放松是另一种减轻恐慌的方式。做全身肌肉收缩练习,在吸气时收紧肌肉,坚持几秒钟后再放松。这样做可以帮助你消除紧张,彻底的减轻压力。
每日坚持练习冥想和瑜珈,帮助减轻紧张和压力。
多运动的方法3。
最近的研究显示,一周至少锻炼三次,惊恐发作的几率会降低,相应的症状也会减少。虽然目前还不清楚这一点,但是锻炼能提高心率变异性,提高脑部活动度,提高积极情绪,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您可以尝试一些更激烈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或其他体育活动。经常散步,并保持锻炼。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
也许你想用酒精和毒品来对付自己的恐惧,但是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首先,随意服药不能根除惊恐发作,只能暂时改变大脑分泌化学成分,使你陷入酗酒、药物依赖等健康问题。另外,随意使用药物的效果是有限的。当酒精或药物麻痹作用失效时,恐慌就会突然卷土重来,因为你的心理防线并没有准备好。
五、咨询医生。
您可能需要服用一些能在短期内控制或减缓惊慌症状的安全药物。这类药虽然不能根除疾病,但还是有帮助的。您可以咨询医生的药物信息。大部分时候,药物搭配健康的生活方式,再加上治标的治疗方法,效果会更好。
‘贰’ 惊恐症的表现有哪些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症状有以下几点:1、惊恐发作:典型的表现是,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气短,头晕或轻度头痛,晕厥,震颤或颤动,不真实感,口干,难以集中思想或讲话,视物模糊,胸闷,胸痛胸部压紧或疼痛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心悸,心脏剧跳,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手麻,足麻,窒息感,出汗,潮热或寒战,迫切想逃脱,恶心,肌肉紧张,怕死去,失去控制或发疯,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即将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这种紧张心情使患者难以忍受,因而惊叫,呼救,有的出现过度换气(hyperventilation),头晕,非真实感,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步态不稳,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以及运动性不安,在惊恐发作中患者一般竭力想逃避某种特殊功能的情境以期望惊恐停止,或者寻求帮助以防崩溃,心脏病发作或发疯,此种发作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晰,历时短暂,一般5~20min(10min内达到高峰),很少超过1h,即可自行缓解;或以哈欠,排尿,入睡而结束发作,发作间期精神状态正常,发作之后,患者自觉一切如常,能回忆发作的经过,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病人可以频繁发作,1个月达3次以上。2、预期焦虑:大多数患者在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常担心再次发病,因而紧张不安,也可出现一些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称为预期性焦虑,可持续1个月以上,应注意与广泛性焦虑鉴别。3、求助和回避行为:惊恐发作时,由于强烈的恐惧感,患者难以忍受,常立即要求给予紧急帮助,在发作的间歇期,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因而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的热闹场所,不愿乘车旅行等,或出门时要他人陪伴;即继发广场恐惧症,惊恐发作有时(并不总是)会导致对某些情境的广场恐惧样回避,在这种情境中感到躲避很困难或令人难堪,或者感到不能立刻得到别人的帮助,因此,可分为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惧症和惊恐障碍不伴广场恐惧症两种类型,偶尔的惊恐发作(即惊恐发作的频度不足以作出惊恐障碍的诊断)也可以出现在其他的精神障碍中,特别是在其他焦虑障碍中。本病常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病,有多种自主神经症状,尤以心悸,气紧,头晕,出汗等最突出;在短时间内症状急剧发展达到高峰,伴有强烈恐惧;持续时间很短便自行缓解,间歇期除有预期焦虑,担心再次发病外,可无任何不适症状,常反复发作,间歇期可长可短,发作频繁,加上预期焦虑,易误诊为广泛焦虑障碍,不少病例继发广场恐惧症,DSM-Ⅳ将本病区分为:惊恐障碍伴有广场恐怖和惊恐障碍不伴广场恐怖两种亚型,合并重型抑郁症者应分别给予诊断。
‘叁’ 在考场上,无法控制地惊恐发作,怎么才能不焦虑
一、深呼吸
四到五次的深长的腹式呼吸,深呼吸能刺激心脏和肺部的神经,起到镇静的效果。
二、接地练习
将双脚放在地板上,将所有注意力都转移到脚底。在那里待至少一分钟,直到你对脚下的地面产生强烈的感觉。
七、适度降低期望
学会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既相信自己的能力水平,又能实事求是,不作过高的期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保持恰当的学习压力,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考试的结果。
八、积极寻求帮助
当你的焦虑情绪状态超出自己的可控范围后,应积极主动地向家人、朋友倾诉,或向专业人士求助,积极主动寻求帮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事态严重化。
‘肆’ 跑步能治惊恐焦虑的吗
有,当然有,我每天早晚跑步,但是治标不治本,主要是心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建议你看看卡耐基的书,一定会对你有非常多的帮助。关于焦虑症,我想有一句话给你比如:人空虚的时候怎么办?如果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个活动都和集体存在,人是不会有空虚感的。就像长满杂草的花园,你怎么除它还是会长,只有想办法让花园里种满花,种满比杂草还长的快的植物,替代。占据自己的心灵,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用高尚取代低劣...
‘伍’ 如何应对焦虑症以及惊恐发作
焦虑症(anxiety),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anxiety)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panicattack)两种形式。
进行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以让我们身体健康,同样运动会让我们变的精神,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准备丰盛的早餐这样也会让我们的心情愉快,有利于我们走去焦虑的状态。
最后希望你能够在早日走去焦虑的状态,继续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奋斗。
‘陆’ 惊恐发作不会真的有危险吧
首先要认识到惊恐是一种病态,在这种状态下是否受人的意识控制是不确定的。所以,从安全的角度来说,防范危险的发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柒’ 我有焦虑症,惊恐发作。大家帮帮我!
楼主,其实你没有必要吃药,是药三分毒,赛乐特和阿普唑仑是缓解失眠和忧郁症的,但是吃多了会犯困,四肢无力,恶心,消化道问题等。但是据我了解,帕罗西汀就是塞了特需要大量服用才会有效。当然会有副作用。
心理疾病其实需要的是自我调节,越是在意病情,越是紧张和急躁,越不容易好转。
焦虑症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跟你的性格肯定有关系,你为何不改变一下你的个性,或许你有点执着和偏激,别报以一种“非要弄明白"的心态。凡是多顺其自然。你太在意了,这烦恼就会一直困扰你的。
希望你早日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多参加户外活动,和朋友多聊天,多学习外界的生活和他人对压力的处理能力
‘捌’ 如何有效治疗焦虑症和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到的急性发作焦虑症,超过10%的成年人会出现惊恐发作。其中,女性是男性的2~3倍。绝大多数人不需要接受特殊的治疗就能从惊恐发作中自然恢复。
规律的进行有氧耐力运动也能非常有效地缓解焦虑。这是因为在这类运动中,大脑会释放神经营养因子来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减低焦虑、抑郁、中风、老年痴呆症状。而运动中肌肉细胞释放的鸢(yuan)尾素不仅能促进脂肪分解,还可以进入到大脑中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长期处于焦虑或事“战斗或者逃跑反应”中,但我们并不会真正地举起拳头战斗或是抱头飞奔逃命。
焦虑时,经常进行有氧运动量可以令身体执行类似于战斗或者逃跑的反应,从而释放了身体四肢肌肉积蓄已久的能量。这个运动的过程就相当于告诉我们的大脑“身体已经战斗或者逃跑了,威胁不存在了”,大脑就会因此得到放松。
‘玖’ 惊恐发作后的躯体症状
惊恐发作后的躯体症状
惊恐发作后的躯体症状。惊恐发作是我们非常少见的一种病症,但惊恐发作后我们的身体是会有种一定的症状表现的。下面就为大家分享惊恐发作后的躯体症状的相关内容。
惊恐发作后的躯体症状1
惊恐发作的症状多种多样,但不是突然发生的,以心慌,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同时可能伴有眩晕,会出现一种窒息的感觉,甚至还会大喊大叫,想发疯了一样控制不住自己,同时还伴有抽搐,痉挛,流汗等一躯体症状。
惊恐发作的概述
惊恐发作( panic attacks),亦称为急性焦虑发作。患者突然发生强烈不适,可有胸闷、气透不过来的感觉、心悸、出汗、胃不适、颤抖、手足发麻、濒死感、要发疯感或失去控制感,每次发作约一刻钟左右。发作可无明显原因或无特殊情境。还有一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如拥挤人群、商店、公共车辆中发作。后者称为广场恐怖症伴发惊恐发作(agoraphobia with panic attacks)。
惊恐发作时最常见的症状
惊恐发作是焦虑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典型的表现是,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中,突然出现极度的恐惧、焦虑感,伴有窒息感、濒死感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并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如严重心悸、全身冷汗、肢体震颤、肢端冰冷、尿意或便意强烈频繁等。
还可出现因恐惧导致尖叫、呼救或逃命样奔跑等行为。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长,间歇期一般无症状,但多数患者有对再次发作的担心和紧张,少数可同时合并有广泛性焦虑。
惊恐发作后的躯体症状2
惊恐发作能治愈吗
惊恐发作是一种急性焦虑发作,大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治愈。关键题是要有信心,同时要有正确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其中50%左右是可以治愈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正确治疗和良好的心理反应。
1、不要消极地对待恐慌症。一些治疗师会建议病人接受惊恐发作。虽然人类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功能是有效的,但这是要分情况的。大多数恐慌症并非来自真正的危险,而是来自于自身。
2、练习减压技巧。学会控制呼吸,用鼻子慢慢吸气,再用嘴慢慢呼气。深呼吸可以帮助你缓解恐慌,特别是过度换气引起的头晕。渐进性肌肉放松是另一种缓解恐慌的方法。就是对全身肌肉进行收缩运动,吸气时收紧肌肉,坚持几秒钟,然后放松。这样做可以帮助你消除紧张,全面缓解压力。
3、多锻炼。每周至少锻炼三次可以减少恐慌发作和症状的风险。运动能改善心率、促进大脑活动和积极情绪。可以尝试一些更有活力的有氧运动,如慢跑、自行车、游泳或其他运动。
4、尽量减少压力。尽量的减少自己的压力、焦虑和紧张。不要服用咖啡因等兴奋剂,这些都会引起易感人群的恐慌发作。每天多做些有趣的事情来放松你的情绪和获得足够的'睡眠。改善他们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患者,也可以去咨询心理医生,寻求专业的方法。其实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对自己自信一些。
惊恐发作后的躯体症状3
焦虑惊恐是怎么回事
惊恐障碍是一种急性焦虑障碍,主要发病诱因:由于人一直处于过度疲劳、压力较大、或长期晚睡(夜间12点以后)的状态下,导致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身体的能量被消耗过度,此种能量是由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激素所动员,能量耗竭后身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惊恐障碍表现为: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胸闷、胸痛、胸前有压迫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将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这种紧张心情使患者难以忍受。因而惊叫、呼救。
有的患者会出现过度唤气、头晕、非真实感、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步态不稳、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以及运动性不安。此种发作历时很短,一般5-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
许多患者在发作期到急诊就诊,理化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也有患者仅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一般无需特殊处置,患者多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应用安定类药物可迅速缓解。
惊恐障碍的临床标准:①发作无明显诱因或无相关的特定环境,发作不可预测。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其他症状。③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濒死感、失控感等痛苦体验。④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惊恐发作让患者很难受,伴随着恐惧,但它不可怕,一般病程短的,不会有器质性疾病改变。而且经过规范治疗,一般缓解会比较迅速。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还会有发作的情况,不要过于恐惧,放松心态,病情一般都会逐渐缓解。
惊恐障碍发展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规律或者妨碍你的日常工作呢?惊恐障碍并非罕见的疑难杂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3.7%,其实那些曾经有过反复上医院急诊却查不出器质性疾病的人,就得高度怀疑是惊恐障碍,有必要找个专业的医生做个咨询。
‘拾’ 焦虑症惊恐发作,胸闷气喘,怎么样调节和克服
关于焦虑症状,我有如下建议:
一,首先,要承认轻度的焦虑,适度的小心、忧患,有助于人类的自我保护与提高进步。不要一味地、过度地排斥焦虑,而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
二,擅于找到并消除引起焦虑的原因。如果有明确原因的话,就直面它,解决它,或者和其他亲友们一起解决它。比如考试焦虑的话,与其焦虑不安,那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好好学习,包括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求助。而有的事情(包括一些外因)也许一时解决不了,那就先接纳它、适应它,慢慢儿想办法。
三,学会底线思维,即:做好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有的时候,太担心出错了,过分夸大后果的严重性了,才会越发地焦虑、不安。而你如果勇敢、豁达一点,直面并接受最坏结果的话(也许它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可怕),那你将会更加淡定、坦然。然后更加从容、理性地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四,不断开阔心胸、视野,争取乐观、豁达一些。要有全局眼光(看到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不同的人、事、物,等等),长远眼光(知道“一切都会过去”这个道理),而不要斤斤计较某一件事情(特别是不重要、非原则的事情)。另外,读一些励志类、文学类、传记类书籍,应该对人格完善,会有帮助的。
五,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过犹不及。即使是小心、谨慎,也需要掌握好这个“度”。另外,关于一些名、利欲望(特别是某些不合理的、过分的欲求),也要适当有所收敛,不然总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话,难免心理出现问题。
六,平时适当户外活动、体育运动,包括约亲友打打球什么的。这是很好的释放焦虑、压力的方法。养成习惯的话,对身体、心理,都很有帮助的。
这位朋友:你描述的症状,还是比较突出的,建议你继续咨询心理医生,继续系统地治疗、调理一下。
此外,希望你能争取到家人和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这对你的治疗,也会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