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醫聖張仲景這個方子常拿來治胃病,其實它還能這么用
幾乎所有葯店都買得到的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你真的吃對了嗎?
說到理中丸,大家可能會很自然想到調脾胃,尤其是脾胃虛寒,怕吃涼的,耐熱不耐涼,食慾差,肚子涼喜溫的,大便拉稀、拉肚子,那咱們可能就很大概率會用上理中丸。
但也有人反映,我也有類似的情況,怎麼用了不見效果,甚至有的反而加重呢?
不說別的,症狀之所以會加重,一般就是你用錯了。
下面咱們就來給大家拆解一下理中丸這個方子,看看它到底可以怎麼用,該怎麼用,哪些人適合用,哪些人不適合。
理中丸,是《傷寒論》里的方子,方子很小,只有四味葯,人參、白術、乾薑、甘草。
應該說, 理中丸是個溫里劑,適合太陰里寒的情況 。
什麼是太陰里寒?我們來看看太陰里寒會出現的症狀: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點生冷的、涼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脹腹滿,嘔吐,肚子發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頻等。一般來說不渴,不怎麼想喝水,飲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溫熱水。
有的人可能會有手腳涼、小肚子摸起來涼、怕冷的症狀,這是因為里位有寒,人體的恆溫機制被打亂,津液輸布出表少,體表溫煦不夠引起的。
當然,我們也要關注到太陰里寒是很容易出現水飲的問題。
因為里寒,津液缺乏推動能量,那津液就容易停留不流通變成水飲,水飲往下跑,表現出尿頻、便稀。水飲往上跑,就可以表現出嘔吐,不想喝水。
那麼碰到太陰里寒的這種情況,《傷寒論》里講「 其臟有寒 」,就是里位有寒,那要「 當溫之 」,用溫里的方法,來驅除這個里位的寒,張仲景就用了理中湯。
也有用理中丸的,丸劑起到一個緩治的作用,比較適合上焦有寒,或者你嘔吐泄瀉很厲害的時候,吃湯葯一下子就吐掉或者拉出去了,就用丸葯方便些。
理中湯(或者丸劑)在《傷寒論》里有三種用途。
第一種是霍亂吐利 。古人說的「霍亂」不是今天的傳染病,就是指這種又嘔吐又拉肚子,上吐下瀉的症狀,叫做霍亂。
第二種是下利不欲食 ,就是拉肚子,胃口不好,不想吃東西,里寒影響到消化的問題了。
第三種是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 ,唾液增多,頻吐之,唾液清稀, 胸上有寒 ,可見胸痹心痛,這個是上焦有寒,還可伴有食慾不佳、吃得少、腹痛、腹脹、便稀、尿頻等或然症。
這些情況其 共同點都是有里寒的問題,還伴有胃虛 。
反而言之,如果你不是有里寒胃虛的情況,是陽明裡熱,表現出不怕冷反怕熱,口渴喜涼、口臭、腹脹、大便難、便秘等症,或者是寒熱夾雜,上火,口臭口苦,長痘痘,心煩,也可以出現嘔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症,像是這些情況可能就不適合了,大家遇到要注意區別。
然後,我們再來拆解一下理中湯這個方子,人參、白術、乾薑、甘草。
理中湯用 人參 ,是因為出現了「食不消」的問題,出現了胃虛,那用人參調中補津液。(《傷寒論》里如何用人參,也是很有講究的)
然後還用到了 白術 。《傷寒論》里的白術是生白術,性味苦溫,能溫里,能燥濕,能去里位的寒飲,處理這個霍亂吐下不止,寒飲引起的下利、嘔吐、胸上有寒等。
白術還可以幫助消化,主要是針對這個水飲影響的食慾不佳、吃東西不消化,白術去掉水飲後,消化就會變好。
相比生薑辛散偏表, 乾薑 則溫里偏里,多用於里寒。能溫中止血,還可以用於里位的出血。
甘草和乾薑則組成了 甘草乾薑湯 ,溫里補津液,可用於肺痿偏寒,肺中冷的問題。有句話叫「溫里宜四逆輩」,那這個甘草乾薑湯、今天說的理中湯,還有比較有名的四逆湯,就都屬於四逆輩這一類的方子。
甘草乾薑湯看似兩味葯,一個小方子,但其實上、中、下焦的虛寒,都可以考慮用,如上焦有寒多出現吐涎沫、喜唾,還可以出現胸痹心痛等症;中焦有寒多可見如耐熱不耐涼、大便秘或者稀等症;下焦有寒可以見尿頻、小便清長、腳攣急、或者是生殖系統的一些問題。 如此一推,其實它能治療的症狀非常廣泛,關鍵是要抓住其方證特點。
話說回來,那也有些人用的不是理中丸,加了一味葯附子,用了附子理中丸。那為什麼加附子呢?
附子適用於虛而兼有寒邪、冷痛或者是下利、里寒的情況。它可以溫里,用於太陰里寒,和乾薑一塊溫里,比如四逆湯,治療太陰病。那它還可以治表位的寒邪,比如桂枝加附子湯。
所以後世用的 理中丸加附子是為了加強驅除里位寒濕邪氣的作用 ,而不是說補陽氣,增加脾胃陽氣,這么說是不對的。
小小的一個理中丸,很多人認為它是健運脾胃的,多用於脾胃虛寒,怕吃涼的、拉肚子等症,但其實辨證對了,它還可以用於治療鼻炎、治療胸痹心痛、治療心下痞硬、治療慢性腸炎......
經方的依證治之,有說不出的魅力。
包括我們調理脾胃常見到的四逆散、桂枝湯、小建中湯、瀉心湯類方、烏梅丸......究竟怎麼用?如何分辨自己屬於哪種情況用哪個方子?
一個是要鍛煉自己的辨證功夫,知常達變;另外一個是要熟悉《傷寒論》里的方子,知道其葯法、方證、應用病症、推薦用量、臨床加減變化等,舉一反三。
⑵ 請問我在本草綱目書內查詢到治療胃病的葯物:百合30克、烏葯9克用水煎服。
烏葯會有升壓作用。。。如果有嚴重高血壓還是不要用了
但百合30克、烏葯9克、枸杞15克是可以配在一起的。
⑶ 柴胡 ,香附,積殼,佛手,五指毛桃 ,海螵蛸,白術,茯苓,羊草結,炙甘草,黨參,這些中葯有什麼作用
柴胡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有疏散退熱,舒肝,升陽之功能。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等症。近代研究多用於治療流感病毒、結核桿菌、瘧原蟲所引起的疾病。 香附的功效: 理氣解郁,調經止痛。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寒疝腹痛,乳房脹痛。 1 、理氣解郁:用於肝氣郁結之胸脅及胃腹脹痛。 配柴胡、青皮治胸脅痛。 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調經止痛:用於肝氣郁結之月經不調、小腹脹痛。 配艾葉治寒凝氣滯之行經腹痛。 枳殼的功效: 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佛手的功效: 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用於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胃脘痞滿,食少嘔吐。 佛手的作用: 佛手不僅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具有珍貴的葯用價值、經濟價值。佛手全身都是寶,其根、莖、葉、花、果均可入葯,辛、苦、甘、溫、無毒,入肝、脾、胃三經,有理氣化痰,止咳消脹、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種葯用功能。據史料記載,佛手的根可治男人下消、四肢酸軟;花、果可泡茶,有消氣作用;果可治胃病、嘔吐、噎嗝、高血壓、氣管炎、哮喘等病症。據《歸經》等載,佛手並具治鼓脹發腫病,婦女白帶病及醒酒作用,是配製佛手中成葯的主要原料。 五指毛桃的作用 五指毛桃味辛甘、性平、微溫,其功能:具有益氣補虛、行氣解郁、壯筋活絡、健脾化濕、止咳化痰等功效。 海螵蛸 作 用 主治(功效): 收斂止血,澀精止帶,制酸,斂瘡。用於胃痛吞酸,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遺精滑精,赤白帶下;潰瘍病。外治損傷出血,瘡多膿汁。 用 法: 內服:煎湯,10-20g;研末,1.5-3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或吹耳、鼻。 注意事項: 陰虛多熱者慎服;久服易致便秘。 白術的功效: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茯苓的功效: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過健運脾肺功能而達到的,與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葯不同。苓桂術甘湯、四君子湯、四苓湯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劑。 (一)開胃湯。茯苓15克,淮山葯12克,谷麥芽各30克,鮮、干鴨胗各1個,煮湯飲服。治小兒消化不良,不思飲食。 (二)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煮粥食。治小兒脾虛泄瀉,小便不利。 (三)茯苓薏米餅。茯苓、薏米、白麵粉各30克,白糖適量,研成細末和勻壓成餅,蒸熟。適合小兒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四)茯苓陳皮薑汁茶。茯苓25克,陳皮5克,水煎,飲服時加入生薑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嘔吐。 牛羊草結【基原】 為牛或羊胃內的草結塊。【性味】 淡,微溫。【功用主治】1、《內蒙中草葯》 鎮靜、降逆止嘔。治噎膈反胃,暈車暈船嘔吐。2、(廣東)治吞酸,胃潰瘍,止心胃痛。 炙甘草一通陽復脈補中益氣緩急止痛。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 黨參的功效: 補中,益氣,生津。 治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久瀉,脫肛。
⑷ 食道潰瘍吃什麼中成葯
食道潰瘍屬於老胃病范疇,建議你用傳統中葯黑礬,黑棗,核桃仁,梔子,當歸,砂仁,厚朴,三棱,穿山甲,槍頭菜,寸曲,麥芽,上甲,下甲,紅花,海南沉,鐵膽粉,蜂膠,蜂蜜,蜂蠟治療,可以快速治癒不反彈,見效快,療效確切,這些葯物你在當地葯店即可買到,自己在家治療即可.平時可以喝牛奶,不要喝燙水;吃軟飯半流質(糊糊米粥,面條最好).
⑸ 丁香有什麼效果
中醫認為丁香味辛性溫,歸脾、胃、肺、腎經,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等病症。
丁香樹一身都是寶,其樹皮、根和枝均有很好的葯用價值。丁香皮散寒理氣、止痛止瀉,可用於治療胃寒、脘腹痛脹、腹瀉、牙痛等疾病;丁香根能散熱解毒,可用於治療風熱腫毒;丁香枝理氣散寒、溫中止瀉,可治療脘腹脹滿、惡心、腹瀉等疾病。需要注意的是,丁香不宜與中葯鬱金同用。
/iknow-pic.cdn.bcebos.com/b3119313b07eca807c424ce59f2397dda1448368"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b3119313b07eca807c424ce59f2397dda1448368?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3119313b07eca807c424ce59f2397dda1448368"/>
(5)什麼中葯可以治胃病擴展閱讀:
丁香有兩種,園林綠化丁香以及用作香料和中葯的丁香。它們其實毫無關聯,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前者是大家普遍熟知的觀賞植物丁香,為木犀科丁香屬植物。
中葯丁香是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群島及其周圍島嶼,在古代屬於進口葯。中葯丁香分為公母兩種,公丁香是未盛開的花蕾,母丁香則是成熟的種子。
在用作中葯之前,丁香的身份一直是家家戶戶廚房裡的香料。葯用丁香需在花蕾由綠轉紅時採摘,曬干備用,用時要搗碎。
⑹ 溫脾健胃的中成葯有哪些
你好:像補中益氣丸、保和顆粒等、蛇膽陳皮都是健脾健胃的中成葯物
⑺ 糜爛性胃炎中葯方
糜爛性胃炎患者可以服用的中葯方有很多,常見的有茯苓飲、香砂養胃丸等。
1.茯苓飲:茯苓飲是由陳皮、茯苓、白術以及黨參等中葯組成,這個葯方具有健脾、化痰和祛濕等功效。對治療糜爛性胃炎有很大的效果。
2.香砂養胃丸:香砂養胃丸由豆蔻、陳皮、木香和茯苓等中葯組成,具有減少酸水、緩解胃痛和嘔吐的功效。
患者平日里要注意三餐規律,不可暴飲暴食,不可食用辛辣刺激以及油膩的食物。以上的中葯方雖對糜爛性胃炎患者有效,但是不可自行服用,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合理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