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學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通過國學教育來提高大學生素質教育
B. 學習國學,要從哪裡入手
國學博大精深,我們怎麼去學習國學呢?學習哪些內容呢?根據以往的經驗,建議從歷史入手,從國學經典入手,去感悟前人總結的人生的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學習國學經典,要怎麼去學呢?古時候的人讀書的時候都是誦讀,老師教學生最初不教文意,先帶領學生朗讀。鑒於這一點現代很多人都提倡大家先去反復誦讀,去背誦。美其名曰熟能生巧,留著以後慢慢感悟。是不太看好這種學習方法的。一是浪費時間,其次還有一種說法叫熟視無睹,就像我們有很多成語,我們說了一輩子都沒搞懂怎麼用,比如我們很熟悉的成語瞞天過海,隔岸觀火等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用嗎?而在三十六計中,古人卻用的很好,這就說明硬性記憶下的知識並不一定能產生智慧。智慧不在於記,而在於悟。佛教自從傳入中國以來,有多少人在虔誠的學佛?這個數字是非常龐大的,應該以億為單位,然而卻只有唐朝的南派禪宗六祖慧能法師的心得稱得上為經,叫《六祖壇經》,而別的人寫的心得只能稱為偈。六祖慧能法師就是提倡學佛在於悟而不在於誦經的人。很多人天天執迷於誦經,最終也沒有開悟,變成了執迷不悟。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智慧的化身諸葛亮,讀書的時候就是粗讀而不求甚解。當然在粗讀而不求甚解的背後,一定會有諸葛亮的反復思考和宏觀揣摩,才會促成諸葛亮出神入化的謀略智慧。我們學習國學提高智慧,需要的是要有一個宏觀的高度,從人性出發,用旁觀者的冷靜,去反復揣摩,才能夠達到化國學智慧為己有的效果。
C. 五年級國學手抄報圖片大全
1
五年級國學手抄報圖片大全:國學介紹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關於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扮猛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系,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在思想教化領域起主流作用判缺春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
何謂國學?這個詞的涵掘耐義有不同的解讀,社會上尚未有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國學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凡是中國的文化學術都屬於國學;亦有學者認為國學是專對治國理政而言的,國學特指「治國理政」之學。但無論怎樣,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
國學的基本定義是什麼?「國學」的現在涵義是「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的,所以國學無可爭議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
國學門類寬泛復雜,有無主從之分?國學是以先秦諸子百家為根基的,先秦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無主從關系;如就各時期所起作用而論,諸子百家學說在各時期各相應領域都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諸子百家學說並無主從之分。
12345
D. 學習國學經典到底有哪些好處
學習國學經典對於傳承我們的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都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國學經典可以在以下方面讓孩子得到長足的提高。
人格優化,身心健康——經常誦讀經典的孩子,會養成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的良好習慣。孩子的生活品位和明蠢人生內涵會在更高的起點上邁步,從而不僅身心健康,而且會使成功的幾率明顯增加。
專注力提高——經常進行誦讀經典的訓練,會逐漸形成精神集中專一、頭腦里少雜念、內心寧靜安詳的良好讀書習慣,從而使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
語文能力增強——背熟《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易經悔高》、《論語》、《大學》、《孝經》、《老子》、《中庸》、《孟子》、《文學啟蒙》等經典後,孩子的識字量將達到5000字左右。此後,孩子作文、發言時就會出口成章、引經據典,很有深度。
記憶力大大提升——經常背誦經典,孩子的記憶力將獲得明顯提高,50%的孩子能達到「過目不忘」的程度。一旦獲得了這種記憶能力,記憶任何科目的知識都會很輕松,並一生保持這種超越常人的記憶力。
閱讀興趣和能力大為提高——讀懂經典,孩激前陪子會形成博覽群書的習慣。許多誦讀經典的孩子,在6歲-10歲時,能主動找書讀。一個7歲前誦讀10部左右經典的孩子,可創造1年閱讀500冊到1000冊書的奇跡,從而視野開闊,智慧流溢,比不誦讀經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許多倍。
促進親子關系,親子相長——許多經典是家長們也沒有接觸過的,因此,父母(包括爺爺奶奶)和孩子一起誦讀,除了能有效地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感情外,還能取得健腦、健身、緩解壓力、解除疲勞、提高文化層次的良好效益。
E. 國學名句
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枝蠢和才能。
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察簡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8.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9.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敗搭褲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F. 國學經典的手抄報內容
國學經典作為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載體,蘊藏著華夏五千年歷史的智慧和精髓,學習、傳承和弘揚祖國傳統優秀文化,對於個人的成長、民族的發展無疑十分重要。以檔派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國學經典的手抄報圖片的相關手抄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國學經典的手抄報圖片展示
國學經典的手鄭畝抄報圖片5
國學經典的手抄報圖片內容
《論語》
為政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G. 國學到底是什麼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態扮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現「國學」概念產生於十九世紀,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7)國學可以成才圖片擴展閱讀:
近代以來所謂「國學」一詞,有學者認為源帆滑灶自日本,江戶時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滿等提倡對日本的古代典籍進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國學」之稱。
「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等發起新文化運動,將中國的落後挨打歸罪於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歸罪於以孔子和四書五經,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進口號。
但胡適等人在運動後期則針對性地提出「整理國故」口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口號,力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
1934年,章炳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對國學做了總結性的講解。章炳麟上述幾次演講經過記錄整理,出版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演講錄》等書,在二三十年代影響很大。
章炳麟所謂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國學范圍的界定。此外,胡適、顧頡剛、錢穆等人也有關於「國學」「國故」「國粹」的種種論述。
自 「西學東漸」之風後,為了區別開「西學」與「中國之學」,便產生了現「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個國學概念。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批判胡適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國學」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
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口號之響起讓禪,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上演,「國學」又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
H. 國學寶典如何瀏覽典籍
國學寶典瀏覽典籍步驟如下:
1、進入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界面,有兩種登陸方式,一種是手機掃碼下載APP;一種是在線注冊然後登陸,下面我們介紹注冊登錄的方法。
2、輸入手機號,自設密碼,輸入識別碼,等待手機短息傳來的驗證碼,輸入驗證碼點擊「立即注冊」。提示成功後,到登錄界面登錄兆悶差。驗證碼處要點一下輸入框,右邊才會顯示驗證碼,輸入後登錄成功。
3、進入登錄界面後,左邊一列就是你想看的領域,我們點「古籍」,然後點「宋人文集」進入界面。
4、可索引要讀的書名,或直接在右側點書名,我們直接點「河南集」跳轉界面後點擊「在線閱讀」就可以飽讀古籍了。
古往今來,無數少年兒童從中汲取知識,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各國文化的時代,我們父母更應慎重選取培育幼兒的適當文化知識,從紛繁的文化雜燴中給我們孩子最好的、最純的、最精的。而國學,我們五千年文化精髓,罩吵是我們孩子成才的必備,是我們父母給與孩子最有愛心、期待、價值的豐碩禮品。
I. 什麼是國學
中國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華相融的學術精髓。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中國古代國學包括經、肆則史、子、集等內容。現「國學」概念產生於十九世紀,當時「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裂賣棚、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系。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
國學的現實意義
1、國學,首先是自然國學。國學是自然是客觀,是偉配友大的規律,是永恆的真理。在很多人為歸儒歸釋歸道以及國學與馬克思主義等等問題糾結紛爭的今天,回歸到最初最基礎的面貌去認識國學,有著更加清醒而緊迫的現實意義。
2、國學,其次是生命國學。國學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引自孔子的自我報告),國學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國學是油鹽醬醋茶,是吃喝拉撒睡,是生老病死故,是衣食住行修,是成人成才成聖成賢,是成長成功成熟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