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植物的生存智慧】植物生長智慧
人們常把失去意識和感知能力僅能維持生命的人稱為「植物人:事實上,這樣的稱呼對植物是不公的。植物不僅僅只是簡單地生存著,它們也在不斷面臨生存的考驗,並且有著自己的生存策略。
地球形成的初期,是一個沒有生命一片荒蕪的世界。在距今約5億年前,地球大氣的氧含量只是現在的10%,植物生命卻有了很大的發展,不僅推動了地球的發展,也帶動了整個生物界的發展。一系列新的古生物學、比較解剖學、胚胎學、生物地理學、生理化學、細胞遺傳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的證據證明了植物界和其他生物一樣沿著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的演化趨勢不斷發展著。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現在才能看到如今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既然植物能夠在漫長的地球歷史和不同的生存環境下頑強地生存下來,並不斷繁衍生息,發展進化,那麼植物一定有其「生存智慧」。一些學者認為植物所具有的「智慧」有時候超過動物,甚至人類。
一種生命的形態特徵是這個生命適應環境的表現,在這點上,植物特別是主要器官根、莖、葉所展示出來的形態特徵,超過我們的想像,表現了非常「智慧」的主動行為。
植物賴以生存的基本是根器官,千姿百態的根形態如貯藏根、支柱根、板狀根、氣生根、寄生根和附著根等揭示了植物為了生存及適應環境而進行功能分化的能力,例如胡蘿卜、蘿卜、甜菜、甘薯等膨大變態的根是植物貯藏脂肪、糖分和澱粉等養料的地方;玉米等在近地面的植物莖上長出的許許多多支持根,一方面用來吸收土壤中的礦質營養和水分,另一方面起到支撐作用;在熱帶雨林中,許許多多的高大植物都長有奇特結實的板狀根,原因在於熱帶雨林雨量充沛,植物枝葉繁茂,許多植物樹冠很大,板狀根能有效地防止大樹的傾倒;強風地區的植物常常表現為植物的根系特別發達,不僅存在對風的抗爭,一些植物利用風來傳播花粉,花粉飛得最高、最遠的記錄是松樹花粉創造的。它的花粉具有氣囊,可以達到幾千米的高度,越山越嶺,甚至能夠漂洋過海,飄出數千里之外。
一些生於水中或濕度很大環境中的植物如落羽杉、紅樹為抵抗缺氧而生成的呼吸根;榕樹、吊蘭和葡萄懸掛而下的氣生根;有一些植物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成為了寄生植物(如菟絲子),導致葉退化,不再主動進行光合作用,當它盤旋到別的植物身上以後,莖上就長出一個個突起的小「癤」,這小「癤」能突破被繞植物的莖乾和葉,拚命吮吸寄生植物的營養和水分,這個「癤」就是寄生根。自然界中一些植物的莖細長柔弱,節上長有無數附著根,能分泌黏液,用來攀援它物向上生長,爭取吸收充足的雨露陽光,如爬山虎、常春藤、牽牛花、紫藤等等。這是植物由於自身生理原因而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長期演化現象。最為奇特的變態根要數生活在熱帶地區森林中的大王花狀瓜子金根,它的身上長滿鼓鼓囊囊的花瓶狀的葉,「花瓶」的上方開有口子,雨季一來便被灌滿了水,即便滴水不進,它們仍能生存幾年,只是「囊」中水少一些而已。
植物的另一個重要器官是莖,在適應環境、生存競爭的形態構建主動性行為中,莖也具有非常睿智的作用,其中莖變態是主動性行為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形態各異的變態莖,如絲瓜、黃瓜等由小枝變態而來的莖卷須,使得本身柔弱的莖干可以依靠卷須攀援和纏繞其他支持物生長;生長在乾旱區域的仙人掌類植物的莖成葉片狀,葉完全退化或成鱗狀、刺狀,莖葉內有葉綠體可代替葉片進行光合作用,最大程度地減少葉面積以防止水分蒸發。紡錘樹生長在南美洲,能長到30米高,兩頭尖細中間膨大,最粗的地方直徑可達5米,遠遠望去很像一個個巨型的紡錘插在地里,紡錘樹樹干裡面貯水約有2噸,它在雨季時拚命吸收大量的水分貯存起來,到旱季時供應自己的消耗。
植物第三個重要的器官是葉,葉形態構建的主動性行為又有怎樣的表現呢?刺槐復葉葉柄基部有一對托葉變態而來的堅硬的刺,以對付可能的食草動物的侵害;洋蔥地下變態莖鱗莖盤上著生著膜質或肉質鱗片葉,內部貯藏十分豐富的營養物質;一些植物生活在缺少營養物質的環境中,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葉片的一部分或全部變態成為瓶裝或盤狀,專門捕食一些小蟲子作為生長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除了上述這些器官形態,植物還有許許多多離奇的行為。南美洲有一種奇特的會「走」的植物卷柏,它為什麼會「走」呢?原來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當水分不充足的時候,它就會自己把根從土壤里拔出來,讓全身捲成一個球體,由於重量輕,只要藉助一點兒風力,它就會在地面上滾動。一旦滾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圓球就會打開,將根重新紮到土壤里,定居下來。一旦水分又不充足時,它會繼續旅行。
植物的繁殖方式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一些熱帶近海的沙灘上,生長著一種特殊的胎生植物――紅樹,這種紅樹林的種子成熟後並不脫落,而是懸掛在母樹枝條上繼續發育,直到長成具有支撐根和呼吸根的棒狀幼苗,成熟後會像一把劍一樣插到海灘的泥地上獨立生長。陸地上的植物,幾乎都在地上開花,地面上結果,唯獨落花生是在地上開花,而果實一定要在黑暗的環境里才能長大,開花以後的第四天,它的子房柄(果針)伸長,向土下生長,大約經過50天左右,果實便成熟了。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是為了防止動物啃食的主動行為。實驗證明,在果針沒有鑽進土壤以前,用不透光的東西把結果的部分包裹起來,最終它也能正常結實。
當植物種子被我們橫七豎八拋在土地上,但最終它們生長時,根卻總能往地下扎,莖總能向上生長,各有所向,似乎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經過科學家研究表明,這是植物為適應環境而發生的一種生理單方向反應,被稱為「向性」。植物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頑強,具有那麼多奇特的生存技巧和智慧。在全球一體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植物越來越像我們的朋友。在心靈休憩的片刻,當我們靜靜享受綠色帶給我們的愜意的同時,仔細想想植物的生存智慧,也許我們還能從它們身上汲取一些堅韌的力量。
責編竇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