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中,美國為什麼要向日本投原子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之所以向日本投下原子彈,主要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美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減少美軍在潛在登陸作戰中的傷亡。例如,在1945年2月的硫磺島戰役中,美軍雖然佔領了該島,但付出了6871人陣亡、21865人受傷的慘重代價。隨後在4月的沖繩戰役中,盟軍傷亡更是高達7萬餘人。這些戰役的結果使得美軍對日軍的抵抗能力和己方可能的傷亡重新做出評估,預計盟軍方面傷亡在100萬人以上,這是盟軍難以承受的。因此,為了減少傷亡並加速戰爭進程,美國決定使用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
其次,美國希望通過原子彈的威力來抑制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擴張。在歐洲戰場結束以後,蘇聯和西方陣營已經貌合神離,而通過對比東西兩線對德作戰的戰況,盟軍認識到蘇聯軍隊的推進速度快於西線盟軍。為了達到威懾蘇聯和避免直接對抗的雙重目的,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是最合適的一種手段。
在選擇目標城市時,美國排除了一些已經受到多次轟炸的城市,如東京,以及一些距離較遠或氣象條件不佳的城市,最終將核攻擊目標選定為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廣島是日本陸軍的重要基地,而長崎則是日本工業特別是造船業的重要基地。
原子彈的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並沒有立即促使日本同意無條件投降。日本政府竭力掩蓋廣島事件真相,並認為美軍只有一顆原子彈,還把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上。然而,蘇聯在1945年8月9日對日宣戰,美國也在同一天上午11時30分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這一系列事件最終加速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投降詔書宣布投降。9月2日,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列艦的甲板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文件上簽字,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