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染飯花生長在什麼區域,為什麼叫染飯花
染飯花又叫蜜蒙花、九里香、羊咪咪花等,花、葉、根、莖、皆可入葯,春天開的花特別的香,有一股非常強烈的糯米香味。
一般生長在溫暖濕潤地區,雲貴高原、四川、廣西一帶,懸崖、山野、路邊向陰處。
傣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多用來染糯米飯,染出的糯米飯顏色金黃剔透芳香四溢,所以叫它染飯花。在清明節時習慣染糯米飯祭奠祖先!或在端午節包粽子,表示對情人的懷念!也是傣家兒女表達愛情忠貞不渝的象徵。它還可以泡茶喝,即有美容養顏的效果。
⑵ 清明節掛青是怎麼回事
掛青是清明節活動之一,"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樹青"。一座墳頭清明是否掛青,成了一個家族是否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父慈子孝的標志。一個墳頭上"掛青"越多,說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湘西南等地,用白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稱掛青,俗稱掛紙。也有稱"掛清"的,還有解釋為"掛(宗)親"的。
來歷:
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 清明節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⑶ 染飯花可以泡酒嗎
傣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多用來染糯米飯,染出的糯米飯顏色金黃剔透芳香四溢,所以叫它染飯花。在清明節時習慣染糯米飯祭奠祖先。應該是可以的
⑷ 清明節掛青是什麼源由
清明節掛青是什麼源由?舊時,一般都在清明節到祖墳前掛墳飄(掛青),燒紙放炮。有些還攜帶酒餚,邀同族子弟去先人墓前飲酒「踏青」,講述先人業績。有些合族聚一處做清明會,集體祭祖,共進一餐。建國後,城鄉人民仍有在清明節祭掃祖墳的習俗。機關、學校組織幹部、學生去烈士墓前植樹,敬獻花圈,並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來歷
三月十三(或三月三)是羅甸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此節到來前兩天,家家止山採摘染飯花、紫葉和嫩楓香葉,礁舂茸加熱水。置桶浸泡數小時 ,同時將蘇木、染飯花、紫葉加工煮熟,濾去其渣,使用其水各泡糯米,節日上午,將蒸成黑、黃、紫、紅、白,即成五色糯米飯。有的地方買肉殺雞,有的地方殺狗分肉,備辦豐盛酒 菜祭祖,休息一天,周邊親戚朋友前來作客。宴請客人吃飯,有的止墳山「掛青」,有條件的地方青壯年上山打獵,下河打魚,少年男女打楓香葉毽,家家門窗掛柳葉,從頭上插楓葉,戴柳條,表示緬懷親人,並有驅蟲之效。
據傳該節日來歷有三,其中之一是:從前有位布依青年,給皇帝當衛士,一次出發攻敵,大隊馬已帶干糧前行,皇帝和衛士追趕不上大隊,皇帝餓得不能行走,衛士無計可施,終想出個辦法,把自己臀部肉割燒給皇帝吃。皇帝填飽肚,就對衛士說:「打完仗後,天下太平,我給你授最大獎。」可是仗打完了,天下太平啦,皇帝成天吃喝玩樂,不給戰士上立功的將士遙祝獎,仍叫衛士天天守門。衛士氣憤辭去守門,以一棵樹人抱的空楓香樹為房,獵獸為生。曾在戰場上產功的將士見此後,也紛紛離去,幾乎無人守城。皇帝見事不妙,就派人去找衛士回來授獎。可是怎麼也找不到衛士,最後去找衛士的人在3月13日這天把樹林燒了,方發現衛士被燒死在大楓香樹里。皇帝得知後,非常難過,下命給衛士追補記功並授獎,給他做道場,命3月13日這天為引紀念英雄衛士日,皇帝和境內人民戴柳葉、楓香葉表示紀念,於是3月13日便成為傳統節日。
⑸ 清明為什麼要掛青
清明 (簡介)
舊時,一般都在清明節到祖墳前掛墳飄(掛青),燒紙放炮。有些還攜帶酒餚,邀同族子弟去先人墓前飲酒「踏青」,講述先人業績。有些合族聚一處做清明會,集體祭祖,共進一餐。建國後,城鄉人民仍有在清明節祭掃祖墳的習俗。機關、學校組織幹部、學生去烈士墓前植樹,敬獻花圈,並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來歷
三月十三(或三月三)是羅甸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此節到來前兩天,家家止山採摘染飯花、紫葉和嫩楓香葉,礁舂茸加熱水。置桶浸泡數小時 ,同時將蘇木、染飯花、紫葉加工煮熟,濾去其渣,使用其水各泡糯米,節日上午,將蒸成黑、黃、紫、紅、白,即成五色糯米飯。有的地方買肉殺雞,有的地方殺狗分肉,備辦豐盛酒 菜祭祖,休息一天,周邊親戚朋友前來作客。宴請客人吃飯,有的止墳山「掛青」,有條件的地方青壯年上山打獵,下河打魚,少年男女打楓香葉毽,家家門窗掛柳葉,從頭上插楓葉,戴柳條,表示緬懷親人,並有驅蟲之效。
據傳該節日來歷有三,其中之一是:從前有位布依青年,給皇帝當衛士,一次出發攻敵,大隊馬已帶干糧前行,皇帝和衛士追趕不上大隊,皇帝餓得不能行走,衛士無計可施,終想出個辦法,把自己臀部肉割燒給皇帝吃。皇帝填飽肚,就對衛士說:「打完仗後,天下太平,我給你授最大獎。」可是仗打完了,天下太平啦,皇帝成天吃喝玩樂,不給戰士上立功的將士遙祝獎,仍叫衛士天天守門。衛士氣憤辭去守門,以一棵樹人抱的空楓香樹為房,獵獸為生。曾在戰場上產功的將士見此後,也紛紛離去,幾乎無人守城。皇帝見事不妙,就派人去找衛士回來授獎。可是怎麼也找不到衛士,最後去找衛士的人在3月13日這天把樹林燒了,方發現衛士被燒死在大楓香樹里。皇帝得知後,非常難過,下命給衛士追補記功並授獎,給他做道場,命3月13日這天為引紀念英雄衛士日,皇帝和境內人民戴柳葉、楓香葉表示紀念,於是3月13日便成為傳統節日。
⑹ 七彩米飯怎麼做的竅門
七彩米飯不但色彩鮮艷美麗,而且香味濃郁。顏色一般有紅、黑、紫、白、黃五種,當然,也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染成其他的顏色。
做法:
1、備料:准備糯米,所取糯米碓舂為好,應果實飽滿,果粒完整無缺,曬干簸凈。准備染料。到山上採摘天然的楓香葉、染飯花、紅蘭草、紫蘭草,洗凈曬干。將楓香葉丟到石碓里舂絨,舀出裝盆備用。採摘時需要注意的是,一般選用生長在較通風的黃土坡上不老不嫩的楓香葉,選用花蕊帶點黃色的染飯花,這樣製作出來的花米飯色味效果俱佳。
2、染色:將備好的染飯花、紅蘭草、紫蘭草和搗碎的楓香葉,一樣一樣地煮,熬出汁液,濾去殘渣,把汁水分別倒出裝在4隻盆里。待盆里的水溫度降至50℃左右時,將洗凈的糯米倒入盆中攪動浸泡,5小時後各種鮮艷的色彩已深深地浸透米質,米的顏色就這樣改變了。染飯花汁水浸泡出的糯米顯黃色,楓香葉汁水浸泡出的糯米顯黑色,紅蘭草、紫蘭草汁水浸泡出的糯米顯紅色和紫色。白色是米的本色,只用清水浸泡糯米幾個小時後就可以了。這樣,五色花米飯的顏色就染出來了。在染色過程中,如果楓香葉汁水不夠濃,則染出來的糯米顯灰色;如果下米浸泡的汁水溫度過高,浸泡的時間過長,則容易蒸成稀的花米飯,因此,掌握汁水濃度、溫度和浸泡時間很重要。
3、蒸飯:將染成各色的糯米,用筲箕濾干,便可以分別放入甑子里蒸。放法是,將黑色的糯米沿著甑子平鋪底層,然後再在其上面放上另一顏色的糯米,依次類推直至把五種色彩的糯米放完為止。為保證味道,切不可把不同顏色的糯米一樣一樣的蒸。
4、和勻:把蒸熟的花米飯倒在大簸箕里,用飯瓢、筷子攪拌和勻,這樣就做成了色彩養眼、噴香撲鼻的五色花米飯了。
⑺ 清明節時是用什麼花做的黃色米飯
做黃色米飯的花叫密蒙花。
密蒙花:
密蒙花別稱蒙花、小錦花、黃飯花、疙瘩皮樹花、雞骨頭花、羊耳朵、蒙花樹、米湯花、染飯花、黃花樹,馬錢科醉魚草屬灌木植物,高1-4米,小枝略呈四棱形,灰褐色,葉對生,葉片紙質,葉柄長2-20毫米,花多而密集,花萼鍾狀,花冠紫堇色,後變白色或淡黃白色,喉部桔黃色,花期3-4月,果期5-8月。
黃米飯的做法:
黃米飯的製作程序大體是:先將採摘(買)回來的「黃米飯花」放在鍋里煮,一般情況下,一把花(拇指粗細的一把)煮水泡五斤左右的糯米,最好是前一天晚上將糯米泡上,第二天來蒸,這樣糯米充分被浸泡,顏色比較純正,呈金黃色。如果所在地很難買到「黃米飯花」,可以將煮水過的「黃米飯花」曬干,下次再用,保存得好,可以來年再用。但是也只能重復一次使用。
用黃米飯花泡糯米蒸出來的糯米飯,不添加任何佐料就有很濃的一股清香味。當然,純「黃米飯」也還不是最佳的口感米飯,如果要使黃米飯更香更有特色,可在蒸飯時加入臘肉丁,香腸,青豌豆米,或者用雞蛋炒「蛋炒飯」都可。
⑻ 清明節掛青的歷史來源,為什麼要有這種活動有什麼寓意
清明 (簡介)
舊時,一般都在清明節到祖墳前掛墳飄(掛青),燒紙放炮。有些還攜帶酒餚,邀同族子弟去先人墓前飲酒「踏青」,講述先人業績。有些合族聚一處做清明會,集體祭祖,共進一餐。建國後,城鄉人民仍有在清明節祭掃祖墳的習俗。機關、學校組織幹部、學生去烈士墓前植樹,敬獻花圈,並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三月十三(或三月三)是羅甸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此節到來前兩天,家家止山採摘染飯花、紫葉和嫩楓香葉,礁舂茸加熱水。置桶浸泡數小時 ,同時將蘇木、染飯花、紫葉加工煮熟,濾去其渣,使用其水各泡糯米,節日上午,將蒸成黑、黃、紫、紅、白,即成五色糯米飯。有的地方買肉殺雞,有的地方殺狗分肉,備辦豐盛酒 菜祭祖,休息一天,周邊親戚朋友前來作客。宴請客人吃飯,有的止墳山「掛青」,有條件的地方青壯年上山打獵,下河打魚,少年男女打楓香葉毽,家家門窗掛柳葉,從頭上插楓葉,戴柳條,表示緬懷親人,並有驅蟲之效。
據傳該節日來歷有三,其中之一是:從前有位布依青年,給皇帝當衛士,一次出發攻敵,大隊馬已帶干糧前行,皇帝和衛士追趕不上大隊,皇帝餓得不能行走,衛士無計可施,終想出個辦法,把自己臀部肉割燒給皇帝吃。皇帝填飽肚,就對衛士說:「打完仗後,天下太平,我給你授最大獎。」可是仗打完了,天下太平啦,皇帝成天吃喝玩樂,不給戰士上立功的將士遙祝獎,仍叫衛士天天守門。衛士氣憤辭去守門,以一棵樹人抱的空楓香樹為房,獵獸為生。曾在戰場上產功的將士見此後,也紛紛離去,幾乎無人守城。皇帝見事不妙,就派人去找衛士回來授獎。可是怎麼也找不到衛士,最後去找衛士的人在3月13日這天把樹林燒了,方發現衛士被燒死在大楓香樹里。皇帝得知後,非常難過,下命給衛士追補記功並授獎,給他做道場,命3月13日這天為引紀念英雄衛士日,皇帝和境內人民戴柳葉、楓香葉表示紀念,於是3月13日便成為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