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打擊人得哪個穴位會使人麻痹或暈眩,具體是哪個部位,人體器官
去網路查 有的
太陽穴
。
少林36致命大穴並不僅僅指的是經絡腧穴當中的穴位,而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下邊我僅對頭頸部致命部位用現代醫學眼光進行闡述:
1、腦枕部是指後腦枕骨粗隆上下這一部位。腦枕部與後顱窩相對應,向下與頸部沒有明顯的界限。暴力打擊腦枕部,常常造成致命的後果。很早以前,腦後正中的枕骨穴就已被列為「致命穴」。
腦枕部遭打擊極易形成腦震盪: 腦組織受著顱骨的直接保護。顱骨下面,三層腦被膜之間和腦室中的腦脊核對腦組織也起著保護作用。當頭部遭暴力打擊時,被打擊部位的腦脊液立即向其它部位分流,以此來緩沖外力對腦的震盪。但頭的各部位對外界暴力的緩沖又是不均衡的。人的前額可以承受較強的外力,對外力震盪具有很好的緩沖性。與前額部相比,腦枕部是對外力沖擊承受力最差的一個部位。比如少林僧人練習頭頂開磚、開鋼板等,自然的使用前額,而沒有使用腦枕部的,因為各腦室在顱腔內的解剖位置大多比較靠前,腦脊液在後腦的緩沖餘地較小,分流效果較差有一定關系。因此,以暴力打擊腦枕部,極易形成腦震盪甚至造成更嚴重的腦損傷。
打擊腦枕部易引起顱內對沖傷:較強的暴力打擊在腦枕部,顱內損傷並不一定都在著力點的下方,而常常是在著力點對側前額部的腦膜上。這類顱內損傷我們稱之為對沖傷。顱內的對沖傷主要是由強烈的震盪引起的。以較強的暴力或富有彈性的鈍器打擊腦後枕骨,會使頭部產生強烈的震盪,並使腦實質在顱腔內發生急劇的移位,反沖在對側的顱骨內板上,引起硬膜下出血,形成血腫。顱內對沖傷並不是打擊頭部的任何部位都能隨機地發生。絕大多數顱內對沖傷都是發生在腦枕部著力的情況下,打擊頭部的其它部位則極少發生。這與顱腔內面的結構特點有密切關系。在顱腔內面,顱骨骨板絕大部份都比較平滑,只有額前部高低不平,骨嵴邊緣稜角鎖利,甚至有骨棘突起。當腦枕部遭到暴力打擊時,可致使腦實質在顱腔內急劇向前移位,腦額葉和顳葉前部反沖於前側的顱骨內板,脆弱的腦皮質和腦血管與堅硬的骨棘和銳利的骨邊緣相碰撞,顱內損傷則很難避免。因而,打擊腦枕部極易引起額部的顱內對沖傷。
2、頸後枕下三角區是指頸後發際以上,枕骨粗隆以下,顱、頸交界的部位。在這一部位上,頭、頸之間形成了一個明顯的斜坡,深層為顱底的枕骨斜坡。枕骨斜坡上的肌肉在皮下圍成了一個三角,因此,這一部位被稱為枕下三角區。經絡之上的「風府穴」、「天柱穴」和「藏血穴」都在這一區域內。這些穴位早在古代就被視為要害穴位。
頸後有深淺兩層肌肉及項韌帶的保護,一般的鈍性暴力不易傷害到骨質。然而以手掌外側和拳外側猛力砍切頸後顱、頸交界處,卻可以直接傷害到腦干,引起致命的後果。由於頭顱本身的重量和頸椎有較大的靈活性,打擊顱頸交界部位,會使頭部產生劇烈的鞭打擺動動作,並閑此使大腦受到強烈的震盪。這種劇烈的鞭打動作造成的頭部震盪,可使腦實質在顱腔內發生移位,並使系於腦中軸上的腦干受到牽拉、扭轉或撞擊於顱底枕骨斜坡,引起嚴重的腦震盪或腦干損傷。打擊後使人立即昏迷或因腦干、延髓功能損害,至呼吸、心跳驟停而立即死亡。
打擊頸後忱下三角區或以兩手抓住敵方頭部猛力向兩側扳擰,很容易造成頸椎骨折、脫位,壓迫脊髓神經引起四肢麻痹、高位截癱。由於頸椎椎體在脊柱中相對較小,椎管也相對窄小,頸段脊髓又最為膨大,因而頸椎椎管與頸段脊髓對比顯得不夠寬大。頸椎損傷時,頸段脊髓損傷也因此而容易發生。第五頸椎以上脊髓損傷時,還會引起膈肌癱瘓。膈肌癱瘓後,傷員的自主呼吸不能維持會很快因窒息而死亡。由於目前脊脊髓損傷尚不能達到使功能恢復的程度,因此,凡打擊頸後引起第五頸椎以上脊髓損傷大都不能存活。 頸後的枕下三角區內有兩條重要的動脈血管——椎動脈和枕動脈。其中椎動脈是人體向顱內供血的兩條動脈之一(另一條是頸內動脈)。椎動脈沿頸椎上行,呈弓形行走於枕下三角區內,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向顱內供血。頸後枕下三角區遭銳器砍切時,可以切斷椎動脈,引起嚴重的大出血。椎動脈損傷會使腦失去一條重要的供血渠道,迅速陷人缺氧狀態,最終會因大量失血而死亡。
3、頸側頸動脈三角
頸動脈三角位於胸鎖乳突肌前線的頸內側三角中。頸動脈陷於頸動脈三角處接近皮下,頸總動脈在此分支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因此,在頸側的頸動脈三角處,能用手觸摸到頸動脈的搏動。人們通常都會認為,銳器切頸是頸部危害最大的損傷。但實際上打擊或壓迫頸動脈三角,遠比切頸造成的危害更大。暴力打擊或壓迫頸動脈三角,常常立即導致昏厥或死亡。其致昏、致死的速度非常快,常常使人感到意外和突然。致昏、致死的原因是壓迫刺激了迷走神經和頸動脈竇的結果。
頸動脈三角內有一個特殊的壓力感受裝置——頸動脈竇。頸動脈竇位於頸部兩側,距喉結左右5——6厘米,頸總動脈向上分支的部位。頸動脈竇是頸動脈分支處的膨大部分,稱為「壓力感受器」,是頸動脈上的一個重要神經感受裝置。在頸動脈竇的血管壁上,有大量密集的壓力感受神經末梢。這些神經未梢,可以敏感地感受到動脈血壓的變化,以及來自外界的其它壓力變化
在正常情況下,頸動脈竇不斷地感受血液的壓力變化,傳遞神經沖動進入延髓,刺激迷走神經中樞,使心跳活動不致於過強,動脈血壓不致於過低或過高。當血壓突然升高時,頸動脈竇要承受較大的壓力,於是它就會頻頻地發放神經沖動,傳至延髓的心血管中樞,使心跳減慢、血壓下降,以保持心率、血壓的相對穩定。相反,在血壓突然下降的情況下,頸動脈竇承受的壓力也隨之減弱。此時,它又可以通過減壓反射來調節動脈血壓,以保持血壓的相對穩定。
由於頸動脈竇的存在,使頸動脈三角對一切外界壓力顯得十分敏感。當頸動脈三角遭到直接打擊或壓迫時,頸動脈竇所承受的壓力要遠遠超過循環血壓。這種強大的壓力刺激會通過延髓的心血管中樞反射性地引起心臟功能抑制或心臟功能衰竭,使心率驟減、心力衰弱、血壓迅速下降,並因腦供血、供氧不足而很快導致昏厥或死亡。如果同時壓迫兩側的頸動脈竇,幾秒鍾內便可以使人昏迷。
打擊或壓迫頸動脈三角,會刺激頸部的迷走神經,對心跳和呼吸產生雙重的抑製作用。迷走神經受到刺激以後,會將興奮傳入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反射性地引起心率減慢、心力減弱,血壓大幅度下降,同時還會引起長時間的反射性閉氣使吸氣突然終止。甚至會引起心力衰竭和呼吸驟停而導致死亡。
4、喉部的要害主要為咽喉和喉結。
在頸部前面,兩鎖骨內側、胸骨柄上緣有一個凹陷,凹陷內有下行的無名靜脈、氣管、食管以及膈神經和迷走神經分支。氣管位於皮下最表層。這一凹陷部位通常被俗稱為咽喉,在中醫經絡學上,又被稱為「天突穴」。自古被視為要害部位,少林拳法中還傳有「二捅天突穴,鎖喉致昏啞」的技擊歌訣。
以手指用力直戳天突穴,可以猛烈地壓迫氣管,刺激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引起反射性的呼吸困難和劇烈咳嗽,甚至引起窒息。肺部的迷走神經直接分布於氣管及肺內的支氣管樹,支配著肺臟的呼吸,而膈神經則直接分布於人體最主要的呼吸肌——膈肌的中央,支配著膈肌的運動。膈神經遭強烈刺激必然造成膈肌痙攣,引起劇烈咳嗽和呼吸困難,迷走神經遇強烈刺檄則會通過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使肺的呼吸功能受到反射性的抑制,其結果,很容易導致窒息。
以手指持續用力掐拿天突穴,可以使氣管、無名靜脈、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同時受到壓迫,並可因呼吸受阻、靜脈迴流受阻、腦缺氧和神經反射作用,引起窒息或昏迷。
打擊或掐拿天突穴,一般不會造成致命的後果,但如果咽喉被刺破,則會造成嚴重的血胸和縱膈氣腫,使大量血液流入胸腔,並使縱膈和頸部皮下發生氣腫。血胸和縱膈氣腫會壓迫肺臟和心臟,都可以在短時間使人死亡。
喉結在頸部正中,突出於皮下,成年男子尤為顯著。喉結上通咽和口、鼻腔,下連氣管,是肺臟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氣要道。喉由軟骨構成支架,其中甲狀軟骨為最大的一塊,甲狀軟骨在頸的突出的部份即為喉結。
喉結通常被人們視為要害部位。打擊喉結、扼喉、勒頸、以及銳器切頸常常被當作致命的殺傷手段。據法醫臨案統計,很多自殺或殺人者都習慣於在喉結上下切頸。無論自殺或他殺,切頸者多誤認為切斷氣管或喉管便可以輕易致死。但事實上,切斷氣管僅僅縮短了呼吸道,並不能構成真正的死因。而徒手以拳、掌打擊喉結或勒頸、扼喉、壓迫喉結,卻都能致人於死地。
鎖喉、扼喉、勒頸、以掌指持續地壓迫喉結一般並不能使人立即致死,多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死亡速度比較緩慢。壓迫喉結致死,主要是由於阻斷了呼吸和阻斷了腦循環血流引起的。
以掌指壓迫喉結,一般都不能使呼吸道完全阻塞。呼吸道完全被阻塞的可能性極小,只有以較細的繩索勒壓在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時才會發生。由於扼喉時呼吸受阻是不完全的,因而造成的窒息也是不完全的。在這種情況下致死過程就需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以掌指壓迫喉結時,一般也不能完全阻斷頭、頸部的循環血流。向頭部供血的頸動脈因為有胸鎖乳突肌的覆蓋,不易被完全阻斷,深層的椎動脈受頸椎的保護,根本壓迫不到,仍能保持暢通。所以,頸部受壓時動脈供血受阻也是不完全的。只有頸靜脈迴流受阻通常比較嚴重。然而頸靜脈迴流受阻也不能在喉結受壓後立即形成。因此,由動脈供血不足,靜脈迴流受阻引起的頭部淤血、顱內壓升高和腦缺氧也需要持續一定的時間才能真正形成。
無論壓迫了呼吸道使肺通氣受阻,還是壓迫了動、靜脈血管使腦循環血流受阻,都會由於腦血流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氧分壓逐漸下降,引起大腦缺氧而導致死亡。在腦缺氧形成以後,腦組織仍有一定的耐受時間,一般腦缺氧1—3分鍾可使人陷入昏迷,5—6分鍾才能使人完全死亡。腦缺氧形成以後,還會刺激頸動脈中的「化學感受裝置」,使人產生強烈的深呼吸慾望,繼而會產生窒息的恐懼心理和垂死的反抗和掙扎。在抵抗力量較大的情況下,死亡速度通常比較緩慢,一般都需要幾分鍾時間。
以拳、掌打擊喉結可以立即致人於死地。這主要是由於喉結上的喉上神經和食管上的迷走神經叢受到強力刺激,致使心跳、呼吸產生反射性抑制的結果。
喉上神經是迷走神經的一個分支,也是頸部皮下一個重要的感覺神經末稍。食管迷走神經叢在緊靠氣管後壁的食管上,由左右迷走神經相互交錯而成。迷走神經聯系著延髓迷走神經中樞,對心跳、呼吸有強烈的抑製作用。強力打擊喉結,會刺激喉上神經和食管迷走神經叢產生強烈興奮,傳入延髓,引起反射性閉氣、突然窒息、心率銳減、血壓下降,甚至引起呼吸、心跳驟停而立即導致昏迷或死亡。
5、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顴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顱骨為一層堅硬的骨板,對腦起著保護作用。顱骨骨板各處薄厚不一,平均厚度為5毫米,最厚處為1厘米。而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2毫米,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擊或擠壓,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後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
在顱內的這一部位,血管分布相當豐富,因此構成了眾多的顱內出血來源。起於頜內動脈的腦膜中動脈,在硬腦膜外沿顳骨鱗部向上行走,並在太陽穴處的顳骨鱗部分支為腦膜中動脈前、後兩支。同時,腦膜中靜脈也與腦膜中動脈相伴行。在顱內更深一層的硬腦膜下,還分布有大腦顳葉的皮質動、靜脈。
太陽穴遭暴力打擊,不僅可以因顱骨部骨折損傷腦膜中動脈,而且常常可以在顱骨完整的情況下損傷腦膜中動、靜脈,在中顱窩基底部形成硬膜外血腫。腦膜中動脈破裂形成血腫,不僅十分迅速,而且後果極為嚴重。腦膜中動脈破裂,可使人立即陷入昏迷,昏迷後的間歇清醒期極短,多則不足1小時,少則只有10分鍾,常常在損傷兩小時後完全昏迷。如果傷後6小時仍不能有效地制止出血,即可以致命。腦膜中動脈的兩個前後分支損傷以及大腦顳葉皮質溝內的動脈損傷,會在腦膜的更深一層形成以顳區為中心的巨大顱內血腫。由於出血部位較深,因此,具有更大的危險性。
由於腦膜中動脈緊貼顱骨下行走,因此在顳骨鱗部形成了非常特殊的解剖特點。太陽穴深層組織中的腦膜中動脈,在顳骨鱗部內面的骨板上形成了一條較深的骨溝——顳骨動脈溝。這條骨溝在本身就很薄的骨板上,構成了一條明顯的薄弱帶。打擊太陽穴,往往首先容易在這條骨溝上造成骨折,而顳骨動脈溝處的骨折,又多容易累及骨溝內的腦膜中動脈損傷,引起顱內血腫。
腦膜中動脈前支則完全穿過骨板,在顳骨內面形成了一條長2厘米左右的骨管。由於骨管的存在,使腦膜中動脈前支的一段被完全固定。當太陽穴遭外力打擊時,腦膜中動脈前支極易在骨管處撕裂。同時,顳骨骨折也很容易在骨管處形成.當骨折線橫跨骨管時,對血管造成的損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顱內血腫,往往更為嚴重。
因此,在頭部兩側的太陽穴,實際上構成了一個致命的危險區,即以顱骨顳鱗部為中心的顱骨骨折多發區和以大腦顳葉為中心的顱內血腫多發區。
太陽穴深層腦組織是大腦顳葉。顳葉是大腦皮層的位聽中樞。位聽中樞支配著人的位聽神經,可以通過中耳感受聽覺、感受外界音響的變化。同時,還可以通過內耳「前庭裝置」感受體位在空間的變化,並由此來調節全身肌肉的緊張度,維持身體平衡。因此,大腦皮層的這一區域除感受聽覺,還控制著人的平衡感覺。
此外,太陽穴皮下又是「三叉神經」和「睫狀神經節」的匯集之處。三叉神經傳導頭面部感覺,是對痛覺最為敏感的腦神經。睫狀神經節是調節視力活動的重要神經節。
太陽穴一旦受到暴力打擊,首先會震動大腦顳葉的位聽中樞,使位聽神經受到強烈刺激.造成暫時性的平衡感覺喪失,全身肌緊張調節紊亂。同時,也會刺激太陽穴皮下的神經,使人頭暈、目眩、兩服發黑,平衡不能維持。因而,以一般暴力打擊太陽穴雖不至於造成顱腦損傷,但很容易將人擊倒。我國民間武術中過去就有「一法打太陽,拳中倒地下」的記載。
6、耳是聽覺器官,同時又是位覺器官。除了感受聽覺,它還有感受人體空間體位變化,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耳根部即耳垂後根部,在耳垂後,下頜角以上,顳骨乳突以下的凹陷處。民間又稱之為「撅陰穴」或「耳後穴」
耳分為內耳、中耳和外耳。外耳包托耳廓、外耳道、鼓膜三個部分。聲波傳入耳道,首先要經過耳膜。中耳位於內、外耳之間,起著傳導聲波的作用。內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構成,分為感受聽覺的部分和感受空間體位變化的部分。其感受空間體位變化的部分又稱為「內耳前庭分析器」,包括一個橢圓囊、一個球囊和三個不同方位的膜性半規管。在橢圓囊和球囊的囊壁和三個半規管的壺腹嵴上,生有大量纖毛細胞,其毛束插入一種叫作「耳石」的固體顆粒。在正常情況下,耳石給纖毛細腦一種均勻的壓力,使人有一種習慣的平衡感。此外,在三個半規管內充滿淋巴液。當人正常體位改變時,半規管中的淋巴液必然流動,從而引起耳石傾斜,纖毛彎曲,對周圍的末梢神經產生一種新異刺激。末梢神經接受刺激後,將興奮傳至大腦位覺中樞,使人由此感受到空間體位的變化,同時,又會使全身肌肉緊張度發生重新調節,以適應身體姿勢的變化,維持身體平衡。前庭器官「過敏」的人,在較大的體位改變時,會引起過強的反應,出現頭暈、惡心、甚至嘔吐、虛汗等症狀,稱為「暈動症」。
打擊耳部輕則可以擊穿耳膜、損害平衡機能,重則使人昏迷或造成腦脊液耳漏,使人斃命。以拳面或手掌擊打耳部,可以因外力震盪和氣浪的沖擊造成中耳鼓膜破裂,引起耳內出血、疼痛、耳鳴和聽力喪失。有時還會伴有頭暈、惡心、休克等症狀。
打擊嚴重時,空氣在狹小的耳道中形成強大的壓力,可以造成內耳迷路震盪,致使內耳迷路出血,出現暈眩、惡心或短暫的昏迷,並使前庭器官的平衡機能遭到破壞,出現感覺偏差、站立不穩、無故摔倒。內耳迷路震盪所造成的昏迷,不同於腦震盪。不僅意識容易恢復,而且前庭器官的機能也易於得到代償。因此,內耳迷路震盪後的昏迷只是暫時的、一過性的。重力打擊外耳部,不僅可以損壞耳膜、造成內耳迷路震盪,而且常常造成腦脊液外漏,腦脊技外漏是顳骨骨折的直接後果。顳骨骨折後,外漏的腦脊液就會自骨折裂縫進人耳道,從耳道內流出。顳骨骨折同時又是顱腦外傷的一部分,因此,出現腦脊液外漏時,還常常會出現昏迷、面癱等腦震盪和腦損傷的症狀,嚴重時還可以使人斃命。在耳根部皮下,有耳大神經、枕小神經等多條神經分支重疊分布。因此,耳根是一個極為敏感的部位,掐拿耳根部會產生劇烈的酸疼感,用力掐拿可以使人暈厥。
耳根在顳骨乳突下靠近顱腔底部及顱底與脊柱的連接部位。在耳根深層的顱腔內,是腦干與脊髓的連接部位。稱為延髓。耳根部皮下缺少皮下組織,肌內、皮膚極薄。耳根恰恰是從頭側面的薄弱部位上接近顱底和延髓。因此,民間傳統點穴理論中有「耳筋通達於腦府,而相距又極近」的描述。
延髓是人的生命中樞,延髓的機能活動控制著人的心跳、血壓、呼吸等所有基本的生命活動。 打擊耳根部,很容易使顱底受到震盪。顱底震盪必然會波及延髓,使腦干受到展盪、牽拉或發生側向移位,引起心跳突然減弱、減慢、血壓下降、呼吸短促、困難,造成生命垂危。甚至可以出現嚴重的昏迷或心跳、呼吸驟停使人立即斃命。嚴重的顱底震盪有時會造成顱底骨折,顱底骨折一般都出現昏迷並有腦脊液自耳道中漏出。
頦部又稱為頜下三角區。頦部是下頜底部的下頜骨下緣與下頜支前緣及上部頸根之間圍成的一個三角區。頦部向下與頸部相聯,向上通過下頜頭與顱腔底部相連。下鄂兩側的下頜頭與顱底部的顳骨下頜窩共同組成下頜關節。由於下頜關節的存在使得頜下角與顱腔底部在骨結構上形成了緊密的聯系。
在頜下三角區正中,有一個重要的經絡穴位,即任脈的廉泉穴。自古民間就將其視為要害穴位,有「擊打廉泉穴,氣絕一命休」的描繪。由於打擊廉泉穴常常因為頭部的擺動和震盪使人跌倒,因此民間又有人將它給俗稱為「跌倒穴」。
打擊頦部可直接形成顱底部損傷。整個頦部處於下頜底部,通常只能以拳或掌根由下向上打擊才能傷及。單純的頦部損傷並不十分重要,真正能夠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的,是由打擊頦部引起的顱底損傷。
當頦部遭拳、掌打擊時,暴力可以經過受力面,沿下頜骨向上傳導至顱底,使下頜關節頭猛烈地撞擊顱中窩,造成顱底骨折。
打擊頦部造成的顱底骨折比起其它原因引起的顱底骨折都更為嚴重。因為顱腔底部構造特殊,骨面有較多的骨粗隆和骨嵴,各處的抵抗力強弱不一,所以,打擊頦部使顱中窩受到撞擊後,常常可以在顱底形成很長的骨折線。其骨折線繞過堅硬的骨粗隆和骨嵴,由顱中窩延伸至顱底的薄弱區。
打擊頦部,引起顱底骨折,往往會發生沒有直接損傷的口、鼻出血,並有腦脊液耳漏或腦液鼻漏。腦脊液外漏多與血液混合在一起,所以耳、鼻中異物一般呈乳黃或粉紅色。嚴重的顱底骨折常常合並較重的腦挫傷,因此會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程度不同的昏迷。由於顱底骨折很難探查,所以,凡嚴重的顱底骨折大多迅速死亡。
Ⅱ 用銀針刺哪個穴位可以讓身體感覺敏感等提升
足三里穴位,又是保健要穴
Ⅲ 詳解手太陰肺經十一穴功能與主治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中醫說百病始於氣,人體的氣若出了毛病,會引發各種疾病。而人體的各種氣,皆由肺臟調控。因此,肺經的功效何其巨大。人體的各種疾病,都可以針灸按摩肺經的穴位來治療,它上可以疏解肝經失調引起的氣血郁結,中可運化胃腸的濁氣,下可補腎中的虧虛。所以學習中醫經絡保健,先從肺經的穴位開始。肺經的穴位都能治療與肺相關的疾病,肺開竅於鼻,所以鼻子的毛病與肺經有關;還有,肺經與喉嚨有關,所以嗓子的問題能從肺經上得到解決;另外,肺經與感冒有關、與皮膚有關……肺經主全身之氣,治療全身之病
肺經有11個穴位,而且都在胳膊和手上,與下半身的脾經是一條經。
1、生悶氣揉雲門穴
其實,打通經絡,其中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排除濁氣。雲門穴是肺經的第二個穴位。為什麼先講雲門穴呢?因為它是一個很好的標志,找到這人上標志,其他穴位就好找了。
找雲門穴方法,就是只穿背心,兩手叉腰,對著鏡子,就能看見肩膀的鎖骨旁邊有個窩,窩的中心點就是雲門穴。
「雲」是流動的氣體,「雲門」的意思就是這里是一個氣體宣發的地方。很多人愛生氣,氣完就憋在那裡了,宣發不出去,於是循著肺經走到四肢,就會造成四肢煩熱、特別燥、心裡堵悶、掌心熱等症狀。這時,使勁點揉雲門穴,一般就會打嗝,郁氣怒氣就發出去了。
2、咳嗽氣喘揉中府穴
中府穴是肺經的一個募穴,也是脾肺兩經交會的一個穴,這個穴調氣最好。如果人體的氣亂了,就愛咳嗽、哮喘、堵悶,會經常覺得上氣不接下氣,這時一定要多揉中府穴。中府穴在雲門穴下邊1寸處。「中」指中氣,就是脾肺之氣,脾和肺合起來的氣叫中氣。如果經常覺得氣不夠使,喘不上氣來;或是大便時無力;或是吃一點東西肚子就脹,這都是中氣不足的表現。而中府穴就是專門調治中氣不足的,如果身體的氣亂了,愛咳嗽、哮喘、堵悶,經常覺得上氣不接下氣,一定要多揉中府穴。
中府穴還可以防治心絞痛,經常有心絞痛的人,按中府這個地方肯定很敏感,因為這塊有瘀阻,所以經常要通通中府穴。調治中氣不足、預防心絞痛、治療咳喘:揉中府穴,中府穴還是治療咳喘的要穴。
另外,有心血管方面疾病的人,有個非常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調理,就是同時推雲門穴和中府穴。那些長期愛咳嗽(很有力量的那種咳嗽)的人,覺得堵悶後馬上要咳出來的這種實咳實喘,平常更要多推中府穴和雲門穴。
推的時候,大拇指按著中府穴,然後向上推雲門穴,一般這里會很痛。把痛的地方給推開,濁氣就會散掉,您就會覺得胸裡面非常舒服。
3、天府穴治鼻子疾患
中醫講鼻竅通於天,天府穴暗含著這個意思,就是能治鼻子的各種疾患。像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經常流鼻血等鼻子的疾病,揉天府穴效果非常好。天府穴還有消炎抗過敏的功能,比如皮膚經常容易過敏,也可以揉天府穴。
天府穴在中醫講鼻竅通於天,像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經常性鼻出血,揉天府穴就能防治。天府穴還有消炎抗過敏的功能,所以像皮膚容易過敏的,也可以揉這個穴。
4、氣力不足揉俠白穴
天府穴往下一大拇指寬度的地方就是俠白穴。「俠」是俠客,「白」是白色。肺屬金,金在五行的顏色為白,因此,這里「白」代表肺的意思。而「俠白」就是有個俠客在保護肺,給我們補足肺氣,讓我們無所畏懼。所以它可以治療肺氣不足造成的經常恐懼、心跳過速。
俠白穴能治療由於肺氣不足造成的經常性恐懼、心跳過速。人為什麼會恐懼呢?就是因為先有氣虛,氣不虛就不恐懼了。而且一憂慮就會氣郁,常常氣串兩肋,所以按揉俠白穴還可以治療肋間神經痛,即兩肋痛。
5、補腎揉尺澤穴
胳膊肘處有個窩,就是尺澤穴。尺澤穴在肘橫紋處,是補腎的要穴。尺澤為什麼能補腎?這跟五行有很大關系。中醫講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肺氣足了就可以補腎。所以揉尺澤穴,就是把肺經多餘的能量補到腎經里去。有的人頭重腳輕,有高血壓,還有哮喘,這是上實下虛之證,需要揉尺澤穴來轉化。
中醫號脈時,三個手指分別摸在腕關節寸、關、尺的位置。尺的位置是在號什麼呢?是在號腎功能。所以,「尺」代表腎。「尺澤」是給腎以恩澤,給腎以澆灌,尺澤穴就是補腎的要穴。
尺澤穴能補腎,這跟五行有很大關系。在中醫里,肺屬金,腎屬水,而金能生水,就是肺氣足了就可以補腎。所以,揉尺澤穴就能把肺經多餘的能量補到腎經上去。尺澤穴又是合穴,屬水,所以這種補腎方法叫做瀉肺補腎法。其實,瀉只是能量的一種轉化,是把肺經多餘的能量轉換到腎經上去了,因為上焦的能量過多、淤積住了,反而讓人覺得不舒服,老有火氣,老想吃點兒涼的或者祛火的東西,而同時卻兩腳冰涼。這是火氣都用到上邊去了,沒有留些到下面來,形成了上實下虛之症。
此時,不能盲目地瀉火。而去醫院,一般會讓您吃點兒苦寒的葯祛火,往往用通便的方法。可一吃祛火的葯,一通便,上邊的火沒祛,下邊卻更虛了。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把這種能量轉化,不要白白地浪費掉。要知道,即使是「火」,也是人體里的一種能量,也是靠氣血製造出來的,所以不要把它瀉掉,瀉掉就等於是把剛生出來的氣血又給浪費了。我們要把它轉化,而揉尺澤穴就是很好的方法。
有的人頭重腳輕,有高血壓,還有哮喘,也是上實下虛之症,這也需要揉尺澤穴來轉化。
6、痔瘡多揉孔最穴
孔最穴在肘橫紋尺澤穴下五寸(四個手橫指是三寸,兩寸大概是兩個半手指)的地方。上至鼻竅、下至肛門,都跟孔最穴有關,孔最穴治療感冒所引起的嗓子痛最有效,發熱了不出汗,趕緊揉孔最穴可以幫助發汗。孔最穴還是治療痔瘡的要穴,所以平常有痔瘡的人要多揉揉孔最穴。
孔最穴在肘橫紋的尺澤穴下5寸處。「孔」是毛孔,「最」是最大。孔最穴的意思就是身體里所有跟孔有關的問題都歸它來管理。上至鼻竅,下至肛門,都跟孔有關,所以孔最穴管的地方特別多,因而不好把握。什麼都管好像什麼都不管?所以,我們需要具體落實它到底管什麼。
小楊過去感冒的時候老有一個症狀――嗓子痛,必須得吃幾天消炎葯才會好,但自從知道孔最穴是管嗓子痛以後,每次犯病就揉孔最穴,只需要兩三分鍾,嗓子就不痛了。
孔最穴治療感冒引起的嗓子痛最有效,但話說多後引起的嗓子痛它不管。有的人發燒不出汗,趕緊揉孔最穴可以幫助發汗。
孔最穴還是歷代醫家治療痔瘡的要穴,有痔瘡的人此處痛感明顯。平常可以多揉揉孔最穴。另外,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洗一洗,也是預防痔瘡的好方法。
7、前列腺病揉列缺穴
列缺穴是手腕橈骨上方,其內一個凹陷就是列缺穴,或兩虎口交叉,食指所點的一個窩的位置就叫列卻。列缺穴歷來都是治療偏頭痛的,落枕、感冒引起頭痛,就要多揉列缺穴。治偏頭痛、落枕、小兒尿床、成人前列腺疾病:按揉列缺穴。列缺穴還有補腎的作用,可以治療前列腺疾病。
在我們手腕上拇指這側的掌跟下有個高的骨頭叫橈骨,用大拇指一按有個凹陷(或者將兩手虎口交叉,食指所點的窩),這就是列缺。列缺還是一個交會穴,它跟腎經交會,所以還有補腎的作用。還可以治療遺尿,每天堅持揉就會改善。揉列缺穴還可以通利小便,治療成人前列腺疾病。
8、經渠穴
經渠穴是一個調氣的要穴。平常可以經常揉一揉它,覺得氣有點兒不太順或者氣接不上來都可以揉,而且無論是熱性、寒性咳嗽都可以揉,它是一劑保人生平安的葯。
「經」是經絡,「渠」是水渠。「經渠」的意思是經絡到此就水到渠成了。在腕橫紋上一寸,橈動脈外側處,按這個穴位不要按到骨頭上,而要按到骨頭內側緣。經渠穴是治療氣不順的,許多疾病就是因為氣的運行紊亂而造成的,而按摩此穴,可使肺氣逐漸增強。經渠是一個調氣的要穴,氣不順或接不上氣都可以揉,而且不管熱性、寒性咳嗽都可以治療。
每天都能補充一點精力:按揉經渠穴
經渠穴是治療氣不順的。好多虛弱體質的人就是因為氣亂了,而這個穴是一個慢慢調養的穴,它可以使肺氣逐漸增強,最後達到一個水到渠成的目的。也就是說,每天都能給您補充一點點精力,而且對實證、虛證都管用。
實證就是嗆咳,有肺熱的那種咳嗽;而遇點兒風寒、喉嚨一癢就咳嗽的屬於虛證。經渠穴對這兩種症狀都管。
大家只要記住經渠穴是一個調氣的要穴就夠了。平常可以經常揉一揉它,覺得氣有點兒不太順或者氣接不上來都可以揉,而且無論是熱性、寒性咳嗽都可以揉,它是一劑保人生平安的葯。按這個穴位的時候不要按到骨頭上,而要按到骨頭內側緣。不要往下按,要往外按,搓著按就能找到這個穴位了。
9、補氣要揉太淵穴
太淵穴在腕橫紋上,補氣效果極佳, 如果氣不足、氣虛,揉太淵就能補氣。中醫講太淵是脈之會,就是身體里所有的脈管都歸它來控制。如心臟跳動異常、早搏、房顫,只要跟心血管有關系的,太淵都能夠調控。還有靜脈曲張、脈管炎這些跟血有關系的病,都可以按揉太淵穴。
10、魚際穴
大拇指下有一塊像魚肚的地方,魚際穴就在這里最敏感的那一點。
魚際穴是一個善於退熱的要穴。當您心裡有火、夜間愛咳嗽、比較煩熱、睡不著覺時,按揉魚際穴特別管用。
說到此,好多朋友可能會擔心:夜裡咳嗽會不會有什麼大病?是不是肺有什麼問題?其實您不用擔心。夜裡咳嗽,尤其是兩三點鍾咳嗽、睡不著覺,這種現象非常普遍,通常就是肝火引起的。這時候按摩魚際穴就會緩解。
治心裡有火、夜間愛咳嗽、比較煩熱、睡不著覺、小兒腸胃不好:揉魚際穴
按摩魚際穴還可以調節小孩的腸胃功能。在中醫院小兒科,魚際穴又叫板門穴。「板門」就是木板的房門,此穴是專門調理小孩不愛吃東西、腸胃功能不好的,一揉「板門」,胃口的門就打開了。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包括一些專業人士,他們認為經絡、穴位必須得強刺激才會有效。實際上不是這樣。因為,即使不刺激經絡、穴位,但如果所血很充足,經絡、穴位都會處於一種活躍的狀態。不是刺激完以後它們才起效,而是它們隨時隨刻都在起效。如果要刺激它才起效,那就完了,那我們天天都得扎針灸去,要不然就百病叢生了。
有的人按摩某個穴位不敏感。那麼,就不要去按摩。您就找這條經上最敏感的那個穴,把它由疼痛按摩到不痛,症狀就減輕了,就這么簡單。
11、少商穴
1)治急性咽喉腫痛:用三棱針點刺少商穴
少商穴在指甲旁邊。「商」是五音之一,屬金,這里指肺。少商穴治嗓子痛效果最佳,尤其是對急性咽喉腫痛有特效。但是這個穴位必須得強刺激才行,過去這些井穴(末梢的穴都叫井穴)通常都需要用三棱針來點刺,放一滴血,當時就會見效,但好多人就怕放血,這時不妨用指甲使勁掐一掐。
2)心臟跳動異常、早搏、房顫、靜脈曲張、脈管炎等血管疾病:按揉太淵穴,太淵穴正好在腕橫紋上,很深。在揉它的時候,一定要把指甲剪平,也可以用大拇指內側硌它。
太淵穴補氣效果極佳,如果您總是覺得氣不足、氣虛,揉太淵穴就能給您補氣。
什麼人需要補氣呢?喘氣費勁(吸入氧氣不夠)、爬一會兒山甚至動一動就一頭汗或者氣不足、大便時老覺得沒勁或使不上勁,這樣的人就要補氣。
太淵穴是脈之會,就是體內所胡脈都歸它控制。心臟跳動異常、早搏、房顫,只要跟心血管有關系的,都是太淵穴的適應范圍。靜脈曲張、脈管炎這些跟血管、脈絡有關系的病症,按揉太淵穴都有效果。
對於太淵穴只要記住兩點就行:第一它總管人體各種血管脈絡,第二它是一個補氣的要穴。
Ⅳ 女人哪些穴位最敏感
耳朵: 原本就是女性的重要性感帶之一,多半採取舔和輕咬兩種方法。無論是磨蹭耳朵的內側用手指插入耳道,效果都相當好。 乳根:乳房邊緣部位 愛撫女性乳房時,要從下往上方推壓,無論是用揉的,或是由下往上推撫,效果都很好。同時搭配觸摸乳頭的話,就可以達到前戲的目的。 中府:中府這個穴道位於肩部 一般來說都是用舌頭來對這里進行愛撫,指壓時的感覺要像做馬殺雞一樣。自頸部根處延伸到鎖骨的聯機上,用大拇指緩慢地揉搓。可以用舌頭不時輕輕地舔著,或者是用牙齒輕咬也成。 居謬:位於肚臍與胯骨之間,比恥丘的位置還要再下面一點 沿著胯骨和恥丘兩部位所連成的線施以指壓。不過指壓的方式不是用力往下壓,而是用手指輕輕地搓揉,如此效果才會好。 大巨:位於肚臍的兩側 按摩的時候,要根據女性的表情隨時調節力道強弱。這么做主要是為了要促進女性肉體的血液循環,讓她的身體逐漸燃起興奮的慾火。 天柱:在頸部後方有名為天柱的穴道 在使用拇指按摩此處的同時,輕輕地碰觸、磨蹭也能充分達到前戲的效果。當然,不用手而用舌頭舔也可以。這個穴道對於整天坐辦公桌的女性最有效。 膻中:位在兩個乳房中間(乳溝),心窩之上 用拇指按壓膻中穴時,按到女方眉頭稍微皺起即可。有豐乳的功用。 膈俞:位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間,呈左右對稱之勢 可以用指壓的方式促使血液流通之外,也可以用指甲表面輕撫此穴,對那些三圍不甚理想的女人最有效。 了解這些讓女人更容易興奮的穴位,對男人在性生活方面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幫助,同時也增添了性生活新的體驗,讓性生活更加美滿和諧。
Ⅳ 寶寶手部敏感如何按摩
小兒推拿除了運用十四經穴和經外奇穴外,本身還有100多個特定穴位,這些特定穴位大多集中分布於手臂部(佔全身穴位的50%以上),特別是雙手,所以說「小兒百脈匯於兩掌」。 孩子臟腑功能尚未健全,且肌膚嬌嫩,手部豐富的神經末梢特別敏感,所以推拿手臂部特定穴位可以刺激神經末梢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來調節內臟...的功能,預防和治療小兒疾病。 如果父母經常搓搓孩子的手,無異於為孩子做了手部的撫觸按摩,可觸及並刺激到手部的腎經穴、脾經穴、板門穴、小天心穴、八卦穴等,這些穴位均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而且還可以促進親子情感交流,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獲得心理健康。 小天心穴可安神小天心穴是所有經絡出入的總大門,位於手掌根部的中心,大小魚際中間。這個穴位主要用於神經系統的調節,中醫認為該穴具有暢通經絡、通竅散結、安神鎮驚、清熱利尿明目等作用。可以用來治療感冒發熱、煩躁不安、驚風、抽搐、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等。 腎經穴增智力補腎經穴(在小指掌面,自指尖推至指根)具有補腎益腦等作用,可用於促進大腦智力發育和保健。臨床我們的體會是,該穴多用於治療神經、內分泌系統及泌尿系統的疾病,例如治療五更瀉、遺尿、尿頻、腎虛咳喘、驚風、牙痛、骨軟無力、先天不足等。 脾經穴促消化推補脾經穴(在大拇指的外側邊緣,自指尖推向指間關節)對胃蠕動有促進作用;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亦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所以,推補脾經穴具有良好的促進消化系統功能的作用。 其它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但是家長們很難掌握,不如在平時多搓搓孩子的手,也能起到一定保健作用。但是如果孩子已經患病了,還是要請專業小兒推拿醫師進行指導操作。 推薦幾個簡單的手掌小體操 搓手: 雙手對掌,五指相對,一前一後像洗手一樣搓手。(重點刺激五經穴和板門穴) 拍手: 雙手左右相對,垂直拍擊,做類似歡迎動作。(同上,亦可重點叩擊掌根部,刺激小天心穴) 摩手: 雙手對掌,像畫圓圈一樣旋轉摩擦。(重點刺激內八卦穴和內勞宮穴) 叉手: 雙手拇、食指張開,對叉虎口;或雙手十指張開,互相交叉於指縫間。(重點刺激合谷穴和八邪穴)
Ⅵ 人體那個穴位最敏感
敏感?
你說的是指最容易見效的穴位
還是最受刺激的?
風池,曲池,合谷,太陽,湧泉,腎俞,還有就是脖子後面的一些
這些都是很敏感的
Ⅶ 按摩刺激湧泉穴有什麼好處有什麼依據呢
人體的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穴位,每一個穴位都有著不同的作用,現在很多人越來越注重養生,通過按摩穴位也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養生方式,每天堅持按摩穴位,也是一個健康的好習慣的形成,讓你的身體越來越健康。湧泉穴是位於人體足底部的一個穴位,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湧泉穴是人體中長壽穴之一,那麼,按摩刺激湧泉穴有什麼好處呢?
總而言之,按摩湧泉穴對人體的健康有很大的益處,經常按摩湧泉穴能夠促進身體健康,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大家在按摩湧泉穴時,一定要弄清湧泉穴的位置,正確的按摩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每天堅持按摩湧泉穴,不一樣的身體越來越健康。
Ⅷ 什麼是中天穴
中天穴,又名休眠穴,位於陰蒂上方2cm左右,鏈接中樞神經末梢,直通大腦,按摩此穴位,可以快速激發全身血液循環,使人快速進入休眠狀態。是女性緩解失眠的一種途徑。
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1個穴位名稱。其中第161個穴位就是中天穴。有人說《皇帝內經》一共只記載了160個穴位,怎麼又多了一個呢?大家都知道《皇帝內徑》起源於軒轅黃帝,代代口耳相傳,後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於春秋戰國時期集結成書。代代口耳相傳難免有遺漏,這就是很好的解釋。
中天穴,又名休眠穴,其主要功能就是能使人5-15分鍾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我們知道中樞神經系統是有腦和脊髓組成,是人體神經系統的最主體,接受全身各處的傳入信息,快速傳輸,就像高速公路。中天穴有鏈接神經末梢,神經末梢為神經纖維的末端部分,分布在各種器官和組織內。按其功能不同,分為感覺神經末梢和運動神經末梢。 感覺神經末梢又稱傳入神經末梢,接受外界和體內的刺激。所以當我們按摩中天穴是,它能迅速收集運動信號後,迅速傳送到大腦,神經末梢又有運動神經,把神經沖動傳布到肌肉和腺體組織上,從而加速血液循環。使人體產生疲勞感,能快速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對失眠有一定化解作用。
眾所周知,失眠是一種病態,失眠的危害是顯而易見 的,從短期效應來看,睡眠不足直接影響的是第二天的工作與學習,精神萎靡,疲憊無力,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危害更是巨大和深遠的:大多數患者長期失眠,越想睡越睡不著,越急越睡不下,易引發焦慮症;同時失眠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誘發某種潛在疾病的可能,如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易患神經功能亢進等,出現手腳心多汗,心悸,心跳快,呼吸急阻,肌肉收縮,顫抖,尿急尿頻,胸部有壓迫感,腹脹而瀉,咽部阻礙感,多汗、四肢沒力麻木等症狀;失眠對人的社會性也會造成極大的危害,由於長期陷入對於睡眠的擔心與恐慌中,人會變得多疑、敏感、易怒,以及相當的缺乏自信,這些勢必影響其在家庭和工作中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從而產生孤獨感、挫敗感。
按摩中天穴的方法,平躺以舒服為佳,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沿順時針方向旋轉輕輕按摩,溫柔力度要小,一個過程約是九九八十下,或時間5-15分鍾就會進入深度睡眠狀態。睡醒後不覺得疲倦乏力,趕緊渾身輕松,心情倍佳
Ⅸ 女人最敏感的穴位是哪裡
通常女性的肝經容易情緒的影響而受堵,所以,太沖穴是女人敏感穴位之一。
另外,女性的生理問題較多,所以調節女性問題的三陰交穴,也成為很敏感的穴位。
以上也只能代表絕大多數的女性,並不表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