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運動資訊 » 運動後汗水多可以按摩陰郄穴
擴展閱讀
資料庫怎樣查到人 2025-05-14 19:45:44

運動後汗水多可以按摩陰郄穴

發布時間: 2023-01-03 09:21:15

Ⅰ 日常按摩哪些部位,養生更養身

長按可以養氣血補心臟,降壓的穴位我選曲池、太沖,有時候公孫也做一下,最常做的就是足三里了,做了以後感覺舒服,對於脾胃和腰腿絕對是個保健大穴,經常按揉絕對可以卻病延年。三陰交——健脾和胃,調補肝腎,行氣活血, 疏通經絡。女人保養美容大穴。

首先推薦的是內關穴。內關穴是保護心臟的第一大穴。握拳,在手腕部,會發現兩條大筋的凹陷,內關穴就在那,左右各一個穴,用拇指一按一松進行接摩,力量不要太大,每次三或五分鍾,三陰交穴:三陰交,屬於肝經,脾經,腎經,三經交匯之處。所以在很多領域三陰交,發揮了很多作用。包括調節肝臟脾臟以及婦科男科等問題都發揮熱非常強大的作用。第一個穴位是湧泉穴,它位於腳底,可以用艾灸方法,它是腎經的經絡運行的起始穴,我們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常灸湧泉穴,可以補腎氣,預防腎虛。

Ⅱ 陰郄穴養生效果好 推薦穴位搭配按摩

我們都知道按摩穴位來促進健康,是對我們健康有幫助的,而陰郄穴就是很多人都會去按摩的,這對我們健康是非常有幫助的,可以很好的保護心臟健康,不過在按摩陰郄穴的時候也要注意,如果搭配其他穴位,可以讓陰郄穴養生效果更強,一起看看應該怎麼做。

對於陰郄穴這個穴位來說,我們如果可以堅持按摩,這樣就能夠溝通心腎,可以幫助解決心痛、驚悸、吐血等等問題,在現代醫學當中經常用在幫助治療心區痛、盜汗、子宮內膜炎以及胃出血等等病症,幫助我們很好的保護心臟健康,對於內臟都是有一定好處的。而且陰郄穴這個穴位在人的手臂掌側位置,具體在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是非常容易找到的,處於腕橫紋上0.5寸左右位置,常見的按摩手法是用自己的手指指腹來按住陰郄穴,按摩的時候要注意力度,一定要適中才行,每次按摩的時間五分鍾左右,按摩次數堅持每天兩次即可,堅持按摩陰郄穴就可以促進我們健康。

不過只按摩陰郄穴,養生的效果實際上是一般的,我們最好選擇搭配其他穴位進行按摩,這樣對我們健康會有更多的好處,首先如果有盜汗問題,可以用陰郄穴搭配大椎穴;如果有心痛問題,可以用陰郄穴搭配巨闕穴(或者內關穴)和心俞穴;如果有肺結核,可以搭配百勞穴、肺俞穴和定喘穴;如果有盜汗則需要搭配後溪穴;有心悸和神經衰弱等等病症,可以搭配心俞穴、神道;有吐血問題搭配尺澤穴和魚際穴;有陰虛盜汗則搭配後溪穴和三陰交穴,不同的搭配可以有不同的養生效果,大家需要學會才行。

上面介紹了陰郄穴的一些情況,可以發現我們通過按摩陰郄穴來促進健康,這對我們健康是非常有幫助的,可以很好的改善心臟的不適,可以幫助我們保護心臟健康,同時搭配其他穴位,可以讓陰郄穴的養生效果更強,大家不妨試試。

Ⅲ 艾灸陰郄穴:治療失眠,心悸,盜汗,止鼻血

大家好,我是九選艾的小九老師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治療心神疾病的常用穴——陰郄穴

陰郄穴歸屬於手少陰心經,是手少陰經氣血深聚的郄穴,可以養心安神,滋陰降火,治療心血虧虛,心腎不交,如心悸、心煩、盜汗等。

中醫上認為陰郄穴具有養血安神,滋陰降火的功效。

另外陰郄穴還有止鼻血的作用。

位於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 肌腱 的 橈側 緣,腕橫紋上0.5寸。

1、心悸

陰郄穴、間使、大陵、三陰交 ,可以養血寧心,治療心悸怔忡。

2、失眠

陰郄穴、足三里、三陰交、安眠、神門 ,這組穴位可以養血安神,治療失眠。

3、盜汗

陰郄穴、太溪,加刺後溪 ,可以滋陰清熱,治療盜汗。

4、肺癆

陰郄穴、百勞、肺俞、定喘 ,可以養陰潤肺,滋陰降火,治療肺癆。

5、心痛煩滿

陰郄穴、心俞、內關、中沖 ,可以清心通絡,治療心痛煩滿等。

Ⅳ 疏通經絡瘀堵的「開關」只需一招!

「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靈樞?經脈》

"

意思就是說,只要我們身體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也就不會生病。

人體主要有14條經脈組成。每條經脈上又有很多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穴位。

人體共有361個穴位和48個經外奇穴,總計409個穴位。任督二脈上的52個穴位都是單穴,其它12條正經上的穴位都是雙穴(註:艾灸時,2個穴都要施灸哦)。

在人體14條經脈上會出現很多的瘀堵點,但是主要有46個易堵塞穴位;只要我們通過簡單的按揉、敲打、刮痧、拔罐、艾灸打通這些瘀堵點,身體就會 健康 無憂!

01

肺經

孔最穴、魚際穴

孔最穴是手太陰肺經的郄穴,主治咳血和「熱病汗不出」,比如感冒後家裡沒有生薑生蔥,做不了「蔥白生薑紅糖水」,那麼按揉孔最穴,也可以起到效果;跟「孔」相關部位的問題,它也管,咽喉腫痛、鼻孔干癢、痔瘡.....

魚際穴是肺經的滎穴,主治身熱,你心裡有火,夜間咳嗽、睡不好覺,容易在半夜3-5點醒的艾友,按揉魚際穴很管用的!

如果你不想按揉穴位,那就拍打肘窩吧,「心肺邪聚肘窩」!冬天衣服厚,可以用手掌砍或者拳頭輕敲。

02

大 腸 經

合谷穴、手三里、曲池穴、手五里

大腸火重,這里會出現瘀堵,也會有牙痛(主下牙痛)、便秘、痔瘡、甚至耳鳴、還可能有皮膚過敏;因此,如果你出現了上述症狀,就可以大腸經的這一段按揉,如果有疼痛點,就要疏通它!

03

胃 經

髀關穴、梁丘穴、豐隆穴

看電視時就可以敲打髀關穴,可以起到健脾除濕強腰腿的作用。

梁丘穴是胃經的郄穴,「急病找郄穴!」如果有急性膝關節扭傷,急性因胃炎、腸炎引起的肚子痛,因急性乳腺炎引起的乳房痛,都可以敲打、艾灸梁丘穴。

「痰」多的時候,當然找豐隆穴解決。

04

脾 經

地機穴,三陰交,太白穴,公孫穴

三陰交、太白穴、公孫穴都可以健脾胃;其中三陰交是滋陰的大穴,如果你陰虛火旺,艾灸三陰交就是最佳選擇!

公孫穴是人體第一溫陽大穴,公孫穴 + 內關穴,主治胃、心、胸的問題,艾灸這2個穴位,對老年人因心陽不足引起的心率過緩、心臟供血不足效果很好。

05

心 經

神門、陰郄、通里、靈道、少海穴、極泉穴

隨著年歲增加,心臟功能減弱,或者肝火增大,腋窩就會痛,特別是愛生氣的女性,這里會有一個大包,就是我們說的副乳,因此,愛生氣的女性多敲打這里,疏肝理氣很好;腋窩也是我們說的「八虛」之一,「肝邪聚腋窩」!

因心火大,睡眠不好的艾友,少海穴處會有疼痛點,把疼痛點按揉開,睡眠就好了。

手腕部位這4個容易瘀堵的地方,平時多按揉。

06

小 腸 經

天宗穴,後溪穴,肩貞穴

這3個穴位很容易瘀堵,瘀堵後直接的反應就是肩頸痛、手臂後側痛、甚至乳腺疼痛。

天宗穴這個部位,是乳放在後背的反射區,按揉天宗穴對乳腺痛效果很好。

雙手握拳對敲後溪穴。後溪穴是肩頸腰痛的艾友的福穴,治療耳聾耳鳴也有不錯;不管任何出汗症都可以找它,艾灸「後溪穴 + 陰郄穴」對各種汗症有效。

07

膀 胱 經

八髎穴、委中穴、承山穴、昆侖穴

八髎穴瘀堵,主要有2種情況:久坐,或者寒濕順著膀胱經上行到八髎穴,寒濕在八髎穴瘀堵久了,一定會影響子宮!

「腎邪聚腘窩」!,也就是委中穴的部位,在此處刮痧、拍打好。

膀胱經的寒氣容易淤積在承山穴,小腿寒冷、有痛經的艾友,一定要多艾灸承山穴。

昆侖穴對高血壓、老花眼都有效,對老年艾友來說,比手上的養老穴還好。

身體不好的艾友,順著後背的膀胱經按揉會有很多疼痛點的!等氣溫高的時候,在膀胱經刮刮痧,然後艾灸疼痛點!

08

腎 經

大鍾穴,水泉穴,照海穴

咽喉腫痛、咳嗽的艾友,多在此處按揉、艾灸很好!大家點擊穴位名,多了解一下這3個功效強大的穴位。

前面我們說過「腎邪聚腘窩」!多拍打膝窩。

09

心 包 經

天泉穴、郄門穴

如果心臟不舒服,可以順心包經按揉,找到疼痛點,然後在這里按揉、拔罐、刮痧、艾灸都好。

「心肺邪聚肘窩」!多拍打肘窩,可以起到疏通心經、心包經、肺經的作用。

10

三 焦 經

四瀆穴、消濼穴、翳風穴、角孫穴

三焦經是身體的一個大容器,把五臟六腑都裝在裡面;也是人體的一個出氣筒,三焦經主一身之氣,百病從氣生,如果三焦經堵了,身體的各種問題就會出來;如果身體的邪氣從三焦經排走以後,身體就不會生病。

11

膽 經

肩井、環跳、風市、懸鍾、足臨泣

《黃帝內經》「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膽,具有主生發,通陰陽的特殊作用。因此保持膽經的通暢尤為重要!

我們經常說的敲膽經,就是在早上敲打大腿外側段,每次左右各10分鍾。

肩井穴是一個很容易受風寒侵襲的穴位,肩井穴瘀堵,首先會出現肩頸痛,還會影響乳房和子宮。平時多敲打按揉艾灸。

12

肝 經

陰包穴、太沖穴、期門穴

「肝邪聚腋窩」!因此要疏肝理氣多拍打腋窩,右手拍打左腋的時候,左手向後彎曲,放在後腦勺部,這樣左腋就完全暴露在外,方便拍打按摩。

容易生氣的艾友,一定在期門、陰包、太沖穴處找到疼痛點,一定要想辦法讓疼痛點消散。

晚上睡覺之前敲打大腿內側段左右各10分鍾,也是疏肝理氣的好辦法,重點敲打陰包穴。

13

任 脈

中脘穴、膻中穴

膻中穴是任脈和肺經、心經、腎經、脾經的交會穴,也是心包的募穴,全身氣會「膻中穴」,這里相當於一個城市的交通樞紐,很容易堵,下面告訴大家很好的疏通膻中穴的辦法:

雙手合十於胸前,用手掌魚際穴部位撞擊膻中穴,速度略快,這樣做強心消氣的作用非常好。

疏通中脘穴就推腹吧,早晚各一次,每次20分鍾!這里有瘀堵的艾友,推的時候,肚子會咕咕想,還會打嗝放屁!推腹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強健脾胃,疏通中焦瘀堵。

14

督 脈

長強穴、大椎穴

長強穴是一個升陽大穴,因為久坐容易瘀堵,影響陽氣生發!敲打長強穴採用側躺,略抬上面的腿,用拳頭輕輕敲打,順帶著八髎穴一起打了,有瘀堵的艾友,敲打時這里會發癢。

大椎穴容易受風寒侵襲而瘀堵,而影響心腦、肩頸問題;因此,多做保健灸,每周3次,每次20分鍾。

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一樣,瘀堵點也會有很多不同,但是最容易瘀堵的穴位就是這46個,我們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那麼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他們身上吧!

Ⅳ 不容易受汗液侵蝕的東西有哪些

(1)煤氣管漏氣時,可用濕肥皂將破裂處撳住,趁機進行修理。

(2)粉刷過牆壁的刷子,泡在肥皂水裡過夜,第二天只要用水沖一沖就干凈了。

(3)兒童誤吞了小的金屬物品或有人誤食有毒物品,在就醫之前,可先喝一些肥皂水進行急救。即將純凈的肥皂切成細片,用溫開水溶化成肥皂水。成人喝300至500毫升,兒童喝100至200毫升,這樣可將毒物嘔吐出來,或從大便中排瀉出來,減輕中毒程度。

(4)一旦被火燙傷,在傷處立刻抹些肥皂,可暫時消腫止痛。

(5)用肥皂塗在手錶金屬殼上,再用干凈布擦拭,可防止汗液侵蝕。

(6)新繩子因太硬使用不方便時,可將其浸泡在肥皂水中,5分鍾後就會變得柔軟好用。

(7)穿新鞋走遠路為防止腳打泡,可在鞋底內面擦上一些肥皂。

(8)往糊壁紙的漿糊中加一點肥皂,不但容易糊,而且日後壁紙也不會因漿糊硬化而剝落。

(9)納鞋底時,在錐子或針上擦些肥皂可省力許多,還可防止斷針、夾針。

(10)在油光紙上用毛筆寫字往往不易寫,可先用肥皂在紙上輕塗,再在塗過肥皂的地方寫就很容易了。在木箱或白布上寫毛筆字時,可往墨汁里加入少量肥皂,寫出的字跡會更清晰。

Ⅵ 穴位分享之四十八   陰郄穴

手少陰心經陰郄穴,少陰,心經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經水循地部孔隙迴流地之深部。理同陰郄名解。郄穴之意與本名解同。

功效:寧心安神、清熱止血、通經活絡。

主治:胃脘部疼痛、吐血、心痛、盜汗、失語、鼻衄。

位於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特效按摩:按摩陰郄,對骨蒸盜汗(晚上睡覺心裡煩躁,易做噩夢,一出汗就醒,醒時不出汗)有特效。

用手指指腹按壓陰郄穴位,按摩時要注意力度適中,每次按摩5分鍾,每天按摩2次。每日經常按摩陰郄穴位可以預防和治療心臟疾病、小兒抽筋等。

此穴常用來治療本經之心痛、心悸等症狀。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故常用此穴治療盜汗。

肺癆之陰虛火旺引起的盜汗、潮熱,配以神闕、膏肓療效較好。

Ⅶ 陰囊潮濕,按什麼穴位可以止汗,按什麼穴位可以好

從中醫經絡調理有兩條經絡可以對你的問題有幫助,一個就是足少陽腎經,還有一個就是足厥陰肝經。對於陰囊潮濕可以點按兩個特效穴位,一個是腎經的陰谷穴,在膝蓋窩橫紋內側凹陷處,還有一個是心經的陰郄穴。
對於舉而不堅,可以每天拍打雙腿內側,練習手撐地劈橫叉,盡量拉伸雙腿內側,激發肝經和腎經的能量,貴在堅持。

Ⅷ 郄穴的養生功效

陰郄。陰,水也。郄,空隙也。陰郄名意指心經經水由本穴迴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通里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心經體內經脈相通,經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迴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故名陰郄,具有溝通心腎之養生功效。
陰郄穴(在手腕處)
【定位】
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主治】
(1)心痛,驚悸。
(2)骨蒸盜汗,吐血,衄血。
(3)暴喑,失語。
(4)腕臂痛。
【配穴】
配心俞穴、巨闕穴治心痛。
配大椎穴、後溪穴治陰虛盜汗。
【刺灸法】直刺0.3~0.5寸。
【按摩法】每日睡前揉按陰郄穴。有助於促睡眠,愛起夜的人群按摩此穴,可有效緩解起夜、養護心腎等。

Ⅸ 動不動就出虛汗,身體無力您可能是氣虛

出汗是人體最常見的病理生理現象。正常人在天氣炎熱、情緒緊張、激烈運動、進食辛辣等情況下出汗,均屬生理之汗。

生理之汗具有調節體溫、排泄機體廢物等保護性作用。但如果安靜狀態下出汗、入睡後出汗、局部出汗、汗液顏色或氣味異常等都屬於病理之汗。下面,帶大家從中醫角度認識一下常見的病理之汗。

中醫早在《素問·宣明五氣論》中就對汗有記載,並認為異常的汗,即病理之汗是身體異常狀態的反應,是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失衡的表現。

中醫常根據出汗多少、部位、時間、顏色及氣味等特點判斷病症。《景岳全書》十問篇中說道:「一問寒熱二問汗」,可見「汗」在中醫辨病辨證中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自汗

白日汗出,動輒尤甚。《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論治》中有言:「無問昏醒,浸浸汗出者,名曰自汗。」自汗多由氣虛所致,也可因內熱熏蒸、汗液外泄或營衛不和等引起。


病理之汗的調理需要慎之又慎,臨床汗證病機較為復雜,有時並非氣虛或陰虛單一因素所致,常是虛實寒熱夾雜。因此,必須到正規中醫醫院,請醫生在辨明病機的基礎上調理,否則擅自進補或者調理會適得其反。另外,戰汗、脫汗已屬於臨床危急重症,應及時就醫,不能擅自用葯。


出汗過多可能暗示著某種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

怕熱多汗是「甲亢」的典型症狀之一,可伴有頭發乾枯、脫發、指甲變脆、消瘦等。如果經常在冬天或空調房裡大汗淋漓,需要及時檢查甲狀腺功能。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合並植物神經病變時,會出現出汗量增多的現象,主要集中在上半身(頭和背部等),可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腳顫抖的表現。

嗜絡細胞瘤

大汗淋漓是嗜絡細胞瘤的常見症狀,偶爾也會持續出汗。


自汗和盜汗常用的止汗穴和灸法: 所謂的「自汗症」,就是白天不因疲勞,或無明顯誘因而時時汗出,動輒益甚的症狀。根據「心主汗」中醫的傳統理論,我們通常艾灸陰郄穴,無論是「自汗」還是「盜汗」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