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資訊 » 做了胃腸鏡以後可以喝酸奶嗎

做了胃腸鏡以後可以喝酸奶嗎

發布時間: 2025-05-24 10:29:59

① 酸奶是怎麼做出來的

很多人都知道酸奶對腸道有保健作用,也因其獨特的風味與豐富的營養而深受人們喜愛,可是這么多年你喝的酸奶是「真」酸奶嗎?

喝酸奶要注意哪些問題?

1.喝酸奶要適可而止。對普通人來說,每天250克~500克比較適宜。

2.酸奶不可隨意搭配。酸奶不可與香腸、 臘肉等高油脂的加工肉品一起食用。因為加工肉製品內添加了亞硝酸鹽,會和酸奶中的胺形成亞硝胺,是致癌物。酸奶還不宜和某些葯物同服,如一些抗生素,因為抗生素可殺死或破壞酸奶中的乳酸菌。

3.喝酸奶有適宜時間。建議飯後1~2小時喝酸奶,因為這時胃液被稀釋,胃內的酸鹼度更適合乳酸菌生長。

4.酸奶並不是老少皆宜。腹瀉或其他腸道疾病患者在腸道損傷後慎喝酸奶,1歲以下的幼兒也不宜喝酸奶。

② 膽結石患者能喝牛奶、酸奶嗎

對於膽結石的患者來說,最深切的體會就是疼。為了減輕疼痛就得管住自己的嘴,醫生會告訴您需要注意健康的飲食,如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主食、低脂奶製品產品、豆類、瘦肉和魚。住院期間的患者常常會問:“大夫,我可以喝牛奶和酸奶嗎?”

2、少吃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如辛辣、油炸物、煙酒、咖啡、濃茶等等這些都屬於刺激性食物,如果經常食用,就會增加消化負擔,造成身體膽汁分泌過量,引起結石。

③ 喝酸奶能預防腸癌26年研究告訴你:能,但只對男性有效

提到癌症,人們大多想到的就是肺癌、胃癌、乳腺癌……往往忽略了這「 」菊花之癌」——結直腸癌,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大腸癌。 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已成為我國第三高發的惡性腫瘤,很多患者診斷時已經到了中晚期。 近日,英國胃腸病學會官方期刊《Gut》發表的一項研究稱,每周吃兩份或以上酸奶,可幫助預防腸癌,但僅對男性有效。 《生命時報》采訪專家,教你辨認腸癌來臨前發出的信號,並教你如何早發現,早治療。 受訪專家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 楊 林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 郭偉劍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VIP病區主任、主任醫師 張曉東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 王志剛 酸奶降低男性腸癌風險 2019年6月《Gut》上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男性每周吃兩份或兩份以上的酸奶,可預防結直腸癌,並降低結腸息肉異常生長的風險。 這次研究隨訪人數約9萬人(其中32606名為男性,55743為女性),自1986年開始到2012年結束,長達26年。所有研究參與者都進行腸道內窺鏡檢查,每四年向研究人員提供關於生活方式與飲食的詳細信息,當然也包括酸奶的食用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酸奶竟然對男性更加「 」另眼相待」,與不吃任何酸奶的男性相比,每周吃兩次或更多次酸奶的男性,患結直腸腺瘤的可能性降低了19%。 此外,將酸奶作為其飲食習慣的男性,患結直腸腺瘤的可能性更低,與不吃酸奶的男生相比竟然降低了26%。然而,在女性中並沒有觀察酸奶飲食與腺瘤的相關性。 結直腸癌成我國新高發癌症 結直腸癌是一種富貴病,過去人們生活拮據,結直腸癌在我國並不常見。近些年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高脂高熱食物攝入越來越多,使得結直腸癌開始高發。 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發布的《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顯示,2015年我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38.8萬人,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居第3位,是男性第二大、女性第三大癌症死因,且其發病率每年遞增約4%。在東部地區,它已位居腫瘤發病率第二位。平均每3分鍾就有2例腸癌確診,1例死亡。 目前,我國逐步普及結直腸癌早期篩查勢在必行。通過篩查可以發現和治療腺瘤、家族性腺瘤 *** 肉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癌前病變,預防癌的發生。 篩查方法:潛血+腸鏡 大便潛血試驗。研究表明,每年做大便潛血篩查可降低 16% 的大腸癌死亡率。如果有大腸癌的家族史或其他腫瘤病史,抑或患有散發 *** 肉,不管有沒有相應症狀,都應定期做大便潛血試驗。 腸鏡檢查。原則上,年齡在40~74歲的居民都屬於結直腸癌的篩查人群。即使沒有明顯不適或異常,也建議50歲以上者去做一次腸鏡;如家裡有患腸癌的親屬,最好40歲甚至35歲就開始篩查。 結直腸癌發來的「 」預警信號」 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診斷時已經到了中晚期,很大部分是因為忽略了它發來的「 」預警信號」,如果出現下面的任何一項症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1、排便習慣改變 排便習慣改變是結直腸癌最早出現,也是最常見的症狀。由於癌腫的 *** ,病人短期內可出現無明顯原因的大便次數增多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有排便排不盡的感覺。 比如原來大便每天1次,最近突然大便3~4次,改變持續2-3個月以上,就需要引起重視。 右半結腸癌表現為早期糞便稀薄、排便次數增多,當癌腫繼續增大可交替出現腹瀉與便秘。 左半結腸癌則多表現為排便困難,並可伴有排便不暢或想大便卻大不出的症狀。 2、大便形狀改變 息肉壓迫糞便,大便形狀會變細或變扁,中間有凹槽或血痕。 3、黏液血便 出現大便變稀、大便帶血和黏液。80%~90%的結直腸癌有便血症狀,血液呈鮮紅或暗紅色,常混有黏液或膿液。有時還能在糞便中見到脫落的腫瘤組織,但這時往往已不是早期。 腸息肉的出血常混雜在大便中間,呈暗紅色;而痔瘡引起的便血多是在大便後滴血,血色為鮮紅色。 4、腹痛 疼痛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鍾,自覺有氣體竄過疼,接著有排氣,然後疼痛突然消失。 可表現為右下腹不適或隱痛,伴腹脹、腸蠕動亢進、便秘和排氣受阻等。當老年人出現這種症狀時,應首先考慮直腸癌。 5、貧血 老年病人,尤其是無其他原因失血,亦無腸寄生蟲病的,如發現進行性缺鐵性貧血,應想到有結直腸癌的可能性。 6、腹部包塊 部分患者可觸摸到腹部包塊,形狀不規則,某些包塊可隨腸管有一定的活動度。 大腸癌是預防效果最好的癌種之一。出現癌前病變即腸息肉後,一般需要5~10年才會發展為癌症,只要早做篩查,早期檢出良性結節或癌前病變,可更好地控制癌症。 4類高危人群要重點預防 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缺乏預防意識。要想達到較好的預防效果,主要靠自覺,最好每兩到三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此外,有4類人在生活中要格外注意,加強預防。 久坐不動的肥胖人士 肥胖者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會攝入過多脂肪、膽固醇等,這些物質會增加腸道內膽汁酸的分泌,對腸道黏膜形成 *** 和損害。 此外,運動少會導致腸蠕動降低,增加消化道的負擔,妨礙正常消化,脂肪的代謝產物如果長時間存在於腸道內,可能轉化為致癌物質。 此類人需要控制體重,多運動,飲食上少肉少油,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纖維食物。控制食量,不要貪吃。 有結直腸癌家族遺傳病史的人 結直腸癌發病的首要因素是遺傳,20%~30%的結直腸癌與遺傳有關。如果有一級親屬患結直腸癌,最好每年做一次篩查。 有腸息肉病史的人群 腸息肉有一定的癌變幾率,尤其近幾年,我國腸息肉患者癌變率逐漸增高,因此要引起重視。有腸息肉病史的人要注意定期復查,避免復發甚至癌變。 長期便秘或排便不規律的人 長期便秘或排便不規律也容易導致結直腸癌風險。首先要弄清自己便秘的原因,如果是因為生活習慣或飲食所致,應改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如果是非消化道問題所致,應盡快就醫,明確病因。▲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