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蜈蚣的身体是由哪些部分构造的
蜈蚣又名天龙,在动物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唇足目、蜈蚣科。蜈蚣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5000种,我国约有50多种,而常见的有每只前肢足上棘少的少棘蜈蚣和多棘的多棘蜈蚣等。
无论哪一种蜈蚣,其身体背腹扁平,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个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肢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头部成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躯干部有18个体节,其间长短体节互相间隔,每节有一对附肢,称足。可见,躯干部成为运动中心。其中第1对足为发达的颚足,末节有一对利爪,爪内有毒腺,爪末端有一个毒腺开口,螯人、畜时可注入毒液,称毒足。
蜈蚣身体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骨质的外壳(外骨骼)。分为背部的背板和腹部的腹板;背板和腹板靠两侧的膜状的薄板相连接,外壳不仅有保护内脏器官及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机能,而且还能和附着的肌肉一起完成各种运动的动作。蜈蚣在生长过程中,外壳一旦形成就不能再生长。因此,蜈蚣为了继续生长,在生长过程中便要进行蜕皮,蜕去旧皮,换上新皮,蜈蚣得以迅速生长。
‘贰’ 蜈蚣明明身体由环节构成为什么是节肢动物
蜈蚣有外骨骼,身体异律分节(体节有不同),有分节的附肢(如足),血液循环开管式,等等。这些都支持它是节肢动物。
‘叁’ 关于蜈蚣
A、蜈蚣的外形特征:
蜈蚣分头部和躯干两部分,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个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的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肢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头部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蜈蚣的躯干部有18个体节,较长和较短的体节互相间隔,第1节的附肢称颚足,甚为发达,其末节成一利爪,爪内有毒腺,爪的末端有一毒腺开口,螯人、畜时可注入毒液。同时颚足的基部膨大,在中央相遇,形成了附加的下唇。第2~16节具一对7节的附肢,称足,是蜈蚣爬行的器官。第17节是生殖孔所在的地方,其附肢与其它16对步足不同,特称生殖肢。最后一节是甚为退化的尾节。可见,蜈蚣躯干部的结构成为蜈蚣的运动中心。
B、蜈蚣的生活习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靠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7.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也就是说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
C、蜈蚣的食性
蜈蚣属肉食性动物,其性凶猛,不但吃食弱小动物,还敢向比它大几倍的动物进攻。蜈蚣喜食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金龟子、稻苞虫、蚱蜢、蜘蛛及各种蝇、蜂类的卵或蛹,也爱吃蚯蚓、蜗牛、蛞蝓,此外也会捕食蜥蜴、壁虎、蛙类、小鱼等。当食物缺乏或水分减少之时,也会吃西瓜、黄瓜、苹果等多汁瓜果,以及幼嫩青草、蔬菜等来维持生命活动。
蜈蚣有饮水的习性
D、 蜈蚣的繁殖特性
蜈蚣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卵生,有孵卵和育仔的习性。蜈蚣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化等
‘肆’ 依靠附肢进行爬行运动的动物仅有蜈蚣、蚰蜒、马陆等.______(判断对错
依靠附肢进行爬行运动的动物并不仅有蜈蚣、蚰蜒、马陆,节肢动物也是靠分节的附肢来爬行运动的.
故答案为:×
‘伍’ 蜈蚣的身体是由哪些部分构造的
蜈蚣又名天龙,在动物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唇足目、蜈蚣科。蜈蚣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5000种,我国约有50多种,而常见的有每只前肢足上棘少的少棘蜈蚣和多棘的多棘蜈蚣等。
无论哪一种蜈蚣,其身体背腹扁平,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个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肢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头部成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躯干部有18个体节,其间长短体节互相间隔,每节有一对附肢,称足。可见,躯干部成为运动中心。其中第1对足为发达的颚足,末节有一对利爪,爪内有毒腺,爪末端有一个毒腺开口,螯人、畜时可注入毒液,称毒足。
蜈蚣身体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骨质的外壳(外骨骼)。分为背部的背板和腹部的腹板;背板和腹板靠两侧的膜状的薄板相连接,外壳不仅有保护内脏器官及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机能,而且还能和附着的肌肉一起完成各种运动的动作。蜈蚣在生长过程中,外壳一旦形成就不能再生长。因此,蜈蚣为了继续生长,在生长过程中便要进行蜕皮,蜕去旧皮,换上新皮,蜈蚣得以迅速生长。
‘陆’ 蜈蚣靠什么运动的
蜈蚣主要靠躯干部进行运动,其躯干部有20个体节,较长和较短的体节互相间隔,第1节的附肢称颚足,甚为发达,其末节成一利爪,爪内有毒腺,爪的末端有一毒腺开口,用来毒杀小动物和作为防御外敌的武器。第2~19节各具1对7节的附肢,称为足,是蜈蚣爬行的器官。第20节是生殖孔所在的地方,其附肢与其他19对步足不同,特称生殖肢。因此,蜈蚣躯干部的结构成为蜈蚣的运动中心。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西藏农牧业科技发展史》
‘柒’ 蜈蚣的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在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开始活动觅食。
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
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昆虫类。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
(7)蜈蚣的运动器官可以是附肢吗扩展阅读
生长发育:
蜈蚣属甲壳类的节肢动物,体表覆盖有几丁质的甲壳,限制了本身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为了摆脱甲壳对进一步生长发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蜕皮数次。每蜕一次皮,就明显的长大一次。在胚胎发育中要蜕皮三次,成体一般每年蜕一次,个别蜕二次。蜕皮多在盛夏或产卵后进行。蜕皮前体色改变,行动迟缓,不吃食物,视力和触角能力减弱。
蜕皮时,由前向后逐节进行,最后蜕出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躯壳。蜕皮需约2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蜕皮时切忌惊扰,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人工养殖的蜈蚣蜕皮时还要防止成群蚂蚁等对它趁机攻击,否则易被蚂蚁等咬死咬伤。
蜈蚣发育的速度较慢,从第一年孵化的幼体到当年冬眠前体长仅约3.3~3.9cm,第二年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体长也只约4.9~6.6cm。所以蜈蚣从产出的幼体发育至成体性成熟一般需3~4年的时间。生长发育的速度与食料是否充足和进食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产出的蜈蚣,室内养殖的比自然放养的生长发育得快。所以养殖时供给充足的新鲜饲料是提高其产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捌’ 蜈蚣怎么行走
蜈蚣是爬行。
简介: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等,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
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
‘玖’ 无脊椎动物中昆虫的活动和生活范围大于其他动物,这主要是昆虫具有____。而蜈蚣的运动方式是依靠
无脊椎动物中昆虫的活动和生活范围大于其他动物,这主要是昆虫具有_翅___。而蜈蚣的运动方式是依靠附肢___进行爬行运动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