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太陽又可以叫什麼
東曦 dōngxī
古代傳說中的日神東君,借指太陽。
東曦既駕,僵卧長愁。——《聊齋志異·促織》
曦曜xī yào ㄒㄧ ㄧㄠˋ
太陽。 清 唐孫華 《病中對雨》詩之二:「洪流忽訝憑空涌,曦曜偏從何處明。」
曦輪(曦輪)xī lún ㄒㄧ ㄌㄨㄣˊ
指太陽。《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朝日樂章》:「永流洪慶,式動曦輪。」 唐高宗 《立春日游苑迎春》詩:「迎春正啟流霞席,暫囑曦輪勿遽斜。」 清 趙翼 《楊舍城北登望海樓》詩:「是時卓午懸曦輪,潮氣上逼白日昏。」參見「 曦車 」。
xī chē ㄒㄧ ㄔㄜ
曦車(曦車)
羲和 所駕之車。指太陽。 唐 褚亮 《奉和詠日午》:「 曦 車日亭午,浮箭未移暉。」 唐 虞世南 《奉和詠日午》:「高天凈秋色,長漢轉 曦 車。」 清 高其倬 《望雪山》詩:「壓覆常憂坤軸折,迴旋怕觸 曦 車翻。」
Ⅱ 夫妻又可叫什麼
夫妻又可叫做伉儷,伴侶,兩口子。
Ⅲ 老人又可以叫什麼
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歲的老人
我國是禮儀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之風俗,而老年人的別稱也頗多。
老蒼:謂頭發蒼白的老人。杜甫《壯游詩:「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花甲:指六十歲的老人。《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歲的老人。杜甫《曲江》詩:「清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指八十、九十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日耄。」
期頤:指一百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老宿:年老而在學藝上有造詣的人。如文壇老宿。汪啟淑《鹿菲子小傳》:「黃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稱之。」
老先生:年高學博者之稱。《史記·賈誼傳》:「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力為之對。」
老父:對老年人的尊稱。《漢書·張良傳》:「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丈:對老年男人的尊敬之稱號。《稱謂錄》卷三十二引《孫公談圃》:「周孟陽春卿,英廟官僚也。聖眷素隆,書簡以老丈稱之。」
老子:老人自稱。《晉書·庚亮傳》: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
老夫:老人自稱。《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稱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稱。《北史·穆崇傳》:「老身二十年待中。」
老拙:老人自謙之稱。蘇軾《章質夫寄惠崔徽真》詩:「卷贈老夫驚老掘。」
老朽:老人自謙之稱。蘇軾《與馮祖仁書》:「辱箋教累幅,文義粲然,禮意謙重,非老朽所敢當。」
老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Ⅳ 質數又可以叫做什麼
質數又稱素數。一個大於1的自然數,除了1和它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數整除的數叫做質數;否則稱為合數。
合數指自然數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還能被其他數(0除外)整除的數。與之相對的是質數,而1既不屬於質數也不屬於合數。最小的合數是4。
在整數中,不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奇數;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偶數,二的倍數叫做偶數。
Ⅳ 中秋節又可以稱為什麼
問題一:中秋節又叫什麼節 十大別稱介紹 中秋節的別稱很多,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中秋節別稱有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團圓節等。
1、仲秋節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2、八月節
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莫過於八月節(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後一天。
3、女兒節
民間拜月,每當圓月升起的時候,各家在庭院中迎著月光陳設香案,按習俗多為全家婦女拜祭,即使是回娘家暫住的媳婦屆時也必須返回婆家過中秋,北方民間還流傳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諺語,所以又把中秋節叫做女兒節。
4、兔爺節
老北京中秋節祭月有供兔爺的習俗,京城裡的老少爺們兒也把這天叫做「兔爺節」。兔爺是北京獨有的民間神 ,崇文門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廟被認為是兔兒爺的老窩,一到農歷八月,買兔爺的人們便絡繹不絕。
5、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為「花朝」,與之相應,又稱仲秋八月十五日為「月夕」,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這也是叫「月夕」的原因之一。
6、玩月節
是日,古代有月下遊玩、設宴賞月的習俗,所以被稱為「玩月節」。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條稱,「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7、拜月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8、八月會
八月會亦稱「調聲節」。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海南省儋州市。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舉行。這天,種植男女青年匯集鎮上,互贈香糕、月餅、花巾、彩扇、背心等。成群結隊,川流過市。晚上擁出村口。到預定 *** 場地,進行規模盛大的調聲對歌活動。
9、追月節
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這天狂歡,被稱為「追月」。
10、團圓節
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問題二:中秋節又稱為什麼 「中秋節」又稱「秋節」礎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團圓節」「女兒會」。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問題三:中秋節又名什麼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節日簡介: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節日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搐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問題四:中秋節又叫什麼節?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中秋前夕,人們都盡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游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以前,江蘇地區的中秋夜,婦女們多外出在月下遊玩,或互相拜訪,或結伴去佛寺尼庵,或舉行盛大的文藝活動。甚至玩到四更雞鳴。這一風俗當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習俗與江蘇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婦女外出遊玩必須要走過至少三座橋,因而叫做「走三橋」。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如果家裡有孕婦,就要多切一份。
拜月不是指祭月時的拜月。這種風俗源於北宋京師。當夜,滿城人家,不論窮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許多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問題五:中秋節又叫什麼節 40分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民間稱為中秋,梗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問題六:中秋節又叫什麼節 按照中國的農歷,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閥,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問題七:請問中秋節又叫什麼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問題八:何為中秋 在古代中秋節又有哪些稱呼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問題九:中秋節為什麼被稱為「中秋節」,名字是怎麼來的?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
問題十:中秋的由來 以及古時中秋的稱呼又有幾種 代表什麼意義?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
Ⅵ 七夕又稱作什麼 七夕又可以叫什麼節日
1、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2、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Ⅶ 乙醇又可以叫做什麼呢
乙醇的俗稱是酒精,所以乙醇可以叫做酒精.
乙醇是一種有機物,俗稱酒精,結構簡式CH₃CH₂OH、C₂H₅OH或,分子式C₂H₆O,是帶有一個羥基的飽和一元醇。
物化性質
乙醇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可混溶於醚、氯仿、甲醇、丙酮、甘油等多數有機溶劑。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易燃、易揮發的無色透明液體(純酒精),有特殊香味,易揮發。相對密度(d15.56)0.816。
酒精中毒的罪魁禍首通常被認為是有一定毒性的乙醛,而並非喝下去的乙醇。
化學方程式:
2CH3CH2OH + O2→ 2CH3CHO + 2H2O(條件是在催化劑Cu或Ag的作用下加熱)
用途
工業原料、消毒用品、飲料製品、有機原料、汽車原料和葯理用品等。
危害
乙醇易燃,具刺激性。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與氧化劑接觸發生化學反應或引起燃燒。在火場中,受熱的容器有爆炸危險。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火源會著火回燃。
Ⅷ 古人的「又」叫什麼
「字」,也稱 」表字「,是中國的「特產」,外國人沒有。
字,是一個人的名字的註解、補充和延伸。字,必須與名相呼應,互為表裡。比如:
1,曹操,字孟德。「孟」表示庶出的老大,「德」是「德性」的意思,與「操行」一詞相呼應;
2,趙雲,字子龍。常言道:龍從雲、虎從風;
3,孫權,字仲謀。「仲」是「老二的意思,」權謀「一詞,誰都知道;
4,馬超,字孟起。表示他是馬騰的」側室「生的,老大;
5,馬謖,字幼常。表示他是老馬家的 」小五哥「;
......
在中國,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 「字」。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有 「字」。
貧苦的老百姓不可能有字,沒聽說武大郎的字叫什麼。
蒙古韃子滅亡中國後,南方的漢族人連名都不許有,更別說字了。
土財主、奸商,斗大的字不識半升,也弄個字,人模狗樣的。
古人稱呼他人,一般稱他的字,不能呼名。呼他人的名,很不禮貌,人家會恨死你。
一個人的字,是在成年後才有的。年輕人為了表示謙遜,都說:」年幼,無表「。
古代的中國是 」禮儀之邦「,封建道德講的是 」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現在的中國,講什麼?講的是拜金、作假、欺詐,還要字干什麼?
時過境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