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資訊 »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圖片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4-25 21:06:52

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出自誰之口

意思是:用別人作中嫌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翻譯: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有個流傳甚廣的笑話:農場主抓住了一頭豬,豬大聲哀嚎,奮力掙扎,綿羊和奶牛看不順眼,批評豬說,我們經常被抓,不像你這樣大驚小怪。豬回答說,他們只要剪你的毛,擠你的奶,可是卻要吃我的肉呢。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明顯,綿賣備手羊和奶牛不能站在豬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所以它們永遠無法了解豬的痛苦。所以我們要了解別人,就要學會換位思考。能設身處地,才能同情,才能寬容。

(1)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圖片擴展閱讀:

魏徵也常常在唐滾悶太宗有些許過失的時候對他直言不諱。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擁護你,成就你的功業,當你不愛惜人民時,他們同樣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時時刻刻戰戰兢兢地治理國家。有一次魏徵激烈進諫,把唐太宗氣得半死。

太宗皇帝氣沖沖地跑回他的寢宮,邊走邊喊:「會須殺此田舍翁!」長孫皇後見他怒發沖冠暴躁如雷,心裡思索——誰能令堂堂天子發怒到如此地步還不被立即處斬?只有魏徵辦得到。

於是長孫皇後去換了套端莊華麗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來誠摯地恭賀:恭喜皇上!賀喜皇上! 唐太宗本來氣得半死,見長孫皇後這番舉動,莫名其妙。長孫皇後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現,臣子才敢直言不諱。

唐太宗一聽轉怒為喜:如此,吾明主耳!所以,一個太太對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響,假如這個時候皇後進幾句讒言,「貞觀之治」可能就會改寫。

②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的寓意

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要善於從與他人的比較中明己之長知己之短 ,糾正自己的錯誤,從而更好的進步悔轎和發展。

語出《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2)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句話來自唐太宗李世殲脊民和魏徵的故事。魏政大臣能夠直接向唐太宗表達自己的意見,並經常直接在法庭上發表自己的意見。

由於唐太宗能夠聽取正確的意見,他統治了一個政治純潔、社會穩定的時期,見證了唐代的經濟繁榮和國家實力。魏徵死後,唐太宗悲痛欲絕。他命令為魏徵立碑,自己寫碑文,以書面形式書寫。

魏徵是唐朝時的大臣,在唐太宗時曾任諫議大夫、宰相等職,他氏前滲敢於向皇帝犯顏直諫,前後共勸諫唐太宗200餘次,為唐初社會經濟繁榮局面的出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③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

出處:《舊唐書·魏徵傳》,唐貞觀十七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伍畢辯;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譯文:「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腔缺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3)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圖片擴展閱讀:

相關人物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派數備人把魏徵帶問道:「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於是赦免魏徵,並用魏徵為詹事主簿。

李世民登上帝位後,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於卧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

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何解

解釋:用銅做鏡型攜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

出處:出自唐代劉昫的《舊唐書·魏徵傳》。

原文: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白話譯文: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旺的道理;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4)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圖片擴展閱讀:

典故: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並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朴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志為由拒絕。裴氏只有小車裝載魏徵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

魏徵去世後朕派人到他家裡,得到他的一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

愛卜遲伏憎之旦核間,應當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遺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說的這些過錯。

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過錯一定要進諫。」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⑤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出自哪裡 含義

  1. 這是唐貞觀十七年,在諫臣魏徵病逝後,唐太宗說的陵脊芹話,原句為:尺畢「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2. 大意是:「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3. 這說明了魏徵在唐太宗執政期間起到的重大作用。

  4. 這句話直至今日仍然起到警醒我野早們的作用,提醒我們應該時刻以他人為鑒正視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是什麼意思

釋義: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

出處:

《舊唐書·魏徵傳》: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擾如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意思是: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高評價。現在也有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意思一樣。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緩液啟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

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

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台的狀況。


(6)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圖片擴展閱讀:

貞觀十七年(643年),63歲的魏徵病死,唐太宗李世埋春民非常傷心,並為此廢朝五天。在此基礎上,唐朝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

但是,不久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卻下旨解除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並對已入黃土的魏徵進行「推倒碑石」「磨滅碑文」的侮辱。

具體來說,兩件事促使唐太宗李世民這位皇帝下令砸掉魏徵的墓碑,

1、魏徵舉薦的侯君集和杜正倫都和太子李承乾有關,也即牽涉到李世民的儲君問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皇位繼承人可以說是皇帝的大忌,一旦有大臣牽涉進去,往往不會有好的結果。比如在三國時期,立下赫赫戰功的陸遜,就因為牽扯到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所以被孫權指責,最終因為惱怒而病死。

2、對於唐太宗李世民,因為玄武門之變的污點,所以十分重視自己的名聲,想要塑造明君的形象,這也是其可以虛心納諫的重要原因。但是,魏徵把生前勸諫的材料交給了史官褚遂良,大有揭李世民老底之嫌,萬一勸諫的材料有什麼負面的東西,顯然不利於唐太宗聖明君主形象的塑造。

在這兩件事的影響下,唐太宗李世民終於爆發了自己的脾氣,下令砸掉魏徵的墓碑。不過,公元645年,在親征高句麗後,唐太宗李世民又懷念起了魏徵,又重新為魏徵立了紀念碑。

⑦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是什麼意思

將歷史作為一面鏡子,從而看出歷史的興衰;以人為借鑒,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鑒,以免重蹈覆轍。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舊唐書·魏徵傳》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的典故出自《舊唐書·魏徵傳》中的「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其含義是用銅當鏡子,可以檢查衣冠是否整齊;用人當鏡子,可以檢查自己的優缺得失;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



(7)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圖片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緩罩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現在也有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的,意思一樣。

用銅作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做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擾消鬧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

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鑒。即將其成敗得橋神失,引以為鑒,以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