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惰性怎麼克服孩子的惰性
1、首先,從不睡懶覺開始。塞萬提斯有一句經典的話:「不要睡懶覺,不和太陽一同起身就辜負了那一天,勤敏是好運之母,反過來,懶惰就空有大志,成不了事。」《朱子治家格言》開篇就這么告訴我們:「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2、是積極自我對話,給自己設定一種目標。比方說,規律作息:「今天我值得好好休息,到點就睡覺。早起的我容光煥發,精神抖擻。」這就是自己給自己的暗示。如果你的目標是學習進步,那你覺得:「我相信我有能力學好,盡管很難,但我今天也能盡力去把它做好。」這就是自我暗示。比方說,目標是減肥成功:「我能下決心減肥,真是好佩服我自己。今天很忙,但我還是堅持運動,我真棒!」這種積極的自我對話,就會讓自己內心強大。
3、是自我關懷。自我關懷是我們對抗人生所有苦難的唯一方法。設計合理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一定要具體,梳理可能存在的誘惑,為自己提前規劃好「懶惰時間」,對自己稍微好一些。比方說,規劃留「例外」、留出「休息日」,不要對自己太刻薄。規劃定得太嚴密,對自己要求太高,也有可陸團能會自我放棄。你有照顧好自己的能力嗎,——自我關懷是我們對抗人生所有苦難的唯一方式。你還在為自己沒變成「應該成為的樣子」而沮喪嗎。——打破「別人會怎麼褲悉跡看你」的魔咒,才能活得更好。你經常覺得沮喪,情緒低迷,——沒有誰比誰更不幸,也沒有一種痛苦一文不值。請記住:悲喜總是同在。德國的克里斯汀娜·布萊勒在《自我關懷》一書胡並,讓我們知道自我關懷是愛和勇氣的源泉,是讓生命強大的唯一方式!
4、是按部就班。家長指導孩子訂計劃。計劃要簡明,什麼時間干什麼,達到什麼要求。每天的時間安排、考試復習安排和雙休日、寒暑假安排,讓自己規律地生活。關鍵是做家長的要督促孩子去嚴格執行計劃,不能訂完計劃放在一邊。計劃是可以調整的,但是不可以放棄,一旦定下來了,我們要盡量去堅持。
5、是幫助孩子克服惰性,做好時間管理。人生有很多事,我們可以按照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來進行分類,在這四個象限里為其找到定位。有一些事情既重要又緊急,就要優先認真去做,做完了,會有一種解放心靈的放鬆;有些事情緊急但不重要,就要學會拒絕、放棄,比方說湊熱鬧、干擾你的電話;有些事情重要但不緊急,既然重要,就要把它當回事,但是不緊急,就按規劃做;對於那些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就可做可不做。
6、所以,管理時間就是古人所說的「分個輕重緩急」。好多孩子覺得時間不夠,其實大多數是自己把時間浪費掉的。有些浪費的時間,是「有形殺手」,能看得到;而有些是「無形殺手」,看不到。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幫助孩子進行分析。「有形殺手」一般表現為:接聽電話、無聊簡訊、電子游戲、小視頻等;而「無形殺手」一般表現為:健康欠佳、拖延、善忘、過分專注細節、欠缺周詳計劃等。
7、設定例外規則。例外規則的存在,是為了讓習慣的培養變得更有彈性,以避免因自我厭惡的無力感而導致習慣培養失敗。不要因為其中一兩天的特殊原因沒有堅持,就認為自己失敗,並放棄自己的習慣養成計劃。
8、是循序漸進。良好的習慣既不能一朝一夕養成,也不能在短時間內一下子統統形成。我們可以形成自己的微習慣,先設定一個目標,再把目標拆解成幾階段,訂到小到不能再小為止。因為只有足夠小,才能讓大腦不會受到威脅,然後每天繼續,記錄和追蹤完成的情況,當達到一定階段時就設一種獎勵,以此來鞭策堅持行動:目標是結果,而習慣是過程。《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曾講到過自己的經歷。他最開始想按照計劃,每天做30分鍾的俯卧撐,結果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直到有一次,他想隨便做一個也好。於是,在他開始做第一個俯卧撐的時候,改變發生了。做完第一個,他就有了動力做第二個、第三個??那一段時間里,他完成自己目標的方法,就是每天只要求自己做一個。後來,他將這種方法用到閱讀和寫作上,每天只寫50個字,最終寫出了暢銷書《微習慣》。所以,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微習慣開始,選擇一個微習慣,挖掘它的內在價值,然後就把這個微習慣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同時建立一種回饋的機制,不斷記錄和追蹤完成的情況。從完成微小的任務開始,最終超額完成,會發現堅持下去後居然成了習慣。比如:每天晚上刷牙時背3個單詞。
9、是積極參與。積極參與中,從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開始,養成孩子手腳麻利、眼明手快的個人素養。另外,除了自己的事情積極參與之外,讓孩子積極參與家庭建設,比方說掃地、垃圾分類。還要積極參與班級活動,講故事、背詩、畫畫、唱歌。
10、是動筆積累。記筆記,讀報、聽課、聽講都要動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其次,養成堅持寫日記的習慣,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精心推敲、錘煉,准確地去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最後是積累,摘抄摘錄好句子、好語段、好文章、好例題等等。
11、是區別對待。人的習慣有三個方面:行為習慣、身體習慣和思維習慣。行為習慣包括閱讀、記單詞、寫日記、寫作等等,只需變動一些行為就能養成的簡單習慣,難度等級較低,通常1個月左右就能養成。身體習慣包括早睡早起、健身、跑步,需要牽動整個身體的力量的習慣,難度等級一般,差不多要3個月才能養成。思維習慣包括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能力、邏輯能力的養成,難度最高,這需要大量的時間,通常是以年為單位。例如,一個球加一個球拍要11塊錢,球拍比球貴10塊錢,請問球是多少錢呢。你是不是第一反應覺得球拍是10塊,球是1塊錢?只要稍加思考,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答案明顯是錯的,球拍就比球貴9塊錢,完全不符合題目的要求。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思維習慣,這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變的,所以要讓孩子腦子不偷懶,就需要不斷地刺激它,多思考。
12、是認真書寫。書寫的好與壞直接影響了人們對書寫者的學習態度、學習質量甚至個人素質的評價。一個能夠認真對待書寫的孩子,往往也能認真對待學習及其他許多事情;相反,一個連字都不願好好寫的孩子,很難做好別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建立各科的作業規范,每個學科都有書寫格式規范,孩子要按照規范來做,比方寫加號、減號,尺子不離手,這是一種態度、一個過程。卷面就是學生呈現在老師面前的一個面孔,老師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根據卷面來打「印象分」。所以,告訴孩子認真書寫不吃虧。
13、是利用手機里打卡小程序輔助自我的習慣養成,或者加入相同習慣養成的小組社群,大家一起結伴進行,相互監督、幫助、提醒,從而達到小積累、大目標的目的。比方說,早起的打卡小程序、背單詞的打卡、親子閱讀打卡,通過大家相互監督的方式,把人的惰性給克服掉。
14、是及時獎賞。比如印章獎勵、口頭獎勵、表情獎勵、動作獎勵、活動獎勵、消費性獎勵。
15、是厭惡療法。做一個小丑娃放在寫字台上,每當發覺自己有懶惰的心理或行為時,就在小丑娃的臉上畫一筆或塗些顏料,久而久之,看到小丑娃醜陋的樣子,就會提醒自己改掉懶惰的習慣。
16、是通過懲戒。有些孩子上課會開小差、東張西望,作為老師可以皺眉譴責,但是有些孩子仍然不理會,此時老師就可以進行瞪眼譴責了,如果仍然無效,那麼老師就只能進行言辭譴責了,言辭譴責分兩種,一種是循循善誘、和風細雨式的,還有一種是劈頭蓋臉、暴風驟雨式的。懲戒還可以剝奪心愛的玩具、食品、活動,還可以置之不理,進行牆角隔離、桌子隔離以及禁閉隔離,只要偷懶,就有懲戒。還有可能通過取消特權的方式來進行。
17、是清潔衛生。從要求每一個孩子做好個人衛生開始,到在班集體里保持自己座位的整潔,做力所能及的公共衛生打掃。但是要特別提醒,不能以打掃衛生作為懲戒的方式,勞動不能成為懲戒。在上述基礎之上,克服惰性還可以出門運動,機械長期閑置便容易生銹損壞,人生也是如此,荒廢久了,人也就廢了,閑著閑著,人就容易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憊懶成性,失去了動力,容易滋生惡習、懶惰成性,足以毀掉一個正常的人。美國著名人際關系學大師卡耐基說:「要保持忙碌,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葯。」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忙起來,讓他認識到懶惰及其危害。讓每一個孩子把自己的生活都看作是責任、使命、創造。經常讓孩子分析,自己今天或最近有哪些惰性的表現以及原因。同時,也要讓孩子科學合理地制定計劃,今日事今日畢,不拖到明天,拖延就是一種懶惰的表現。還可以告訴孩子,要跟勤勞的人在一塊。要虛心地接受他人的監督,讓別人提醒自己,幫助自己克服懶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Ⅱ 體育運動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性格
哈爾濱體育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陳德明表示,運動,可以培養孩子性格。
足球、籃球、排球、接力跑——改變孤僻習性。游泳、溜冰、滑雪、登山——克服害羞、膽小等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
乒乓球、羽毛球、網球、跳遠、跳高、擊劍——使孩子不再優柔寡斷,果斷處理事情。
太極拳、慢騎自行車、射擊——改善性情急躁,提高控制力。
檯球、射箭、射擊——克服遇事緊張的弱點。
馬拉松、跳水、體操——避免孩子好逞強、愛自負等不良心理的產生。
對於孩子們來說,休閑時間除了游戲、玩耍以外,還有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運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運動其實是一種最好的休閑,也是一種最積極的休閑。體育運動的好處很多,但它對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克服性格中的弱點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可能您還不甚了解。
運動對於少年兒童的身體影響是多方面的,大家比較熟知的是運動能增強體質、促進生長,預防疾病、增進健康。但它的好處還遠不止這些。運動還能健腦益智、提高智商——體育運動能促進孩子神經系統的發育,使神經細胞網路更密集,大腦運轉更快、更有效,同時促進興奮與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層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准確性,使思維嫌謹滾更加靈活、協調。運動還可以調節情緒、增進快樂——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孩子,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內啡肽」的物質,也芹余就是被科學家稱做「快樂素」的物質,它能使人愉悅,所以說體育運動不僅是強身之育,也是強心之育。運動還可以鍛煉孩子的社會生活能力——通過集體性的體育活動,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與同伴合作去完成共同的任務,這些對於孩子日後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
運動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心理。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所克服的種種困難,有利於孩子勇敢、拼搏精神和堅強毅志的培養;而遵守競賽規則,可以幫助孩子制約和調控自己某些不利的個性品質,這些都是孩子成長必需的品質。既然如此,那麼運動能影響孩子的性格也就不難理解了。您可以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和孩子的個性心理特點,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體育運動項目。
具體而言,足球、籃球、排球以及接力跑等集體項目可以幫助孩子逐步改變孤僻的習性。游泳、溜冰、滑雪、登山等具挑戰性的項目,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害羞、膽小等心理障礙,戰勝困難並使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增強。乒乓球、羽毛球、網球、跳遠、跳高、擊劍等項目可以使孩子不再優柔寡斷,提高孩子們果斷處理事情的能力。太極拳、慢騎自行車、射擊等體育項目可以改善孩子性情急躁,愛沖動的弱點,提高孩子們的控制力。檯球、射箭、射擊等運動項目能幫助孩子克服容易緊張的弱點。而馬拉松、跳水、體操等難度較大,動作較復雜的運動項目,更容易讓孩子懂得「天外有天」的道理,避免孩子好晌手逞強、愛自負等不良心理的產生。
研究顯示,對於人的頭腦發展來說,主動和自發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在孩子所掌握的知識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通過休閑中的游戲獲得的。孩子也只有在游戲中,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積極主動精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Ⅲ 怎樣改變孩子懶惰
方法如下:
1、給孩子設定個學習目標。其實給孩子設定個學習目標是最簡單改善孩子學習懶惰的方法,因為當孩子忙碌起來的時候,他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的充實,而且也會讓孩子感覺到快樂。
2、賦予孩知老或子責任。治療學習懶散,積極而有效的方法是賦含灶予責任。
3、激發孩子的興趣。其實很多孩子之所以變得學習懶惰,是因為他們在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自然也就沒有做事的動力,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通常都會全神貫注的投入其中。
4、發揮家教的正面效應。一般來說家庭教育對於學習懶惰行為的改正搭伍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要主動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轉變一些家長的思想。
Ⅳ 孩子特別懶,惰性是不是一種心理疾病應該怎樣緩解
家庭教育中,孩子是家庭的首位,全家人的寵愛,造成孩子特別懶的並不是少數。這種現象比較普遍,我覺得要從幾個方面去考慮:
想要孩子改掉懶惰的毛病,需要家長的長久支持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