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可以食用的真菌有哪些
確認可食用真菌並無統一可靠的規則。別相信神話里的傳說"有毒真菌剝皮後就會無毒;有毒種沸煮時會變色。"不是這樣的的。燒並不能破壞它們的毒性。
學會辨認一些常見真菌,還應記住一些致命的毒菌家族,如傘形毒蕈家族。平常要隨時留心擴展這方面的知識。
一、樹生真菌
樹生真菌生長在樹干或樹樁上,個體常較大,羽狀,無毒,分布廣。
1.牛排真菌
常著生在橡樹上,頂蓋鮮紅,肉莖紫紅色,圓蓋形似一條大舌頭,紅色菌帽含鮮紅汁液,菌肉粗糙,略有苦味,幼苗味道更好。浸泡使之發軟,然後徹底燜煨。常出現於秋天。
2.多孔硫菇
菌帽直徑可達30-40厘米,菌蓋亮橙黃色至黃色。海綿樣組織黃色多肉。著生於闊葉喬木上,尤喜橡樹及其他常綠林。多為夏季出現。
3.鱗多孔菇
菌帽直徑達60厘米,常群生。菌蓋背面有黑色條斑,腹面白色。著生於闊葉喬木,尤喜榆樹、山毛櫸和假挪威械。春夏秋都能見到。挑選幼菇,徹底偎燉。
4. 胸膜牡蠣菇
群生,深藍色貝殼狀菌帽,直徑6-14厘米,白色菌褶,菌肉也為白色,常年分布於闊葉喬木上。味道鮮美,可以撕成碎片煨燉,也可晾乾保存。
5.蜜黃環菇
絳黃色或棕色菌帽,直徑3-15厘米,白色菌褶,成熟時逐漸變成棕色。菌向白色。帶狀菌根。常分布於闊葉喬木和針葉木上,春夏秋季都可見其集群生菌落。撕碎後煨燉。
二、地生真菌
地生真菌生長於地面土壤中,種類很多,有些種毒性非常大。
1.巨脹球菇球狀,直徑30厘米,外表光滑堅韌,白色,隨著生命期的延長逐漸變黃。可重達9千克。分布於夏末秋 初時節的叢林草地中。挑選完全純白色菌 肉的幼菇,味道相當鮮美也可晾乾貯存。
2.雞油茵杏黃或卵黃色漏斗形菌 株,直徑3-10厘米。外展折疊的苗褶也為黃色。集群生於樹蔭下,尤喜山毛櫸林。夏季出現。味道相當鮮美;煨燉10分鍾。
3.號角菇號角或漏斗形外表,菌 帽邊緣粗糙,下塌,呈棕黑色,直徑3-8厘米。手感光滑,莖干灰色條形。菌株 常分布於闊葉林中,尤喜秋季時節的山毛 櫸林。燉偎後食用,也可晾乾備用。
傘形真菌類中任何切開的傷口處菌肉變黃的種類都不要食用(見黃斑蘑菇)。有些幼生菌株彼此間很難區分,容易與劇毒的傘形毒蕈類相混淆。
1.Agaricus arvenis
外形類似地蘑菇,但菌帽直徑可達15厘米。幼生種有著淡紫色菌褶,成熟時變為紫棕色。可以生食或烹燒。
2.A.augustus
有鱗狀紫棕色菌帽,直徑達20厘米,幼生種菌褶紫紅色,成熟後變成墨黑色。莖有菌環。群生於夏秋季節森林中的空曠地帶。味道鮮美,類似茴香。
3.A.Campestris(地蘑菇)
類似相應的栽培種,白色菌帽直徑達10厘米,成熟時略帶微棕色。菌褶紫紅色,成熟後變為棕黑色。秋季分布於草地中,周圍很少有樹。生吃或烹燒都可以。
4.A.Sylvestris(木蘑菇)
與A.arvensis外形相似,不過它分布於--常為針葉林中。可以生吃或烹煮。
5.A.Xanthoderma(黃斑蘑菇)
外形與其他傘形真菌相似.但菌株破損處會出現黃色污班。基部有很顯眼的亮黃色斑。它是有毒種,味若木炭,夏秋季草地及森林中都有分布,別去惹它!
6.Lepiota procera
棕黃色菌帽。長大後逐漸呈現黑斑,菌帽直徑可達30厘米,菌褶乳白色,細長莖,雙層灰白色菌褶。夏秋之季分布於森林及開曠草地,味同巴西堅果或杏仁。
7.Coprinus comatus(墨水帽)
圓形菌帽上有淡棕色或白色斑紋;菌褶白色,成熟後變為淡紫紅色,最終變為黑色墨汁狀。夏秋季節群生於開曠草地之中。採集菌褶仍為白色的幼株。記住!與酒精同時食用會中毒!
8.Tricholoma Wurr(藍帽)
菌帽淡藍紫色,成熟時轉為棕紅色,具波紋狀菌邊。菌帽直徑達10厘米。菌褶略帶藍色,菌莖石纖維狀,也為淡藍色。秋冬季常見於混合林中。味道香甜鮮美。有些人對之會產生過敏反應。
9. Boletus elis(牛肝蕈)
棕色菌帽,直徑達20厘米,厚實粗圓柱狀短莖,菌肉白色,秋季分布於森林開曠地帶、所有的牛肝蕈類都有一層海綿狀微孔或塊狀菌褶。許多可食種分布於全球各地,可以採集晾乾貯存。避開任何帶有淡紫色或紅色孢子的菌株,除非你熟悉其為可食神。因為許多具這類特徵的真菌都是有毒種。
三、真菌的其他用途
許多檐狀菌是極好的引火物,可用來保存火種--點燃後可以熏燒好幾個小時。
1. 磨刀皮菌相當堅韌,可用來磨刀或製作軟木塞、硬骨和引火物等。
2. 巨馬勃菌可用來止血。
3. 樹菌富含丹寧酸,可治療燒傷
B. 真菌有哪些食用價值
食用菌是一類營養豐富、味美可口的真菌,它們絕大部分屬於擔子菌,其可食部分是子實體。最常見的食用菌有香菇、草菇、平菇、木耳、銀耳、金針菇等。
我們來談談最常見的食用菌。傳說法國著名小說家大仲馬到德國去旅行,有一天晚上,正下著大雨,他忽然想到要吃點蘑菇,便冒著雨跑到飯店裡。他一時想不起德文中「蘑菇」該怎麼寫,便在紙上畫了個蘑菇。誰知侍者誤解了他的意思,便給他送來了一把雨傘,把這位大文豪弄得啼笑皆非。
的確,蘑菇的形狀很像一把撐開的傘,那小小的傘蓋下,還呈放射狀排列著一層像傘骨子似的「菌褶」呢!
雨後,空氣清新,一道彩虹掛在天邊,手拉手兒去采蘑菇吧!草叢里,小樹林里,仔細瞧瞧,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它們匆匆忙忙、爭先恐後地擠出各色各樣的小傘。
蘑菇是這些微生物中的「巨人」。原本是生長在肥沃的田野、草原和馬廄肥上的一種菌類,肉質肥腴,氣味芳香,為各國人民所喜愛。
由於它們的生長受到一定的限制,人類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進行人工培養。目前,蘑菇栽培業正向大型化、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溫菲爾德有一所世界上最大的蘑菇工廠,在全長177千米的半地下式菇房裡,年產蘑菇可達18000噸。
這里栽培4個不同品種的蘑菇。這些蘑菇是上乘的有益健康的佳品,1斤蘑菇所含的蛋白質,相當於2斤瘦肉、3斤雞蛋或12斤牛奶的蛋白質含量,無怪乎歐洲人把它稱為「植物肉」。
C. 可食用真菌有哪些
在三千年前,我國人民就已把菇菌作為珍貴的食用菌了,而且就懂得食用菌的栽培。食用菌類一般都是高等真菌的子實體,在我國發現的不下350多種,常見的有蘑菇、草菇、香菇、平菇、鳳尾菇、金針菇、黑木耳、鬆口蘑、竹蓀、羊肚菌、牛肝菌等多種。 這些食用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而且某些食用菌對動植物病毒性疾病有免疫或抑製作用,還能抑制腫瘤發生和發展,並能溶解一定量的膽固醇,所以被人們稱為「保健食品」。
這些食用真菌野生在山林、草地、田野里。當你走進潮濕的林地上,揀起一塊潮濕的朽木或幾片腐葉,不用放大鏡也能看見許多絲狀物,這常常就是它們的菌絲體。發育良好的菌絲,能鑽進木材、落葉的組織里,吸取養料。
像蘑菇等的菌絲體上,會長出一把漂亮的「小傘」,這就是子實體。子實體上面是平整的,而下面密生著許多叫菌褶的薄膜,長著能繁殖後代的擔子或擔孢子,能隨風飛散,到它們喜歡的地方去「安家」。人們掌握了它們的生長發育習性,可以採用人工栽培的方法,大量地生產了。
在高等真菌中,還有許多可以作為葯用的菌類。例如有補中、固腎、益脾、補肺、止血作用的靈芝,滋陰、補腎、潤肺、強精、補血提神的銀耳,滋補、助消化、退熱、利尿、消腫的茯苓。
還有對消化道腫瘤有較好療效,又可治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等慢性疾病的猴頭,可以做止血外敷葯的馬勃等等。
琳琅滿目、奇妙誘人的真菌大家族中,蘊藏著豐富資源,等待我們去開發和利用。
種類
一、樹生真菌:1.牛排真菌;2.多孔硫菇;3.鱗多孔菇;4. 胸膜牡蠣菇;5.蜜黃環菇
二、地生真菌:1.Agaricus arvenis;2.A.augustus;3.A.Campestris(地蘑菇)4.A.Sylvestris(木蘑菇);5.A.Xanthoderma(黃斑蘑菇);6.Lepiota procera;7.Coprinus comatus(墨水帽);8.Tricholoma Wurr(藍帽);9. Boletus elis(牛肝蕈)
真菌是一項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和動物每年消耗大量的真菌菌體和子實體;真菌也是重要的葯材。真菌的某些代謝產物在工業上具有廣泛用途,如乙醇,檸檬酸,甘油,酶制劑,甾醇,脂肪,塑料,促生素,維生素,還有礦物質——鈣、鐵 為人類提供營養 維持人的生理活動
D. 可食用的真菌
食用菌是指子實體碩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稱為蘑菇。中國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種,其中多屬擔子菌亞門,常見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銀耳、猴頭、竹蓀、鬆口蘑(松茸)、口蘑、紅菇、靈芝、蟲草、松露、百靈和牛肝菌等;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其中有:羊肚菌、馬鞍菌、塊菌等。上述真菌分別生長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態環境中。
食用菌不僅味美,而且營養豐富,常被人們稱作健康食品,如香菇不僅含有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治療高血壓的作用,還發現香菇、蘑菇、金針菇、猴頭中含有增強人體抗癌能力的物質。
E. 野生蘑菇,哪些可以吃
1、猴頭菌
生長環境:朽木樹干、樹樁或樹枝。形狀:球形,直徑常6-10厘米,菌體白色或略帶黃色,有香味,略苦。
2、樅樹菌,即松茸。
生長環境:松林下,尤其喜生長於剛枝葉蓋地的幼松林下,土生。鄂西北常見有2種。一種菌蓋菌柄雞蛋黃色,嫩時菌圓形下卷,成熟後傘蓋上展,中間下凹,下有褶裂;一種菌體橙黃色,蓋面略帶灰藍色,色澤不如前者鮮黃。
3、花櫟樹菌,又叫綠豆菌。
生長環境:櫟類樹林下或雜林下,土生。菌蓋直徑達6-12厘米,菌蓋上面表皮呈綠色,有時呈綠豆色,平或略下凹,下面傘褶白色,有菌香氣味,老時菌柄、菌蓋均多生蟲蛆。
4、大紅袍
生長環境:櫟類林下,土生。菌蓋直徑4-8厘米,上面表皮紅色或粉紅色,傘褶白嫩,老時菌柄、傘蓋肉內亦生蟲蛆,口嚼略有辣味。此菌有小毒,品味較差。
5、雞爪菌,即雞樅,又叫珊瑚菌
生長環境:箭竹、拐棍竹(龍頭竹)林下,或櫟類疏林下及林緣荒坡,土生。菌體呈珊瑚狀,灰色,高5-8厘米。
6、羊肚菌
生長環境:雜林及灌林下,土生。特喜生過火後的火燒林地。菌體呈白色或灰黑色,菌蓋呈雞心狀,外有羊肚狀褶皺
7、樅菌
生長環境:多生長在海拔800-1800米陰濕的朽木樹幹上。常較密集生長,菌體白色,鮮嫩,菌柄常偏斜。
8、香菇
生長環境:多生長還海拔800-2200米翻倒櫟類朽木樹幹上,喜群生。菌蓋褐黃色,有時有白色花裂,俗稱「花菇」,菌柄暗黃白色,香氣較濃。
9、漆樹菌,又名雞冠菌。
生長環境:常生長在漆樹或其他朽木樹干或樹樁上。菌體肉紅色,深裂呈重雞冠狀,無傘褶,老時呈木質。
10、茅草菌
生長環境:荒坡茅草叢中或腐爛的雜草堆邊。菌體白色,常呈叢生長。
11、柿樹菌
生長環境:常生長在柿子樹干腐朽的傷疤處或砍伐後的樹樁上。菌體白色,菌蓋大,肉厚,質鮮嫩,菌柄偏斜,呈成叢生長。
12、桐樹菌
生長環境:常生長在油桐樹腐朽的疤痕處或砍伐後的樹蔸上。形狀與柿樹菌差不多,但菌蓋較薄。
13、牛肝菌
生長環境:松林下或櫟類雜林下。鄂西北常見的牛肝菌菌體呈黃色,菌蓋較厚,上面不下凹,有油滑狀物質,下面無傘褶,密生小孔。
14、雞蛋菌
生長環境:常生長在海拔1000-2000米山林下,土生。菌體白色,菌蓋球形,鴨蛋狀,可層層剝離。
(5)什麼真菌可以吃擴展閱讀:
吃野生菌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類,尤其是顏色鮮艷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雜,最好每次食用一種野生菌。
2、采來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為種類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沒毒的菌子也變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減低,以減少中毒發生的可能性。
3、去市場買菌時,最好買曾吃過的,沒發生任何危險的菌子,買來後應炒熟炒透後再吃。
4、吃菌時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雖然無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會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時最好不要飲酒。
5、吃完菌後如感不適,有惡心、頭暈、嘔吐、看東西不明或幻視、幻聽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治療,萬一來不及就醫,應立即採用簡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葯物,進行催吐、洗胃、導瀉或灌腸等處理,盡快排除體內尚未被吸收的殘菌或減緩有毒物質的吸收,從而減輕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經過這些處理後,還要盡快轉送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