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发性纵隔气肿
本病的发病机理为:当胸腹腔压力加大时,肺内压突然升高,肺泡或小支气管破裂,空气逸出,沿肺间质、血管鞘至肺门,入纵隔形成气肿。本组患者发病诱因主要为咳嗽,严重时纵隔破裂,气体进入纵隔形成纵隔气肿。当纵隔积气达到一定压力时,气体经过筋膜间隙进入颈胸部皮下组织,临床上出现头面部、会阴和大腿内侧皮下气肿,严重时双下肢均可出现广泛皮下气肿,如气体进入胸膜腔或腹膜腔可形成气胸或气腹。
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多有原发性呼吸系统疾病(本组10例),且症状易被原发病症状所掩盖,故早期易漏诊。较重者表现为原发病加重,如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等,常规治疗无效。胸痛、胸闷见于所有患者,以胸骨后为着,需与心肌梗塞、食管炎、胸膜炎等鉴别。皮下气肿常为本病的早期症状,常见部位为颈部、臂部、胸部、腹部,严重时头面部、会阴、大腿内侧亦可出现。皮下气肿之局部触之有握雪感,如颈部皮下气肿张力大时,可压迫颈交感神经节导致瞳孔散大(本组1例曾因此而误诊为脑疝)。心脏浊音界缩小和心音遥远较常见,与皮下气肿和胸骨后气体增加传导距离以及传导不良有关。少数胸骨后可听到与呼吸心跳相关的捻发音。部分患者纵隔内组织撕裂,出现Hamman氏征阳性。
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如出现颈胸部皮下气肿,在排除皮肤、口腔、咽喉及食管外伤、手术创伤后,应考虑本病。有人认为Hamman氏征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条件。因本组多数患者无比征,加之此体征亦可见于左侧气胸、胃和食管下段扩张、室壁瘤等疾病,故我们认为其特异性不高,不能作为本病诊断的必备条件。X线正侧位片是检查本病的重要方法,文献认为侧位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位片,本组胸片检查结果支持这一看法。
自发性纵隔气肿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决定于原发疾病的轻重、纵隔积气量、速度和治疗情况。一般原发病严重、积气量多、发展快者预后差。
自发性纵隔气肿多为急性发病。应于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兼治本病。轻者无须治疗,3~5天气体可自行吸收。对出现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者应紧急处理,患者取半坐位,吸入高浓度氧气;在胸骨上凹插入多个针头排气;必要时需在胸骨上窝切迹1厘米处切开皮肤,分离组织至纵隔上部排气,但应避开血管和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