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荔枝的年代和來歷
荔枝的年代和來歷
荔枝的年代和來歷。荔枝是一種熱帶水果,荔枝果肉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荔枝是很多人喜愛吃的一種水果,它的來歷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起來看看荔枝的年代和來歷及相關內容。
荔枝的年代和來歷1
荔枝的年代:荔枝在中國的栽培和使用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
荔枝的來歷:最早關於荔枝的文獻是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文中寫作「離支」,大約東漢開始,「離支」寫成「荔枝」。
中國荔枝主要分布在北緯18-29度。廣東的耕地最多,其次是福建和廣西。四川、雲南、貴州和台灣也有少量種植。東南亞也有栽培,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有引種記錄。荔枝樹喜歡高溫、潮濕和陽光。
它的`遺傳要求花芽分化過程中的溫度相對較低,但最低溫度在零下2至零下4攝氏度時會遭受霜凍傷害。在開花期,晴朗溫暖的天氣沒有乾熱最為有利,濕度太低,陰雨連綿,乾熱天氣或北風強烈都不利於授粉。花果期的災害性天氣會導致花果的倒下,甚至造成歉收。
荔枝主要種植在丘陵和坡地。這些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土層淺,保水保肥能力差。如果不重視土壤管理,荔枝的生長發育將受到嚴重影響。
荔枝菌根通氣有利於根系生長發育。年幼的果園通常每年5-6次鬆土除草。夏秋季氣溫高濕,雜草生長快,鬆土除草次數要多,春季地溫低,冬季地表乾燥,降雨量少,雜草生長慢,栽培次數少。
荔枝的年代和來歷2
荔枝基本介紹
荔枝屬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常綠喬木,高通常不超過10米,有時可達15米或更高,樹皮灰黑色;小枝圓柱狀,褐紅色,密生白色皮孔。葉連柄長10-25厘米或過之;小葉2或3對,較少4對,薄革質或革質,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有時長橢圓狀披針形,長6-15厘米,寬2-4厘米,頂端驟尖或尾狀短漸尖,全緣,腹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麵粉綠色,兩面無毛;側脈常纖細,在腹面不很明顯,在背面明顯或稍凸起;小葉柄長7-8毫米,那麼一起來看下荔枝的功效與作用。
荔枝的經濟價值
木材堅實,深紅褐色,紋理雅緻、耐腐,歷來為上等名材。廣東將野生或半野生(均種子繁殖)的荔枝木材列為特級材,栽培荔枝木材列為一級材,主要作造船、梁、柱、上等傢具用。
荔枝葯用價值
《本草綱目》載:荔枝有補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腫痛、鎮咳養心等功效。但李時珍說:「荔枝氣味純陽,其性微熱。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也。」
根部:微苦、澀,溫。消腫止痛。用於胃脘脹痛。
果肉:假種皮,甘、酸,溫。益氣補血。用於病後體弱,脾虛久瀉,血崩。
果核:甘、微苦、澀,溫。理氣,散結,止痛。用於疝氣痛,鞘膜積液,睾丸腫痛,胃痛,痛經。
功能主治荔枝味甘、酸、性溫,入心、脾、肝經;果肉有補脾益肝、理氣補血、溫中止痛、補心安神的功效;核具有理氣、散結、止痛的功效;可止呃逆,止腹瀉,是頑固性呃逆及五更瀉者的食療佳品,同時有補腦健身,開胃益脾,有促進食慾之功效。《生草葯性備要》:浸水數日,貼爛腳。《泉州本草》:治耳後潰瘍,曬干,燒存性,研末調茶油,抹患處。 附方治虛喘:荔枝樹皮100克,水煎代茶飲。
荔枝食用價值
荔枝所含豐富的糖份具有補充能量,神疲等症狀;荔枝肉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蛋白質;荔枝擁有豐富的維生素,可促進微細血管的血液循環,防止雀斑的發生,令皮膚更加光滑。
荔枝的食用禁忌
1、荔枝-黃瓜、南瓜、胡蘿卜、動物肝臟
黃瓜、南瓜、胡蘿卜中所含的維生素C分解酶,會破壞荔枝中的維生素C,動物肝臟中的銅、鐵離子也能破壞荔枝中的維生素C。荔枝與這些食物同食,會使原有的營養價值降低,所以不宜同食。
2、荔枝-李子
二者均性溫,多食容易上火,同食,更易上火。
注意事項在吃荔枝前後適當喝點鹽水、涼茶或綠豆湯,或者把新鮮荔枝去皮浸入淡鹽水中,放入冰櫃里冰後食用。這樣不僅可以防止虛火,還具有醒脾消滯的功效。
另外,用荔枝殼煎水喝,能解荔枝熱。成年人每天吃荔枝一般不要超過300克,兒童一次不要超過5枚。
宜食人群
荔枝適宜體質虛弱、病後津液不足、貧血者食用;適宜脾虛腹瀉或老年人五更瀉、胃寒疼痛者食用;也適宜口臭者食用。
忌食人群
荔枝性熱,出血病患者、婦女妊娠以及小兒均應忌食。凡屬陰虛火旺體質者忌食;糖尿病患者忌食。荔枝不可多食,多食發熱;老年人多食荔枝可加重便秘。長青春痘、生瘡、傷風感冒或有急性炎症時,也不適宜吃荔枝,否則會加重病症。
荔枝的年代和來歷3
荔枝的由來故事
我國荔枝主要產於廣東、福建、廣西等省,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荔枝的種類很多,廣東荔枝竟達120多種。有關荔枝的由來,還流傳著一個民間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天夜晚,突然狂風四起,一位仙姑從天而降。她到各名城遊玩以後,來到廣東增城縣西園,看這里山清水秀,就在一棵樹上坐了下來,並在樹上睡了一會。
東方發白了,她又返回天宮。因為她走時慌慌忙忙,竟把身上的一縷綠色絲掛在樹上忘了帶走。第二年,這棵樹上竟然長出了肉厚汁多、清甜可口的佳果。因為這佳果是仙姑「離枝」而去結下的,人們就給它取名叫「荔枝」。
過去,荔枝被視為一種貢品。據說天寶年間每年要為唐朝楊貴妃、玄宗皇帝選擇佳品飛馬傳送。荔枝不僅可以吃,還可做葯,其果肉含有豐富的蔗糖、葡萄糖、蛋白、脂肪、維生素C、檸檬酸和磷、鐵等。為老幼補品。
荔枝的功效和作用
荔枝味甘、酸,性溫。具有補脾益肝、健腦益智、生滓止嘔之功效。在我國,荔枝一直作為一種健腦益智的重要滋補果品而在民間廣泛食用。古人對它很是推崇,有「人間仙果料」、「佛果」之美稱。分析表明,荔枝含有豐富的葡萄糖,一般含量多達60%。此外,還含有果糖、蔗糖、蛋白質。蛋白質中含有多量的精氨酸和色氨酸,尤其是色氨酸是神經介質5一羥色胺的基質,可直接影響大腦功能。
荔枝健腦,食用新鮮品和食用干品其療效基本相同。鮮荔枝可直接剝皮食用,而干品一般多與山葯、蓮子、大棗、粳米一起煲粥食用。荔枝還可配上雞鴨、飛禽、蔬菜烹炒成各式美味荔枝菜,如香荔滑雞珠、荔枝悶乳鴿、荔枝田雞片等。
在荔枝產地常將其取汁製成荔枝汁、荔枝汽水等飲料,也不失為一種方便的食法。但最好的食法,還是每日上午和下午空腹時含上3~4片荔枝幹,緩緩咽其汁液,對心悸、健忘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荔枝主產於福建、廣東、廣西、台灣、雲南、海南、四川等地,品種很多。作為健腦食物用,一般以選用糯米糍、橘味、增城掛綠、妃人美等品種為宜,且要挑選個大、核小、肉厚、質細、味甜、氣香的荔枝。
荔枝性溫,食後容易產生火熱之證,故一次食用量不可太多。平常每次食用以鮮品10個以內或干品4~5克為宜。陰虛火旺體質和皮膚病患者不宜服用,荔枝食多若出現牙齦腫痛、腹脹等症狀時,可將荔枝殼煎水飲或將幾片檸檬泡茶飲,能解除病症。
正確食用荔枝的方法
1、充分浸泡和清洗荔枝殼表面的保鮮劑及農葯。
2、每日進食荔枝一般不超過300克。
3、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是在飯後半小時再食用。
4、對荔枝過敏的人、糖尿病患者及陰虛火旺者要禁食或慎食。
5、適量服用綠豆湯或綠茶水以減少荔枝的上火症狀。
6、因進食荔枝而引起低血糖者,要適量補充糖水,症狀嚴重者應及時送醫院進行治療。
『貳』 荔枝的種植歷史,你知道的有哪些
序言:荔枝是消費者們所能購買到的一種普通的水果,並且荔枝還有這一段關於楊貴妃的歷史故事,荔枝在中國的種植歷史十分的悠久,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荔枝的種植歷史吧!
現存的荔枝擁有13個品種,分別是三月紅、糯米糍、淮枝、黑葉、圓枝、桂味、掛綠、陳紫、蘭竹、元紅、妃子笑、水晶球以及白糖罌。其中荔枝最優的品種要數桂味和糯米糍莫屬了。並且荔枝中掛綠這一品種栽培難度十分的大。福建莆田市內有一棵在唐朝時栽種的古荔枝樹,這棵古荔枝樹的名字被叫做宋家香,目前已經被列為莆田市的重點保護文物。在莆田楓古蔡氏,有一棵在宋朝栽種的古荔枝樹。
『叄』 荔枝栽培歷史悠久,那麼荔枝是怎樣收獲的呢
荔枝栽培歷史悠久,那麼荔枝是怎樣收獲的呢?荔枝產於中國南方,它在中國的栽培和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漢代,後面又傳入國外進行種植。
第三、這種荔枝的種植相當苛刻,由於氣候原因,全年只能在溫室里生長,裡面的溫度、濕度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加上對荔枝精心的特殊護理,采能成為最好吃的荔枝。由於樹枝較小,幾乎每一顆都要用吊線吊著,採摘是完全按照單個荔枝的成熟度採摘,沒有到達成熟度的荔枝則會掛到樹上。而採摘下的荔枝一般都用於製作各種高檔的甜品或者作為高檔禮品,每一顆都要先用毛刷刷掉上面的污垢,再用毛巾擦拭乾凈,最後裝進精美的禮品盒裡包裝起來。
『肆』 荔枝從哪裡傳入中國
中國是荔枝的原產地。荔枝產於中國南方,它在中國的栽培、使用歷史,可追溯到漢代。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是最早關於荔枝的文獻,文中寫作「離支」,割去枝丫之意。
荔枝從哪裡傳入中國
在中國的西南部、南部、東南部均有荔枝分布,廣東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
荔枝主要有三月紅、桂味、糯米糍、元紅、蘭竹、水晶球、妃子笑、白糖罌等品種。
荔枝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質以及維生素A、B、C等,並含葉酸、色氨酸等各種營養素,營養豐富。
『伍』 什麼朝代開始有荔枝
荔枝原產於中國南部,中國歷代涉及荔枝的文獻很多,最早的記錄見於漢代的《上林賦》、《異物志》和晉代的《南方草木狀》等。「荔枝」兩字出自西漢,而栽培始於秦漢,盛於唐宋。古名離枝,意為「離枝即食」或「不能離其本枝」。 ————網路
『陸』 我國有悠久的種植歷史,荔枝的種植歷史有哪些
看著大街上叫賣荔枝的商販,我才意識到,已經到了荔枝上市的季節,你喜歡吃荔枝嗎?你了解我國悠久的荔枝種植歷史嗎?你知道我國荔枝的種植歷史有哪些嗎?讓我們一起來聊聊吧!
一.唐代種植荔枝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
荔枝非常美味,吃起來甜甜的,但是荔枝一次不能吃太多,因為吃太多的荔枝容易上火,而且吃太多荔枝,會在你的體內轉化為酒精,開車的時候可能會誤認為醉駕。
『柒』 荔枝的由來和歷史背景
荔枝」兩字出自西漢,而栽培始於秦漢,盛於唐宋。古名離枝,意為離枝即食。
荔枝栽培史可上溯到漢武帝時期。司馬相如《上林賦》已有記載。因其風味絕佳,深受喜愛,唐代或更早即已列為貢品。杜牧名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千古傳誦。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同樣風靡至今。
10世紀前後荔枝傳入印度。17世紀傳入越南、馬來西亞半島和緬甸等許多國家,被譽為「果中之王」,近年引種至南美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