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資訊 » 遙感圖片可以看出島嶼嗎
擴展閱讀
南充迅達可以做網站嗎 2025-07-05 15:46:27

遙感圖片可以看出島嶼嗎

發布時間: 2023-05-26 04:01:37

❶  海島遙感信息的提取

4.4.2.1影像特徵和解譯標志(見圖4.15)

圖4.15影像特徵和解譯標志示意圖

(1)海島(嶼):大潮平均高潮位以上、面積在500m2以上散滑、周圍被海水包圍的小塊陸地;在ETM+743影像上,海島呈藍-深藍色海水包圍的淡黃色、淡綠色、粉紅色色調的小塊陸地,地形有起伏,高差10~400m。

(2)河口島:指河口線以內水域中的小塊陸地,影像特徵同海島(嶼)。

(3)內陸島:歷史上曾經是海島,因人工修橋、圍墾、築堤壩等原因,使以前的海島變成海岸線內側的陸域或半島,影像特徵同海島(嶼)。

(4)島內島:因人工修橋、圍墾、築堤壩等原因,使早期的幾個海島相連變成一個新的海島,影像特徵同海島(嶼)。

(5)干出礁:大潮平均高潮位以下、低潮位以上的礁石;在ETM+743影像上,呈藍—深藍色海水包圍淺藍色、藍白色的色塊。

(6)暗礁:大潮低潮位以上的礁石;在ETM+743影像上,因潮水的運動而顯示出呈藍—深藍色海水包圍淺藍色、藍白色的水暈。

(7)海島黑色「怪圈」:海島陸地與海水交界的位置處,有的部位存在一細小的黑色痕跡圈,據推測可能是海島崖壁多年來受潮汐作用與氧化作用所致(樊斌等,1999),在ETM+743影像上呈一細小的淺黑色圈。

(8)沖積灘:一般分布在河口區及其沿岸,主要由河流搬運的泥沙堆積而成。在ETM+743影像上,沖積島呈現以藍色調海水包圍的淡黃色、暗棕色、淡黃色、淡綠色或白色的小塊陸地,地勢低,地形較平坦,一般高出大潮平均高潮位1~5m。

(9)淤泥灘:一般分布在島嶼或海岸線的外側,為海水中的泥沙堆積而成。在ETM+743影像上,呈暗藍色、暗棕色成片分布,外側為淺藍色或藍—深藍色海水。

(10)網箱養殖:在島嶼附近,成帶或成片分布、大小較均勻,ETM+743影像顏色與沖積灘相似的人工水上漂浮物。

(11)海塗養殖:在島嶼近岸處或海岸邊,以圍墾、築堤(壩)等形式圍起來的池塘;在ETM+743影像上呈網格狀堤岸包圍的藍色色塊,成片或單個分布。

(12)鹽場:在島嶼近岸處或海岸邊,以圍墾、築堤壩等形式圍起來的池塘;在ETM+743影像上呈網格狀堤岸包圍的青色色塊,成片或單個分布,規模一般不大。

(13)港口:在港口的近海一側,廣泛分布著碼頭。

(14)船:靜止的船一般靠近港n處,在ETM+743影像上,呈細長的長方形,淡黃色、洋紅色,周圍為藍—深藍色海水包圍;運動的船在ETM+743影像上有一長長的、淺白色尾線,該尾線與潮水的流動方向相交甚至垂直。

4.4.2.2海島邊界

海島邊界是指大潮平均高潮位以上的陸地與海水的交界,由於難以獲得大潮平均高潮位時的ETM+影像,因此,應確定海島邊界的解譯標志。根據樊斌等(1999)研究,在TM影像上,海島陸地與海水交界的位置,存在一細小的黑色痕跡圈(俗稱「怪圈」),一般認為是海島崖壁多年來受潮汐作用與氧化作用所致,因此,海島的岸線可以用海島周邊的黑色痕跡圈的上界線來確定。

但是,黑色「怪圈」在衛星影像圖上並不是到處存在,對握掘斗較小的島嶼來說,黑色「怪圈」基本上不存在。因此,我們不可能用黑色「怪圈」來確定所有海島的邊界,尤其是對幾千個島嶼都去尋找黑色「怪圈」作為邊界也是不現實和不可實現的。

為了能自動地確定海島邊界的准確位置,我們對ETM+1、2、3、4、段磨5和7波段數據的光譜特性和頻譜特徵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發現海水和陸地的光譜特性差異較大,在每一波段都有不同的表現,相同或相近的地物具有相似的光譜值,差異較大的地物光譜值也相差較大,因此,可以採用圖像處理的方法分析衛星影像數據的光譜特徵,確定海水和陸地的交界位置。從遙感影像提取海島邊界的計算機處理流程如圖4.16所示。

圖4.16海島邊界處理流程

海島邊界自動追蹤過程實際上是將點陣圖形變成矢量數據的過程,由於遙感影像中的每一個像元都表示一定的面積,而普通的點陣圖形中的點沒有面積的含義,因而不能採用常規演算法進行海島邊界的矢量處理。為此,我們提出了一種從遙感影像自動提取海島邊界的演算法(見圖4.17)、並開發了相應軟體系統。對該演算法描述如下:

設遙感影像水平方向上的像元數為n,垂直方向上的像元數為m,像元解析度為r0,則海島邊界自動提取演算法為:

(1)垂直方向計數器jj從1到m進行循環,進入(2);當jj大於m時,退出本循環,進入(5);

(2)水平方向計數器ii從1到n進行循環,進入(3);當ii大於n時,退出本循環,繼續過程(1);

(3)檢查遙感影像中當前點(ii,jj)是否為海島點,如是,進入(4);如否,則繼續過程(2);

(4)以當前點(ii,jj)為開始點1,按逆時針方向尋找下一個海島邊界位置2,3,……,(見圖4.17),檢查新找到點與開始點位置是否重合;如重合,退出本過程,繼續過程(2);否則重復過程(4);

像元點位置(ii,jj)與矢量數據(xi,yi)關系如下:

①矢量點在像元點的左上角②矢量點在像元點的左下角

xi=ii*r0-r0;xi=ii*r0-r0;

yi=(m-jj+1)*r0; yi=(m-jj+1)*r0-r0;

③矢量點在像元點的右下角④矢量點在像元點的右上角

xi=ii*r0; xi=ii*r0;

yi=(m-jj+1)*r0-r0;yi=(m-jj+1)*r0;

(5)輸出海島邊界矢量坐標,結束。

對上述方法從遙感信息檢測出的海島,逐一按1∶1萬~1∶25萬海圖上標繪的島名進行查對,修正有偏差海島的地理坐標。如果檢測出的目標沒有島名,說明該目標可能是新發現的島嶼,或是較大的船舶,也可能是退潮時露出海面的暗礁。對這種情況,通過對不同時相的衛星遙感影像進行多次識別之後,就能做出准確判斷。

4.4.2.3海島數量、面積和岸線長度信息提取的原則

在海島資源遙感調查中,如何正確處理臨界島、島內島、大陸島、島礁共存以及大潮高潮位等技術問題至關重要,如若處理不好,會影響海島調查的質量與成果,因此必須制定一個統一規范。

4.4.2.4臨界島的識別

臨界島是指高潮位以上、面積為500~900m2的小島。由於臨界島面積小於ETM+圖像多光譜波段一個像元的面積900m2,計算機無法用ETM+多波段數據直接進行自動識別。但如果將ETM+8波段與ETM+7、4、3波段進行融合處理,合成影像中一個像元的面積是225m2,這時臨界島表現為2個以上的像元;如果將SPOT-4與ETM+7、4、3波段進行融合處理,一個像元的面積為100m2,臨界島表現為5個以上的像元。另外,ETM+(或TM)圖像1~3波段對海水有透視作用的特點,它反映的不僅僅是海水上的信息,還可反映水下10~20m2左右的信息,因此,在ETM+321影像上臨界島的面積要比500~900m2大得多。綜上所述,在自動解譯的基礎上,利用ETM+多波段數據不同波段具有不同特性、多源數據具有不同精度的特點,可以對臨界島進行准確解譯。對一些難以辨別的臨界島,還可參照航片解譯或較大比例尺的地形圖、海圖等資料進行綜合解釋。

圖4.17從遙感影像自動提取海島邊界方法示意圖

4.4.2.5活動目標的識別

活動目標(船、雲)的影像有時與島嶼很難區別,但是,一般它們具有在不同時間不可能存在於同一地點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利用多時相遙感數據可區別活動目標與島嶼;對海水較深的區域出現的活動目標也可直接排除。對船隻等活動目標還可通過地理位置進行識別,靜止的船一般靠近港口處,在ETM+743影像上,呈細長的長方形,周圍為藍-深藍色海水包圍;運動的船在ETM+743影像上有一長長的、淺白色尾線,該尾線與潮水的流動方向相交甚至垂直。

4.4.2.6網箱養殖的識別

網箱養殖一般在近海或島嶼附近,為成帶或成片分布,在影像上大小相差不多,顏色與沖積灘相似的人工水上漂浮物。可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ETM+和TM影像進行識別。

4.4.2.7島內島的識別

由於遙感影像的識別精度,對部分間隔在30m以下的海島,往往會連成一個島嶼,這時可利用影像的顏色差異或參照航片解譯或較大比例尺的地形圖、海圖等資料進行綜合識別。

4.4.2.8島、礁的區別與解譯

TM或ETM+數據1~3波段圖像既包含了島、礁的水上信息,又包含了水下透視信息,而5、7兩個波段圖像,僅顯示島、礁水面以上部分信息、它們之間存在明顯差異。通過對這兩種影像的仔細比較,可初步揭示島、礁屬性。如果在3波段圖像上有影像顯示,而在5波段圖像上無影像顯示,則該影像多屬於礁石;在TM或ETM+3和5波段圖像上,同時有影像顯示者,有可能屬島、礁共存。具體識別時還應參照航片和地形圖、海圖等資料進行綜合解譯。

4.4.2.9大潮高潮線的調查

由於遙感數據是衛星通過該點的成像,它受衛星運行軌道和通過時間限制,同時遙感數據的好壞還受天氣條件影響。因此,所獲得的TM和ETM+數據中,不可能都是大潮高潮位時的數據,需對其進行潮位修正,以達到海島綜合調查的要求。我們採用修正距離矩陣的閾值進行適當調整,並進行實地校正。

4.4.2.10海島數量統計規則

這里所指的海島數量,從理論上講,應是大潮平均高潮位以上、面積在500m2以上、被海水包圍的小塊陸地的個數,河口島、內陸島(或半島)都不應屬於海島的范疇。因人工修橋、圍墾、築堤壩等原因,使先前的幾個海島相連變成一個新的海島時,應按一個海島計算。但是在實際調查時,還應兼顧習慣和可操作性。例如:玉環島已與大陸相連,是一個半島,但一般習慣上還是作為一個海島處理;甌海河口的靈昆島,是一個河口島,但習慣上還是作為一個海島處理。還有洞頭島的五島橋連工程,在2001年3月13日的ETM+衛星數據上僅僅是洞頭島和大三盤島相連,而2002年洞頭島、大三盤島、花崗島、中嶼、狀元嶴嶼、霓嶼島等已全部連成一個島內島,但習慣上還是分開按五個島計算。

因此,本次調查工作對海島數量統計准則是,以目前的島嶼現狀為基準,兼顧歷史已形成的習慣稱謂。對島內島,根據情況,有時還是作為多個島進行處理,河口島僅保留甌海河口的靈昆島,內陸島(或半島)保留歷史上已有島名的大島或僅僅是橋與大陸相連或圍墾還未全部封閉的內陸島。

4.4.2.11海島面積計算原則

海島面積從理論上講,應是對無數小投影點的正投影面積的積分,而不應是直接在各種地形圖、海圖上的量算面積。但實際應用中,一般都採用在地形圖或海圖上量算面積。考慮到海島的特點,我們對海島面積的計算原則是:利用計算機系統自動形成的海島邊界的經緯度坐標,將其投影到標准緯線為29°02′的墨卡托投影海圖上,計算其面積。

4.4.2.12海島岸線長度計算原則

根據分形理論(Mandelbrot,1983),海岸線長度是依觀測尺度(測量尺度)的不同而變化的,因此海岸線長度與使用的測量方法或測量尺度有關。採用衛星遙感方法調查海岸線長度,則長度與遙感影像像素的空間解析度有關。本次遙感調查採用的ETM+衛星8波段遙感影像數據,其空間解析度為15m,即以一個像素所代表的面積225m2作為海島岸線長度的測量尺度。由於遙感影像中每一個像素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因此,通過遙感影像獲得的岸線是一系列線段(長度為15m)組成的折線,在4.4.5節「海島岸線長度調查」和表4.12中給出的遙感調查一欄的「未光順長度」,就是指在遙感影像圖中以解析度為15m的像素直接度量出的海島岸線長度,所謂「光順後長度」是指去掉折線的直角後的長度,也就是對遙感影像像素度量的海島岸線進行光滑處理後計算的長度,這樣也便於與其他傳統方法所獲得的長度進行對比(圖4.18)。

圖4.18採用遙感影像像素度量的海岸線長度

(a)以像素作為度量尺度,得到的海岸線長度是山線段組成的折線;(b)去掉折線的直角後得到的「光順後長度」

❷ 根據遙感圖片可以判斷島嶼的平均海拔嗎

根據高解析度的遙感圖片可以判斷島嶼的平均海拔。
遙感技術廳臘隱是從人造衛星、飛機或其他飛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標的電磁輻射信息,判認地球環局衡境和資源的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的理論,應用各種感測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並最後成像,從而對地面各種景物進行探測扮廳和識別的一種綜合技術,通過遙感集市,可查詢到高分一號、高分二號、資源三號等國產高解析度遙感影像。

❸ 台灣省遙感地質特徵

黃正清

(福建省地質遙感中心,福州350011)

摘要:台灣省位於我國沿海大陸架的東南緣,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結合帶上,主要出露新生代的第三系地層,並有少量的火山岩體分布。這些地質特徵在我國東部是一特殊的地質構造現象,其地層岩性、構造、火山機構等特徵在衛星遙感影像圖上均反映出特別的影像特徵。通過對這些影像特徵的深入研究,可進一步了解該地區的地層結構變化、沉積建造特點、板塊構造活動規律及岩漿侵入特徵等。

關鍵詞:台灣省;地質;遙感;影像特徵

台灣省位於我國大陸架東南緣,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臨巴士海峽,北瀕東海。本島境內山嶺聳峙,地勢險峻,中部與東部多高山和丘陵,西部為平原。山地面積約30%,丘陵約40%,平原約30%。玉山山脈主峰海拔3952m,為我國東部最高山峰,亦居太平洋西緣島嶼高山之冠。主要山脈自東向西有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及阿里山山脈,它們均呈北北東方向展布。中央山脈為台灣島的主幹山脈,有「台灣屋脊」之稱。脊嶺偏東,是縱貫全島的分水嶺,並將全島分為東陡西緩2個不對稱的地貌單元。在地質構造上,台灣省屬西太平洋島弧活動帶的一部分,是中國境內中、新生代地殼運動最為活躍的地帶。全島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結合帶上,西部是大陸板塊,東部屬於菲律賓海板塊。兩個板塊在第三紀末期互相接近而發生弧陸碰撞,原來分隔兩板塊的海溝關閉;這就是台灣最重要也是范圍最廣泛的構造運動,兩板塊拼接形成縫合線,就是現今的台東縱谷。

1 地質特徵

台灣省以廣布新生代地層為特徵,有前第三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主要地層均呈北北東向狹長帶狀展布。

前第三系分布在中央山脈東斜坡,為一套巨厚的變質混雜岩,含有來自洋殼的鎂鐵質-超鎂鐵質岩類。第三系是台灣省的主要地層,在不同地層區具有不同的岩性、岩相、含礦性和地質發展史等特徵;中央山脈西部亞區的第三系為一套厚度巨大的海相碎屑岩建,岩性主要為泥質板岩、板岩、千枚岩和變質砂岩等,西部山麓亞區的第三系是一套由砂岩、粉砂岩、頁岩、泥岩夾煤和玄武質火山碎屑岩等組成的碎屑岩地層,東部海岸山脈區的第三系為一套以火山岩、含有火山物質的沉積岩、濁流作用造成的碎屑沉積岩及缺乏層理的氏旅如混雜岩為特徵的海相沉積地層。第四系更新統地層大部分以台地堆積層為代表,並由礫岩、砂岩、粉砂岩、頁岩或泥岩等組成;全新統由多種成因類型的鬆散砂、礫石、泥、粘土,及少量珊瑚礁等組成。

台灣省的地質發展和演化,經歷有3次重要的板塊構造運動:第一次在中生代早-中期,形成太魯閣雜岩帶;第二次在中生代晚期,形成玉里雜岩帶;第三次在新生代,表現在大陸與島弧的碰撞,這是台灣最重要也是范圍最廣泛的構造運動,它奠定了現今台灣島的基本輪廓;東部為海岸山脈地體(屬菲律賓海板塊),其西的歐亞大陸板塊部分又進一步以屈尺—潮州斷裂為界劃分為中央山脈地體和台灣西部地體。

圖7 虎山一帶的背斜構造影像圖

參考文獻

[1]福建省地質礦產局.台灣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2]何春蓀.台灣地質概況(台灣地質圖說明書).台灣「經濟部」,1986

[3]朱亮璞.遙感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

[4]卓寶熙.工程地質遙感判釋與應用.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2

[5]林朝榮等.台灣省通志稿,巻四,經濟志,礦業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

The Remote Sens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aiwan Province

Huang Zhengqing

(Fujian Geological Remote Sensing Center, Fuzhou 350011)

Abstract: Taiwan Province, with Cenozic Paleogene strata and a small quantity of volcanic terrane, lies in the southeastern costa of our nationa circumlittoral continental shelf, and the conjoint strip of the Eurasian land mass and Philippines thalassic land mas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special geological tectonic phenomenon, whose lithology, structure and volcanic framework are reflected from th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with especial image characteristics. After further study, we can learn the strata structural changes, sediment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tectonic movement rules and magma inrush characteristics, etc.

Key words: Taiwan Province; Geology; Remote Sensing; Image characteristics

❹ 讀圖下列遙感影像圖及相關材料,回答問題.釣魚島列嶼是我國的固有領土,台灣將其劃歸宜蘭縣管轄.(1)

(1)據已知知識可知,釣魚島位於台灣宜蘭的東北方向.東側海底地形為海溝,是太平洋洋板塊俯沖到亞歐大陸板塊之下形成的.
(2)據已學知識可知遙感具有探測范圍大、獲取資料快、受地面條件限制少、獲取信息量大而准等特點.
(3)據圖可知緯度接近回歸線,熱量豐富;且降水較多約為2800mm,故適鬧培合水稻種植.降水總量較大,尤液派唯其秋季最多.原因主要有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較大;夏秋多台風雨;受東風(東北風)影響,北西南三面環山(山地迎風坡),東臨太平洋,多地形雨.
故答案為:
(1)東北東側海底地形(海溝)是太平洋洋板塊俯沖到亞歐大陸板塊之下形成的.
(2)具有探測范圍大、獲取資料快、受地面條件限制少、獲取信息量大而准等特點.
(3)水稻 降水總量大(2700mm以上),以秋季(9-11月)最羨李多,其它季節相對均勻(或相差不大).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較大;夏秋多台風雨;受東風(東北風)影響.北西南三面環山(山地迎風坡),東臨太平洋,多地形雨.

❺ 南中國海島嶼位置問題。能看出這兩幅圖的島嶼分布有什麼不同嗎那個才正確

第一幅更正確。
仔細看第二幅坦租圖的最南端,曾母暗沙 去哪兒了?我國南海的疆域南至扮消 曾母暗沙讓缺兆,這是必須堅持的。第二幅圖必定是錯誤的。

❻  海區環境的SAR遙感特徵

根據前人調查資料,從整體上看,舟山群島-寧波海區波浪的基本特徵是,具有區域性和季節性,遠岸的區域波浪高大於近岸區域。較大的波浪主要為台風引起,其次為寒潮。潮流主要以不規則半日潮流為主,運動形式以往復流為主。並且由於海區位於河口區,同時島嶼密集、水道縱橫交錯,引起潮流流速強化,屬強潮流海區。強潮流主要分布在崎嶇列島、龜山航門、岱衢洋、烏沙水道等地,弱流區分布在馬鞍列島、中街山列島等外海水域。一般情況下,靠近大陸一側的落潮流速大於漲潮流速;遠離大陸的區域,漲落潮流速相當。

利用ERS-2SAR遙感資料對舟山群島-寧波海區進行調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探測海區的鋒面和內波信息,這些都對船舶的航行安全構成很大的影響,也是選擇航道和錨地的重要依據之一。圖5.6是2000年6月10日的舟山群島-寧波深水港區鄰近海區海洋環境的SAR遙感圖像,其中標出了有鋒面和內波信息的區域。各子區域海區的內波和鋒而等重要海洋環境要素見圖5.7~圖5.14。

圖5.6舟山海域2000年6月10日10時26分成像的ERS-2SAR圖像圖中顯示了豐富的環境信息(內波和鋒面)。圖中各子區的放大圖見圖圖5.6~圖5.13

圖5.7嵊泗附蔽棚近鋒面圖像SAR圖像(FMI)

圖5.8上川山島附近鋒面SAR圖像(FM2)

圖5.9嵊泗以東海域內波SAR圖像圖中有三組內波,第1組和第3組向SW方向傳播,第2組向NE方向傳播,與第行亮3組交匯(NB1)

圖5.10SAR圖像圖中有兩組內波,均向宏帶則SE方向傳播(NB2)

圖5.11SAR圖像圖中有一組內波,向SW方向傳播(NB3)

圖5.12SAR圖像圖中有一組內波,向SE方向傳播(NB4)

圖5.13SAR圖像圖中有一組內波,向SW方向傳播(NB5)

圖5.14SAR圖像圖中內波信息豐富,內波波列相互疊合,內波傳播方向大致為SW向(N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