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照片 » 虹膜考勤用照片可以嗎
擴展閱讀
簡訊視頻可以代發嗎 2025-07-16 15:39:13

虹膜考勤用照片可以嗎

發布時間: 2022-03-15 12:56:14

A. 虹膜考勤機的光線對我們的眼睛是否有影響

沒影響的,武漢虹識技術的虹膜考勤一體機是紅外輔助照明,對眼睛無影響

B. 用照片可以人臉識別嗎

人臉識別用於手機解鎖的時候一般都是依賴前置攝像頭進行掃描識別。如果您使用的手機前置鏡頭支持支付級別的人臉識別,這種人臉識別的精度較高,照片是無法解鎖手機的。但如果您的手機前置鏡頭僅支持平面識別,那麼在特定情況下是可以通過照片實現解鎖的,這一點需要注意。所以在開啟人臉識別解鎖之前最好先確認自己的手機是否可以用照片騙過人臉識別,以免出現安全隱患。

C. 虹膜考勤

現在還用考勤機,太OUT了!大家都用手機考勤,趕快搜下叮咚簽到吧,免費哦!

D. 可否使用高清虹膜照片進行虹膜識別

不可以,虹膜識別採用的是虹膜的活體檢測,如果用照片的話,是不能識別的,所以可以放心的使用虹膜識別。

E. 虹膜識別可以用照片替代嗎

不可以。中科虹霸虹膜識別採用的是虹膜活體檢測,如果用照片的話,是不能識別的。

F. 虹膜考勤機

我是專門做這個的,目前沒辦法,除非眼睛動手術,會改變虹膜位置分布。

G. 用照片可以人臉識別嗎

人臉識別不可以用照片。因為是3D人臉識別解鎖,人臉識別前會進行活體檢測,比如需要眨眼,照片對於活體檢測必然是通不過的,所以照片解鎖會失敗。

其實傳統的人臉識別技術主要是基於可見光圖像的人臉識別,但這種方式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陷,尤其在環境光照發生變化時,識別效果會急劇下降,無法滿足實際系統的需要。

其解決方案是基於主動近紅外圖像的多光源人臉識別技術,它可以克服光線變化的影響,已經取得了卓越的識別性能,在精度、穩定性和速度方面的整體系統性能超過三維圖像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的優勢:

人臉識別技術在應用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

使用方便,用戶接受度高人臉識別技術使用通用的攝像機作為識別信息獲取裝置,以非接觸的方式在識別對象未察覺的情況下完成識別過程。

直觀性突出人臉識別技術所使用的依據是人的面部圖像,而人臉無疑是肉眼能夠判別的最直觀的信息源,方便人工確認、審計,「以貌取人」符合人的認知規律。識別精確度高,速度快與其它生物識別技術相比,人臉識別技術的識別精度處於較高的水平,誤識率、拒認率較低。

H. 虹膜識別和虹膜考勤是什麼這東西可靠嗎

非常可靠!
虹膜/視網膜就是人眼瞳孔和眼白之間的環狀組織,是人眼的可視部分。是最可靠的人體生物終身身份標識。

虹膜識別/視網膜識別是與眼睛有關的生物識別中對人產生較少干擾的技術。它使用相當普通的照相機元件,而且不需要用戶與機器發生接觸。另外,它有能力實現更高的模板匹配性能。因此,它吸引了各種人的注意。在所有生物識別的技術中,虹膜/視網膜識別是當前應用最為方便和精確的一種。21世紀是信息技術、網路技術的世紀,也是人類擺脫傳統的技術束縛,越來越自由的世紀。在這個以信息、自由為特點的世紀里,生物認證技術,作為20世紀末期才開始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必將在社會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虹膜/視網膜、指紋、dna這些人體本身的特點,將逐步取代現有的密碼、鑰匙、成為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同時,最大限度的保證個人資料的安全,最大限度的防止各種類型的刑事、經濟犯罪活動。

虹膜識別/視網膜識別的技術,由於其在採集、精確度等方面獨特的優勢,必然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生物認證技術。未來的安全控制、海關進出口檢驗、電子商務等多種領域的應用,也必然的會以虹膜/視網膜識別的技術為重點。這種趨勢,現在已經在全球各地的各種應用中逐漸開始顯現出來。

虹膜的特點生物活性:虹膜/視網膜是人眼的可見部分,處在鞏膜的保護下,具有極強的生物活性。例如,瞳孔的大小隨光線強弱變化;視物時有不自覺的調節過程;有每秒可達十餘次的無意識瞳孔縮放;在人體腦死亡、處於深度昏迷狀態或眼球組織脫離人體時,虹膜/視網膜組織即完全收縮,出現散瞳現象。這些生物活性與人體生命現象同時存在,共生共息,所以想用照片、錄像、屍體的虹膜/視網膜代替活體的虹膜/視網膜圖像都是不可能的,從而保證了生理組織的真實性。

非接觸性:從一定距離即可獲得虹膜/視網膜數字圖像,無需用戶接觸設備,對人身沒有侵犯,因而容易被公眾接受

唯一性:唯一性是指每個虹膜/視網膜所包含的信息都不相同,出現形態完全相同的虹膜/視網膜組織的可能性遠遠低於其他組織。虹膜/視網膜的纖維組織細節復雜而豐富,並且它的形成與胚胎發生階段該組織局部的物理化學條件有關,具有極大的隨機性,即便使用克隆技術也無法復制某個虹膜/視網膜。同卵雙胞胎的虹膜/視網膜紋理信息不同,同一個人左右眼的虹膜/視網膜紋理都不會相互認同。

穩定性:虹膜/視網膜在人的一生中都極其穩定,出生前(胎兒7個月時)已經形成,出生6—18個月後定型,此後終身不變.一般性疾病不會對虹膜/視網膜組織造成損傷,不會因職業等因素造成磨損。

防偽性:不可能在對視覺無嚴重影響的情況下用外科手術改變虹膜/視網膜特徵,更不可能將一個人的虹膜/視網膜組織特徵改變得與某個特定對象的特徵相同,用照片、錄像、屍體的虹膜/視網膜代替活體的虹膜/視網膜圖像都可被被檢驗出來。

idc(國際數據集團)的統計表明:到2003年底為止,全球虹膜/視網膜識別的技術以及相關產品的市場容量將達到20億美元的水平。中國生物認證中心的保守調查預測:在未來的5年中,僅在中國,虹膜/視網膜識別的市場就高達40億人民幣。隨著虹膜/視網膜識別的技術應用面的擴大,以及在電子商務領域中的應用,這個數字將擴大到以千億計。

虹膜/視網膜識別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至19世紀80年代。1885年,alphonsebertillon將利用生物特徵識別個體的思路應用在巴黎的刑事監獄中,當時所用的生物特徵包括:耳朵的大小、腳的長度、虹膜/視網膜等。

1987年,眼科專家aransafir和leonardflom首次提出利用虹膜/視網膜圖像進行自動虹膜/視網膜識別的概念,到1991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johnson實現了一個自動虹膜/視網膜識別系統。

1993年,johndaugman實現了一個高性能的自動虹膜/視網膜識別原型系統。

1997年,中國第一個虹膜/視網膜識別專利得到批准,申請人,王介生。

2005年,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因為在「虹膜/視網膜圖像獲取以及識別的技術」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代表國內虹膜/視網膜識別的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