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资讯 » 运动可以杀死蛔虫吗
扩展阅读
怎样在图片上加文字变黑 2025-05-15 06:37:43

运动可以杀死蛔虫吗

发布时间: 2023-03-06 12:51:09

⑴ 蛔虫在吃药的话可以打干净吗如果打不干净会怎样

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一)病因与发病 1.肠道内有蛔虫的病人,当其肠道环境发生变化时,如一些疾病引起的发烧,腹泻或便秘,使肠道蠕动增加,蛔虫钻入胆道。 2.晚期妊娠时,孕妇子宫膨大压迫肠道,使肠道运动发生障碍,小肠上段蛔虫停滞于十二指肠而钻入胆道。 3.胆道本身括约肌松弛时,也有利于蛔虫钻入胆道。 4.不适当的驱虫治疗,如应用驱虫药物时,由于药物剂量不足,蛔虫只处于轻度中毒状态,为躲避药物的作用而钻入胆道。 5.饥饿、寒冷、疲劳和胃酸过低,肠道功能发生改变时,肠道蛔虫亦可钻入胆道。 (二)病人表现 病人大都有肠蛔虫症。常突然起病,病人上腹剑突下(约通常说的心口窝处)常有钻顶样剧烈疼痛,并且右肩及右背部亦同时发生疼痛。疼痛难以忍受,辗转不安,常伏在床上打滚喊叫,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可吐出蛔虫。阵发性疼痛可突然消失,疼痛时的其它一些表现也可完全消失,相隔数小时后再次发作,反复发作1-2天或数日。若不及时治疗,晚期可合并胆道或胰腺的感染,此时病人可出现全身发冷,体温升高,皮肤和粘膜发黄,腹肌紧张,并有压痛,以及当触摸腹肌的手突然停止触摸时,亦有痛感,医学上称为反跳痛。 (三)家庭养护 1.家庭用药 (1)发烧者给予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每次 l克,每日4-6次口服。 (2)疼痛时杜冷丁50毫克、阿托品0.5毫克,发作时肌肉注射,数分钟后即可奏效。或95%的乙醇4毫升,氯仿2毫升混合后取10-30滴加入30毫升水中口服,15分钟就能止痛。亦可用乙醚糖浆30毫升,口服止痛。 (3)病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时,可给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0.1克作肌肉注射,或异戊巴比妥0.1克口服,亦可用10%水合氯醛10毫升口服。 (4)应用驱虫剂。左旋咪唑片价格低廉,服用亦方便,是驱蛔虫的首选药物。成人一次口服150毫克,儿童则按每公斤体重2-3毫克计算,临睡前一次顿服或早晚两次分服;驱蛔灵(又称枸椽酸哌嗪),成人每次量为3-3.5克,连服2日,或每次1克,每日3次,连服3天。儿童按每公斤体重每日150毫克计算,但每日总量不得超过3克;噻嘧啶片,成人每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毫克,晚间顿服,疗程为1-2天;甲苯咪唑片,成人每次200毫克,顿服,疗程 l-2天。 (5)当胆道并发感染时,应给予抗菌素。如青霉素,一般成人每天80一160万单位、儿童为3—5万单位/每公斤体重,分2-3次给药;链霉素成人剂量为每次0.5克,每日2次,肌肉注射,儿童剂量每天15-30毫克/公斤体重,分1-2次;四环素片,成人每次0.25-0.5克,每日3-4次口服。 2.中药及偏方 (1)乌梅18克、苦楝树皮15克,槟榔、使君子各12克,黄柏、枳壳、木香各9克,川椒6克,水煎服。,亦可用米醋,每次30毫升,加温开水30毫升,每日3-4次口服; (2)乌梅30克、川楝子15克、槟榔15克,花椒10克,上为基本方。偏寒者加附子、桂枝各6克,细辛3克,干姜3克;偏热者加栀子20克,黄莲、黄柏各9克。用法:水煎服,急性期一昼夜服2-3剂; (3)鲜苦楝根白皮:1岁左右15克,2-3岁20克,4-6岁30克,10-14岁60克,洗净剪碎,煎浓汁,加红砂糖适量煮为糖浆,分3次 l天内服完,连服2-3天。 (4)新鲜蚕蛹50克、加油盐炒食。 (5)将君子略炒,按年龄每岁每次2粒,最多每天不超过20粒,分3次服食,连服3天为一疗程。 3.营养和饮食 由于病人在发作时消耗热量较多,宜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如主食米饭、面条、面饼,还可食用些含糖分高的糕点、糖果。多吃些鸡蛋,动物瘦肉、乳品、黄豆及其制品;以及多吃些含维生素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4.家庭护理 (1)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发作和并发胆道感染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2)精神护理,病人首次发作有恐惧心理,家人应积极关心和体贴病人,并解释病情,使其解除顾虑。 (3)周围环境应安静,以使病人得到更好地休息,以恢复由于发作时大量消耗的体力。 (4)当病人发生呕吐时,家人应及时清除病人口腔内的呕吐物,并漱口,以防口腔感染。 (5)病人疼痛加重时,可配合药物局部应用热水袋进行热敷,以减轻疼痛。 (四)注意事项 1.在发作时,病人因疼痛应用止痛剂如杜冷丁药物时,一日应用不超过2-3次,以防久用成瘾。 2.并发胆道感染应用抗菌素四环素过程中,注意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尤其小儿患者,因四环素能引起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发黄,骨生长缓慢等。 3.在应用中药苦楝皮糖浆进行治疗时,应严格控制用量以防中毒,其次对于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及体质较弱者忌用。 4.经(内科)保守治疗7天以上无缓解,甚至反而加重者,或反复发作,出现皮肤粘膜发黄及能触及肿大的胆囊,而又找不出其它原因者,可考虑送医院行外科手术(胆管探查术)治疗。 (五)预防常识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胆道蛔虫症来源于肠道有蛔虫的病人,而肠蛔虫病是一种传染病,传染源是蛔虫病人或带虫者,感染性虫卵通过口腔吞入肠道而成为带虫者。所以只有把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彻底根除肠道蛔虫的发生。 2.肠道有蛔虫的病人,在进行驱虫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以彻底杀死,否则因蛔虫轻度中毒而运动活跃,到处乱窜,极有可能钻入胆道而发生胆道蛔虫症。

⑵ 小孩子得蛔虫怎么办

1.蛔虫幼虫在体内游行阶段,皮肤痒可出荨麻疹,发烧、咳嗽、肺部有炎症表现;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右上腹痛、肝肿大,肝功能不正常,幼虫带入细菌可引起多发性肝脓肿,肝压痛;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细胞增高等。个别孩子由于幼虫到脑子中游行可引起抽风或脑膜炎。 2.蛔虫成虫在小肠中阶段可刺激肠壁,分泌毒素,排泄废物并吸取小儿的营养。常见的症状是在脐周围阵发性肚子疼,腹部柔软,喜欢揉、不拒按;食欲不好,有的喜欢吃不该入口的东西,如炉渣、土块、塑料袋等,我们叫这种现象为“异食癖”。由于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可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等。也可以引起精神不振、易怒、夜间咬牙。 3.平时成虫在小肠定居,当环境不适合便乱窜起来,由此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如小儿在发烧时,蛔虫就可以乱窜引起严重腹痛、呕吐、吐出蛔虫,虫子多纠缠成团时,堵住肠子上下不通,发生蛔虫性梗阻;蛔虫见孔就钻,可以钻到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病情严重,患儿因腹痛打滚哭闹、出冷汗;如蛔虫钻到阑尾就可引起蛔虫性阑尾炎,右下腹剧烈疼痛。从阑尾再钻出可引起腹膜炎等危险病症。 怎样发现孩子患有蛔虫病? 1、经常出现原因不明的腹泻、便秘或腹痛(多为肚脐周围痛)。 2、胃口不好,不想吃饭而常想吃香甜的零食,或胃口很好却身体消瘦 3、有时头痛、兴奋和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4、晚上睡觉常流口水或磨牙齿。 5、脾气急燥。 6、在小儿身上会出现“虫斑“,一般有5种: (1)舌面出现红斑,其特征是边缘整齐,圆形,常突出舌面,红斑位置不定,数量不一。 (2)下唇粘膜出现颗粒,多为灰白色针头大小的小丘疹,数量不等。 (3)巩膜出现蓝斑,呈三角形、圆形或半月形。 (4)面部出现白斑,多为圆形,边缘整齐,中间淡白。 (5)指甲上出现“絮状白云”。 这些虫斑可单独出现,也可几种相兼出现。 7、喜欢挖鼻孔。 有蛔虫的孩子,不一定出现上述全部症状,但至少有2-3种以上。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应怀疑是否患上了本病,需去医院做粪便检查。 如何防治儿童蛔虫病? 预防本病要教育孩子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常啃指甲,不咬指甲,不吮手指,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清洁的食物。另外,要注意环境卫生,搞好粪便处理。如果得了蛔虫病,可服用驱蛔灵,每岁约一片,分二晚服完;或宝塔糖每岁服二个,连服两个晚上。一次驱虫不一定能达到肃清的目的,治疗一个月后如再检查大便阳性,再服驱虫药。目前广泛应用肠虫清有一定疗效,有并发症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小肠内的寄生虫病。多见于5~15岁儿童。轻者无症状 ,稍重者有消化道症状、营养不良,严重者引起胆道蛔虫或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是最大的肠虫,成虫为乳白色或略带粉色,头尾较细,雌虫在人肠内产卵 ,每天约产20万个。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为感染的虫卵,儿 童吃了感染虫卵的蔬菜或水果后,一部分虫卵被胃酸杀灭,一部分在小肠孵化成幼 虫。幼虫依次穿过肠壁、小血管、门静脉、心肺、气管、咽喉和食道,在小肠内发 育成成虫。 症状 人在感染蛔虫后可不表现症状仅为“蛔虫感染”,但儿童、体弱者可出现脐带 周围或上腹疼痛,可反复发作,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小儿常有精神不集中 、哭闹、夜间磨牙、梦惊、瘙痒、反复出现荨麻疹,面部可见白色虫斑,重者可致 营养不良、智力迟钝、发育障碍、面黄消瘦等。有时可吐呕虫或便出蛔虫,或在大 便中找到蛔虫,在镜检下可发现蛔虫卵,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细胞增多。 驱除蛔虫的常用药 (1)阿苯达唑(肠虫清)为广谱驱虫药,对蛔、蛲、鞭、钩虫的成虫及幼虫均有 较好疗效,对蛔、鞭虫有杀灭虫卵作用,可干扰虫体摄取葡萄糖,抑制虫体生长繁 殖,适用于多种线虫的混合感染。以单剂量400mg顿服,治愈率高达100%。 (2)噻嘧啶(抗虫灵):对寄生虫的神经肌肉有阻滞作用,先使虫体收缩而后麻 痹,停止运动,作用快而优于哌嗪。儿童每kg体重5~10mg,睡前顿服,连续2日。 (3)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可麻痹虫体肌肉,使之不能附着在肠壁,并随肠蠕 动而排出体外,蛔虫在麻痹前不表现兴奋,因此安全。儿童常吃糖锭(六一宝塔糖 ),1日每千克体重100~160mg,或1~3岁1次 1.0~1.5g,4~6岁1.5~2g,7~9岁 2~ 2.5g,9岁以上3g,睡前顿服,连服2日,一般不必同服缓泻药。 (4)左旋咪唑:可影响虫体的无氧代谢,使之麻痹,并制止虫体窜动,预防胆 道蛔虫的发作。儿童每千克体重2~3mg,睡前顿服,1周后可重复1次。 中药使君子可炒熟而不焦,儿童按每周岁1g计,总量不宜超过10g,睡前嚼烂 吞服,连续3日,可重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