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孩子错过了“爬行敏感期”后,还可以学会爬吗
但是缺少这样的引导的孩子,后面在学习其它的大运动时,就要吃一些苦头了,比如会因为身体平衡性差而摔跤,最后导致对运动产生抵触情绪。
⑵ 婴儿爬行少如何补救
针对婴儿爬行少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1. 创造爬行机会 使用玩具吸引:在远处放置婴儿喜欢的玩具,吸引他爬过去抓取,增加爬行量。 食物引导:在距离婴儿稍远的地方放置食物,当他想要获取时,自然会主动爬行,父母可以适时调整食物的位置,持续引导。
2. 增加亲子互动时间 多花时间与婴儿一起玩:父母应增加与婴儿的互动时间,通过逗弄、引导等方式,促使婴儿多爬行。 把握爬行时间:每天保证婴儿爬行一个小时左右,避免时间过长对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3. 提供安全的爬行环境 铺设软垫或爬行垫:如果婴儿在地面爬行,应在地面铺设软垫或爬行垫,以减少对婴儿膝盖的伤害。 穿着保护:爬行前给婴儿穿上长裤,避免膝盖直接与地面摩擦,防止膝盖破皮疼痛。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增加婴儿的爬行量,促进婴儿的身体发育和协调能力。同时,父母也应关注婴儿的其他发育指标,确保婴儿健康成长。
⑶ 宝宝学爬期很重要,怎么才能引导他自己爬呢
我们经常说孩子的发展规律是三翻六坐八爬,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爬的比较早而有的孩子却爬的比较晚,甚至有些孩子都不爬就直接开始走了,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自己走了,不喜欢爬,那是孩子的事情,我们大人没有办法。原因真的是这样的吗?在《儿童心理学》中,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说过,成长是一个过程。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系列在不同年龄,按特定顺序出现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的出现取决于遗传的影响,但是出现的先后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受看护者的影响。也就是说遗传是第一发展力,但是看护的环境同样重要。所以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有的孩子爬的比较早,有的孩子爬的比较晚。为什么有的孩子爬行的早有的爬行的晚?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爬行的是早还是晚主要有两个原因,分别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原因一,遗传因素孩子大运动发展的顺序是已经写在基因里的密码,而且每个孩子的发育速度是不同的,这主要和遗传有关,如果父母两人中有一个人本身大运动发展较快,那么孩子的大运动可能也会发育的比较快。相反,如果父母两人中有人大运动发育较迟,孩子的大运动发育同样会受到遗传的因素。
帮助宝宝从匍匐练习到手膝并用如果孩子只会匍匐前进,可以用围巾吊起宝宝的肚皮,让孩子从匍匐爬行变成手膝并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孩子肯定是不会,大人可以教孩子把一只手向前挪,同时把另一条腿向前挪,让孩子学会爬行的姿势。用逗引法帮助孩子从倒着爬变向前爬如果宝宝已经开始倒着爬了,可以用吃的,或者比较有吸引力的玩具在宝宝前面逗引宝宝,并且站在孩子的屁股后面来推着孩子,让孩子努力的向前去爬。
爬的过少孩子会有这几个缺点很多妈妈问,孩子不爬直接走行不行,从理论上肯定是可以的,但是从孩子发育的角度来看,不爬的孩子往往在这几方面发展劣势更多。大脑双侧分化不良,大脑功能区专责化不清晰人类左脑负责右侧身体,右脑负责左侧身体,人类行动的过程就是左右脑交替工作的过程,爬行会促进大脑中心沟的形成,从而促进左右脑个功能区的专责化。
如此大脑从各个感官获取的视、听、嗅、味、触等信息,相应的大脑功能区才能更加精准的接收属于各自的信息,进而才能做出更加合适、恰当的适应性反应,精准的指挥我们的肢体和调控我们的行为。如果宝宝出现大脑双侧分化不良的结果,就会出现工作的时候乱用身体,比如写字的时候不但手上用力,身体、胳膊、甚至头都在用力。
前庭觉刺激不足,容易前庭觉失调前庭觉是人体三大感官之一,前庭的功能主要接收视觉和听觉的信息,婴儿爬行的过程中头部会不断的向前或者向左、向右,通过这些动作来此前庭觉,如果前庭觉刺激的不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专注力。平衡系统差,孩子更喜欢动婴儿刚开始练习爬行的过程并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孩子的平衡感是在一点一点练习之后获得的,这就是孩子的身体和“地心引力”的关系
当孩子能够自如的爬行是,证明身体和地心引力已经达到了一种默契,如果孩子爬行不够,这种默契没有形成,在孩子静下来的时候,他会感觉到浑身难受,更容易出现好动。影响孩子的空间感发育爬行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到达的地方更多,他们眼睛能够探寻到的物品也在增加,不断的探索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空间的概念,比如床上到地面的距离,孩子需要用眼睛来判断,他的眼睛需要给大脑提供准确的距离,来保证宝宝探索的安全性。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眼睛会学着聚焦,能够帮助孩子锻炼空间、逻辑思维、以及抽象的能力。空间感发育不好,孩子容易出现看反字,书写容易出格等症状。孩子错过了爬行期怎么办?如果孩子错过了爬行期怎么办?错过了爬行期也有补救的措施,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过了年龄就跟不上了。
首先,爬行有开始没有结束就是说爬行有开始的时间,但是没有结束的时间,孩子一旦错过爬行期,并不代表着孩子没有机会。
相反,孩子学会走路后也可以进行爬行练习,比如感统失调在12岁前都可以矫正,那么孩子在学会走路之后,同样可以多多练习爬行。
其次,爬行和走路的顺序也可以颠倒很多胖宝宝都不喜欢爬行,有些孩子会直接选择走路,孩子会走路后同样可以选择进行爬行,等于父母可以帮助宝宝调整大运动顺序,目的当然是让孩子多爬,这个过程需要父母的引导。因为现在的胖宝宝越来越多,加上后天的养育环境不够,很多宝宝会不爬直接走,妈妈也别灰心,继续加强孩子的爬行练习,一样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