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雲平台是什麼
雲平台是雲計算平台,是基於硬體和軟體資源提供的計算、網路和存儲能力的服務平台。
雲平台通過虛擬化技術將伺服器、交換機、計算機等硬體資源,以及應用軟體和集成開發環境等軟體資源池化,用戶只需通過網路發送請求,即可從雲端獲取所需資源,無需自行購買伺服器或搭建機房。雲平台不僅存儲數據,更重要的是提供某種服務,是物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傳統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
雲平台的主要特徵包括:
- 硬體管理對使用者高度抽象:用戶無需關心數據是在哪幾台機器上處理的,以及具體的處理過程。當用戶需要某種應用時,只需向「雲」發出指示,很短時間內就能得到結果。
- 使用者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被轉換為OPEX:企業和機構無需規劃屬於自己的數據中心,也無需將精力耗費在與主營業務無關的IT管理上。他們只需向「雲」發出指示,就可以得到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信息服務。這有助於節省時間、精力和金錢,使其能夠更專注於企業的運營。
- 基礎設施的能力具備高度的彈性:雲平台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動態擴展和配置,以滿足不同規模和類型的應用需求。
雲平台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 私有雲:專供一個企業使用的雲計算資源。私有雲具有靈活性強、能夠自定義雲環境以滿足業務的特定需求、有效控制數據和服務質量、安全性強等優點。
- 公有雲:給大眾提供的雲平台,屬於公共伺服器。公有雲使用時無需購買軟體和硬體,只需對使用的服務付費。它具有成本低、無需自己維護、可靠性高等優點。
公有雲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三種類型:
- 軟體即服務(SaaS):通過互聯網向廠商定購所需的應用軟體服務,包括門戶網站、移動應用、互動應用、網站內容管理應用等。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其購買的軟體和服務,有助於優化業務流程。
- 平台即服務(PaaS):將伺服器平台和開發環境作為服務,為開發者提供分布式資料庫服務、操作系統、編程語言、開發庫和部署工具等。這有助於產品快速獲得所需功能。
- 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從完善的計算機基礎設施獲得服務。通過軟體平台,用戶提供伺服器、存儲空間、網路硬體、操作系統等底層設施資源。這些基礎設施可動態擴展,有助於用戶快速擁有存儲、計算等資源。
雲平台的應用實例:
以馬克拉伯AI雲平台為例,該平台為零演算法基礎的開發者提供定製高精度AI模型的服務。它涵蓋了圖像分類、目標檢測、圖像分割等多種源於實踐的模型類型,可廣泛應用於各類工業製造業領域。在AI雲平台進行模型訓練生成文件後,可導入SGVision AI模塊中進行離線檢測。結合SGVision的零代碼搭建特性,用戶無需編寫代碼即可搭建離線機器視覺應用,實現採集、檢測、通訊、數據存儲等全流程功能。
馬克拉伯AI雲平台的特點包括:
- 雲端訓練+離線檢測:基於雲端的AI模型構建服務,支持離線檢測,無需配置顯卡及開發環境,任意電腦登錄即用,搭建成本低。
- 雲部署:提供AI模型構建和部署的一站式服務,包括模型創建、訓練、校驗、發布等。還支持定製私有雲部署,確保數據不外流。
- 標注:支持帶標注圖片導入、修改,在線或離線皆可進行標注,節約時間成本。
- 多人協同:用戶具有不同角色許可權,兼具多級許可權管控,方便團隊協作。
- 簡單易懂:無需AI專業知識,提供無代碼可視化交互界面。
- 精準可靠:提供多種模型,適應性強、精準度高。
綜上所述,雲平台作為一種高效、靈活、可擴展的服務平台,正在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貳』 api介面怎麼自己寫
要編寫自己的API介面,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定義介面
- 明確目標:首先,要明確API的目標和功能,確定它將支持的端點(即API的URL路徑)。
- 規劃結構:針對每個端點,規劃請求與響應的結構,包括請求參數和響應數據的格式。可以考慮採用REST或GraphQL等行業標准規范來定義介面,以確保介面的易用性和兼容性。
二、選擇技術棧
- 挑選框架:根據所選的編程語言和框架,挑選一個合適的開發框架或庫。這些框架或庫通常提供了豐富的功能和工具,可以簡化API的開發過程。
- 管理保護:考慮使用API網關或反向代理伺服器來管理和保護API,確保API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實現介面
- 編寫代碼:根據規劃的結構和功能,編寫代碼以實現介面的請求處理邏輯。這包括解析請求參數、處理業務邏輯、生成響應數據等。
- 數據持久化:使用合適的數據持久化技術(如資料庫、文件系統等)來處理和存儲數據,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持久性。
- 測試代碼:對編寫的代碼進行測試,確保其正確運行並符合預期的行為。這包括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等。
四、部署API
- 選擇平台:將API部署到伺服器或雲平台上,確保API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
- 配置安全:配置防火牆和安全措施,保護API免受未授權訪問。這包括設置訪問控制、加密通信等。
- 監控日誌:設置監控和日誌記錄,跟蹤API的性能和錯誤。這有助於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提高API的穩定性和可用性。
五、文檔化介面
- 創建文檔:創建API文檔,描述其端點、請求和響應格式以及使用說明。這有助於其他開發者理解和使用API。
- 使用工具:可以考慮使用Swagger或OpenAPI等工具來生成互動式文檔,提高文檔的易用性和可讀性。
六、版本控制
- 管理版本:管理API的版本並記錄更改。這有助於跟蹤API的演變過程,確保向後兼容性。
- 追蹤變更:使用版本控制系統(如Git)來追蹤API的變更歷史,方便回溯和協作開發。
七、持續改進
- 監視反饋:根據用戶的反饋和使用情況來監視和改進API。這包括修復bug、優化性能、增加新功能等。
- 定期更新:定期更新和優化代碼,提升API的性能、安全性和可用性。這有助於保持API的競爭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