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以為師矣的前一句是什麼
溫故而知新。
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1)可以為師也的前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溫故而知新」有四解:
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學的知識,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
二為「溫故及知新」:
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
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三為,溫故,知新。隨著自己閱歷的豐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頭再看以前看過的知識,總能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東西。
四為,指通過回味歷史,而可以預見,以及解決未來的問題。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師應該具有的能力。
「可以為師矣」亦有兩解:
一為,這樣的人才可以之為師;
二為,自己做到這個程度,才可以為人師。
前者在著重知人,後者強調修己,這兩解意義並不相同,雖然兼備這兩重的意義,可使得本章更為完整,但如果站在前述「師」的意義之角度來看,可能還是以修己的自我期許來解較為妥適。
2.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上一句是什麼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翻譯: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借這點做別人的老師了。該句出自《論語十則》,論語十則原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課,選自《論語譯注》。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政》篇,第六則見於《里仁》篇,第七則見於《述而》篇,第八則見於《泰伯》,第九則見於《子罕》,第十則為《衛靈公》,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論語十則》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十則》譯文
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地復習,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盡心竭力了嗎?跟朋友交往真誠相待了嗎? 老師傳授的知識復習了嗎? "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借這點做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光是思考但不學習,就是有害的。」
孔子說:「仲由啊,讓我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
孔子說:「看見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著像他一樣好;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毛病。」
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學習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們一樣的缺點,要及時改正。」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為責任重大而且路途遙遠。把推行『仁愛』看作自己的責任,不也重大嗎?奮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遙遠嗎?」
孔子說:"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論語十則》注釋
1、溫:溫習。
2、故:形容詞用作名詞,舊的知識。
3、而:連詞,表順承。
4、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容兩重意思。知,領悟。
5、可以為:可以、能成為。
6、以為:以(之)為,憑借(這一點)作為。之,代指溫故而知新,譯為「這一點」。
7、師:教師,老師。
8、矣:句末語助詞「了」。
《論語十則》賞析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態度、提高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和社會現象,強調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堅貞不屈。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個人修養。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選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論語十則》寫作背景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於語錄體。
本文所選十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事的原則。
《論語十則》作者介紹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來教育學生。他後來被尊稱為「聖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孟子為「亞聖」。
3. 可以為師矣的前一句是什麼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科能都聽過「可以為師矣」這一名言,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可以為師矣的前一句是什麼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可以為師矣的前一句:
溫故而知新
出自論語十則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朝代】先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 子曰可以為師矣前一句
子曰可以為師矣的前一句是:溫故而知新。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說明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道理。
「溫故而知新」有四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學的知識,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三為,溫故,知新。隨著自己閱歷的豐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頭再看以前看過的知識,總能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東西;第四,是指通過回味歷史,而可以預見,以及解決未來的問題。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師應該具有的能力。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5. 可以為師矣的前一句是什麼
可以為師矣的前一句是:溫故而知新。
一、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二、翻譯
孔子說:「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三、出處
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的《論語》。
(5)可以為師也的前一句是什麼擴展閱讀:
《論語》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