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談怎樣學好初中歷史知識
一、培養興趣,輕松學習
學習歷史,首先就是要培養對歷史的興趣。歷史是我們幫助學習生存的學科,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是每一個公民必須的素質,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對我們學習其它學科大有幫助,使我們在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淺。歷史的學習性強,生活的運用性比較的廣泛,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歷史,只要我們聯系實際學習就會感覺到非常實用且趣味橫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我們關注生活,關心發展,就能培養起對歷史的興趣,就會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就一定能夠輕松地學好歷史注重掌握課本主幹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學生掌握好知識的基礎,真正的學好初中歷史。
二、教學方法的選用要靈活
教學時,教師選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好掌握學習的知識。由於講授法具有以教師系卜升皮統講授為主,以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為主,重知識邏輯順序等特點,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起的作用比較大。教師在傳授知識時一般運用的都是這種方法。另外,歷史教學中其它各種教學方法的運用,都需要以講授法為基礎,才能有好的收效。歷史教學中的講授法,是歷史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敘述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描繪和刻畫典型的歷史事件、歷史環境和歷史人物;對人物和事件的深入講訴加強學生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能夠更好的記住,更好的掌握。概述歷史的梗概、要點、性質和意義;解釋歷史概念,闡明歷史規律,論證歷史結論等,從中完成歷史教學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智笑含能、進行思想教育的任務。知識的傳授是教師的責任,教師應該有很高的責任心,不斷地鼓勵學生,激勵學生前進。激發學習興趣,設置問題情境,引發探究意識和開拓學生視野,鼓勵評價。教師注意自己評價,教師的評價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信心。
追答: 三、把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條理化和系統化整理
有條理的學習才能把知識真正的學好,把所學的知識有條理的分析出來,就比較容易的記住了。當知識點增多時,就很容易記錯、記混。因此,可試著按照知識結構和內容繪制框架圖或者表格去幫助我們記憶和理解。這樣我們在記憶時就比較容易了。有時,適當地進行整理歸納,可以使所學的內容化繁為簡,重點突出,脈絡分明,便於自己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把知識有條理的系統的劃分出來,可以幫助我們記憶,讓我們能夠很快的記住知識的內容和重點。
學好初中歷史的前提是掌握好學習方法,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來解決學習上帶來的問題。把歷史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對初中歷史知識能更好的了解和比較深入的認識。學習型差和生活可以聯系在一起,兩者可以互相的學習,知識的不斷提高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學好初中歷史知識、為我們有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努力奮斗。
『貳』 教師運用語言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是
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世散棚法。講授法是一種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也是掘鉛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講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具體地說,又可以分為講述、講讀、講搜則解三種方式。
『叄』 怎樣實施講述與講授原則,高效發揮講述與講授教育教學作用
講述與講授基本功是課堂教學最基本的技能,是教師在課堂上運用自己的口頭語言向學生描述事件、論證道理、說明事物,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對講述與講授的態度已不再是完全地排斥甚至是放棄了,這種傳統的備受鞭笞的教學方法越來越被人們更加理性地應用於課堂教學之中。恰當而適悄毀時地運用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更加高效地吸納新知,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這就要求教師精心地設計教學內容,把握教學時機,嚴格控制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傾聽能力和思維能力。
講述與講授的教學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講述與講授要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實施初期,許多教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知道該怎樣上課了。原因之一在於:傳統的課堂,教師的講述與講授占據絕大部分時間,教師習慣於口若懸河似的灌輸,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者,一言堂的現象比較普遍。而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當實現角色的轉變。於是,許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便錯誤地認為教師就應當徹底從講台上走下來,完全放棄講述與講授,自己退而成為課堂的附屬品,講述和講授的基本功逐漸地弱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講述與講授者,應當始終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中心,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把現成的知識講給學生,並認為學生只要認真聽講就能夠獲得知識。而實際上,學生對任何知識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自己的獨立思考之上的。教師把知識講解得很清楚明白的同時,還應當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同步參與,這樣就把學生實際存在的疑問和障礙牽引出來。否則,學生不僅對知識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談不上舉一反三加以遷移應用,從而促進能力的發展。
2、講述與講授要適當恰切
講述與講授時,教師往往更多關注自我,如:怎麼講,怎樣才能講得全面、細致、深刻、透徹,久而久之,教師對自我要求的標准越來越高,也就越來越關注自我的「講」,從形式到內容,無形中,把自我擺在了中心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存在。不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一味地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展知識的廣度;不顧學生接受程度,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加快進度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3、講述與講授要講究實效
講述與講授容易抑制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在講述與講授的同時,應當兼顧學生的傾聽與思考,講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多、更快、更好地接受,而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接受多少,更需要講述與講授者通過多種方式去判斷、評估,並根據具體情況對進一步的講述與講授做出相應的調整。
講述與講授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1、合理的選擇講述與講授的時機
講述與講授通常用在學習課文之初,交待學習目標、范圍、要點和要求的時候,或者介紹作家作品、背景以及相關課外知識的時候,還有,在分析課文中的某些重點、難點,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些時候,為了創設情境,也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講述。
2、精心組織講述與講授的內容
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的長篇大論,勢必會給學生帶來思維的怠惰,使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師講述與講授的內容要集中、精煉,中心要明確,重點突出,目的是緊扣關鍵突破難點,解決疑點。同時還要求教師語言准確、簡明,條理清晰,深入淺出。更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的空間。
3、適當調整語速語調增強講述與講授的吸引力
教師要使自己的講述與講授具有感鬧運侍染力,不單純要注意措辭用語,還需要注意吐字發音、語速、語調以及使用無聲語言等。首先發音吐字應准確、清晰,這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液吵求。其次,教師的語調、語速也要根據說話內容、環境而確定。講述與講授的過程中,要根據課堂學生的數量控制音量的大小強弱。要根據話語內容的重要程度控制語速的緩急,選擇適當的停頓。教師的體態、動作表情的變化,也是傳遞信息的輔助手段,如目光交流、表情變換、手勢輔助等。這些如果運用得好,那麼就會增強表達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