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系統 » 設備間可以處於干線子系統的兩邊
擴展閱讀
頭條不發原創視頻可以嗎 2025-05-14 20:08:59
資料庫怎樣查到人 2025-05-14 19:45:44

設備間可以處於干線子系統的兩邊

發布時間: 2023-04-18 20:27:40

① 在綜合布線設計中干線子系統的接合方法有哪兩種

在綜合布線設計中,干線子系統的接合方法主友敬要有以下兩種:

1. 直接連接法:將不同段的電纜直接用連接器或者端子盒等進行連接。這種方式簡單易行,但是需要預留足夠長度以便後期調整。

2. 間接連接法:通過配線架、插座等設備來實現不同段之前襪間的連通。這種方式可以方便地進行管理和調整,並好悔慎且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靈活性。

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一般來說,在大型建築物或者數據中心等場所中,採用間接連接法更為常見。

② 建築物干線子系統布線距離有何要求

1.設計規范
干線子系統由設備間與水平子系統的引入口之間的連接線纜組成.干線是建築物內綜合布線的主要線纜,
是用於樓層之間垂直(或低矮而又寬闊的單層建築物的水平布線)線纜的統稱。
布線走向應選擇干線線纜最短、最安全和最經濟的路由。美國伺服器租用商提醒您建築物有兩大類型的通道:封閉型和開放型.宜選擇帶門的封閉型通道敷設干線線纜。
封閉型通道是指一連串上下對齊的空間,每層樓都有一間.每個空間通常還有一些便於固定電纜的設施和消防裝置。
開放型通道是指從建築物的地下室到樓頂的一個開放空間,中間沒有任何樓板隔開.例如:通風通道或電梯通道是開放型通道,不能敷設干線子系統電纜。
干線電纜可採用點對點端接,也可採用分支遞減端接連接方式。點對點端接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接合方法.干線子系統
每根干線電纜直接延伸到指定的樓層配線間或二級交接間。分支遞減端接是用1根足以支持若干個樓層配線間或若干個二級交接間的通信容量的大容量干線電纜,經過電纜接頭保護箱分出若干根小電纜,
再分別延伸到每個二級交接間或每個樓層配線間。
在綜合布線中,干線子系統的線纜不一定是垂直布置的。國外伺服器租用商提醒您從概念上講它是建築物內的干線通信線纜。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
如低矮而又寬闊的單層平面大型廠房,干線子系統的線纜就是平面布置的,同樣起著連接各配線間的作用。
2.干線星型拓撲結構主要優點:
(1)維護管理容易;由於星型拓撲結構的所有信息通信都要經過中心節點來支配,所以維護管理比較容易。
(2)重新配置靈活;在樓層配線間的配線架上,可以移動、增加或拆除一個信息插座所連接的終端(設備),
且僅涉及所連接的那台終端(設備).因此操作起來比較容易,適應性強.
(3)故障隔離和檢測容易:由於各信息點都直接連到樓層配線架,因此故障容易檢測和隔離。
3.接下來香港伺服器租用商講解星型拓樸結構的主要缺點:
4)安裝工春世作量大;相對來說,星型結構的布線安裝工作量大,固連線長,增加了線纜的費用。
(5)依賴於中心節點:如果連接中心的信息處理設備出現故障,則全系統將癱瘓,故要求中心信息處理設備的可靠性和冗餘度都很高.
4.干線子系統布線距離
綜合布線干線子系統布線的最大距離為建築群配線架到樓層配線架間的距離不應超過2000m,建築物配線架到樓層配線架的距離不應超過500m。
通常將設備間的主配線架放在建築物的中部附近使線纜的距離最短.當超出上述距離限制,可以分成幾個區域布線,使每個區滿足規定的距離要求.
採用單模光纜時,建築群配線架到樓層配線架最大距離可以延伸到3000m.
採用5類雙絞電纜時,配線架上接插線和跳線長度不宜超過20m.
採用5類雙絞電纜和相關連接硬體構成的通道,信息傳輸率為100Mbps,傳輸距離為100米.在低矮又寬闊的廠房中.
信息傳輸率一般都在10Mbps以下,採用5類雙絞電纜布線距離可適當增加
5. 干線子系統的線纜類型
可根據建築物的樓層面積、建築物的高度和建築物的用途來選擇干線子系統線纜的類型。
在干線子系統中可採用以下幾種類型的線纜:
(1)100Ω雙絞電纜;
(2)8.3/125um單模光纜;
(4)62.5/125um光纜。
在干線子系統中,採用雙絞電纜時,根據應用環境可選用非屏蔽雙絞電纜或屏蔽雙絞電枯森睜纜。
八.設備間
1.設計規范
設備間是每一座建築物用於安裝進出線設備、進行綜合布線及其應用系統管理和維護的場所.設備間的位置及大小應根據建築物的結構、
綜合布線規模和管理方式以及應用系統設備的數量等進行綜合考慮,在高層建築物內,設備間宜設置在第二、三層。
設備間的主要設備,如電話主機即程式控制交換機,數據處理機即計算機主機,可放在一起,也可分別設置.在較大型的綜合布線中,
一般將計算機主機、程式控制用戶交換機、建築物自動化控制設備分別設置機房,把與綜合布線密切相關的硬體或設備放在設備間.但計算機網路系統中的互連設備,如路由器,交換機等,
應離設備間的距離不宜大遠,是為沒歲將來的系統調試以及後期維護考慮的。
2.接下來美國伺服器租用商來介紹設備間設計方法
設備間的位置
確定設備間位置時一般應遵守下列條款:
(1)應盡量建在建築物平面及其綜合布線干線綜合體的中間位置;
(2)應盡量靠近服務電梯,以便裝運笨重設備;
(3)應盡量避免設在建築物的高層或地下室以及用水設備的下層;
(4)應盡量遠離強振動源和強雜訊源;
(5)應盡量避開強電磁場的干擾;
(6)應盡量遠離有害氣體源以及腐蝕、易燃、易爆物。
4.設備間的環境條件
1)溫濕度
常用的電子設備能夠連續進行工作的正常范圍為:溫度10-30℃、濕度20%-80%,若超出此范圍,將會使設備的性能下降,壽命縮短。
5.常用的幾種供配電方式
①直接供電方式:
直接供電就是把市電(通常為50Hz,380V/220V)直接送給配電櫃,經配電櫃分配後供給工作區的終端設備.直接供電方式只適用於電網各項技術指標能滿足設備等用電要求。直接供電的優點是;

供電線路簡單,設備少、投資低、運行費用少、維修方便等.其缺點是對電網質量要求高,易受電網負載變化的影響等。實際上,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電網的質量是很難滿足主機等應用設備的要求.

因此直接供電方式在實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②不間斷電源(UPS)方式:
UPS有哪些作用?
調節異常電壓
過濾電源的雜波
抗高壓

③ 設備間的構成

PDS是開放式結構,能支持電話及多種計算機數據系統,還能支持會議電視、監視電視等系老蔽統的需要。綜合布線系統可劃分成6個子系統,分別為工作區子系統、配線(水平)子系統、干線(垂直)子系統、設備間子系統、管理子系統、建築群子系統。 一個獨立的需要設置終端的區域,即一個工作區,工作區子系統應由配線(水平)布線系統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終端設備處的連接電纜及適配器組成。一個工作區的服務面積可按5~10m2估算,每個工作區設置一個電話機或計算機終端設備,或按用戶要求設置。
設備間綜合布線系統的信息插座應按下列原則選用:
(1)單個連接的8芯插座宜用於基本型系統;
(2)雙個連接的8芯插座宜用於增強型系統;
(3)信息插座應在內部做固定線連接;
(4)一個給定的綜合布線系統設計可採用多種類型的信息插座。
工作區的每一個信息插座均支持電話機、數據終端、計算機、電視機及監視器等終端的設置和安裝。
工作區適配器的選用應符合下列要求:
(1)在設備連接器處採用不同信息插座的連接器時,悔大可以使用專用電纜或適配器;
(2)當在單一信息插座上開通ISDN業務時,宜用網路終端適配器;
(3)在配線(水平)子系統中選用的電纜類別(媒體)不同於工作區子系統設備所需的電纜類別(媒體)時,宜採用適配侍前州器;
(4)在連接使用不同信號的數/模轉換或數據速率轉換等相應的裝置時,宜採用適配器;
(5)對於網路規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適配器;
(6)根據工作區內不同的電信終端設備可配備相應的終端適配器。 干線子系統應由設備間的配線設備和跳線以及設備間至各樓層配線間的連接電纜組成。在確定干線子系統所需要的電纜總對數之前,必須確定電纜話音和數據信號的共享原則。對於基本型,每個工作區可選定1對雙絞線;對於增強型,每個工作區可選定2對雙絞線;對於綜合型,每個工作區可在基本型和增強型的基礎上增設光纜系統。
選擇干線電纜最短、最安全和最經濟的路由,選擇帶門的封閉型通道敷設干線電纜。干線電纜可採用點對點端接,也可採用分支遞減端接以及電纜直接連接的方法。如果設備間與計算機機房處於不同的地點,而且需要把話音電纜連至設備間,把數據電纜連至計算機機房,則宜在設計中選取不同的干線電纜或干線電纜的不同部分來分別滿足不同路由干線(垂直)子系統話音和數據的需要。當需要時,也可採用光纜系統予以滿足。

④ 綜合布線系統可劃分為哪七個子系統

綜合布線系統可劃分成七個子系統:工作區子系統、配線(水平)子系統、干線(垂直)子系統、設備間子系統、進線間子系統、管理子系統、建築群子粗賣系統。

1、工作區:一個獨立的需要設置終端設備(TE)的區域可劃分為一個工作區。工作區應由配線子系統的信息插座模塊(TO)延伸到終端設備處的連接纜線及適配器組成。

2、配線子系統:配線子系統應由工作區的信息插座模塊、信息插座模塊至電信間配線設備(FD)的配線電纜和光纜、電信間的配線設備及設備纜線和跳線組成。

3、干線子系統:干線子系統應由設備間至電信間的干線電纜和光纜,安裝在設備間的建築物配線設備(BD)及設備纜線和跳線組成。

4、建築群子系統:建築群子系統應由連接多個建築物之間的主幹電纜和光纜,建築群配線設備(CD)及設備纜線和跳線組成。

5、設備間:設備間是在每幢建築物的適當地點進行網路管理和信息交換的場地。

6、進線間:進線間是建築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線的入口部位,並可作為入口設施和建築群配線設備的安裝場地。

7、管理:管理應對工作區、電信間、設備間、進線間的配線設備、纜線、信息插座模塊等設施按一定的模式進行標識和記錄。

(4)設備間可以處於干線子系統的兩邊擴展閱讀

優點

對比傳統布線,綜合布線作為現代建築的信息傳輸系統,其主要優點有:

1、綜合布線系統集成傳輸現代建築所需的話音、數據、視像等信息,採用國際標准化的信息介面和性能規范,支持多廠商設備及協議,滿足現代企業信息應用飛速發展的需要。

2、採用綜合布線系統,用戶能根據實際需要或辦公環境的改變,靈活方便地實現線路的變更和重組,調整構建所需的網路模式,充分滿足用戶業務發展的需要;

3、綜合布線系統採用結構化的星型拓撲布線方式和標准介面,大大提高了整個網路的可靠性及可管理性,大幅降低系統的管理維護費用;

4、模塊化的系統設計提供良好的系統擴展能力及面向未來應用發展的支持,充分保證用戶在布線方面的投資,提供用戶長遠的效益。

5、綜合布線系統較好地解決了傳統布線方埋凳森法存在的許多問題,提供了具有長遠效益的先進可靠的解決方案。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綜合布彎畝線系統將成為現代智能建築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

⑤ 網路布線一般的規則是

1.0.1 為了適應經濟建設高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社會需求,配合現代化城市建設和信息通信網向數字化、綜合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搞好建築與建築群的電話、數據、圖文、圖像等多媒體綜合網路建設,制定本規范。
1.0.2 本規范適用於新建、擴建、改建建築與建築群的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
1.0.3 綜合布線系統的設施及管線的建設,應納入建築與建築群相應的規劃之中。
1.0.4 綜合布線系統應與大樓辦公自動化(OA)、通信自動化(CA)、 樓宇自動化(BA)等系統統籌規劃,按照各種信息的傳輸要求,做到合理使用,並應符合相關的標准。
1.0.5 工程設計時,應根據工程項目的性質、功能、環境條件和近、遠期用戶要求,進行綜合布線系統設施和管線的設計。
工程設計必須保證綜合布線系統的質量和安全,考慮施工和維護方便,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1.0.6 工程設計中必須選用符合國家有關技術標準的定型產品,未經國家認可的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鑒定合格的設備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7 綜合布線系統的工程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的禪侍相關強制性標準的規定。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語
2.1.1 建築與建築群綜合布線系統 generic cabling for building and campus
建築物或建築群內的傳輸網路,它既使話音和數據通信設備、交賀大吵換設備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統彼此相連,又使這些設備與外部通信網路相連接。它包括建築物到外部網路或電話局線路上的連線點與工作區的話音或數據終端之間的所有電纜及相關聯的布線部件。
2.1.2 配線子系統(水平子系統)horizontal subsystem
配線子系統由信息插座、配線電纜或光纜仿渣、配線設備和跳線等組成。國外稱之為水平子系統。
2.1.3 干線子系統(垂直子系統)backbone subsystem
干線子系統由配線設備、干線電纜或光纜、跳線等組成。國外稱之為垂直子系統。
2.1.4 工作區 work area
工作區為需要設置終端設備的獨立區域。
2.1.5 管理 administration
管理是針對設備間、交接間、工作區的配線設備、纜線、信息插座等設施,按一定模式進行標識和記錄。
2.1.6 設備間 equipment room
設備間是安裝各種設備的房間,對綜合布線而言,主要是安裝配線設備。
2.1.7 建築群子系統 campus subsystem
建築群子系統由配線設備、建築物之間的干線電纜或光纜,跳線等組成。
2.1.8 交接間
安裝樓層配線設備的房間。
2.1.9 安裝通道
布放綜合布線纜線的各種管網、電纜橋架、線槽等布線空間的統稱。
2.1.10 安裝空間
安裝各種設備所需的房間或場地的統稱。
2.2 符號

3 系統設計
3.0.1 綜合布線系統(GCS)應是開放式星型拓撲結構,應能支持電話、數據、圖文、圖像等多媒體業務的需要。
3.0.2 綜合布線系統宜按下列六個部分進行設計:
1 工作區;
2 配線子系統;
3 干線子系統;
4 設備間;
5 管理;
6 建築群子系統。
3.0.3 建築與建築群的工程設計,應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適當配置的綜合布線系統。當網路使用要求尚未明確時,宜按下列規定配置:
1 最低配置:適用於綜合布線系統中配置標准較低的場合,用銅芯對絞電纜組網。
1)每個工作區由1個信息插座;
2)每個信息插座的配電纜為1條4對對絞電纜;
3)干線電纜的配置,對計算機網路宜按24個信息插座配2對對絞線,或每一個集線器(HUB)或集線器群(HUB群)配4對對絞線;對電話至少每個信息插座配1對對絞線。
2 基本配置:適用於綜合布線系統中中等配置標準的場合,用銅芯對絞電纜組網。
1)每個工作區由2個或2個以上信息插座;
2)每個信息插座的配電纜為1條4對對絞電纜;
3)干線電纜的配置,對計算機網路宜按24個信息插座配2對對絞線,或每一個集線器(HUB)或集線器群(HUB群)配4對對絞線;對電話至少每個信息插座配1對對絞線。
3 綜合配置:適用於綜合布線系統中配置標准較高的場合,用光纜和銅芯對絞電纜混合組網。
1)以基本配置的信息插座量作為基礎配置;
2)垂直干線的配置:每48個信息插座宜配2芯光纖,適用於計算機網路;電話或部分計算機網路,選用對絞電纜,按信息插座所需線對的25%配置垂直干線電纜,或按用戶要求進行配置,並考慮適當的備用量;
3)當樓層信息插座較少時,在規定長度的范圍內,可幾層合用HUB,並合並計算光纖芯數,每一樓層計算所得的光纖芯數還應按光纜的標稱容量和實際需要進行選取;
4)如有用戶需要光纖到桌面(FTTD),光纜可經或不經FD直接從BD引至桌面,上述光纖芯數不包括FTTD的應用在內;
5) 樓層之間原則上不敷垂直干線電纜,但在每層的FD可適當預留一些接插件,需要時可臨時布放合適的纜線.
4 配線設備交接硬體的選用,宜符合下列規定:
1) 用於電話的配線設備,宜選用IDC卡接式模塊;
2) 用於計算機網路的配線設,備宜選用RJ45或IDC插接式模塊.
3.0.4 綜合布線系統應能滿足所支持的電話、數據、圖文、圖像等多媒體業務的分級要求,並應選用相應等級的纜線和連接硬體設備。
3.0.5 綜合布線系統的分級和傳輸距離限值應符合表3.0.5所列的規定;
表3.0.5 系統分級和傳輸距離限值

註:①100m的注的信道長度中包括10m軟電纜長度;分配給接插軟線或跳線、工作區和設備連接用軟電纜,其中工作區電纜和設備電纜的總電氣長度不超過7.5m(指電氣長度7.5m,相當於物理長度5m)。
②3000m是標准范圍規定的極限,不是介質極限。
③信道長度超過100m時,應核對具體的應用標准.
3.0.6 綜合布線系統的組網和各段纜線的長度限值應符合圖3.0.6所示的規定:

3.0.7 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選用的電纜、光纜、各種連接電纜、跳線,以及配線設備等所有硬體設施,均應符合《大樓通信綜合布線系統》YD/T926.1-3和《數字通信用對絞/星絞對稱電纜》YD/T838.1-4標準的各項規定。
3.0.8 綜合布線系統宜設置中文顯示的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人工登錄與綜合布線系統相當的硬體設施的工作狀態信息包括:設備和纜線的用途,使用部門,組成區域網的拓撲結構,傳輸信息速率,終端設備配置狀況,佔用硬體編號,色標,鏈路的功能和各項主要特徵參數,鏈路的完好狀況,故障記錄等內容。還應登錄設備位置和纜線走向等內容。
3.0.9 在系統設計時,所選的配線電纜、連接硬體、跳線、連接線等類別必須相一致。如採用屏蔽系統時,則全系統必須都按屏蔽設計。
3.0.10 系統設計應根據不同對象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並宜符合下規定:
1 對於使用功能比較明確的專業性建築物,信息插座的布置可按實際需要確定,其中辦公用房部分按普通辦公樓的要求布置,機房部分按近、遠期分別處理,近期機房按實際需要布置,遠期機房的水平電纜可暫不布線,將需要的容量預留在FD內,待確定使用對象後進行二次裝修時再行布線。
2 對於機關或企事業單位的普通辦公樓,信息插座的配置宜按本規范第3.0.3條和第5.0.1條的規定辦理。
3 對於房地產部門開發的寫字樓、綜合樓等商用建築物,由於其出售或租賃對象的不確定和流動等因素,宜採用開放辦公室綜合布線結構,並符合下列規定:
1)採用多用戶信息插座時,多用戶插座宜安裝在牆面或柱子等固定結構上,每一多用戶插座包括適當的備用量在內,最多包含12個信息插座;各段纜線長度應符合表3.0.10的規定。
表3.0.10 各段纜線長度限值

注;各段纜線長度也可按下式計算:
C=(102-H)/1.2
W=C-7≤20
式中 C=W+D—工作區電纜交接間跳線和設備電纜的長度總和;
W—工作區電纜的最大長度;
H—水平布線電纜的長度。
2)採用集合點時,集合點宜安裝在離FD不小於15m的牆面或柱子等固定結構上.集合點是水平電纜的轉接點,不設跳線,也不接有源設備;同一個水平電纜路由不允許超過一個集合點(CP)或同時存在轉接點(TP);從集合點引出的水平電纜必須終接於工作區的信息插座或多用戶信息插座上。
3)在上述兩種方案都難以實施,且房屋有計劃推遲由用戶入住前進行二次裝修時,綜合布線系統工程也可與之同步實施。
4 對於具有電磁干擾環境的場合,系統設計應符合國家的相關標准要求。
3.0.11 綜合布線系統與外部通信網連接時,應符合相應的接入網標准。
4 系統指標
4.0.1 綜合布線系統鏈路傳輸的最大衰減限值,包括配線電纜和兩端的連接硬體、跳線在內,應符合表4.0.1的規定。
表4.0.1 鏈路傳輸的最大衰減限值

註:1 要求將各點連成曲線後,測試的曲線全部應在標准曲線的限值范圍之內,
2 測量衰減時,如包括鏈路兩端的設備電纜和工作區電纜在內,應扣除設備電纜和工作區電纜的衰減。
4.0.2 綜合布線系統任意兩線以之間的近端串音衰減限值,包括配線電纜和兩端的連接硬體、跳線、設備和工作區連接電纜在內(但不包括設備連接器),應符合表4.0.2的規定。
表4.0.2 線對間最小近端串音衰減限值

注:1 所有其他音源的雜訊應比全部應用頻率的串音雜訊低10dB。
2 在主幹電纜中,最壞線對的近端串音衰減值,應以功率和來衡量。
3 橋接分岔或多組合電纜,以及連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電纜,任一對稱電纜單元之間的近端串音衰減至少要比單一組合的4對電纜的近端串音衰減提高一個數值△
△=6dB+10lg(n+1)dB
式中 n—— 電纜中相鄰的對稱電纜單元數。
4.0.3 綜合布線系統中任一電纜介面處的回波損耗限值,應符合表4.0.3的規定。
表4.0.3 電纜介面處最小回波損耗限值

4.0.4 綜合布線系統鏈路衰減與近端串音衰減的比率(ACR),應符合表4.0.4的規定(對於A、B、C級鏈路,其ACR值可由本規范表4.0.2和表4.0.1給出的值相減得出)。
表4.0.4 最小ACR限值

註:ACR(dB)=aN(dB)-a(dB)
式中aN— 任意兩線對間的近端串音衰減值;
a— 鏈路傳輸的衰減值.
4.0.5 綜合布線系統線對的直流環路電阻限值,當系統分級和傳輸距離在本規范3.0.5條規定的情況下,應符合表4.0.5的規定。
表4.0.5 直流環路電阻限值

4.0.6 綜合布線系統線對的傳播時延限值,應符合表4.0.6的規定。
表4.0.6 最大傳播時延限值

注:配線(水平)子系統中的最大傳播時延不得超過1μs.
4.0.7 綜合布線系統光纜波長窗口的各項參數,應符合表4.0.7的規定.
表4.0.7 光纜波長窗口參數

注:1 多模光纖:芯線標稱直徑為62.5/125μm或50/125μm;並應符合《通信用多模光纖系列》GB/T12357規定的A1b或A1a光纖;
850nm波長時最大衰減為3.5dB/km(20℃ );最小模式帶寬為200MHzkm(20℃ );
1300nm波長時最大衰減為1dB/km(20℃ );最小模式帶寬為500MHzkm(20℃ );
2 單模光纖:芯線應符合《通信用單模光纖系列》GB/T9771標準的B1.1類光纖;
1300nm和1550nm波長時最大衰減為1dB/km,截止波長應小於1280nm.1310nm時色散應時色散應≤6PS/km•nm;15550時色散應≤20PS/km•nm.
3 光纖連接硬體,最大衰減0.5dB;最小回波損耗:多模20dB,單模26dB.
4.0.8 綜合布線系統的光纜布線鏈路,在本規范4.0.7條規定各項參數的條件下的衰減限值,應符合表4.0.8的規定.
表4.0.8 光纜布線鏈路的最大衰減限值

注:表中規定的鏈路長度,是在採用符合本規范4.0.7條規定的光纜和光纖連接硬體的條件下,允許的最大衰減。
4.0.9 綜合布線系統多模光纖鏈路的最小光學模式帶寬,應符合表4.0.9的規定。
表4.0.9 多模光纜布線鏈路的最小模式帶寬

4.0.10 綜合布線系統光纜布線鏈路任一介面的光回波損耗限值,應符合表4.0.10的規定.
表4.0.10 最小的光回波損耗限值

4.0.11 綜合布線系統的纜線與設備之間的相互連接應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與不平衡的轉換適配。特性阻抗應符合100Ω標准,
在頻率大於1MHz時偏差值應為± 15Ω。
5 工作區
5.0.1 一個獨立的需要設置終端設備的區域宜劃分為一個工作區。工作區應由配線(水平)布線系統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終端設備處的連接電纜及適配器組成。一個工作區的服務面積可按5-10m2 估算,或按不同的應用場合調整面積的大小。
每個工作區信息插座的數量應按本規范3.0.3條規定配置。
5.0.2 工作區適配器的選用宜符合下列規定:
1 設備的連接插座應與連接電纜的插頭匹配,不同的插座與插頭應加裝適配器;
2 當開通ISDN業務時,應採用網路終端或終端適配器;
3 在連接使用不同信號的數模轉換或數據速率轉換等相應的裝置時,宜採用適配器;
4 對於不同網路規程的兼容性,可採用協議轉換適配器;
5 各種不同的終端設備或適配器均安裝在信息插座之外,工作區的適當位置。
6 配線子系統
6.0.1 配線子系統應由工作區的信息插座、信息插座至樓層配線設備(FD)的配線電纜或光纜、樓層配線設備和跳線等組成。
6.0.2 配線子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據工程提出的近期和遠期的終端設備要求;
2 每層需要安裝的信息插座的數量及其位置;
3 終端將來可能產生移動、修改和重新安排的預測情況;
4 一次性建設或分期建設的方案。
6.0.3 配線子系統應採用4對對絞電纜,在需要時也可採用光纜,配線子系統根據整個綜合布線系統的要求,應在交接間或設備間的配線設備上進行連接。配線子系統的配線電纜或光纜長度不應超過90m。在能保證鏈路性能時,水平光纜距離可適當加長。
6.0.4 配線電纜可選用普通的綜合布線銅芯對絞電纜,在必要時應選用阻燃、低煙、低毒等電纜。
6.0.5 信息插座應採用8位模塊式通用插座或光纜插座。
6.0.6 配電設備交叉連接的跳線應選用綜合布線專用的插接軟跳線,在電話應用時也可選用雙芯跳線。
6.0.7 1條4對對絞電纜應全部固定終接在1個信息插座上。
7 干線子系統
7.0.1 干線子系統應由設備間的建築物配線設備(BD)和跳線以及設備間至各樓層交接間的干線電纜組成。
7.0.2 干線子系統所需要的電纜總對數和光纖芯數,其容量可按本規范3.0.3條的要求確定。對數據應用應採用光纜或5類對絞電纜,對絞電纜的長度不應超過90m,對電話應用可採用3類對絞電纜。
7.0.3 干線子系統應選擇干線電纜較短,安全和經濟的路由,且宜選擇帶門的封閉型綜合布線專用的通道敷設干線電纜,也可與弱電豎井合用。
7.0.4 干線電纜宜採用點對點端接,也可採用分支遞減端接。
7.0.5 如果設備間與計算機機房和交換機房處於不同的地點,而且需要將話音電纜連至交換機房,數據電纜連至計算機房,則宜在設計中選取不同的干線電纜或干線電纜的不同部分來分別滿足話音和數據的需要。當需要時,也可採用光纜系統予以滿足。
7.0.6 纜線不應布放在電梯、供水、供氣、供暖、強電等豎井中。
7.0.7 設備間配線設備的跳線應符合本規范6.0.6條的規定。
8 設備間
8.0.1 設備間是在每一幢大樓的適當地點設置電信設備和計算機網路設備,以及建築物配線設備,進行網路管理的場所.對於綜合布線工程設計,設備間主要安裝建築物配線設備(BD)。電話、計算機等各種主機設備及引入設備可合裝在一起。
8.0.2 設備間內的所有總配線設備應用色標區別各類用途的配線區。
8.0.3 設備間位置及大小應根據設備的數量、規模、最佳網路中心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
8.0.4 建築物的綜合布線系統與外部通信網連接時,應遵循相應的介面標准,並預留安裝相應接入設備的位置。
9 管理
9.0.1 管理應對設備間、交接間和工作區的配線設備、纜線、信息插座等設施,按一定的模式進行標識和記錄,並宜符合下列規定:
1 規模較大的綜合布線系統宜採用計算機進行管理,簡單的綜合布線系統宜按圖紙資料進行管理,並應做到記錄准確、及時更新、便於查閱;
2 綜合布線的每條電纜、光纜、配線設備、端接點、安裝通道和安裝空間均應給定唯一的標志。標志中可包括名稱、顏色、編號、字元串或其他組合;
3 配線設備、纜線、信息插座等硬體均應設置不易脫落和磨損的標識,並應有詳細的書面記錄和圖紙資料;
4 電纜和光纜的兩端均應標明相同的編號;
5 設備間、交接間的配線設備宜採用統一的色標區別各類用途的配線區。
9.0.2 配線機架應留出適當的空間,供未來擴充之用。
10 建築群子系統
10.0.1 建築群子系統應由連接各建築物之間的綜合布線纜線、建築群配線設備(CD)和跳線等組成。
10.0.2 建築物之間的纜線宜採用地下管道或電纜溝的敷設方式,並應符合相關規范的規定。
10.0.3 建築群干線電纜、光纜、公用網和專用網電纜、光纜(包括天線饋線)進入建築物時,都應設置引入設備,並在適當位置終端轉換為室內電纜、光纜。引入設備還包括必要的保護裝置。引入設備宜單獨設置房間,如條件合適也可與BD或CD合設。引入設備的安裝應符合相當規范的規定。
10.0.4 建築群和建築物的干線電纜、主幹光纜布線的交接不應多於兩次。從樓層配線架(FD)到建築群配線架(CD)之間只應通過一個建築物配線架(BD)。
11 電氣防護、接地及防火
11.0.1 綜合布線區域內存在的電磁干擾場強大於3V/m時,應採取防護措施。
11.0.2 綜合布線電纜與附近可能產生高電平電磁干擾的電動機、電力變壓器等電氣設備之間應保持必要的間距。
綜合布線電纜與電力電纜的間距應符合表11.0.2-1的規定。
表11.0.2-1 綜合布線電纜與電力電纜的間距

注:1 當380V電力電纜<2KV•A,雙方都在接地的線槽中,且平行長度≤10m時,最小間距可以是10mm.
2 電話用戶存在振鈴電流時,不能與計算機網路在同一根對絞電纜中一起運用.
3 雙方都在接地的線槽中,系指兩個不同的線槽,也可在同一線槽中用金屬板隔開.
牆上敷設的綜合布線電纜、光纜及管線與其他管線的間距應符合表11.0.2-2的規定。
表11.0.2-2 牆上敷設的綜合布線電纜、光纜及管線與其他管線的間距

註:如牆壁電纜敷設高度超過6000mm時,與避雷引下線的交叉凈距應按下式計算:
S≥0.05L
式中S— 交叉凈距(mm)
L—交叉處避雷引下線距地面的高度(mm)。
11.0.3 合布線系統應根據環境條件選用相應的纜線和配線設備,或採取防護措施,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綜合布線區域內存在的干擾低於上述規定時,宜採用非屏蔽纜線和非屏蔽配線設備進行布線。
2 當綜合布線區域內存在的干擾高於上述規定時,或用戶對電磁兼容性有較高要求時,宜採用屏蔽纜線和屏蔽配線設備進行布線,也可採用光纜系統。
3 當綜合布線路由上存在干擾源,且不能滿足最小凈距要求時,宜採用金屬管線進行屏蔽。
11.0.4 綜合布線系統採用屏蔽措施時,必須有良好的接地系統,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保護地線的接地電阻值,單獨設置接地體時,不應大於4Ω,採用聯合接地體時,不應大於1Ω。
2 採用屏蔽布線系統時,所有屏蔽層應保持連續性。
3 採用屏蔽布線系統時,屏蔽層的配線設備(FD或BD)端必須良好接地,用戶(終端設備)端視具體情況宜接地,兩端的接地應連接至同一接地體。若接地系統中存在兩個不同的接地體時,其接地電位差不應大於1Vr.m.s。
11.0.5 採用屏蔽布線系統時,每一樓層的配線櫃都應採用適當截面的銅導線單獨布線至接地體,也可採用豎井內集中用銅排或粗銅線引到接地體,導線或銅導體的截面應符合標准,接地導線應接成樹狀結構的接地網,避免構成直流環路。
11.0.6 綜合布線的電纜採用金屬槽道或鋼管敷設時,槽道或鋼 管應保持連續的電氣連接,並在兩端應有良好的接地
11.0.7 干線電纜的位置應盡可能位於建築物的中心位置。
11.0.8 當電纜從建築物外面進入建築物時,電纜的金屬護套或光纜的金屬件均應有良好的接地。
11.0.9 當電纜從建築物外面進入建築物時,應採用過壓、過流保護措施,並符合相當規定。
11.0.10 綜合布線系統有源設備的正極或外殼,與配線設備的機架應絕緣,並用單獨導線引至接地匯流排、與配線設備、電纜屏蔽層等接地,宜採用聯合接地方式。
11.0.11 根據建築物的防火等級和對材料的耐火要求,綜合布線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在易燃的區域和大樓豎井內布放電纜或光纜,應採用阻燃的電纜和光纜;在大型公共場所宜採用阻燃、低煙、低毒的電纜或光纜;相鄰的設備間或交接間應採用阻燃型配線設備。
12 安裝工藝要求
12.1 一般規定
12.1.1 本章適用於新建、擴建建築與建築群綜合布線系統工程的安裝工藝要求,對改建工程可按本章的有關規定執行。
12.2 設備間
12.1.1 設備間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設備間宜處於干線子系統的中間位置;
2 設備間宜盡可能靠近建築物電纜引入區和網路介面;
3 設備間的位置宜便於接地;
4 設備間室溫應保持在10-30℃ 之間,相以濕度應保持20%-80%,並應有良好的通風;
5 設備間內應有足夠的設備安裝空間,其面積最低不應小於10m2 。
12.2.2 設備間應防止有害氣體(如SO2,H2S,NH3,NO2 等)侵入,並應有良好的防塵措施,塵埃含量限值宜符合表12.2.2的規定。
表12.2.2 塵埃限值

注:灰塵粒子應是不導電的,非鐵磁性和非腐蝕性的。
12.2.3 在地震區的區域內,設備安裝應按規定進行抗震加固,並符合《通信設備安裝抗震設計規范》YD5059-98的相應規定。
12.2.4 設備安裝宜符合下列規定:
1 機架或機櫃前面的凈空不應小於800mm,後面的凈空不應小於600mm;
2 壁掛式配線設備底部離地面的高度不宜小於300mm;
3 在設備間安裝其他設備時,設備周圍的凈空要求,按該設備的相關規范執行。
12.2.5 設備間應提供不少於兩個220V、10A帶保護接地的單相電源插座。
12.2.6 設備間的安裝工藝要求除上述規定外,應滿足《電信專用房屋設計規范》YD5003-94中有關配線設備的規定,如果安裝電信設備或其他應用設備時,應符合相應的設計規定。
12.3 交換間
12.3.1 交接間的數目,應從所服務的樓層范圍來考慮。如果配線電纜長度都在90m范圍以內時,宜設置一個交接間,當超出這一范圍時,可設兩個或多個交接間,並相應地在交接間內或緊鄰處設置干線通道.
12.3.2 交接間的面積不應小5m2 ,於如覆蓋的信息插座超過200個時,應適當增加面積.
12.3.3 交接間的設備安裝和電源要求,應符合本規范12.2.4和12.2.5的相關規定.
12.3.4 交接間應有良好的通風,安裝有源設備時,室溫宜保持在10-30℃ ,相以濕度宜保持在20%-80%.
12.4 電纜
12.4.1 配線子系統電纜宜穿管或沿金屬電纜橋架敷設,當電纜在地板下布放時,應根據環境條件選用地板下線槽布線、網路地板布線、高架(活動)地板布線、地板下管道布線等安裝方式。
12.4.2 干線子系統垂直通道有電纜孔、管道、電源豎井等三種方式可供選擇,宜採用電纜豎井方式,水平通道可選擇預埋暗管或電纜橋架方式。
12.4.3 管內穿放大對數電纜時,直線管路的管徑利用率應為50%-60%,彎管路的管徑利用率應為40%-50%,管內穿放4對對絞電纜時,截面利用率應為25%-30%。線槽的截面利用率不應超過50%。
12.5 工作區
12.5.1 工作區信息插座的安裝宜符合下列規定:
1 安裝在地面上的信息插座應採用防水和抗壓的接線盒;
2 安裝在牆面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底部離地面的高度宜為300mm;
3 安裝在牆面或柱子上的多用戶信息插座模塊,或集合點配線模塊,底部離地面的高度宜為300mm。
12.5.2 工作區的電源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每1個工作區至少應配置1個220V交流電源插座;
2 工作區的電源插座應選用帶保護接地的單相電源插座,保護接地與零線應嚴格分開。

⑥ 綜合布線系統中干線子系統的端接方式有哪兩種,特點,應用場合

唯康通信綜合布線的經驗數據中,干線電纜可採用點對點端接,也可採用分支遞減端接以及電纜直接連接方法。
點對點端接是滲塌最簡單、最直接的接合方法。
干線子系統每根干線電纜直接延伸到指定的樓層和交接間。
分支遞減端接是用一根大容
量干線電纜足以支持若干個交接間或若干樓層的通信容量,
經過電纜接頭保護箱分出若干根
小電纜,它們分別延伸到每個交接森謹間或每個樓層,並端接於目的地的連接硬體。
而電纜直接連接方法是特殊情況使用的技術,一種情況是—個樓層的所有水平端接都集中在干線交接
間;另一種情況是二級交接間太小,在干線交接間完成端接。如果設備間與計算機機房處於
不同的地點,而且需要把語音電纜連至設備間,把數據電纜連至計算機房,則宜在設計中選取干線電纜的不同部分來分別滿足不同路由語音和數據的需要。
綜合布線系統中的垂直干線子系統並非一定是垂直布置的。此喊基
從概念上講它是樓群內的主幹通信系統。
在某些持定環境中,如在低矮而又寬闊的單層平面的大型廠房,干線子系統就是平面布置的。
它同樣起著連接各
配線間的作用。而且在大型建築物中,干線子系統可以由兩級甚至更多級組成。主幹線敷設
在弱電井內,移動、增加或改變比較容易。

⑦ 綜合布線系統機櫃,機架的安裝要求有哪些

以下內容由天津首創裝飾收集整理,僅供參考。1設備間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a、設備間宜處於干線子系統的中間位置;b、設備間宜盡可能靠睜旦近建築物電纜引入區和網路介面;c、設備間的位置宜便於接地;d、設備間室溫應保持在10~30℃之間,相對濕度應保持20%~80%,並應有良好的通風;e、設備間內應有足夠的設備安裝空間,其面積最低不應小於10m2。2設備間應防止有害氣體(如SO2、H2S、NH3,、NO2等)侵入,並應有良好的防塵措施,塵埃含量限值宜符合表12.2.2的規定。3在地震區的區域內,設備安裝應按規定進行抗震加固,並符合《通信設備安裝抗震設計規讓扒范》YD5059-98的相應規定。4設備安裝宜符合下列規定:a、機坦早昌架或機櫃前面的凈空不應小於800mm,後面的凈空不應小於600mm;b、壁掛式配線設備底部離地面的高度不宜小於300mm;c、在設備間安裝其他設備時,設備周圍的凈空要求,按該設備的相關規范執行。5設備間應提供不少於兩個220V、10A帶保護接地的單相電源插座。6設備間的安裝工藝要求除上述規定外,應滿足《電信專用房屋設計規范》YD5003—94中有關配線設備的規定,如果安裝電信設備或其他應用設備時,應符合相應的設計規定。

⑧ 綜合布線七大子系統

一、工作區子系統

一個獨立的需要設置終端的區域,即一個工作區,工作區子系統應由配線(水平)布線系統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終端設備處的連接電纜及適配器組成。

二、配線(水平)子系統

配線子系統由工作區用的信息插座,每層配線設備至信息插座的配線電纜、樓層配線設備和跳線等組成。

三、干線(垂直)子系統

干線子系統應由設備間的配線設備和跳線以及設備間至各樓褲帆層配線間的連接電纜組成。

四、設備間子系統

設備間是在每一幢大樓的適當地點設置進線設備、進行網路管理以及管理人員值班的場所。設備間子系統由綜合布線系統的建築物進線設備、電話、數據、計算機等各種主機設備及其保安配線設備等組成。

五、管理子系統

管理子系統設置在每層配線設備的房間內。頃鄭管理子系統應由交接間的配線設備,輸入/輸出設備等組成,管理子系統也可應用於設備間子系統。

六、建築群子系統

建築群子系統由兩個及兩個以上建築物的電話、數據、電視系統組成一個建築群綜合布線系統,包括連接各建築物之間的纜線和配線設備(CD),組成建築群子系統。

七、光纜傳輸系統

當綜合布線胡乎雹系統需要在一個建築群之間敷設較長距離的線路,或者在建築物內信息系統要求組成高速率網路,或者與外界其它網路特別與電力電纜網路一起敷設有抗電磁干擾要求時,應採用光纜作為傳輸媒體。

⑨ 綜合布線的六大子系統的范圍及其功能是

1、工作區(終端)子系統

由信息插座的軟線和終端設備連接而成,包括裝配、連接、擴展軟線,並將它們搭建在輸入、輸出插座與設備終端之間,其中信息插座分為牆、地、桌、軟基型多種形式。

2、垂直干線子系統

是綜合布線系統的中心系統,主要負責連接樓層配線架系統與主配線架系統。

3、水平布線子系統

本系統主要負責將管理子系統配線架的電纜從干線子系統延伸至信息插座位置,一般來說這些系統都處在同一樓層。

4、管理子系統

連接各樓層水平布線子系統和垂直干纜線,負責連接控制其他子系統,由交連、互連和I/O設備組成,可以定位通信線路,便於實現對通訊線路的管理。

5、設備中散間子系統

組成部分包括電纜、連接器和相關支撐硬體,負責公共系統間的各種設備連接。設備間子系統中的導線類似於電話配線系統站內配線,它將相對應的電氣保護設備連接到了需要設備保護的建築物設施地點。

6、建築群子系統

本系統是腔培跡把其中一個建築的電纜線通過技術延伸至本建築群中其他的建築中的通訊設備中,以此為樓群之間的信號連接提供可能。它還為通訊設備提供工作需要的硬體零件設施,其中包括防護浪涌電壓的電氣防護設備、銅制電纜以及光纜,同樣可以類比於電話配線系統中電纜保護箱和保護電纜的作用。

(9)設備間可以處於干線子系統的兩邊擴展閱讀

相對於以往的布線,綜合布線系統的特點可以概況為以下幾點。

(1)實用性:實施後,布線系統將能夠適應現代和未來通信技術的發展,並且實現話音、數據通信等信號的統一傳輸。

(2)靈活性:布線系統能滿足各種應用的要求,即任一信息點能夠連接不同類型的終端設備,如電話、計算機、列印機、電腦終端、電傳真機、各種感測器件以及圖像監控設備等。

(3)模塊化:綜合布線系統中除去固定於建築物內的水平纜線外,其餘所有的接插件都是基本式的標准件,可互連所有話音、數據、圖像、網路和樓宇自動化設備,以方便使用、搬遷、更改、擴容和管理。

(4)擴展性:綜合布線系統是可擴充的,以便將來有更大的用途時,很容易將新設備擴充進去。

(5)經濟性:採用綜合布線系統後可以使管理人員減伍並少,同時,因為模塊化的結構,工作難度大大降低了日後因更改或搬遷系統時的費用。

(6)通用性:對符合國際通信標準的各種計算機和網路拓撲結構均能適應,對不同傳遞速度的通信要求均能適應,可以支持和容納多種計算機網路的運行。

⑩ 要給學校接光纖。10多個房間。距離有30米。網線要怎麼接呢

大體結構是這樣的:
工作區子系統:
房內距地300MM安裝牆面網路面板模塊,提供
網路跳線
連接至計算機。
水平布線子系統
:
在每個樓層設置配線間(或配線櫃),將
超五類

六類網線
由每間客房穿線至樓層配線間。
樓層配線間子系統:
將網線卡接在機架式網路
配線架
上衡碼乎(通常為24口)。
每個樓層配線櫃內需要一台
網路交換機
,大小(介面數量)根據樓層信息點位數選擇。使用網路跳線將配線架上的信息點與交換機相連。
干線子系統:
使用光纜或
網路電纜
將樓層交換機連接至建築總
設備間
(也就是主交換機)
你這個就用網線就行了,估計樓層也不高。
接入:
主交換機與
電信運營商
光10間房纜相連。
按理應分布在幾個層樓,每個房間內的信息點均是一根超五類或六類網線,由房間穿線至配線間(或配線櫃),如果與總設備間(主交換機)最遠的房間的穿線距離不是很遠的話可以不用設置樓層配線間,這樣只需要設備一台48口交換機,但要考慮線纜餘量、轉彎等情況,線纜最長不可超過90米,一般沒有這么乾的。
你需要提供設備機房,至少是一個機櫃。運營商提供
光電轉換器
,將光信號轉成電信號後連接至交換機,模嘩交換機自備,如果你
不差錢
的話,可以買帶光口的交換機,這樣稍好些。咐悉建議選擇可管理交換機,可對每個信息口的網速、許可權進行設置和收費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