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资讯 » 他可以一起学写字的图片
扩展阅读
怎样模仿他人字体更像 2024-05-18 03:07:22

他可以一起学写字的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1-08 15:00:31

Ⅰ 如何教导孩子进行写字

教小孩子写字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学校课堂中或课后的写字教学,这是结合教学识字,学会字的写法,这是学校的规范化教学行为。二是留给家庭作业的写字训练,很多家长面对这样的问题显得无力。我们在教孩子写字时,应做好以下几项。

工具/原料

  • 写字本

  • 方法/步骤

  • 1

    教小孩子写字前的准备。在写字之前,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全面了解孩子把握书写知识和其书写的状况,以便合理的教。也要了解掌握小孩子在写字前的准备工作情况。

  • 注意事项

  • 讲解需要耐心,要抓住要点,用精炼的语言把有关的知识讲解清楚,不要一味的发泄讲解,毕竟还是小孩子。

Ⅱ 如何正确帮助孩子学习写字呢

由于孩子的运动神经发育是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写字是七扭八歪的,不过不要急,写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四、一定要秀出来。要和孩子经常性一起写字之后让孩子在别的家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字体,使孩子得到赞扬和肯定,这样的展示就会使孩子更加坚定的喜欢这个爱好,并且对文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使孩子更以自己做的事情为骄傲,使孩子产生更多的练字信心和决心。

Ⅲ 我家孩子写字不是特别好看,想让他练字,有什么好方法吗

  • 孩子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握笔姿势才能够写好字,所以我们要给孩子纠正坐姿,要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姿势,这样才能够为孩子写字打下基础。

Ⅳ 安徽一7岁女孩双手同时写作业走红,这名小孩平时有刻意练习左右手吗

七岁的孩子一般都是刚上一二年级,他们刚开始学握笔、学练字,在安徽有一位七岁的小女孩,竟然可以双手同时写作业,因此而走红了网络,据她的姐姐说,平时也没有刻意练习左右手同时写字,只不过是偶然之间发现了这种情况,才会发到网络上,没想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三、对于左右手可以同时写字,这种事情大家只是持一种一笑而过的态度就好,不要刻意的去模仿。

好多网友说,如果我要是当时左右手都可以写字,就不用写作业写到半夜了,其实这只是一种笑谈吧,毕竟这种情况非常少,而且即便左右手都会,也不可能都像右手写的那么流利和好看,所以只是当做一个笑谈听听就好,不适合模仿,也不适宜推广。

大家是如何看待安徽7岁女孩可以同时用左右手写作业的事情呢?

Ⅳ 如果你爱孩子,就不要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让他学做哪几件事情

如果你爱孩子,就不要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让他学做哪几件事情?

一、学习钢琴

之前看过一个知乎问答网友们的共享,因为从小喜爱电子琴,但儿时没有能力学习培训,拥有闺女以后,就要让女儿圆了自己的心愿。孩子三岁多时就让她学习钢琴,每晚练习一到两小时,孩子五岁时,双眼有近视眼的趋向。去医院做检查大夫说:“电子琴黑白相间的钢琴键,会损伤孩子的眼睛,过长期练习钢琴,也对孩子双眼造成负担,孩子6周岁以上逐渐练习钢琴,对眼睛视力损害非常小”。因此,为了能孩子的眼睛,家长也不要让孩子太早学弹钢琴。

Ⅵ 学龄前的孩子,要怎么样学习写字

三年级再学,说一年级的孩子,手腕力度不够,不太适合学习书法。虽然有四、五岁就练习写字的孩子,但我个人从孩子的身体条件出发,还是更倾向于等他大些再学习写字。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画字,对笔画、结构完全没概念。我们不必介绍这些,也不必去纠正,只要他觉得写字十分十分有意思就行。提醒下:一定要给下这时候的“字”拍照留念,弥足珍贵。

一般来说,孩子的书写敏感期会比较早的到来,但是初期他肯定是写不好字的,因为他的手指的肌肉没有发育完全,他只是对涂涂画画有兴趣,书写敏感期出现在三岁左右。其实那时你会发现孩子们进步很大,因为读书多了,很多字都会读会认会写了。如果学龄前一点儿都不写不学,上小学一年级时家长容易焦虑,孩子学习得也慢一些,但半学期过后就好些了。

Ⅶ 学生软笔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不少学校有开设书法课程,目的就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练习书法写字。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学生毛笔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学生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学生毛笔书法作品图片5

毛笔书法临帖的四字秘诀和十大临帖技巧

在选好自己喜欢的字帖后,接下来就是照着字帖去临帖,那么,究竟如何临帖呢?怎样临帖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临帖的技巧可以帮大家树立一个正确的临帖认知以及培养良好的临帖习惯。

1、静

包括人静心静,临帖前,须端正坐姿,腰自然伸直,膝与肩同宽,身离桌一拳头,这样血脉通畅,清气上升,浊气下沉,精神饱满,神闲气定,心无杂念。这是练习书法第一要领,也许书法有健身功效也与此有关。

2、近

是指把字帖尽量放到离下笔处最近的位置,这样才能看清笔画轻重及位置,还便于临写的字与字帖对照,及时发现问题,初学者应强调形似再追求神似,不要以临得不似而强说自己是意临。

3、慢

就是临写速度要慢,这个慢是相对而言的,写得慢才能写得似,初学者应放慢速度临写,但要注意慢而不滞,等熟练之后再适当加快速度。

4、准

即笔画粗细、位置准确。这点须在前面三个条件下才能做到的,初学者须先达到形似之后逐步掌握书家书体特点,掌握规律,每个笔画的轻重长短、结构疏密的比例应与字帖一致。(建议临写的字与字帖中的字大小接近)

一、临帖是在临什么

我们入门学古人的时候,就是把古人的规矩摆在了桌面上,临帖就是学规矩,而不是别的。

在临帖中你要弄点轻重、虚实、浓淡、正欹出来,这些都是微观变化,是情绪化的东西,而宏观的东西不能没有,这是关键,否则就没有从理上去处理它,让人一看就不合规矩。因此外形的东西从理,也就是说,字的外形、结构、笔画的位置等从理,从字理,即中国汉字的字理,反映的是规则和法度;而笔则从书,反映的是趣和味。

这是两个原则。外部形态的东西是一目了然的,合不合规矩一看便知;用笔则是书法本体的东西,粗细,放收,快慢,墨的浓淡,都是书法本身要求,决定字的味道,用笔不同决定趣味不同,而字形结构是理性要求,是中国汉字的形体美要求,必须严谨,无论行书还是隶书,这是书法的基础,这是两个不同的原则,临帖就是在学习这种理法和原则。

二、目前的训练你要干什么

如何去临。无论哪种帖子,拿来后你不管如何取舍,训练时要针对你所取的东西,形成一种科学的训练模式,要有目的性,用研究分析的方法,去反复实验、继承与巩固。笔画不能单一化,简单化,不能单薄干枯,要立体圆润生动,这就要求你找出同一笔画无数种不同写法,加以对比模仿融合提炼,在对比中找出共性与个性,找出同一笔画的不同形态与表现手法。创作时把碑上的字形拿过来,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也就是用古人的字形,但不一定用他的手法,创作中手法决定风格,手法变了风格也就变了,而手法是非常多的,张迁、鲜于潢相类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而曹全又是一种,创作时把它们用于同一张作品中,那你就是大腕。训练时像这样有目的的去一个个的解决问题,那么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没人能追得上你。因此,训练就是要有思想性、要有目的性的进行取舍。

要想比别人取得更大的成绩,你必须有不同于别人的思想,在这种不同思想和理念的前提下,再选一个不同于别人的方法,确定一个科学的训练模式,然后你才会有不同于别人的结果。也就是在用脑子写字而不是用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分析自己的症结所在,头痛治头,但如果是由脚气引起的头痛,就应先把脚气治好,对症下药,比如说你们学草书的,应该先学行书,通过行书练技法,使转、提按、收放、笔画之间呼应、上下字的连带关系等等,练好之后,草书就只是个草法问题了。草书严格讲不是学来的,因为从它生成的原始状态看就是一种极度情绪化的东西,由行书提练字形、用笔和手法,是一条正路,这是个方法问题。

三、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不在于法而在于理,要过单字关,不能只抄帖。

行书的技法是上一笔管着下一笔,下一笔接着上一笔,你的写法是这个不管那个,那个不管这个。行书的上一笔是下一笔的起笔,下一笔是上一笔的收笔,行书在笔画上已经把楷书一笔一画的概念破坏了,可能是三个或五个笔画变成了一个笔画,每一个笔画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相互管着,因此,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不在于法而在于理,你写得行书理不对,法上才出了问题。

草书更是如此,比如这幅《书谱》的临作,他的临帖的思路、观察力以及把握帖的能力都很高,但不是很熟练,学草书时要注意草法,特别是一些典型符号的练习,一定要强化练习,专门练习,一个符号半个小时应能解决、吃透,能用后半生,何乐而不为,但书写时要注意变得自然而不是疆硬。

还有一个现象,临帖者往往追求数量,对一个帖,不停的重复临摹,而不去动脑筋想,形成抄帖,这样很难进步。一些夸张的用笔一定要去掉,那是他的个性所在,像这种夸张显得很空,不学。每一个字要熟练,先向象里写,再往熟练写,再背临,要学会过单字关,不能只抄帖。你现在要换一种方式,一个字写五、六遍即可,照着写两遍,一定要往像里写,然后找感觉,比如背着写,看能否记住,再进行用笔的动作训练,从速度、虚实、比例等方面提炼着去写,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去训练,把每一个字都写透它,也就是从生到熟到背到各种转换,不断提炼,最后放开去怎么写都高级。

四、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书法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字再怎么写,关键的部位要控制住,关键部位之外的夸张你不用管他,要靠中间部分来决定中国方块字,任何一个都是这样。凡是夸张的笔画都不是受控制的,不规矩的和不受限制的,古人字形的变化是哪儿来的,实际上是允许夸张的笔画夸张程度的不同引领了风格的不同,同样是在方块中,不同的碑、不同的帖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形式美感,其共性部分基本的结构是死的,而只有细微地方的变化,这是一个原则,方块内的不动,而决定字的风格的就是那些可以细微变化的地方夸张的不同,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有的字为什么老写不好,就是内在的笔画没有写好,内在的部位可以粗细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但都必须摆匀它,你可以夸大或缩小比例,但必须写匀,要求趣味和变化,必须先有这个理,掌握了这个理再去变化,比如这个“张”字,我们画一个方块,方块内的部位是核心部分,是不变的,把“弓”和“长”的某些笔画在方块内部变一下,增加些趣味,不就变成张迁或是鲜于潢了吗,如果“弓”的第二笔横画和第三笔的弯钩向左夸张一些,再把“长”的横画和捺向右夸张舒展一些,这不就成了礼器或者是曹全了吗,以此类推,其它字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临帖方法要变,观察的方法要变,思路要变,训练的模式也要变。

五、要学会意临。创作时要活学活用

写对联字写得这么大,笔画要加粗,原帖上的笔画粗细是如此,但你把字夸大了五倍、十倍,而只把笔画夸大了两倍甚至不变,这不行,搞创作要活学活用,创作时要有一些调整,比如这个“画”字,上边轻,中间加粗,然后下边要突出礼器碑的风格,这样才行。

你的临帖中缺少一个意临的过程,照着写要往像里写,背着写要往熟里写,然后再照着写时往不像里写,虽然不像但怎么看还都像,然后再怎么看还都不像,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在消化古人的时候,这种像与不像就不是一个表面的像与不像,而是一个精神和原则的像与不像。也就是说你缺乏一个环节,临帖时没去进行意临消化,当然,这个消化也有个方法,比如说这个“胶”字,临熟了之后你就去消化它,比如在虚实、浓淡、趣味上增加,你看,写完了,像么,绝对不像,不像它具体的每一个笔画,但是美感还是它,不管你如何去变,只要这里用点去处理了,都还是它。这种不像是微观的,像是宏观的。一定要弄懂原理,直接照搬古人没用,照搬古人是没脑子,你只是古人的手不行,你得是古人的脑子才行。要站在古人的基础上去把古人的原则借鉴过来,原则、方法、标准、规律、基本技法等借鉴过来以后,你自己要做一个加工厂,要思索、研究、试验,而科学的试验、合理的试验,才能是有效的试验,这样用在创作上才行。

六、不要把字工艺化、模式化,要恢复它的自然状态

古人写字不是在搞创作,传统文化是按儒家学说走的,儒家推崇礼,说话办事要有分寸,走路要有姿势,干什么都要行个礼、讲个法,那叫一种制约,封建统治就是由统治者确定的那种制约太多,而且中国书法的发展从来就没离开过统治者的意识,所以南北朝统治者多,魏碑就五花八门,皇帝推崇王羲之,1700多年来人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字好,这都是以统治者的意识为转移的,那么,它追求的美是什么美呢,不是追求怪异的美,而是端庄的、和谐的美,端庄的美就是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庄严、肃穆,和谐的美就是虚实轻重等书法的所有变化都在阴阳的学说当中,和谐来自阴阳的协调。所以,阴阳的协调是书法的味道,而端庄、严谨是正大气象,是书法核心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人搞书法不能成家,就是他们认为搞书法是自己的事,“我就这么写,只要我觉得好愿意咋写就咋写”,其实,人写字如果写到没想法了,全是古人了就高尚了,因此书法是个大文化。张迁碑的趣味是在字形上,在好玩上,在笔画位置的错落上的变化,不是笔势上的变化,而是字形结构上的变化,是比例上的破坏和笔画位置上的破坏,而不是笔势上的事,曹全是笔势上的而张迁不是。弄清这点,在写的时候就要把这种自然状态还原。

曹全碑

另外,隶书本来修饰美感就强,没有必要再去增强这种形式美感,不然就会把字工艺化、模式化。隶书的高级程度应是把形式美感弱化,而不是强化这种形式美感,要完全变成一种自然的书写状态,增加用笔在纸上的平缓,在平缓的同时增加弹性,就像音乐一样,有快慢、缓急、轻重、强弱。当今书家多是在用一种模式书写,这最麻烦,可能一时出彩,但这种出彩三年也维持不了,就是只注重形式美感,模式化了。像鲜于潢,碑阴变化变得越来越纯朴,越来越单纯,什么是朴实,就是直来直去,就是简单,简单得没想法,这种朴实咋一看没想法,而你如果去联想,想法可又就多了。因此,真正的艺术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成熟状态,成熟状态完全是理性的、规则的、法度的;另一种就是非理性的,艺术发展到没成熟,有法式但不严谨,就像小孩走路,他还走不利索,但是他走那几步特可爱。

我们现在就追求艺术的理性的、严谨的、规则的东西,他作为一种规范性,规定着本体的属性,像正大、端庄、肃穆。但艺术半生不熟的劲和不加修饰这种劲,是艺术的趣味、境界、味道。两岁的小孩做一个动作成熟吗,不成熟,他说话,主次混乱说不清楚,但你就觉得他那个动作和说得话有味道,好玩,可爱,这就是你追求的由不成熟、稚气所反映出的一种东西。我们的眼不能老盯着当代书家,而应多临帖,从碑帖中去寻找和恢复其自然状态,像高密出土的《孙仲隐碑》,虽然说规模小一些,但内容朴实以及它那可爱劲,在汉碑当中是高级的。

高密出土的《孙仲隐墓志》

清人隶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碑的刻字变成了墨迹,把刻出来的字变成写出来的字了,书写性本身就是一种还原途径,这是清人唯一的东西,再一个,像郑谷口的机灵劲、陈洪授的放浪劲、邓石如的平和劲,赵之谦的结实劲,俞曲园的温润劲等趣味性的东西都可学,但真正的法则还要学汉,字法还是得从汉碑中来,也就是最终的原则把握还是要学古。

七、碑阴与碑阳-趣味与法度的互补

汉碑分碑阳和碑阴,其背景知识对我们读帖和临帖有很大帮助,帖上的东西你要会看,碑阳是正文,是给别人看的,碑阴则是说明,古代人刻碑永远都是正面规范、严谨,而背面随意、没那么多限制,对外的碑阳是规矩的,到阴面时就不讲究。

东汉《鲜于璜碑》的碑阳

碑阳面写正文,碑阴面则是一种说明,比如谁出的钱,谁刻的字等;还一种是正文写不下就往碑阴写,像礼器碑,字太多连碑的侧面也用上了。碑阴一般都是韵文,四字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对刻工来说也是一种体例,汉印从刀法上有两种,一是严谨的,还有一种是急就的,如将军印,临时定的,必须马上凿出来,不加修饰,形成急就印。

碑阳的正文讲究,刻工刻得也讲究,到了碑阴,写得不讲究,他刻得也不讲究,写得随意刻得也随意,这种讲究与随意也反映的是一种刀法。因此,要把碑阳的东西方当成规范、法度,把碑阴的奇趣当成变化的手法,研究学习碑阳时是为了取法学成规矩,其笔法的严谨、讲究、细腻,起笔、行笔、收笔等规范度都是碑的极致,而学趣味一般学碑阴。前边法度严、趣味差,死板,后边法度差、趣味妙,两者正好互补。碑阳的规则法度虽然死板,但他也告诉你一种变化意识,这种意识虽然不如碑阴显得活泼、轻灵,却可用碑阴的起收笔的状态去改变碑阳里的那种状态,用后面意的东西去化前面法的死板。而一味的夸张,一味的加粗,其实不是变化,只是让人看到我们思路上的一种混乱和模糊。当你理解了这些,就会在临帖时学到碑阳的严谨法度,规范技法,又会学到碑阴的率性个性,艺术趣味,两者结合使作品庄重而不呆板,轻灵而不轻浮。

八、临帖上不能出问题,创作上永远都保持一种向上的状态

继承与创作,临帖就是在继承,能消化的去临,有目的、有思想的去临,临完了那就是古人的第二次创作。有点成就的那些中青年书家,为什么三年、五年就没了,他用功的时候,夹着尾巴做人,开始投稿的时候,甚至能找八百个人看,请教,好歹上了一次、两次,自己成了,再投稿时也不找人看了,然后自己的习惯手法也出来了,按自己的习惯去写,古法就少了,再写古法更少了,习惯更多了,再写古法基本上没了,全剩下自己了,然后怎么投稿也上不去了,到了明天就开始骂街了。书法界连续五年获奖的,连续五年站在创作前头的这样的人相当少,基本上是三、四年就没了,能坚持十年,创作上每次都上,这样的人极少。

二十多年以来,八十年代成名的书家留到现在创作上依然站在前列的有几个?一巴掌也不够;九十年代成名的书家留到现在的,你能数上十个算不错了,为什么?都是在临帖上出了问题。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家,先不说艺术大师,只要是在历史上能留下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从出道开始一直到死在创作上永远都是一种向上的状态;二是他所有的创作,包括个性的张扬和他自己面貌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升华,而不是破坏了传统的模式;三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有思想的,不是玩字体的,而是玩思想玩理念的。

如果要成为大师,那还是要有见地的,有身份的,在书法界、艺术界始终都是最活跃的,而且是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那就是准大师,而且从一出道开始一直到老始终处在艺术发展的风头浪尖上,他是风云人物,引领着创作一辈子,再加上社会地位,独到的理论,而且他的思想、理念永远在别人前头,像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陆严少、黄宾虹,哪个大师不是这样。因此,要用规则武装头脑,要用一种信念去科学的分析、科学的训练和总结,该取的取,该舍的舍,要有目标。别人弄过的咱会了,别人没弄过的咱永远不去想,不行;你要弄出个别人没弄过的,让他老跟着你跑才行。

九、通过学习去理解法和意的东西,从而获得一种原则

对米芾的临习,看米芾的这个“奉”字,从方向上,第一笔稍微往上去,第二笔往下来,第三笔又往上去,这三个笔画的运行正好是三个不同的方向,方向上互相交叉,这是笔的运动方向,那它是否就是单纯的往上或者是往下呢,还不完全是,往上的同时还有点往下阖和感觉,是裹着笔的,三个笔画都是如此,所以它把这三个运动方向里面又增加了内在的东西,总体往上还往下,总体往下还有点往上,每一笔都较着劲,就像我拉你过来,你不得不过来但还不想过来,绷着劲,这就是由笔画的限形产生的弹性,一种力度。

前者往哪个方向行笔反映的是方向知识,而后者“绷或拧”的裹笔反映的是内在的一种劲,什么叫作合理,一个是把笔的方向写出来了,一是把这种劲写出来了,弹力和势写出来了,也就把意写出来了,至于长短宽窄不是主要因素。因此,这是一种技法要求,而这种技法告诉你的不仅是一种运动状态,更是一种生命状态,所以,要把字写活,写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活的东西,喘气的东西。如是,只要把这种笔势写出来了,怎么写都是米芾,为什么,就是它用笔和习惯、用笔的手法、曲直的控制、还有这种笔势,整个和米是一致的;而如果换一种手法,比如这个地方是夸张的,这个地方也是裹着的,这就不是米而是颜了,即便是颜,那么它与米有没有关系?只不过颜这种裹着笔的东西多,而米裹的东西少而已。

颜的风格是圆转笔法、篆籀笔法多于米,而米的圆转少而且更加含蓄,他更多的是一种霹雳啪啦的折笔和切笔等,所以颜的字内含、圆润得多,而米则是劲捷和峭拔得多,因此,艺术的风格是靠笔法决定的,在某一方面稍微一夸张就成了颜了,把某一方面稍微一强化就成了米了,它是一种笔势的改变,我们应特别关注这个势字,就能把意表达出来,也就是把它的结构原则用上,又在你笔下得到一种强化。

我们在学习真正关注的不是技法,而是关注它的理念、理法和原则,我们临帖不是拿起笔就抄,甚至于还哼着小曲,这样你能写好吗?我们所有人写字上的差距是怎么产生的,那就是写得特别好的人他绝对是研究它的专家,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试验、归纳,再试验、再总结,是在通过字形结构,包括笔势、字势等的研究去获得一个原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帖,而不像有些人所谓的临帖只是抄了一遍内容,其它的要素与帖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现在临帖的点不对,感觉写得像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说好,写得不像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说不好,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好坏关键不在于像与不橡,而在于合不合理。

十、神采为上的关键--由动态的势去把握字的生命状态

对势的重要性,临帖不是要你临的多像,而是取其外在的态势与内在的品格,技法告诉你的不仅是运动状态,而且是一种生命状态。对于书法,明眼人特别注重势,也就是运动状态的把握,民间写字,一般都是看字形、结构,而从专业上讲,则不是关注其字形结构而主要是关注字势和笔势。

王羲之《兰亭序》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势,主要是说一种劲或架势,一定是一种运动状态,人有某种劲或架势,它反映了人的某种心态,字有某种劲或架势则反映了这个字的神采,表象反映出一种运动状态,却告诉你一个内心的东西,同时也就给某一笔画或某一个字赋予了一种品格。这也就是要把字写活,写出一种生命状态,喘着气动起来,比如米芾的这个:“胜”字,左低右高,这三个竖着的笔画,不是直上直下,不是垂直而是斜一点,总体有种上蹿的感觉,而且还带着横势,只要把这个意思写出来了,字势掌握了,运动状态掌握了,就可以放开写了,怎么写都行,只要字势出来了,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米芾。米芾就是善于营造一种险势,每一个笔画都动起来,还较着劲,特别有味道。因此要通过这种字势和笔势的关注,去把握字的运动状态和生命状态,表现出特有的神采。

十一、王羲之的贡献-给中国人用毛笔写字提供了一个审美空间

王羲之行书的临写,书写用的毛笔笔锋太长太硬,古人在明以前无长毫,经典的帖基本上都是在宋以前,宋以前第一无长锋,第二无羊毫。写王羲之,一是笔要硬,再就是写出来要温润、典雅,也就是含蓄劲。王羲之的主要贡献,是给中国人用毛笔写字提供了一个审美空间,就是注入了一种文化气息,也就是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带着一种文化理念在里面。受限制的书写,都是一种理性的书写,都是一种有思想的书写,所以,王羲之的贡献是这个而说不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兰亭序》或是其他碑帖,他不是一门技术,它是一门理论。因此,学王羲之,首先要把握他的书法特征、书法理论、书法法则,这也是所有学书法的人你都不能绕过他的原因,不管什么情况你都要从王羲之那走走,因为你不学王羲之,最终得不到字的典雅,得不到文气。

Ⅷ 白敬亭被粉丝逼迫练字,娱乐圈中有哪些写字很好看的爱豆

白敬亭被粉丝逼迫练字,娱乐圈中写字好看的爱豆还是非常多的,毕竟他们时常要参加各种活动,随时都需要签名什么的。身为一个公众人物,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他们身上,因此这就需要他们除了工作能力外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的能力。

白敬亭是一位非常有演技的实力派演员,凭借《匆匆那年》中‘乔燃’一角的精彩表现让他在演艺圈崭露头角,之后事业节节高升,参演了很多影视剧,成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让观众对他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工作状态下的白敬亭总是让人在他身上看到一种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气质,成稳淡定,即使在前辈面前也毫不怯场,反而气场全开。他对角色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剖析,跟他一起合作的演员总是很轻易的就跟着他的节奏一起进入到剧情中。

明明是表达友情的温暖场面硬生生变成了自己被催学习的名场面,只想说,不愧是你白敬亭。期待他学成之后给我们带来惊喜。

Ⅸ 写字正确的拿笔手势图片

《写字正确的拿笔手势》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ha5gWmhpQVRJWMWbotW15Q

提取码: h9i2

正确握笔姿势方法:一、右手拇指在笔杆的左侧,比食指稍靠后些,食指在前偏右,这两指紧紧夹住笔杆。中指在食指上面,用第一个关节托在笔杆,无名指和小指在中指后自然弯向掌心。 二、笔杆向右后方倾斜,紧贴在食指的第三关节与虎口之间。 三、食指与大拇指捏笔时,中间呈椭圆形。 四、手掌与手臂成一直线。 五、捏笔手指与笔尖的距离为2.33厘米~2.67厘米。 六、写字时,手的支撑占在碗豆骨上。


Ⅹ 大学生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大学生如今有很多的优秀书法作品。而硬笔书法这几年也在大学校园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欣赏下大学生硬笔书法作品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大学生硬笔书法作品欣赏,希望对你有用!

大学生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大学生硬笔书法作品图片4

硬笔书法的未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人们使用硬笔书写汉字的频率已经越来越低。在中小学,写字教学已不如从前那么受重视,许多学生的书写方法、书写习惯、书写能力比较低下,实在令人担忧。在一些企业机关,已经实行无纸化办公,许多人已经到提笔忘字的程度。可以预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普及,特别是手提电脑的进一步改进,使用硬笔书写的人将越来越少,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和制约硬笔书法的普及与提高。从汉字运用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看,“机写”逐步代替手写,与硬笔代替毛笔的情形是一样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可否认的。这是因为“机写”较硬笔书写能给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更多的方便。

硬笔作为书写工具。尽管使用范围小了,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仍然离不开。一是平时的笔记、签名离不开,二是中小学生做作业离不开。对“机写”替代“手写”的问题。许多专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一位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人士认为,用电脑打出来的字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是没有感情的,而写字是通过大脑的思考,支配手指书写出来的,是有血有肉有体温的,是充满感情的。电脑打字只能是一种技能,但是用笔书写汉字却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素养。

一位着名作家认为,毛笔、硬笔都是传递思想感情的书写工具,有其自身的美学特点,是任何新的科学的书写工具都代替不了的。中国汉字是不会消亡的,他本身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和丰富的内涵,是任何一种文字所代替不了的。硬笔书法同样是一种艺术,同样是一种美,它的用笔方法、间架结构等方面和毛笔字是一样的,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一说书法就必讲毛笔而否定硬笔是不对的。毛笔、硬笔都可以写好汉字,都可写出美来,谁也代替不了谁。中小学生从小就应该练习毛笔字、硬笔字。

一位老军人认为,中国书法以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内涵,同中国其他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国宝。他喜欢毛笔写字,也喜欢硬笔书写。战争年代,他刻过钢板,油印过小报和文件,书写过干部任命书,至今仍留有余兴和情趣,书写使他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将汉字输入电脑,是一个历史性创造和进步.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手写的功能、意义和艺术价值。

上述观点表明,“机写”是无法完全代替“手写”的,硬笔书写工具不会消亡。硬笔书法作为使用硬笔书写中国汉字的方法,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基本素质,写好了,同样是艺术,同样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朋友们,拿起笔来,抽空练上几笔,让一手美丽的硬笔字的学习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