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怎樣辨別刺五加根片真假
擴展閱讀
啥app可以代替飛常准 2025-05-09 13:51:07

怎樣辨別刺五加根片真假

發布時間: 2022-11-01 19:00:45

㈠ 這幾張中葯照片中哪個是真正的刺五加

刺五加乾燥根皮呈捲筒狀,單卷或雙卷,筒徑約6毫米,厚約1-2毫米,外表麵灰褐色,有橫向皮孔及縱皺,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淡灰黃色,氣微香,味微苦澀。
據此,第五張似乎最像,第一張表皮顏色似乎不符,第六張和第九張即使是,也屬於劣質。

㈡ 五加皮是刺五加嗎區別是什麼

中葯上有很多名字相同,但是葯性去不同的葯物。刺五加和五加皮就是很難分辨的葯物,下面和我一起看看刺五加和五加皮的不同之處吧!
五加皮是刺五加嗎
刺五加不是五加皮。

刺五加是現在生活中用的比較多的一種葯材,但是在現在假貨橫行的中國市場上,想要買到真正的好葯材,我們也要有一雙火眼金睛,那麼,只有熟知了刺五加的鑒別 方法 才能更好的知道哪樣的貨物是真的,哪樣貨物是假的。

刺五加(拉丁學名: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別名:刺拐棒、坎拐棒子、一百針、老虎潦、五加參、俄國參、西伯利亞人參,落葉灌木,主要分布於亞洲東北部,西伯利亞一帶。其根部和根狀莖可入葯。

生於山坡林中及路旁灌叢中;葯圃常有栽培。分布於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根皮祛風濕、強筋骨,泡酒制五加皮酒(或製成五加皮散)。 根皮含揮發油、鞣質、棕桐酸、亞麻仁油酸、維生素A,B1。

刺五加的鑒別:性狀鑒別

根莖呈結節狀不規則圓柱形,直徑1.4-4.2cm,有分枝;表麵灰棕色,有縱皺,彎曲處常有密集的橫皺紋,皮孔橫長,微突起而色淡。根圓柱形,多扭曲,直徑0.3-1.5cm;表麵灰褐色或黑褐色,皺紋明顯,皮較薄,剝落處呈灰黃色。質硬,斷面共同白色,纖維性。有特異香氣,味微辛,稍苦、澀。
刺五加和五加皮的區別
植物形態區別

刺五加,別名:刺拐棒、坎拐棒子、一百針、老虎潦、五加參、俄國參、西伯利亞人參,落葉灌木,主要分布於亞洲東北部,西伯利亞一帶。其根部和根狀莖可入葯。生於山坡林中及路旁灌叢中;葯圃常有栽培。分布於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根皮祛風濕、強筋骨,泡酒制五加皮酒(或製成五加皮散)。根皮含揮發油、鞣質、棕桐酸、亞麻仁油酸、維生素A,B1。

五加皮正名為:桂黔吊石苣苔,為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屬下的一個植物種。產於雲南東南部,生於混交林中石上,海拔1000—1200米。五加皮又名白刺、目骨、追風使,主產於湖北、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五加皮是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Acanthopanar gracilistμlusW.W.Smith的乾燥根皮。夏、秋二季採挖根部,洗凈,剝取根皮,曬干。

葯用區別

五加皮是取根皮入葯,刺五加是根及根莖入葯。

功效區別

刺五加功效:

1.近代醫學研究證明刺五加的作用特點與人參基本相同,具有調節機體紊亂,使之趨於正常的功能。

2.有良好的抗疲勞作用,較人參顯著,並能明顯的提高耐缺氧能力。補中、益精、強意志、祛風濕、壯筋骨、活血去瘀、健胃利尿等功能。

3.能恢復非正常低血壓,改善循環系統,使紊亂的糖脂代謝正常化,肝部,睾丸,骨密度和 其它 重要器官的合成代謝的功效。

五加皮功效:

1.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筋骨拘攣

本品辛能散風,溫能祛寒,為強壯性祛風濕葯,故尤宜於老人和久病休虛的患者。可單用浸酒飲,亦可同當歸、牛膝、地榆諸葯同浸酒飲,如《本草綱目》五加皮酒。若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可與木瓜的功效與作用、松節配伍,如《沈氏尊生》五加皮散。

2.腳氣腫痛

風寒濕邪壅遏於下,兩腳骨節皮膚濕腫疼痛者,用此祛風除濕,常與紫蘇葉、吳茱萸、檳榔、生薑同用,亦可與遠志的功效與作用肉為丸服,如《瑞竹堂 經驗 方》五加皮丸。

3.筋骨疾軟

本品能補肝腎,強筋骨,用治肝腎不足腰膝酸軟,下肢痿弱,小兒行遲,需配杜仲、續斷、牛膝、龜甲等補肝腎葯同用。如《衛生家寶方》五加皮散,治肝腎虧虛,腰膝軟弱,與杜仲的功效與作用、牛膝等葯同用。《保嬰撮要》五加皮散,治小兒遲行,則與龜甲、牛膝、木瓜等葯配伍。

4.水腫,小便不利

五加皮配伍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的功效與作用皮、地骨皮共奏利水消腫之效,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五皮散。

5.腎分虛寒,傷精損髓,陰下濕癢,腰痛如折

五加皮配合杜仲、石斛、丹參、附子、牛膝、桂心、薏苡仁等,方如《二因方》五加皮湯。

6.血風勞

婦人經血閉阻,氣精虧傷而致形容憔悴,肢體睏倦,喘滿虛煩,發熱汗多者,取木品補肝腎、強筋骨之功,可與牡丹皮、當歸的功效與作用、赤芍的功效與作用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油煎散。
五加皮是不是香加皮
不是。

在臨床應用方面:五加皮(南五加皮、刺五加皮)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痛,該品功能祛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對肝腎不足有風濕者最為適用,可單用浸酒服,也可與羌活、秦艽、威靈仙等配伍應用;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腳膝痿弱無力、小兒行遲等症;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該品又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地骨等葯同用。一般用量與用法為:一錢至三錢,煎服食用。

而香加皮(北五加皮、香五加皮)性味辛苦溫,有毒。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腰膝酸軟。更長於利水,用於治療水腫(尤宜用於心衰性水腫),小便不利。臨床用量為3~6g,內服宜慎,不宜過量。五加皮、香加皮雖然均具有祛風濕之功效,但由於來源不同,其性狀和作用等均有很大的差異。

兩者的鑒別主要有氣味不同,香加皮有特異香氣,而五加皮無。在性狀鑒別上,五加皮:呈不規則捲筒狀。外表灰棕(褐)色,有橫向的長圓形皮孔,扭曲縱紋。內表面黃白(灰黃)色,有細縱紋,斷面折斷略平坦;香加皮:呈捲筒狀、槽狀。外表麵灰(黃)棕色,栓皮呈片狀脫落。內表面黃白色或淺紅棕色,有細縱紋,斷面易折斷,不整齊。濃厚的特異香氣,味苦,稍有麻舌感。

猜你喜歡:

1. 中葯五加皮的功效與作用

2. 孝子的感人文章

㈢ 刺五加和五加皮的區別和功效!!

一、刺五加和五加皮的區別

1、科屬不同

刺五加:是五加科五加屬的灌木。

五加皮:即為桂黔吊石苣苔,是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屬的小灌木或亞灌木。

2、葉子不同

刺五加:葉子呈橢圓狀倒卵形或長圓形,長5-13厘米,寬3-7厘米。

五加皮:葉子呈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4.5-13.5厘米,寬2.2-6厘米。

二、刺五加和五加皮的功效

刺五加:刺五加含有刺五加甙,其對腎上腺具有良好的作用,這個微小的腺體位於腎上部並分泌抵抗疲勞的荷爾蒙。刺五加甙顯示出可提高敏銳度和物理耐力,卻沒有含咖啡因產品具有的效力減退。刺五加提取物顯示可刺激細胞免疫力。

五加皮:五加皮的乾燥根皮可以用於中葯的葯用。五加皮中含有一定的揮發油及樹脂成分,還含有鞣質、棕櫚酸、亞麻酸及維生素A及B1等有效成分,可以很好的幫助身體提高抵抗力。五加皮可以減少炎症介質的釋放。

㈣ 五加皮和刺五加區別

五加皮分為南北五加皮,北五加又名香加皮,而紅毛五加皮又叫刺五加,屬於南五加皮一類。

㈤ 五加皮功效主治是什麼怎樣鑒別

五加皮

又名:南五加皮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溫;歸肝、腎經。

祛風濕強筋骨

五加皮善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強健筋骨。《名醫別錄》記載,五加皮「療男子陽痿、囊下濕、小便余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贏、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現代葯理研究顯示五加皮還具有抗疲勞、耐缺氧、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另須注意,五加皮與北五加皮不同,二者科屬不同,功效不同,北五加皮強心利尿而有毒,切不可視為一物。

【五加皮小檔案】

五加皮又叫做五皮風、刺五甲、南五加皮,生於林緣、路邊或灌叢中。主產於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屬五加科落葉小灌木,其中細柱五加的根皮可作為中葯材使用,一般夏、秋二季採挖根部,洗凈,趁新鮮時剝取根皮,曬干。現代研究發現,五加皮中主要含有刺五加苷、棕櫚酸、亞麻酸、鞣質、維生素、揮發油等。根皮含異貝殼杉烯酸、紫丁香苷、異秦皮定苷、β-谷甾醇、棕櫚酸、亞油酸、維生素B1等。

【功效主治】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尿。

主治1.用於風濕痹痛、四肢拘攣等症。2.用於肝腎不足引起的筋骨痿軟、小兒行遲等症。3.用於水腫、腳氣等症。4.可用於降低自發性腫瘤的形成。5.用於緩解關節疼痛。

【真偽鑒別】

1.五加皮,呈細捲筒狀,單卷或雙卷,少數呈碎片狀,長短不一,外表麵灰褐色,有橫向皮孔及縱皺,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淡灰黃色,略平坦;香加皮為蘿蘼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呈捲筒狀或槽狀,少數呈不規則的塊片,外表麵灰棕色或黃棕色,栓皮鬆軟常呈鱗片狀,易剝落,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白色,有特異香氣。

2.五加皮的主要作用是祛風寒濕邪,能補肝腎,強筋骨。對風寒濕痹、筋骨軟弱、四肢拘攣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五加皮還能治療水腫、腳氣浮腫等症;而香加皮則有毒。對風寒濕痹、腰膝酸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其善治水腫、小便不利。

【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者慎用。

㈥ 南五加皮與北五加皮,紅毛五加皮,刺五加的在外形分類上的區別

香加皮

別名
北五加皮、香五加。
來源
為蘿摩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的根皮。

植物形態
蔓生灌木,具乳汁。葉對生,膜質,披針形,長5~9cm,寬1.5~2.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側脈多對。聚傘花序腋生;花冠紫紅色,裂片5,內部被疏矛橇
;副花冠環狀,頂端5裂,裂片絲狀,伸長,被柔毛。骨突果雙生。種子頂端具白色絹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於山野、河邊、砂質地。主產山西、河南、河北、山東。
採制
春、秋季挖根,取皮曬干。
性狀
根皮呈捲筒狀,少數為不規則卷片,厚2~4mm。外表麵灰棕色或黃棕色,栓皮易鱗片狀剝落而現黃白色內皮;內表面淡黃色或紅棕色,有細縱紋。質脆,斷面不整齊,淡黃色。有特異香氣,味苦。

性味
性溫,味辛、苦。
功能主治
祛風濕,強筋骨。用於風寒濕痹、腰膝酸軟、心悸氣短、下肢浮腫。

㈦ 刺五加有哪些特徵

(郝赤松)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別名刺拐棒,刺老牙等。為五加科多年生落葉灌木。主產黑龍江小興安嶺,在吉林、遼寧、河北、山西等省也有分布。樹皮可作五加皮入葯,民間多用根及根莖。另外,對莖、葉、果實部分的研究證明都有醫療效果。根部含有多種甙類、為五加甙B1,五加甙E1,β-谷甾醇葡萄糖甙,紫丁香甙,乙基半乳糖甙;此外尚含l-芝麻脂素和異白蠟樹定。近些年來研究證明,刺五加有類似人參樣作用,屬於「適應原」性葯物。樹皮味辛,性溫,有祛風除濕、強筋骨功能;根及根莖有扶正固本、益智安神、健脾補腎等功效。用於脾腎陽虛,腰膝酸軟體虛無力,失眠,多夢,食慾不振等症。

一、形態特徵

高1—3m,多分枝,莖枝通常密生細長倒刺,有時少刺或無刺。掌狀復葉,互生,葉柄長3.5—12cm,具細刺或疏毛;小葉5,稀4(或3),葉橢圓狀倒卵形至長圓形,長7—13cm,下面沿脈有淡褐色刺,邊緣有銳尖重鋸齒,小葉柄長0.5—2.2cm,被褐色毛。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或2—4聚生,花多而密,總花梗長5—7cm,無毛;花梗長1—2cm花萼無毛,幾無齒或有不明顯5齒;花瓣5,黃白色,卵形;雄蕊5;子房5室,花柱合生成柱狀。核果漿果狀,近球形或卵形,長約8mm,紫黑色,干後具明顯5棱,先端有宿存花柱。種子4—5個,扁平,新月形(圖14—106)。

圖14—106 刺五加形態圖

1.果枝 2.花 3.根及根莖 4.柱頭 5.雄蕊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刺五加多生長在土壤比較濕潤,腐殖質層深厚、土壤微酸性的雜木林下及林緣。氣候夏季受太平洋暖風影響溫暖濕潤,冬季受西伯利亞寒風影響,嚴寒少雪,自然生長期100—120天。其生長發育情況見物候期表(表14—89)。

表14—89 刺五加物候期

(二)物候期

三、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

刺五加9—10月份果實成熟,但種胚並沒有發育成熟,無論是當年秋播或翌年春播都需要經過一個夏季在溫、濕度適合的情況下完成形態後熟和經過一個冬季(低溫)完成生理後熟之後才能萌發。種子壽命三年,實用年限二年。

收取果實,浸泡1—2天,搓去果皮,漂洗後收取種子,混拌二倍濕砂,放在花盆或木箱內,在20℃左右溫度下催芽。每隔7—10天翻動一次,約經3個月左右,待種子有50%左右裂口時,放在3℃以下低溫處貯藏,於第二年4月中旬播種,5月份出苗。也可採用與刺五加天然種子繁殖類似的方法,即將收取的種子立即播種或翌年6、7月播種,待第三年5月出苗。

做寬約1m、長5—10m的育苗床,床土要深翻,耙細。平整床面後,澆透底水,按8×8cm等距播種,每穴2—3粒種子,播後覆土2cm左右,土上蓋3—5cm厚樹葉等物。發現出苗時要去掉覆蓋物,適當澆水保持床土濕潤,幼苗期要設遮蔭簾並保持床面無雜草,生長2年後移栽。

刺五加種子空癟的較多,加上有胚後熟休眠,用種子繁殖有一定難度,所以也可用扦插和分株等方法繁殖。

2.扦插繁殖

在採挖刺五加根的時候,將莖枝或分櫱枝收取,剪成20cm左右具2—5個芽的枝條,扦插於插床內,並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如在春季扦插要用薄膜覆蓋,保持:25℃左右的溫度;夏季扦插要搭設遮蔭棚,在天然林內杄插可在床面上蓋一層枯枝落葉。如秋季剪取莖枝可將剪取的枝條剪截約20cm長,裝在塑料袋內放冰箱或冷窖內保存,待扦插時取出。

利用半木質化嫩枝扦插效果很好。於6月中、下旬剪取半木質化嫩枝,插條只留一個掌狀復葉或將葉片剪去一半,將插條在1000ppm吲哚丁酸溶液中沾一下,促進插條生根。為保持較高的溫度和濕度,插床上應覆蓋薄膜;為避免強光直射,在插床上再搭簾遮蔭。每天澆水1—2次,並適當通風,約20天左右生根,生根後去掉薄膜,生長一年後移栽。

3.分株繁殖

刺五加植株地下莖發達,多在地面下10—20cm左右的土層內向四周延伸,頂端形成越冬芽,所以植株周圍每年都可萌發出一些幼株,可在早春將這些分櫱株剪下,挖穴定植。這種方法成活率高,生長快。

移栽時選土層深厚的山坡地、林邊空地、荒地均可栽植,按2×2m株行距挖穴定植。

四、採收與加工

刺五加實生苗生長緩慢,而根莖上萌發的幼株生長較快,年生長量可達50cm左右,因此人工栽培的分櫱株要生長3—4年後採收,而實生苗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採收。

葯用根皮的五加皮,夏秋二季挖取根部,洗凈,剝取根皮,曬干後放乾燥處貯存。

葯用根、根莖及莖的,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或春季樹液流動前採收。去掉泥土,切成30—40cm長,曬干後梱成小捆或採收後切成5cm左右長的小段,曬干後裝袋保存。

葯用葉可在8月份採摘,乾燥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