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出家人可以上網嗎
呵呵,出家人在家人都是人,只要是條件具備人都可上網,利用網路弘揚佛法,使很多網民可以與佛結緣豈不更好!俺就是在網路知道接觸到佛陀教育的!
② ··佛教師父,在家居士,在下有請,請問學佛可以在網上了解正法嗎
玩笑地說,如來不怕你偷學,怕地是你不學。在網路上,不良信息十分得多,正法有,但邪法也很多。你是否有擇法的能力?如果沒有,是要壞事情的。著了魔王的道。所以我不建議在網路學習。最好的是一門深入,拿來一部經,一位大德善知識的講解。一心地學習,三年五年就有成就。關於你先學地藏再學葯師後學彌陀,想法很不錯,但有沒有想過這問題,還沒等到往生極樂,無常鬼到了,大命將終全部是泡影。所以,念佛是第一位,在彌陀身邊,向哪個菩薩學習,隨便!
③ 出家人有過錯,可以微言相勸嗎
可以善意地 規勸,但不要帶自我情緒,指責口吻。
④ 想出家,想清靜,對生活已沒去興趣去哪
大悲寺是大乘佛教在中國大陸為數不多不設立功德箱的佛寺之一。由一茅草棚和兩位比丘起家,持比丘戒、菩薩戒,全體僧人終身不摸錢,穿百衲衣,日中一食、過午不食、頭陀行、托缽乞食。十年間共剃度比丘數百人,在此皈依三寶者數萬。行腳數十萬公里,使得無數人得以親近三寶,近聞於佛法。
下面是某居士在大悲寺所見到、聽到的幾件事情,供養大家!
1、居士向當家師父反映:「某居士供養您們的棉被都是垃圾棉花作的,不保暖,而且不衛生.....」當家師:「僧人必須接受,不得更換,當知因果。除非在有居士發心給與更換,否則用壞為止.....」
2、寺院里每月陰歷14做超拔,16做普佛。都不收任何費用,每到佛事的前幾天,電話不斷。都是居士或其他人員,來電話告訴做佛事的名單。每一位僧人都耐心登記,包括當家師父在內。
3、寺院里的僧人外出在火車上,如果遇到身邊、周圍座位有女士,當即離座而去。到車廂交界處。感動服務員,主動調換座位,保證僧人身邊都是男眾。而且端坐一宿,日一餐!感動很多不信佛的人,主動給錢、給物供養。當聽說出家人有不摸金錢戒律,不要錢。用他們的行動,使整個車廂的人為止震動,感嘆、敬佩!當知道眼下的僧人是個畫家出身,深淵的學識。並非,生活的挫折所迫而出家,徹底對佛教、僧人有了新的認識!
4、大悲寺很多僧人的學歷很高,大學、醫科大學、畫家.....
5、小馬居士21歲(現在是這里的僧人,出家不到3年),在海城三步一拜,七天六宿。拜到這里,發心出家。感動很多過路人送水、送物,轟動整個海城地區!
6、2位僧人從五台山行腳回遼寧,2個多月時間。為遵守戒律不住旅店,(他們也沒有錢,都是持金錢戒律)在鄉下柴草垛、樹林、橋洞過夜。中午托缽乞食。路過繁華之處,目不斜視,低頭觀自在。走出好遠,後面有人大聲說道:「看啊!那才是真正的出家人,連頭都沒有抬一下......」到某家乞食,一老頭抬頭不說話,掏出5元錢,遞了過去。僧說:「出家人不要錢,素飯菜就行。」老人的手一時收不回去,愣愣的發呆之後,大喊一聲:「快!多盛點飯」
7、今年陰歷7月15,我在寺院里。全國各地鞍山、大連、本溪、河北、北京、盤錦、營口、丹東、、、來啦3000餘人。這些人幾乎都是大悲寺僧人行腳途中依靠行持來感動的居士、或以前不信佛的人。放生的大烏龜,淚流不止。頭抬得很高,不懼怕圍觀它的人。我第一次看到烏龜流淚,它的淚水是粘液。
8、我和知客師交談:「這里沒有電視可以理解,怎麼沒有電腦啊?如果做個網站,在網上介紹大悲寺多好,而且可以在網上說法......」。師:「呵呵,電腦是好東西嗎?好人迷戀電腦之後如何啊?呵呵,來這里出家的,讓他們上網,是害他們啊!和尚迷戀了電腦就會退了道心、沒有了出發心......你信嗎?」
9、有經書雲:「染指供佛,滅恆河沙罪」這里很多僧人燃指供佛。有一位僧人燃掉了整個食指,骨頭燒裂,骨髓噴出。
10、問:「這里的僧人持金錢戒律、日一餐,是不是標新立異?」師答:「戒律有明確規定,不讓收某某之類的供養,就是不捉金錢戒律。日一餐,也是戒律規定的。不是什麼標新立異,我們要堅持的就是佛陀戒律。不守戒律,就是魔。只有魔不喜歡佛陀戒律,來任意的破壞!這也是,目前曲別是否是真正修行人的標准。他說的法再好,不守戒律,魔頭一個......吃得越多煩惱越多、妄想也多,很多疾病都是飲食上來的。你吃多了還能夠打坐嗎?呵呵,怎麼樣,感覺到了嗎」。
到大悲寺注意事項:
1、聽從常住管理安排。
2、不能吸煙,隨地吐痰。
3、日中一食,不準隨便在寺院放置錢物,只能在衣食住行上供養常住。
4、女眾到寺院和僧人要保持三米遠的距離,不能和僧眾共同早晚課。
5、在寺院必須堅持早晚課,特殊情況除外。
⑤ 關於出家的問題。
皈依是必須到寺院裡面舉行正式的儀式,由皈依師傳授給你皈依,這樣才是一個如法的皈依弟子,才是一個具有資格的佛教的在家弟子.
不存在什麼網上皈依,或者自己在家裡自己搞個形式,就算皈依了,這樣都是不如法的,戒律有規定,如果在自己家裡若干里之內有出家僧寶,你不去皈依,而自己在家皈依的話,是不具有皈依體的,意思就是不算你正式皈依了三寶.
所以,我建議樓主,要想皈依三寶,還是去當地的寺院,求出家師父給你正式授皈依,這樣才如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合十祝願吉祥,阿彌陀佛
對於受皈依的人和能否自受皈依,特別參加下文:
授歸依師長的要求:
1、身份必須是出家眾。
唐·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之三「導俗化方篇第二十四」雲:
三,作法者,《知論》雲: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眾得作)當教言: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即發善法。次結雲: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
這里所說的五眾,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而且一般多由比丘傳授,在沒有比丘時,才能按比丘尼等次序依次進行。至於在家居士,在有出家眾的時候,是沒有資格傳授歸依的(特指歸依,非指稱師),更不要說借傳授歸依來「收徒弟」、求利養了。寄禪法師在《在家二眾不應剃度收徒說》中明確指出:「如《報恩經》所明:三寶不現前,不得成歸依。即內秘菩薩行,外現居士身者,引人歸依則可,如自據師位,即毀律儀,必以善因而招惡果,教有明文,寧無驚懼!」並說:「余遍閱大藏,不見有聽從在家二眾邊受歸依法者。」 對此問題,或有居士另持異說,和「居士也可以稱僧寶、也可以受禮拜收供養」等觀點一樣,多是不知慚愧,以同文殊、普賢等大乘菩薩聖僧並肩自許,不僅違背戒律精神,而且有大妄語的嫌疑。由於這一問題超出了本文的討論范圍,當另文研究,此不具述。
關於無師自受的問題,能海上師之《攝要頌》說:「決定信樂歸三寶,無諂誑憍從師受。千里無僧佛前受,後遇僧時速具儀。」 在《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中,能海上師亦謂:「千里內無僧,得佛前受,後遇僧時,即速補受。」 此點,乃是戒律針對特殊情況的開緣,並非通常可為。關於歸依問題的自受,戒律中並無明文,乃是比照比丘戒及菩薩戒的傳授而言的,尤其是大乘戒,如《梵網經》、《瓔珞經》中都有此說。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眾受學品第七」說:
佛子,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尊者為師,授與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佛滅度後,千里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我學一切菩薩戒者,是下品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說。佛子,是三攝受三種受戒。
隋·智者大師《菩薩戒義疏》卷上解釋說:「千里無師許對佛像,千里無像許對經卷。」 唐·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三「釋受戒篇」說:「律制五人持律,經開千里無師。非謂無僧,但實行者不易得耳。」 按照上面各種說法,則方圓千里之內若無出家眾,許在佛前自誓受。但後若遇出家眾,即應補足歸依的儀式。倪正和居士說:「在歸依時經過一番師弟問答承諾的儀式,能使我們印象格外深刻。這種印象,留在心中,能起一種無形(無表)作用,幫助我們的自性三寶、法身慧命的發展增長,這就形成歸依戒的無作戒體,所以歸依必須從師(僧)受得,才算手續完備,符合佛制。」 這確實是很有見地的認識,完全符合戒律的精神。
⑥ 在家人能否說法白衣說法是佛法衰相嗎為什麼
當然可以的 而且很多這樣的人 沒問題的 白衣說法是末法的一種現象 並不是說特指在家人不能說 兩回事的 如果修行人 依照佛教戒律 四依法 為標准 就沒問題的 怎麼就不行了!?
⑦ 出家人能不能聊天扯淡
出家人不打誑語,怎麼可以扯淡?這是不可以的。但聊天是可以。通過聊天傳經說法教誨人,啟發人積極向上行善積德,這是提倡的。
⑧ 出家人可以講謊言嗎會不會撒謊、編故事呢有懷疑出家人撒謊的人嗎
撒謊犯戒,所以出家人不可以撒謊,但很多修行人都撒謊,很多是沒有定力覺知不到。。也有為力個人利益去騙人的, 用自己的智慧分辨,多留個心眼,別輕信!!
⑨ 出家人使用微信需要申請互聯網宗教許可證嗎
不需要,只是使用微信不需要,只有要通過微信傳教的話才需要申請。
根據規定:通過互聯網站、應用程序、論壇、博客、微博客、公眾賬號、即時通信工具、網路直播等形式,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方式向社會公眾提供宗教教義教規、宗教知識、宗教文化、宗教活動等信息的服務,應當取得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也就是說,凡是在互聯網上傳播跟宗教相關的一切內容,都需要辦理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
⑩ 怎麼識別真假出家人 真假僧人及供養南傳出家人
個人認為:
出家人,無論僧道,在正規寺院、道觀的,在宗教事務管理局都有記錄,可以到當地或官網查詢。也可以在國家或地方「宗教局」的官網上查找到其所在的道場,然後電話查詢是否屬實。
至於說供養,一般就是「四事供養」——衣、食、卧具、湯葯。若是要護持弘法,須看其是否確實有修有證,但如果自己不懂,就很難分辨了。
此外,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即使有身份證明的出家人,也未必就一定是真善知識。若要隨其修學,一定要慎重考證。如「三法印」,可以看其是否持戒精嚴,對佛經是否精熟,見地是否正確。
可以網上搜索「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
不足之處,望大德斧正!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