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讓大腦提高靈活性
腦子不用遲早會生銹,可怎樣鍛煉自己的大腦,才能使大腦更加靈活,擁有更多的思維方式呢?說到思維,我們可能就要提到思維的幾種特性——概括性、間接性、對經驗改組。
說到思維,我們可能就要提到思維的幾種特性——概括性、間接性、對經驗改組。
概括性很好理解,所謂概括性即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徵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
如果想要從訓練歸納概括能力入手,那麼大到總結書本名著、小到歸納段落篇章,所有你接觸到的內容都可以用來訓練概括能力,作者是將意圖發散成了一個故事,而你就反其道行之,再將其重新「聚合」成一個大綱。開始時可能會不夠精簡、甚至抓錯重點,但我們需要的就是這個重塑的過程。#先拆出框架,再重新描摹填充
思維的間接性則是指人們是藉助於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識經驗來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認識的。
思維之於知覺,更高明之處就在於這個「間接」,想要訓練到思維能力,就需要我們善於知識經驗來分析事物本質及關系,而非事事只依賴直接的知覺感官,即使知覺感受更加直白,但萬千世界若都依靠親身接觸,未免太過滄海一粟。 雖然我們訓練記憶時會強調手鬧結合,但訓練思維時就不能完全照搬了。如果你都用的精細復述那還好,怕就怕你已經習慣了死記硬背。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細微處開始留意、分析,甚至假設推演。你的嘴能告訴你哪裡的食材得天獨厚,認准了不會錯,但為什麼是那裡而不是別的地方?歷史書能告訴你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其中有多少曲折的偶然和必然??你不想,就永遠不會知道。#思維的戰場是在腦子里,不是手邊
一提「思維」,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探索」、「發現」之類的詞彙,而它的另一特性則是需要人們對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斷進行更新和改組。
地球曾經有盡頭,太陽曾經是宇宙的中心,空氣曾經是單純的物質??那麼多信誓旦旦的「曾經」之所以被推翻,都是因為那些「事實」已經說服不了所有人、因為有的人的思維已經沖破桎梏走在了前面。
說來慚愧,編者幾年的心理學學下來,最大的感觸不是去分析人心,而是終於接受了一切皆無定論、一切皆可被推翻,有正例就有反例,各個學派之間說打臉就打臉,逼著你去海納百川也逼著你去質疑一切。
❷ 如何讓人們運動起來
方法一:以運動設施活躍校園文化。芬蘭很多學校的操場上都樹立起網狀的運動設備,它不僅讓孩子在運動時有不同的姿勢,看起來既刺激有趣又具挑戰性。
2016年我在芬蘭坦佩雷市當地小學聽課
2017年到訪的芬蘭赫爾辛基當地小學
2018年芬蘭於韋斯屈萊市當地兒童活動地
教育設計師,在和學生商議後,把走道里的牆壁也變成了孩子們攀岩的場地。挑戰學生制定有趣的游戲規則,比如只能踩黃色的點。
芬蘭坦佩雷市當地小學
教師們更是鼓勵學生自發組織課間游戲活動。有的學生在課程表上,為自己添加一個運動項目,利用課間完成。
方法二:鼓勵教師運用更多的校園設施和大自然環境,而不僅僅待在教室里上課。
走進芬蘭教室,你會發現有很多健身球散落在教室的各個角落,這是因為芬蘭教師提倡學生不僅可以選擇任何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上課,學生甚至可以站著、趴著學習,身體處於自由活動的狀態,大腦思維才能夠「活」起來。
我在於韋斯屈萊大學附屬小學聽課時,老師更是跟我強調:「未來,坐著不動的教室將會成為歷史,孩子需要更自由、更多元化的學習空間。」
不僅如此,面對不同年齡段學生對季節有偏好的現實,
· 春天裡,小學生運動量增加,秋冬季節運動相對少;
· 秋冬,初中生的運動量增加(比如滑冰、滑雪),春天卻不愛動。
芬蘭教師會開展田野課、森林課、戶外體育課等來平衡因季節變化帶來的運動量減少情況。
最常見的是,秋冬季節,老師多帶小學生到大自然中活動,在春天裡多帶初中生進行戶外、田野調查活動。總之,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孩子們一旦進入戶外,必然是身體和大腦並用。
方法三:運用科技支持學生運動與學習。在2010-2012年試點期間,Tuija Tammelin和她的團隊就發現,小學生的運動量多於中學生。
為了提升芬蘭中學生的身體活動,芬蘭很多學校裝有電子大屏幕來激發學生的身體動起來的興趣。學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身體曲線,可以玩虛擬跑步、跳舞、拳擊、VR游戲等。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初中生身上的能量得到釋放,還調動了他們同伴間的互動和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