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怎樣分辨200文銅幣真假
擴展閱讀

怎樣分辨200文銅幣真假

發布時間: 2023-06-08 21:29:34

⑴ 怎樣鑒別古錢幣

問題一: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偽 如何辨別古錢幣真偽:
一、從背景資料了解。古錢幣文字帶有獨特的地方色彩,特別是漢唐以來,鑄幣,面文多為書法家及皇帝書寫,具有獨特的文字風格。如唐代的開元通寶即為歐陽詢所書寫。因此掌握文字的氣息、神韻是鑒別古錢幣的關鍵之一。偽品因為是摹仿別人的,常常處處小��,手法極不自然,牽強做作,文字神韻自然大打折扣。
二、看其銅質銹色來鑒定。古錢幣由來已久,在過去大多是採用銅合金鑄造,非常具有時代特色,比如清代、民國時期,新疆、 *** 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而其銹色也是可以鑒定其價值,如傳世品一般都是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不過發掘品就不同了,銹色已深入到錢幣之中,不易擦拭。
三、在鑄造文上觀察,每個時代的錢幣銘文都不一樣。比如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真正了解各朝代的文字之後就非常容易觀察,同時錢幣的的鑄造方法也能看出端倪,大概經過了子范(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
四、聽聲音、聞氣味,看版別。由於離世久遠,古錢幣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喑啞,而像近現代的古錢幣則聲音相對清亮些。而聞氣味指的是,,如果古錢幣散發的是有化學氣味,那麼該古錢幣必然是贗品。至於看版別,那是因為贗品一般會出現偏差,比如 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

問題二:古錢幣如何鑒定 一、古錢時代風格1、先秦錢幣風格。 先秦時期,貨幣以刀、布、圓錢、蟻鼻錢(又稱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Y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范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有些偽造的刀、布幣邊緣被挫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暴露了偽造痕跡。大部分刀、布幣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鑄成的,其筆畫是一刀而成,絕不致竄,甚至還看得出落刀與收刀的形跡。這種戰國文字書法流暢雋秀,前後相貫,生動自然,而偽造者由於對戰國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偽品字畫呆滯,筆意全失。由於戰國文字較難模仿,因此,偽造者每獲真錢,即有以翻鑄贗品。這種翻鑄的偽錢比較難於識別,然而通過認真觀察,可以發現翻鑄的偽錢一般較厚重,銅質也粗。當然,這類偽錢中也有鑄得極精的,這就必須細心觀察整個錢的外表及其銹片的真偽,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2、兩漢錢幣風格。 漢武帝時的三銖通行時間不長,存世也少。偽造者取五銖改刻,但三銖比普通五銖輕小,「銖」字寫法也與五銖有明顯不同,易於識別。也有以錢翻鑄的偽品,但能亂真者少。漢代的普通半兩、五銖錢存世較多,目前所見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如「兩兩」、「五五」等(實際上確有當時錯范或戲鑄的真品)。偽造者一般採用真錢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偽錢「五五」、「平平五銖」但翻造不精,肉質粗糙。新莽朝的鑄錢工藝非常講究,向稱鑄錢好手,但仔細觀察,王莽錢也有精細之分。拿著名的六泉十布來說,有輪廓斜削、筆畫細挺、製作特別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製作較遜的。十布又有通穿(即圓穿與首端間有中線者)與不通穿二種。從整體上來講,當時的錢文以懸針篆為主,其筆畫之流暢峻削,布局之勻稱得體,皆臻上乘。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偽品較多。有未見真錢,僅按舊譜翻造的「幼泉二十」偽錢,製作粗劣,容易識別;也有取舊錢改制的「壯泉四十」偽錢;還有照真錢翻鑄的,這種偽錢雖較精緻,但與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氣,終能識別。新莽朝的大泉五十雖無人作偽,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銖等亦有偽品。真的大泉五銖是當時鑄的改范錢,原來的「十」字猶隱約可見;還有一種大泉五十背有吉語,如「長樂未央」等,文字書法生動有致,非作偽者所能摹仿,但極少見。
3、魏晉南北朝錢幣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錢幣種類較多,在錢文上已打破了銖兩相稱的習慣,出現了一些國號錢、年號錢及古語錢,如「豐貨」、 「漢興」、「涼造新泉」、「大夏真興」、「永光」、「景和」、「天清豐樂」等等。這一類錢由於奇貨可居,偽造也多。「 豐貨」錢的鑄工較差,但文字蒼勁古拙,偽品則貌似而神異,真偽易對照。「漢興」、「永光」、「景和」的直徑在1.55至1. 7厘米之間,「涼造新泉」、「天清豐樂」的直徑在2至2.2厘米之間,「大夏真興」的直徑在2.2至2.3厘米之間,若發現直徑大於此者,基本上都是偽錢。「漢興」有直接橫讀兩種,文字亦有篆隸之分。「永光」、「景和」極為少見,解放以來未見有新的出土,且錢小穿大,容易破損毀滅,故現存精美完好者屈指可數;兩者以「永光」尤為難得,偽造者常以六朝五銖改制,但形制、文字面目皆非。「涼造新泉」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風格,可惜筆畫間常殘留流銅,錢文不甚清晰。若發現特別清晰規整的「涼造新泉」,倒要細心觀察,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北魏「太和五銖」以生坑為多,而偽品則多數做成熟坑(這非說凡熟坑的太和五銖都是偽品)。凡是傳世流行的古錢,不論是攜帶或收藏,都是用繩索穿起來的,經過長時間的摩擦,錢的兩面都一平如鏡,若是人為的熟舊,往往字口輪廓磨塌,文字失去精神。
4、......>>

問題三: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假 淺談錢幣的鑒定
一枚拿到手以後,第一個問題就是錢幣的真偽問題。現在各種介紹鑒定錢幣的書籍很多,多談的是從作偽的方法與對策,但有許多鑒定方法隨著作偽工藝的改進已沒有太大的意義或失去作用。
鑒定古錢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是:第一,要掌握每一時代錢幣的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古錢都反映有鑄造錢幣的時代特徵,同時古錢還有它的個別特徵。掌握這些特徵就可以了解它們是什麼時代的錢幣,什麼種類的錢幣,並根據這些特徵區別真錢和偽錢。古錢的特徵包括錢文和形制兩方面,錢文是鑄在古錢上的字體,形制指古錢的造型結構、鑄造工藝和幣材成分。了解每個時代、每種貨幣的這些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是識別每一時代、每一種古幣的真偽及其價值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發現一枚與其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差得很大的貨幣,應特別注意其作偽的確能性,再用其他方法鑒定、就可確定其真偽。第二。用科學方法辨別偽錢的偽銹、偽色。在古錢幣鑒定中,分辨銅銹、銅色的真假是相當重要的方法,因為有些偽幣單從文字形制很難絕對斷定真偽,而鑒定銹色方法簡便。 第三,熟悉偽錢的基本特徵。鑒別偽錢既要了解每個時代真錢的基本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也要了解偽錢的基本特徵。改刻的偽幣幣面不平,拼合的偽幣正反面幣色不一,鑿去的文字四周總有痕跡可尋,用翻砂法製造的錢幣比真錢略為小和薄等等小了解偽幣的基本精況和偽造法,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偽幣作偽之處。第四,掌握與古錢鑒定有關的知識,應了解有關貨幣理論、廣博的歷史知識、古錢的鑄造常識和「栽譜卧錄」古文字學以及歷代典章制度知識。對鑒定古錢都是十分必要的(以上摘自有關文章)。第五,了解朝鮮、越南、日本等周邊國家的鑄幣,以上幾國都曾經流通過我國鑄幣,也仿鑄過不少中國的錢幣,大家要掌握他們錢幣特點,避免同中國錢幣混淆。
前人鑒定錢幣主要使用文、質、聲、色、神、味六字來分析,其中文是指錢幣文字及圖案氣息、風格,質是指錢幣形制、工藝、幣材成分,聲是指錢幣聲音,色是指錢幣銹色、包漿,神指錢幣的神韻,味是指錢幣的氣味。
文字及圖案氣息、風格,是指看錢幣的文字、圖案是否是流暢、舒服,文字及圖案或雅或拙,�否與時代特徵相符合。從文字(圖案)風格可以說是錢幣鑒定的一個難點,因為每個人的欣賞的觀點不同,對一枚有爭議錢幣可能得出結論相差甚遠,但在大的方面,基本可以達成共識,如先秦及戰國、秦時時代的鑄幣的文字是工匠用刀刻在模上鑄成,因字體沒有一定的型式,所以版別也特別多,基本沒有相同的,文字雖然是匠人信手來,但毫無匠氣,舒展流暢,自然生動,自有一番趣味,其中也有印范制幣者,字體多雄渾有力,粗壯大氣。漢時五銖版別繁雜,文字風格各異,非方家不能分辨異,張某水平有限,不敢胡言。漢代出了一個制錢高手-----王莽,字體流暢瀟灑,布局勻稱得體,以六泉十布聞名與世,別鑄有貨布、貨泉,字體做懸針篆,多製作精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因戰亂不斷,鑄幣相對較差,三國曹魏時的錢幣總體來說文字比較隨意流暢;孫吳的貨幣文字比較圓渾豪放;兩晉錢幣因鑄地的不同,出現不同文字風格,豐貨、漢興蒼勁凝重,大夏真興豪放自然,開闔有度,涼造新泉疏密有度,自成風格,南北朝有瀟灑飄逸的孝建四銖、永光,端莊凝重的五銖(陳)、太貨六銖等,這一時期多美泉,第一當首推永通萬國,太貨六銖、五行大布、布泉、常平五銖、孝建、永光等爭奇斗艷,各具特色,美不盛收。唐開元通寶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為歐陽詢所書,字含八分及隸體結體精嚴,凝重端莊,這種風格一直貫穿整個唐代。五代十國時,漢元、永平、通正、天漢、光天、乾德、咸康、開元(王審知鑄)永隆等或為開元改范所鑄或粗獷、......>>

問題四:怎麼學習鑒別古錢幣? 一、看銅質定真偽。古代銅錢的材質有青銅、白銅、紅銅和黃銅四種。明代嘉靖以前鑄錢材質一般都是青銅,少量白銅,紅銅鑄幣遼代較多。青銅容易斷裂,斷裂面無銅色,而將斷裂面在石頭上摩擦後,銅色即顯。黃銅鑄幣和銅雕母錢始於明代嘉靖,如果發現明代嘉靖以前的黃銅錢幣或銅雕母錢,可判定是後鑄無疑。
二、聽聲音定真偽。古銅錢年代越久,鈣化越嚴重,鈣化後的銅錢失去銅的原聲,用金屬撞擊聲音沉悶,聲音越小,時間越久。凡是發現聲音尖高的古銅錢,說明沒有鈣化現象,可判定為新彷品。
三、聞氣味定真偽。古銅錢時間越長,其氧化越嚴重,銅錢氧化的時間越久,其銅腥味越小。凡是銅腥味重的古錢幣,皆可判定為假貨。
四、觀銹色定真偽。古銅錢停止流通後,存放不當會生銹。傳世古銅錢銹層較薄,且銹在局部,錢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銅錢坑口不同銹色不同。土坑出土的銅錢,銹層一般較厚,銹在一起的銅錢叩開後,有「泛金」、「泛銀」、「泛藍」現象,「三泛」現象是無法仿製的;沙坑出土的銅錢,一般銹層較薄,錢面多生紅黃銹;水坑銅錢銹色布滿幣面,呈墨綠色。古銅錢的銹是由內向外而生,行家稱其為「發銹」、「貼骨銹」,真銹是很難去掉的,凡是銹容易去掉的銅錢,可判定是贗品。
五、舌頭舔定真偽。用舌頭舔錢面,真品無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澀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銹或作漿,必假無疑。
六、比較定真偽。我國古銅錢都是手工鑄造,每枚錢幣之間多少都有一些差別。如果發現多枚錢幣一模一樣,分毫不差的古銅錢,可判定是現代工藝所為。
七、水煮定真偽。古銅錢上的銹或綠或紅,或黃或藍,附著力極強。遇到銹色可疑的高古錢,放入沸水中煮20分鍾後看銹色,如果銹色不變不脫的是真錢,變色脫銹的可判定是假貨。
八、針扎定真偽。古銅錢的真銹比較堅硬,用針用力下扎而不入不立。如果是人工用粘合劑做作的假銹,具有軟性,用針很容易扎入,針立而不倒。凡針立於銹上的銅錢,可判定是贗品。
九、掂量定真偽。古銅錢用手掂量,感覺輕飄飄的,因為真錢鈣化、氧化後密度小。新銅翻鑄假幣密度大、比重大。凡是有壓手感的古銅錢,多數可判定是新鑄品。
十、看大小比重定真偽。古銅錢的大小,輕重千差萬別,很難說清規制,但從普遍性分析,也能悟出一般規律。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採納!祝你好運!

問題五:如何鑒定古錢幣的真偽 1、看銅色 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分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青色。 2、認銹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傳世品也因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暗銅色。 出土的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在錢幣表面,稱做「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迅速消失。 3、看銘文 中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 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他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 4、聽聲 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家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喑啞。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基本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清脆、響亮。 5、辨鑄造方法 中國古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范(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鑒定錢幣真偽的有力依據。 6、聞味 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7、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如戰國時期刀幣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 中國古代錢幣,中國古代錢幣多為金屬鑄幣,有一定的形狀、大小、重量、成色,其上還多有文字標記,與作為等價物的牲口、布帛、海貝有所不同。在考古學上,錢幣對遺跡和遺物的年代斷定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是研究古代經濟發展史的重要資料。中國的金屬鑄幣出現於春秋末期,此前以麻布、海貝等為等價物,表明當時的商品生產尚不發達,錢幣還停留在實物階段。從春秋到清的二千多年,錢幣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先秦時期以青銅制的刀、布為主,也有銅的圓錢和銅貝,還有金餅和金版。從秦到清,主要通行方孔的銅質圓錢,但從宋到金、元、明、清,和銅錢並行的還有紙幣和銀錠。 銅幣 在中國古代,銅幣沿用時間長,其發展過程中品類繁多,形制多樣,富有特徵。 先秦 春秋末年,晉和周開始用帶銎的銅鏟形錢幣,此即所謂空首布。戰國時除布外,還有刀和圓錢。三晉和周、燕廣泛使用的是尖足、方足或圓足的平首布。三晉和燕的布幣上多有城邑名稱,常見者有晉陽、 安邑、離石、藺、皮氏、蒲坂、襄平等100多個縣邑名稱。 有的布又分大小幾種,如安邑布有二�Y、一�Y、半�Y之分。齊國通行的貨幣是刀幣,上面常有齊、安陽、即墨等地名。燕、趙也用刀,但比齊刀為小。燕刀上有一明字,俗稱為明刀。趙刀上則有邯鄲、白人等地名。楚用銅的貝形幣,錢上也有一兩個字,俗名「蟻鼻錢」。戰國時在三晉和周還出現了圓孔的圓錢,後來齊、燕、秦也鑄造圓錢,......>>

問題六:如何分辨古錢幣材質? 古幣一般幾種材質:青銅、白銅(鉛錫比例高的青銅)、黃銅、紅銅、鐵、鉛、金、銀
其中鐵、鉛、金、銀材質的好判斷,明代中期往前的錢幣是廠銅材質的,往後的是黃銅、紅銅材質的,黃銅紅銅很好判斷,銅質發紅教暗的是紅銅,黃亮的是黃銅。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問題七:古錢幣怎麼區分 不同時代的錢幣,是不同的,一句兩句說不清的

問題八:請問古錢如何辨別真偽? 你的五銖錢應該是真的,大量存世是指價格不高。一方面發行數量大,但是具體多少已無法統計,另一方面使用時間長從西漢初年到隋朝使用時間超過了七百年。由於你非愛好者或說水平比較低,一樓的回答不適應與你。下面介紹幾種易於操作的方法:
古幣鑒別比較實用的方法:
1、針刺法:用鋼針豎直往銅錢表面的銅綠上壓,後迅速放開看是否鋼針能立起立的為假的,因為年代久遠的銅綠是堅硬而刺不動的。
2、水煮法:把錢幣放入沸水中煮十五分鍾撈起看是否有變化,無變化著為真品,因為一些造假的人在造假時可能用膠泥等物品附於錢表使之看起來逼真但是在水煮後富於表面的就會脫落。
3、觀察銅色法:古錢的銅質主要有紫銅、青銅、黃銅、白銅等數種。紫銅的含銅量最釘,一般在90%以上,顏色紫紅。青銅屬銅錫鉛合金,其顏色有深紅、淡紅或水紅、青白、微黃等種。黃銅指銅鋅合金,其色有淡黃、金黃之分。白銅指銅 合金,多見於近代機制幣。有一些銅色銀白的方孔古錢,習慣上也稱為白銅錢,但實際上並不含 或含 很少。它仍是一種青銅,只是鉛錫的成分較多而引起了銅色的變化,為了尊重習慣及鑒別上的便利起見,現仍稱為白銅錢。而且在明朝以前(包括元末明初)由於合金技術的限制沒有黃銅出現所以明朝以前的黃銅錢都是假的。
方法還有很多但以上三法已經可以判定了就不再累述。
另附銀幣的鑒定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敲」,拿兩塊銀幣,用雙手的指尖各托住一枚銀幣的中心,慢慢靠攏,當兩枚銀幣重合大約四分之一的位置時,使得兩枚銀幣輕輕地磕彼此的邊緣,真幣發出的聲音清脆,偽幣聲音聽來發木。
第二種方法是「吹」,用食指和大拇指輕輕捏住銀元的正中心,猛地吹銀元的豎邊,迅速放到耳朵邊聽,真的成色好的銀幣尾音悠長而清亮,而其他金屬或非純銀的不會有這樣的尾音,比如市場常見的灌鉛銀幣幾乎不響,因為鉛比較重比較軟,不容易震動發音。現在的偽造者大多借用電腦製版,以合金材質冒充銀子,其色、文圖幾可亂真,但終因不是銀,其發音尖長,內行人一辨別就知真偽。
第三種方法是「稱」,真幣一般足重,經過流通損耗也在26克左右,其色潤澤柔白、音色柔長、文圖精確、包漿自然;偽幣一般不足重,或加大加厚導致超重,且顏色灰暗。
以上為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問題九:如何鑒定中國古錢幣,如何鑒定中國古錢幣 文物鑒定包括古錢幣鑒定並非幾句話就能說清!它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沒有「捷徑可走」有些專家搞了一輩子鑒定,有時還會「搞錯」。所以普通人想在很短時間內學會鑒定古錢幣並非易事!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搞好古錢幣鑒定!簡單的說一下古錢幣辨別真假:第一看錢幣的材質、第二看鑄造風格是否符合那個時代的標准、第三看錢文上書法字體是否是古代的特徵、第四錢幣的薄厚、第五看錢幣的直徑大小及重量。第六看包漿及流通痕跡。第七看錢幣的銹色,這一點很重要。第八看古錢在歷史上是否發行過、是否臆造品。根據以上幾點:你在看看你的古幣是否能「對上號」、如有一處不對即可判斷為偽品!即一票否決。

問題十:如何辨別銅錢的真假 嘉慶通寶是清朝的,分辨銅錢有幾個簡單的方法,你可以把銅錢拋擲到地上,如果聲音比較清脆,那就是假的,真的古銅錢著地發出的聲音是比較沉悶的。還有一種方法是用鹼水弄濕的布擦銅錢,如果掉銹是假的。

⑵ 如何辨別銅錢的真假

1、看古銅錢銅質,定真偽

古代銅錢的材質有青銅、白銅、紅銅和黃銅四種。明代嘉靖以前鑄錢材質一般都是青銅,少量白銅,紅銅鑄幣遼代較多。青銅容易斷裂,斷裂面無銅色,斷裂面在石頭上摩擦後,銅色即顯。黃銅鑄幣和銅雕母錢始於明代嘉靖。發現明代嘉靖以前的黃銅錢幣或銅雕母錢,可判定是後鑄無疑。

2、聽古銅錢聲音,定真偽

古銅錢年代越久,鈣化越嚴重,鈣化後的銅錢失去銅的原聲,用金屬撞擊聲音沉悶,聲音越小,時間越久。凡是發現聲音尖高的古銅錢,說明沒有鈣化現象,可判定為新彷品。

3、聞古銅錢氣味,定真偽

古銅錢時間越長,其氧化越嚴重,銅錢氧化的時間越久,其銅腥味越小。凡是銅腥味重的古錢幣,皆可判定為假貨。

4、觀古銅錢銹色,定真偽

古銅錢停止流通後,存放不當會生銹。傳世古銅錢銹層較薄,且銹在局部,錢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銅錢坑口不同銹色不同。

5、舌頭舔古銅錢,定真偽。用舌頭舔古銅錢面,真品無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澀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銹或作漿,必假無疑。

6、比較古銅錢,定真偽。

我國古銅錢都是手工鑄造,每枚古銅錢幣之間多少都有一些差別。如果發現多枚錢幣一模一樣,分毫不差的古銅錢,可判定是現代工藝所為。

(2)怎樣分辨200文銅幣真假擴展閱讀

1、歷史價值

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在收藏前必須弄清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由於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2、現存數量

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昂貴。存世數量少的錢幣還有唐代叛軍史思明佔領洛陽後鑄的「得壹元寶」,後發現「得壹」兩字不吉利,便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幣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罕見,為稀世珍品。

3、文化價值

一些傳世並不太少的品類,則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極高而備受青睞。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為收藏珍品。

4、看品相

無論錢幣珍罕與否,凡有幣面模糊、輪廓缺損、銹蝕嚴重、看相較差者,盡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錢幣時還應注意是否有月紋、星紋等標識,古錢的鑒別以背文來區分鑄造年代和地址,品評其稀珍。一般來說,錢幣背面有月紋、星紋等記號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價值。

⑶ 我有一枚錢幣正面是川陝省蘇維埃政府造 一九三三年 200文的銅幣,背面是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

這個市面上很少的,都是直接去拍賣行拍賣啊,我記得上次北京拍賣過一枚,好像是接近百萬成交的。市面上假的1033年版200文非常多,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判斷真假:

1、川陝省蘇維埃造幣廠造1933年版200文銅幣,以「粗造」為其風格,不具有1934年版的錢幣風格。

2、川陝省蘇維埃造幣廠造1933年版200文銅幣,幾乎無全齒,大部分邊齒是半齒,這是蘇維埃獨有特徵。與機制真銅幣相比,特徵明顯。這是當時艱苦條件下熔鑄銅幣的獨有特色。

3、川陝省蘇維埃造幣廠造1933年版200文銅幣19種手工版別,重量在16.4—24克,直徑34—37毫米之間。

4、質地特徵判斷:以上蘇維埃銅幣均是紅銅質地,若呈現黃銅質地,則必假無疑。

5、文字風格判斷:若見到川陝省蘇維埃造幣廠造1933年版200文熔鑄銅幣版別,形制規整,出現機制幣的特徵,那就值得警惕了。如果發現1934年版500文機制銅幣版別和1934年版200文機制銅幣版別,出現1933年版別字跡模糊的文字風格等特徵,也是偽品無疑。

6、形制特徵判斷:川陝蘇維埃銅幣前期(1933年版)是在戰爭環境下靠簡陋的設備製造出來的,錢文和紋飾都不是很清楚(見圖2),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錢幣獨有特徵,與後來的機制幣(1934年版)有較大差異。

傳個真傢伙上去給你看看!

⑷ 銅錢怎麼辨別真偽

喜歡收藏的朋友來說,古錢幣是必收藏的物品之一,如果你的朋友是喜歡收藏的,在特殊的日子或者節日,給他送上幾枚有價值的古錢幣,這又是多麼開心的事情啊。如果你的顧客有收藏習慣的,是個收藏迷,而給他送上你幾枚古錢幣,更能促進你們的生意合作,所以,學習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偽就顯得特別重要了,今天,小編搜羅了13招,教你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偽,讓你挑選古錢幣時,以免購買到假冒的古錢幣,送上假禮品!

  • 看完小編的介紹,是不是覺得很簡單呢?只要多試幾種方法,就大體能知道所購買的古錢幣是不是真的。如果遇到特別難鑒定真假的古錢幣,就要請教相關的專業禮品網人士,一定要鑒定是真品才能購買,送上你的真禮品!

  • ⑸ 如何辨別銅錢的真假

    辨別銅錢的真假可看材質,例如明代嘉靖之前以青銅材質銅錢為主,明中期之後逐漸推行黃銅,如果青銅銅錢是明代嘉靖之前鑄造的,就說明是現代仿製的。也可看銅錢包漿,銅錢經過上百年至上千年的流通使用,表面會形成厚實的包漿,而仿製的表面光潔如新。

    1、看材質

    銅錢的真假也可以通過聞氣味來辨別,如果銅錢的銅腥味較重,就說明是現代仿製的。因為古代銅錢經過長時間氧化,銅腥味基本揮發殆盡,一般聞不出味道。

    ⑹ 如何辨別銅錢的真偽

    以下是俺查到的諸多資料,客官慢慢觀賞吧~
    俺還有很多,只是考慮到您的視力健康(不過差不多,大同小異)
    古錢的作偽與辨偽

    中國從有貨幣算起,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錢幣的品種不下有數干種,其中神殲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稱「物以稀為貴」。大凡收藏錢幣的人總想得到存世不多的珍貴錢幣,這種心理恰恰被那些古董商所利用,魚目混珠,偽品便出現了。因此,無論是收藏、還是研究錢幣,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去偽存真的問題。本文想就幾種錢幣作偽和鑒定的方法,以及鑒定錢幣所應具備的一些知識等方面作一比較系統的介紹。
    1.古錢作偽的主要方法
    (1)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國古代鑄幣的主要工藝法。隋以前鑄錢多採用錢范鑄造,自唐代開始,則採取母錢翻砂的技術,不管是哪一種鑄造方法,除了某些歷史時期外,總體上說都比較講究鑄幣的工藝質量,錢幣的質地一般都比較緊密細致,流傳至今,表面自然產生一層色呈深褐色的包漿,讓人感覺火氣盡退,色澤柔和。而偽品的鑄造工藝一般比較馬虎,致使錢質疏鬆,讓人感到火氣很重,錢面砂眼和氣孔雖經打磨,但總不及自然磨損而顯得光滑。
    製造偽錢一般採用母錢翻鑄的方法,極少有用錢范作偽的。古代鑄錢,放入砂箱中的母錢不止一枚,而是整箱,由於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壓力均勻,鑄造出來的錢幣厚薄一致。而作偽者一般僅雕刻一枚母錢,不是整箱翻砂模,因此,同樣是母錢翻鑄,由於母錢的數量和鑄造工藝不一樣,翻鑄出來的錢幣厚薄因變形而不同。
    古代鑄錢從砂模中取出的錢幣毛坯往往成樹形,需要加工打磨,由於古錢形制是方孔圓形,所以翻鑄出來的錢幣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時旋轉打光,錢幣邊上留下的銼痕並不成直線狀,而成弧沒瞎兄線形,與錢邊平行,從清代咸豐錢中的一些大錢還可以隱約地觀察到,即使如此,由於年代的久遠,錢邊的銼痕或者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偽者銼毛坯時只知道反復銼磨,使錢邊光滑就行了,形成錢邊的銼痕雜亂無章,或者呈直線狀,使人有一種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幣的加工方法與眾不同,它們被加工時盡管也可能數十枚地串在一起,由於形制上並不是圓的,所以銼磨的痕跡或與錢面垂直,或與錢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線狀。而贗品一般並不注意這些,大多留有合模範線。
    鑒定錢幣,錢穿即錢幣的方孔也是應注意的地方,這是作偽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錢幣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之後,人們使用時是用繩索之類的工具將錢幣串在一起的,所以,隨著錢幣流通時枯襲間的增加,錢穿經自然磨損已不再像新出爐的錢幣那樣稜角分明了,有的甚至會造成錢穿變形。偽錢卻不同,錢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銼痕跡。
    由於作偽者使用真錢翻制砂模時用力不勻,不但使錢幣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錢幣文字的高低也會不同,這種情況在真正的古錢中不多見。
    由於用翻砂法作偽會帶來如此多的麻煩,容易被識別,因此,作偽者常常會加上一些銅銹來加以迷惑,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多方面的鑒定知識,而不單單從翻砂這一點來推敲是否作偽。
    (2)改刻法。
    這種作偽的方法比較重要,就是將一枚普通錢幣經過加工改刻之後,變成一枚珍貴的錢幣。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利用流銅進行改刻。古代鑄錢,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銅錢表面會留下澆鑄時遺留的銅液結晶,錢幣界稱這種結晶為流銅。流銅的存在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在作偽者眼裡卻成了可以利用的對象。這些流銅往往被刻成星紋或月紋,也有的則被刻成文字,這些被刻成的星月紋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
    一種是直接在錢幣表面陰刻文字。出現陰刻文字的錢幣大多是半兩和五株錢兩種。作偽者常常會在錢幣表面刻上一些吉語或意義隱晦的符號、數字和文字,也有的在錢幣邊上或肉上刻上一些花紋圖案,這些附加在錢幣上的文字、符號、數字和花紋,由於是後刻上去的,往往與整個錢幣不相協調,給人有一種多餘感。
    一種是對原有錢文進行改刻。這種改刻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對錢幣面文的改刻;一是對錢幣背文的改刻。
    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大化」三字刀發現較多,算不上什麼珍貴,而「齊返邦張大化」六字刀卻不然,發現較少,於是,作偽者利用六字刀不易得而收藏者又急想得到的心理,將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混水摸魚。乍看起來,這些假的六字刀形制規整,符合先秦齊刀特徵,文字有的也一樣,但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文字排列擁擠和改刻時留下的刀痕。對錢幣面文改刻,有的採用將文字鏟去,如將太平天國背聖寶小平錢的「天國」兩字鏟掉,使之成為出譜的橫讀「太平」背「聖寶」。又如將康熙通寶之「熈」字鏟去第一筆撇劃成簡體字「熙」形,等等。在改刻的錢幣中,有一種利用舊有光背銅錢磨去面文進行改刻,比如有一枚直讀半兩錢,粗看上去,製作、銹色、包漿等都相當的好,但看文字卻讓人生疑,「半兩」二字與錢面一樣平,這在秦漢半兩錢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細細品味,「半兩」二字系人工琢刻而成,文字筆鋒處留有刀痕。
    據說,改刻錢幣還有一些離奇的方法,例如利用古銅鏡刻成錢幣等。
    以上這些改刻的方法,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作偽者為了使改刻的地方不露痕跡,經常會施以假銹,這種假銹正因為是假的,所以與錢幣自然生成的真銹不一樣,容易剝落,給人一種矯揉造作之感,與整個錢幣極其的不相協調。然而,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些仿清代雕母的贗品。由於清代距今不遠,雕母大多沒有銹跡,這樣便給了作偽者可趁之機,不再需要像改刻其他錢幣那樣做假銹。如何區別雕母真偽呢?凡是真品雕母都用精銅雕琢而成,色澤溫潤、金黃,刀痕盡化而光滑,文字自然生動,渾成一體,而偽品卻不然,不僅所選擇的銅料不及真品,而且刻工粗糙,又由於是模仿之作,錢面文字總顯得有些呆滯,缺乏精神,尤其是滿文,特別要當心的是那些出自清代錢局雕模工匠之手的雕母仿製品。作偽的雕母中有些是用翻砂鑄成的,則比較容易識破。
    (3)嵌補法。
    嵌補法是錢幣作偽的又一重要方法。傳統所說作偽的挖補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補法一言以蔽之。
    古代錢幣常常會因錯范或移范而形成一些比較特殊的版別,例如合背,這種因鑄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別,一般都要比普通的錢幣為少見,對於收藏者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品種。作偽者利用這點,或者將兩枚錢幣磨得很薄之後粘合在一起,或者各取錢幣的一半粘合在一起,使之成為少見的合背或面文。用這種方法造假的錢幣,無論從文字、還是從銹色等方面觀察,似乎都無懈可擊,但輕輕地扔在檯面上或地上,發出的聲音與真正的合背等錢幣相比較,真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有些厚肉贗品的製作方法也類同於此。
    挖補作偽是嵌補法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這種方法大有偷梁換柱的感覺,即挖出錢文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然後用其他錢幣上的錢文代替補上,使之成為珍稀錢幣。如北宋「聖宋通寶」小平錢是罕見珍品,作偽者將普通的聖宋元寶錢之「元」字劑去,然後取下與宋錢文字風格接近的其他錢文中的「通」字粘在「元」字的位置上,就成了一枚「聖宋通寶」。再如將「慶元通寶」的「通」字剜去,以「洪武通寶」的「武」字嵌入,就成了「慶武元寶」,變成了一種臆造品。挖補作偽的方法容易留下以下的痕跡:一是,嵌入的文字與其它錢幣文字風格不一致;一是嵌補文字的地方所留下的蛛絲馬跡,或用假銹遮蓋。前者只要熟悉一個時代一種錢幣文字的書法風格,還是比較容易辨識的,後者除了用傳統方法辨別外,還可以用現代科技的探傷儀器進行識別。
    錢幣作偽除了翻砂、改刻、嵌補三種主要方法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使用腐蝕法,在一塊銅片上用油漆或蠟勾勒出所需要的錢幣輪廓、穿孔、文字,再放入腐蝕劑中,待一段時間後取出。用這種方法作偽的錢幣比較少見。現代人作偽不僅運用傳統工藝,而且還會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例如運用電腦,盡管這種方法在古錢作偽中還不曾見到,據說在銀銅幣膀品中已有發現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古錢辨偽的方法
    (1)傳統鑒別法
    ①辨字:
    我國的貨幣文化從產生、演變與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在中國,當金屬鑄幣產生之時,就在錢面上鑄造了文字,或表示幣值,或表明地名,或為錢幣之名稱,沒有文字的鑄幣相反倒顯得比較少見。不同時代的錢幣錢文具有它所在時代的文體風格和韻味,後人盡管可以學習前人,但畢竟是一種摹寫,充其量也只能達到維妙維肖的程度,由於手勢、運筆、氣力等方面的差異,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這樣,對古錢上的文字進行辨偽,就成了錢幣鑒定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這里,我們可以舉較為典型的不同時代的錢幣文字特徵來加以說明。
    先秦時期是我國貨幣發生、發展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商品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貨幣經濟得到了確立,金屬鑄幣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這時期的鑄幣主要有刀幣、布幣、圜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無論是哪一個系列的貨幣,它們大多鑄有文字,這些文字一般所具有的特徵是:纖細、流暢、售秀,布局隨意得體。由於先秦鑄幣文字是用刀直接刻在錢范上鑄就的,所以,文字留有明顯的刀刻筆意,並且一氣呵成,沒有改寫的痕跡。又由於當時鑄幣文字是由鑄錢工匠所為,所以文字並沒有同時代青銅容器上的銘文來得規矩、嚴謹,布局相對來說也顯得粗放,但前後連貫呼應,生動自然。先秦鑄幣文字所具有的這些時代特徵,即使是一位對此頗有研究的行家,也難以達到出神入化、毫無差異的程度,更何況大多屬勢利之人的作偽者們呢?
    以懸針篆體自成一格,為後人所推祟的王莽錢幣除貨泉、大泉五十、貨布、大布黃千外,其它都比較少見。因此,存世的贗品就顯得比較多些,有的超過存世真品本身的數量。通常所見的王莽錢偽品主要有貨布、大布黃千和一刀平五千三種。一刀平五千又稱錯刀、金錯刀,真品「一刀」兩字在環首的肉上,為陰文嵌金,偽品則或無「一刀」兩字,或「一刀」兩字為陽文,據說還有用金粉之類的東西描寫「一刀」兩字等,作偽方法相對來說容易辨識些:貨布、大布黃千盡管存世和考古發現較多,但由於其文字、製作之精美,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深受收藏家們所喜好,就文字書法而言,貨幣、大布黃千的錢文最能體現王莽錢文的風韻和水平,纖細而有力,流暢而雋秀,布局得體而完美,真品一般字口比較生辣、峻削,而一般作偽的方法是用真品翻制,鑄造出來的贗品盡管文字與真品達到了形似一致,但缺乏原來的生氣,而顯得木然,字口淺平。此外,還存在著一些製作加工方面的缺陷。
    錢幣錢文的鑒定,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通過接觸大量的實物加以體會、咀嚼,然後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每個時代每種錢幣錢文的書體特徵和風格。此外,最好具有良好的書法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
    ②辨銹:
    辨銹,是鑒別錢幣真偽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辨銹,即辨別銅的銹色,一般指銅銹。銅銹是指由於鑄造年代久遠,銅錢表面形成的一層氧化物。這種氧化物,又由於地理、地質、入土時間等條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堆積程度亦不盡相同。這種在錢體表面由銅胎自身發出來的質地堅硬牢固的小粒或塊狀銅銹,一般稱為「自然銹」或「硬銹」,用指甲或刀削等難以剔除,分布自然得體。銅銹因土層所含的化學元素不同,顯現出來的顏色也不大相同,主要有綠、紅、藍三種。
    辨銹,首先要知道假銹的一些作偽方法,要不然,就會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混淆。根據前人的經驗,我們將假銹的主要製作方法歸納如下:
    a.用漆和顏料拌和塗在偽錢上,做得好的幾乎可以亂真,但時間一長,容易脫落。
    b.用松香或膠水及顏料拌和做假銹,效果沒有第一種方法好。
    c.將偽錢放入潮濕的土中或半於濕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銹,這種作偽方法需要的時間較長,產生的效果比前兩種來得真切,但一經磨擦,仍易脫落。
    d.將偽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形成的綠銹帶有結晶狀。
    e.將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盡管會迅速生銹,但錢幣表面受損嚴重。
    f.將銅銹配上粘合劑、酸類溶液,塗在偽錢上作偽,這種方法產生的假銹比較牢固,銹色真切,但缺乏神采,容易使人上當。
    知道了假銹的作偽方法,對我們鑒別銅銹真偽大有好處。無論用什麼方法製作的假銹,其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徵是:質地鬆脆,由於大多不是由銅胎內部自然產生,而是利用化學反應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浮在錢體表面,用指甲或刀削等很容易被剔除,因此又稱為「浮銹」或「粉狀銹」。真銹由於是自然形成,其分布隨意得體,沒有矯揉造作之感,而假銹卻不然,由於要做得逼真,能與真品混淆,在銅銹分布上,作偽者往往刻意琢磨,最後反而露出了馬腳。
    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安徽、江蘇等地發現的錢幣中,錢體表面也會生成類似粉狀銹那樣的真銅銹,對具有這種銅銹的古錢不能一概而論地都定為贗品,它們真假的區別在於,錢幣真品生成的類似粉狀銹的銅銹不像假銹那樣浮在錢體表面,而是由銅胎中自然發出,因此,與錢體連成一片,不易剔除。鑒別錢幣真偽時,應該盡量多地了解有關錢幣的來源、發現地或出土地等資料。
    需要指出的是,錢幣表面不是都有銅銹的,先秦時代楚國金版就是如此,盡管相距今天有近二千年的時間,其色澤依舊,金光閃閃。鑒定這些東西,光憑銹色,會一無所獲,不知所措,這就需要同文字和當時的製作技術等結合起來分析判斷。辨別無銹的清代錢幣使用同樣的方法。
    錢幣大體上分為「生坑」和「熟坑」兩種,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錢幣,表面一般氧化比較嚴重;熟坑,是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品。熟坑的錢幣經過人們長期流傳、撫摸,錢體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層呈褐色或深褐色等色澤的保護膜,這層保護膜俗稱為「包漿」,雖是極薄的一層,但放在水中煮洗不會脫落。偽造的包漿一般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熏黑,再上蠟打光,如用水沖刷,會基本消失。還有一種是將錢幣放入煤堆等黑色素集中的地方,時間久了,也會在錢體表面形成一層黑色薄衣,打光之後宛如包漿一般,對此應特別加以注意。包漿中比較常見的是呈黑褐色的傳世古色,又稱「黑漆古」。傳世古色偽造的方法常常見到的有兩種:一是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之冷卻,錢的表面便產生黑色,再放在衣袋裡,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與真錢相似;或待角火煅烤冷卻之後,用布沾上油脂在錢體上搓擦。這種方法偶有帶紅銹的。二是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黑色,用前種方法加工,色澤與真的傳世古色相同。對於這種帶有傳世古色的偽錢除了採用識別真假包漿方法外,還應根據文字、形制和製作等加以仔細辨認。
    ③辨形制:
    錢幣的形制一般由政府明文規定。形制包括錢徑、錢穿的大小,錢體的輕重厚薄,內外郭的寬狹,錢背的深淺等諸方面。我國自金屬鑄幣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以來,不同時代的錢幣形制並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大相徑庭。熟悉歷代錢幣形制變化,對鑒定錢幣真偽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我國錢幣形制大體經歷了三個重大變化:一是仿製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二是方孔圓錢,三是機制不帶方孔的圓錢,如銀元、銅元。
    先秦時代的錢幣形制盡管眾多,但仍可以理出幾條主要線索來。先秦貨幣可以分布幣、刀幣、圖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布幣是由仿製青銅農具錢搏而來,各種布幣的主要區別在於首部、肩部和足部,一般都比較輕薄。刀幣是由仿製青銅工具刀削而來,形制上基本相似,齊刀大而厚重,明刀和圓首刀則輕而薄小。圓錢一般為平背,齊、燕兩國鑄行的方孔圓錢面有郭,三晉地區的圓孔錢則沒有,據說它們都是由仿製玉壁而來。楚蟻鼻錢是仿天然貝而來,金版仿龜背而來。先秦貨幣形制在中國貨幣史上獨樹一幟,與其他歷代貨幣風格迥異。
    秦漢六朝時期開始,我國貨幣正規化、一統化,一般都採用方孔圓錢的形制。這種方孔圓錢的錢幣形制一直被延續到民國初年,歷時二千餘年。秦漢六朝時期,半兩錢除四株半兩中有的有郭外,一般皆平背,前期大而厚重,上海博物館所藏一枚秦半兩重64克。後期小而輕薄。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行的五株錢,錢背一般都比較深峻、狹緣。六朝時期鑄行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等雖然在大小上有區別,但形制上類同。隋唐五代錢幣中出現了寬緣者。
    宋代錢幣一改前制,錢背平淺,外郭大多較寬。金代錢幣與宋徽宗時鑄造的錢幣一樣,都相當精美,錢背較深,顯得輪廓分明。元明錢幣也是如此。清代錢幣則又恢復了宋代形制的某些特點,不同的是,面背內外郭都比較淺顯,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咸豐之後則出現了大錢。
    盡管方孔圓錢依然鑄行,從清代光緒年問開始出現機器鑄造的貨幣,主要有銀元和銅元,民國時出現過機鑄的鎳幣、鋁幣等。光緒年間曾鑄造過一批機制的方孔圓錢,多見寶浙局等。
    ④辨製作:
    了解各個時代錢幣鑄造技術對鑒定錢幣來說,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方面。
    我國錢幣鑄造在唐以前採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採取的則是母錢翻砂法。唐以前的錢范有幾種質地:泥陶范、石范和銅范,它們並不是同時被使用的,而且一個范能夠鑄多少數量的錢幣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早出現的泥陶范,起先是一范鑄一錢。戰國時期開始使用石范和銅范,布幣石范通常是一范鑄兩錢,即在一塊錢范上刻有兩枚布幣型腔。而一塊刀幣石范能鑄造的數量就不止這些了,通常在三至五枚。就石范鑄造技術而言,錢幣面范為石范、背為泥陶范共同使用的技術,較好地解決了范體熱變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先秦時代對於銅范的使用僅見於齊刀和蟻鼻錢,盡管以前著錄中有布幣銅范,但實物未見。齊力銅范鑄錢採用的是立式疊鑄技術,它不直接用於鑄錢,鑄錢時仍需翻制泥陶范。蟻鼻錢銅范在當時被直接用於鑄造,據說目前蟻鼻錢銅范僅發現五件,其中,1982年2月安徽繁昌縣文物組在橫山采購站揀選到的兩件,相當精美與完整,一次可鑄幣分別為66枚和67枚。秦漢六朝時期泥陶范、石范、銅范同時得到使用,並且一次鑄幣數量大大增加,1986年5月在山東省博興縣賢城村發現的一塊榆莢半兩錢范一次可鑄錢176枚,實屬罕見。
    隋唐時期貨幣的鑄造量大大提高,可是從沒有發現過用於鑄造錢幣的諸如錢范之類的工具,上海博物館藏有一枚被鑒定為母錢的唐代乾元重寶錢,表明當時已經開始使用母錢翻砂法的鑄造工藝,這種工藝直接影響到以後歷代鑄幣技術。根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齊物》的記載,我們了解到古代母錢翻砂鑄錢的大致工藝過程:用四根木條作空框,中間填上土,上面放若干母錢,再把同樣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錢的背面,這樣完成數十框,上面留出澆口,用繩捆緊加固,將熔化的銅液澆注進去,待冷卻後開框,則成樹枝形的錢,然後逐一摘斷磨銼加工,便完成了一枚一枚的銅錢。在這里,母錢實際上充當的是錢模的作用,它事先用銅、錫原料精鑄而成,由中央頒發到各地,各地據此翻砂鑄錢。母錢之上是雕母。所謂雕母,就是在一塊銅材原坯上人工琢刻加工成的錢幣樣式,現存最早的雕母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嘉靖通寶當十雕母大錢。母錢之下是樣錢,樣錢是用母錢翻砂鑄成的,是正式大量鑄造流通錢幣之前鑄造的樣品。清代的樣錢分為兩種:一種是部頒樣錢,一是進呈樣錢。對於母錢翻砂法的工藝流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中也有記載:其用工之序有之:曰「沙模作」,次曰「磨錢作」,末曰「排整體」。
    雖然隋唐以後我國鑄錢普遍採用了母錢翻砂法,但也有例外的。就目前所知,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鑄「永隆通寶」使用的是范鑄法。幾年前,北京曾發現過一塊同治重寶當十磚范,說明清代鑄錢也有偶用錢范的情況。
    在基本了解了我國每個歷史階段鑄幣工藝的大致情形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偽錢的製作水平,就能比較清晰地作一對比。
    (2)現代科技鑒別法
    在我國,銅錢基本上是用青銅鑄成的,明代晚期才開始出現用黃銅鑄造的錢幣。每個時代鑄造的銅錢,它們的化學成份是不同的,《周禮·考工記》就曾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合金成份的比例。這樣,為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提供了又一方面的資料。
    ①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
    所謂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就是將某一時代的錢幣去除表面的銅銹,從顯露出來的真銅中取出若干標本,進行銅、錫、鉛等各種元素成份所佔比例的化學分析,最終得出這個時代各種銅錢所含各種化學元素所佔的百分比。利用這種化學成份分析的方法,也能鑒定錢幣真偽。但是這種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法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要損壞錢幣,所以採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慎重,否則,將珍稀錢幣也這樣進行分析,豈不是糟蹋?
    ②無損傷性成份分析:
    同破損性成份分析法一樣,無損傷性成份分析法也是根校對銅錢化學成份的分析,得出銅、錫、鉛及其它微量元素的百分比,求出這個時代銅錢化學元素含量的一個相對穩定值,並通過它來鑒別出同樣的銅錢是否為同時代所造,由此得出錢幣的真偽,這種方法較破損性方法更先進,它採用的是質子x射線熒光分析方法,並由計算機計算得出結論。
    無論是破損性化學成分分析法還是無損傷性化學成分分析法,說到底,研究的是銅錢的質地(當然其它質地的錢幣也同樣適用)。根據銅錢的不同質地,來鑒定錢幣的真偽,這些方法是相當科學的。但是,在實際鑒定過程中,往往碰到的問題是需要馬上作出判斷,而它們卻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因此,就顯得不很實用,這就需要我們憑自己的經驗察顏觀色。我們知道,同樣是銅,又分為紫銅、青銅、黃銅等等質地,這些不同質地的銅錢所顯現出的銅色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盡管它們的含銅量都在70%左右。所以,這為我們進行錢幣辨偽帶來了一定的方便,例如,新疆紅錢是用紫銅鑄造的,所以色呈紅色,假如出現一枚黃銅色(清代制錢一般用黃銅鑄造)的新疆錢,則極可能是偽造的,應認真對待。也就是說,鑒定錢幣的真偽,也應注重銅錢的色澤。
    除了上面講到的化學成份分析方法外,對銅錢進行探傷測定,尤其適用改刻、嵌補的錢幣贗品鑒定。
    不管怎麼樣,鑒定真偽是收藏和研究錢幣的基礎,不懂得鑒別真偽,也就無從談起收藏和研究。鑒定錢幣真偽,需要大量觸摸實物,仔細觀察,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經驗,不斷歸納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偽存真,為現實生活服務。
    3.鑒定古錢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
    鑒定,是一門綜合各類相關學科知識的學問,單靠有限的專業知識,是解決不了某些問題的,這樣,就要求我們具備比較廣泛的知識結構。
    鑒定古錢首先要熟悉歷史,不僅僅要熟悉通史,而且要熟悉斷代史和專門史,這是鑒定的基礎。
    其次,要熟悉和掌握貨幣史。貨幣的發生、發展與其它歷史事件一樣,有著一個歷史過程,對於這樣一個過程的了解,至關重要,否則,就無從知道貨幣制度的沿革、貨幣流通與鑄造情況 等許多重要問題。
    第三,要具備錢幣學的知識。錢幣學是一門研究錢幣發生、發展與錢幣不同版別、質地、形制、鑄造等特徵的學科。在中國歷史上,錢幣根據厚薄、大小、錢文、紋飾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的版別來,特別對宋代錢幣,人們研究的側重點更是在版別方面。錢幣一般有銅、鐵、鉛、金、銀等質地,哪一個朝代曾鑄造過哪一種或幾種質地的錢幣,對於鑒定來說,尤其顯得重要。而且,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鑄造錢幣使用的工藝技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唐以前使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使用的是母錢翻砂法,就是這兩種鑄造錢幣的方法在各個時代所表現出來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水平也不盡相同的;因此,就需要我們在鑒定錢幣之前去了解它,掌握它。
    第四,要懂得美學、書法、篆刻,並具有一定的修養。我們在談論鑒定真偽時,常常會提到文字的風格、精神、氣息等一些比較難以理解與抽象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具備美學,書法、篆刻等知識,是極其難得要領和體會的。除此之外,還應具有語言學和文字學、文獻學的知識。我們經常遇到的是中國的錢幣,因此,古漢語和古文字學的知識,對鑒定錢錢幣也相當的重要,不能忽視。
    總之,鑒定錢幣,重要的是加強自身修養和錘煉,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鑒定錢幣真偽的竅門,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