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資訊 » 怎樣鑒別古董真假

怎樣鑒別古董真假

發布時間: 2023-01-22 16:11:35

❶ 怎麼樣鑒定古董

怎樣鑒定古董,比如陶瓷類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窯口出品的陶瓷製品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色,例如所採用的原料、火候、造型、紋飾、手法等。這些都可以從一些專業書上找到詳細的說明。即使用現代技術高仿的贗品,只要仔細觀察比對,還是會發現贗品是無法做到完全一致的模仿。
常見的鑒定真偽方法有:看刀法是否流暢自然;釉面無耀眼浮光;用獸皮去擦可見極細小的細紋;真正出土的古董陶瓷上的土銹是滲入到瓷器里的,而仿製品的土銹經過反復擦拭是可以去除的;聽音,瓷器因年代、原料、窯口不同,敲擊發出的聲音也不盡相同。要注意的是,有時候造假者為了做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會採取「拼接」的手法,就是一件瓷器由真假兩部分拼接而成,通常這發生在一些殘缺的真品上。
瓷器中,元青花、琺琅彩瓷尤為珍貴,然存世的真品鳳毛麟角,可以說,現在市面上流傳的十件中有九件是贗品或殘缺品。有意收藏此類古董的愛好者要尤為當心。
玉石類
國人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於待遇可以庇佑、安神、避邪等益處的說法,這幾年古玉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一般古玉有傳世玉和出土玉,傳世玉即此玉經幾代人的收藏、把玩,一般都保持了原色,這些玉都有一定的歷史可循,我們可以以此根據從玉的種類、包漿、出處、工藝等方面一一印證。另一種是出土玉,這些玉因為某些原因在近年出土並流入市場,因為它們長期埋於地下,通常會因為地下水、土質環境等影響而產生沁色,沁色分血沁、銅沁、土沁、水銀沁等。如果真是多年埋藏後出土的古玉,仔細聞,多少會有一些土腥味,而經化學葯水浸泡過的則有一股刺鼻味。也有特別殘忍的造假者會把玉燒熱,直接戳進牲口體內,形成血沁,這種情況下就要從玉的表面火燒裂紋、紅絲紋理等方面去辨別。另外,玉的包漿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鑒別要點。古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包漿非常自然漂亮,而人工作出來的包漿難免會有些鬆散,很難做到完全天然渾成,仔細看,總會有種違和的感覺。
書畫類
鑒定書畫類藏品,要從紙、墨/色彩、畫風、筆觸的流暢性等方面去觀察識別。首先,你要對作者的各個時期的風格、功力有相當的了解,最好多看看一些他收藏在博物館等地被確認為真品的作品,了解他的習慣,甚至是他所用的印鑒也要仔細觀察。有時候,模仿者可能對作者的書畫風格臨摹的相當到位,但是在用章時,因為印泥的緣故而留下破綻。紙是很容易被造假的一個環節,例如泛黃、破損、折皺等歷史痕跡是常見的作舊手法。

❷ 怎麼看古董的真假

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收藏文化節目不斷繁榮發展,很多普通人也開始接觸到古玩行業,我們已經普及了古玩收藏一定要知道的三件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入行第一難,那就是如何辨別真假古玩,下面我們就總結一下古玩真假辨別的方式和技巧。
古玩市場一直有「水太深不要輕易涉足」的說法,一方面指的是市面上魚目混雜,仿品眾多,一方面指古玩是一個靠眼力吃飯的行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古玩是一個江湖,古玩鑒定更是一個大江湖,曾經有一段時間古玩是少數人的游戲,藝術品市場低迷,後來經濟發展,古玩市場開始繁榮,從事古玩行業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為了利益去造假、賣假,導致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市場混亂,這時候,古玩鑒定專家就應運而生,這本應該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古玩鑒定專家無法抵制金錢的誘惑,便只認錢、不辨假。這時候我們便要靠自己的眼力和知識去學著如何辨假。

一、假貨一般成批量生產,比方說玻璃球歐米茄懷表、九轉乾坤樹脂疙瘩、清代仿製的的鏤空牌子等等,這些本就很稀少的東西,市場上有很多,這種一般都是假貨,當然也不是百分百的都是假貨,比如說清代民窯出的青花盤子,這類民窯出土的盤子碟子碗因為存世量多,價值不高,也不至於批量生產。

玻璃球歐米茄懷表(仿品)
二、看起來很臟的古玩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假的,把古玩表面弄臟,讓人無法辨別朝代和真假,但是攤主會告訴你這是某某朝代的,這時只要微笑離開即可。更有甚者一些古玩有很大的邏輯錯誤,只要用些心就可辨別,比如說,漢代玉凳,漢代並沒有凳子的說法出現。
三、前兩種只是介紹一些很簡單的辨別方式,第三種便是稍微有些難度的辨別方式了——科學檢測,文物鑒定所涉及的科學檢測和鑒定方法大致可以分為有損測試和無損測試兩大類:有損測試主要包括熱釋光測年法和反應堆中子活化分析法;無損測試主要包括能量色散X熒光能譜(EDXRF)、質子激發X熒光能譜(PIXE)、同步輻射X熒光能譜(SRXRF)等方法,此類方法一般是利用光對古陶瓷胎、釉中含有的化學元素的種類和數量進行分析測試,直接將待測陶瓷器放入控測室內即可。
這里我們只是簡單的對一些古玩進行辨別,剛入古玩這一行,可以找有經驗的朋友幫忙講解學習,多學習多觀看,即使是專家,也不能全部一下子看出古玩的真假,還需要一些專業的設備進行輔助。剛入行的古玩收藏者一定要多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少吃葯,多撿漏

❸ 古董古玩鑒定基本方法有哪些

現代人比較熱衷於收藏古董古玩,那麼大家知道古董古玩鑒定基本方法有哪些嗎?接下來這篇指南將告訴你答案。

對比法,這是自古以來最常見的鑒定方法,通過對比已知的真品,來判斷文物的真偽,一般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才能得出其中的奧秘。

觀察包漿,古董古玩由於年代久遠,在表面已經形成了一層包漿,這是歷史的見證,不易於偽造。

科學鑒定,利用專業的科學儀器來鑒別古董古玩,可以比較准確的判斷出文物的真偽。

綜合考察,通過觀察古董古玩的外形外觀和設計特點,結合史書資料來鑒別古董古玩的真假。

❹ 手機上怎麼鑒別古董的真假 古董鑒定方法

1、鑒別古董真假的方法主要有傳統古董鑒定以及中大科鑒科學檢測方法兩種方式相結合,讓古董鑒定更加准確,突出其完整性,維護古董鑒定市場秩序,讓文物價值能夠得到真正的體現。

2、古董鑒定方法:

3、皮殼包漿行家鑒別古董時,經常稱古董是否有包漿皮殼。如果有,便初步確認為老的舊的,如果沒有便認為是仿的假的。

4、查看古董的皮殼包漿,是鑒別古董真偽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多人並不清楚,實際上皮殼包漿是形容古董表面的氧化老化現象。各類古董鑒定都存在著一個從新到舊的演變過程,例如:瓷器在燒制完成後,其瓷釉表面會產生強烈的釉光感,我們通常稱為賊光。從其光感效果上,便能夠初步認為是新品。但是瓷器經過百年的經歷,受空氣中的氧化輻射,以及人為的擦洗;把玩和移動;房間中的煙塵;及其它污染的長期沉降等。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都會使瓷器的釉光逐漸變舊失亮,這些表現特徵被稱為包漿。

❺ 怎樣鑒別古董

鑒別古董的真偽最本質原則的就是特徵比較。 古董分類繁多,但每一類古董如瓷器,青銅器因年代,材質,製作工藝,保存狀態等等的不同,存在各種特徵。如銅器鑄造留下的模具痕跡,年代留下的各種銅銹,瓷器的彩繪顏料,胎土,釉面特徵等等。。這些自然形成的特徵,許多都是都是不同時代器物所特有的。 換句話說,他們就像鈔票上的防偽標志,是屬於人為無法仿製或者是仿製成本高昂的。鑒別古董真偽就是利用這些特徵做比對。 一件古董的真偽首先就是確定這件古董的名稱和歸類,然後按照相應的標志去對比,比對它上面是否存在這些特徵,這些特徵性狀是否和真品的性狀相符。這就是判斷古董真偽的方法。 由於古董分門別類非常繁多,因此一個人每類古董的鑒別特徵都掌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一輩子努力學習積累最多隻能精通幾個門類。所以一個專家什麼都能鑒別這往往就是不可靠的 瓷器鑒別不是嘴一說就行的 明清時期,隨著景德鎮官窯的建立和發展,瓷器上的款識趨於系統化、規范化。民窯瓷器的款識則多種多樣,紛繁復雜。以下按朝代分而述之。 明代 洪武:洪武一朝,未發現任何帶年款的官窯器。民窯也極少見,僅見有青花書寫「福」、「壽」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縣發現「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紀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識刻劃在罐腹,系罕見的具有明確洪武年款的器物。 建文:未發現署年款的瓷器。 永樂:明清兩代,在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作為款識,始於永樂。款式僅見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一種,未見有楷書款。上海博物館收藏一方明永樂時翰林學士沈度的端視,硯底刻「永樂乙未秋翰林沈度識」十字篆文,經仔細比較,與瓷器上永樂款識字體相似。因此,永樂官款可能由當時的翰林學士沈度書寫後,再交工匠臨摹寫在瓷器上。永樂官器署款者不多,僅見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紅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寫帝王年號款的只見於壓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對永樂青花蓋瓶,器身書「內府」二字,顯系宮內用器。單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兩種體式。民窯青花器上有書寫「福」、「祿」、「壽」等字的。 宜德:宣德時期,帝王年號款激增,大多數為楷書,也有與永樂一脈相承的篆書款。款式僅見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兩種。大多數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書,「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見。刻款有楷有篆,以楷為主。未見有印款。款識外常圍有單線圈、雙線圈、長方框及長方框外加雙圈等,也有無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較隨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里心、器蓋等處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款識還見有「大德吉祥場」、「敬權」等,民窯青花中見有「福」、「壽」等字款。 正統、景泰、天順:正統、景泰二朝未見任何帶年款的官窯器。正統一朝,迄今僅見民窯器楷書「正統元年」和「正統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見。天順朝僅見四件:一件印「天順年造」款卵釉雲鳳紋瓷盤,為官窯器,現收藏於英國達維護特基金會。另兩件書「天順七年大同馬氏造」;一件書「天順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爐。 成化:以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為主,款識外,有的加雙圈,有的加雙方框,也有無圈框的。官窯罐類,還有在底足寫「天」字款的。民窯款識有寫「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 弘治:以青花楷書「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兩行款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為刻款。尚有以紅彩寫「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窯器。民窯器有寫干支年款的,如「壬子年制」(弘治五年,1492年)。也有寫「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吉語款的。 正德: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書寫款,也有刻劃款。除了用漢文外,此時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民窯器常見「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還有「長命富貴」、「天下太平」等吉語款。 嘉靖: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書寫「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兩行楷款,並帶有雙圈;器口邊書寫六字橫款者少見,但大盤、大缸等的口沿處也見有。款式有青花、紅彩、刻字塗金等數種,均為楷書,未見篆書。款字的排列形式,有兩行直款、單行橫款,也有環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窯器中有寫「嘉靖製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現堂名款,如「滋樹堂」、「東書堂」等。人名款激增,如「陳守貴造」、「鄧奎自造」等等。吉語款也增多,如「富貴佳器」、「福壽康寧」、「國泰民安」等等。另有寫「金〓大蘸壇用」款的器物,系當時的道教用器。 隆慶:所見官窯年款都寫「大明隆慶年造」六字兩行楷款,「隆慶年造」四字兩行款少見。款外常圍以雙圈或方框。隆慶款識有青花和紅彩兩種,紅彩款多用於彩器上。 萬曆:官款以「大明萬曆年制」六字兩行楷款為主,四字兩行款少見。有的款外帶雙圈,也有不帶圈的,或六字款呈環形。有青花和刻劃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語款增多,如「徐〓慶堂」、「純思堂」、「程廷梓造」、「萬福攸同」等等。 天啟:官款以「大明天啟年制」六字兩行楷款為主,也有書「天啟年制」的。民窯中書紀年款的見有「天啟元年」、「天啟八年」、「天啟三年唐氏制」以及「大明天啟米石隱制」等等。 堂名款、吉語款有「竹石居」、「白玉堂」、「同樂佳器」、「仁波佳器」等等,還常見圖案款,如兔子、靈芝、方勝等等。 崇禎:崇禎時期署官款的器物少見,有「大明崇禎年制」及「崇禎丁丑」(崇禎十年,1637年)等。民窯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語款,如「翔鳳堂」、「甲戊春孟趙府造用」、「富貴佳器」等等。 清代 順治:順治官款少見,有「大清順治年制」六字兩行楷款,款外有雙圈。署「順治年制」四字的,一般無圈框,均為青花款識。民密器署干支紀年款多見,如「順治丁〓年」(1657年)「庚子年制」(1660年)等,堂名款、吉語款減少,見有「繼善堂」、「百花齋」、「西疇書院」「玉堂佳器」等等。 康熙:官窯瓷器的紀年款主要有兩類:一是「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一是「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寫於琺琅器上。官窯器中也有寫干支紀年款的,如「康熙辛亥(1671年)中和堂制,」中和堂曾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中的居住之所,因此,署「中和堂制」款的器物是宮內御用之器。康熙朝瓷器款識種類繁多。按書體分有:楷書、篆書、行書,官款絕大部分是楷書,少有篆書款。按顏色分有:青花、釉里紅、金彩、紅彩、紫褐色款以及紫、黑、黃、藍等料款。按款外線框分有:雙圈、單圈、元圈、雙邊正方框等。按排列形式分有:六字兩行、三行款,四字兩行及四字環形款等。民窯一般無年款,但其它種類款很盛行。 雍正:官窯年款較多見的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雙圈或方框。琺琅彩器款識有「雍正年制」與「雍正御制」四字,一般為兩行豎寫並圍有方框的楷書款。在茶葉末、爐均及仿鈞器上,則見「雍正年制」四字篆書刻款。「雍正年制」四字古錢形款,則主要見於花盆一類器物底足。雍正朝的堂名款不及康熙時期多,著名的有「朗吟閣制」楷書款,為雍正未登極之前燒制的,朗吟閣是當時雍正的讀書處。堂名款還有「養和堂」、「希范堂」、「致和堂」等;人名款則見有「江鳴〓制」、「馮宅」、「松年」等;吉語款少見;圖案款有一定數量,如靈芝、鼎、花押等等。 乾隆:乾隆朝的官窯年款,有楷、篆兩種書體,但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為主。多數不加圈框。以青花款為多,還有金彩、紅彩、藍料彩與刻款等。堂名款之多,較康熙朝有過之而無不及。人名款中,以「唐英」、「瑤華道人」等有名,唐英為督窯官,瑤華道人為乾隆的王子。 嘉慶:官款以篆書為主,少有楷書,大多為「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款。民窯款識篆、楷均有,六字或四字,但字體草率。出現圖章式的篆書款。 道光:官款與嘉慶時體式大致相同,大多為「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款。以青花和紅彩寫款。 咸豐:咸豐朝又興起以楷書署款的風氣,官窯大多署「大清咸豐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楷款。篆書款減少。除青花款外,還有紅彩款與刻款。民窯器中十分盛行圖章式篆書款,並影響後世。 同治:官款以楷書為主,大多為「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兩行和「同治年制」四字兩行楷款。以青花、紅彩或金彩書寫。民窯器大多用紅彩圖章式篆書款。 光緒:官窯款識楷、篆並用,以楷款為多,署「大清光緒年制」六字二行或三行款,也有四字兩行款,多數不飾圈框。有青花、金彩、紅彩及刻款等體式,大體同於前朝。民窯款識較草率。 宣統:官窯款誤解有青花、紅彩與墨彩款等,署「大清宣統年制」六字兩行楷款為多,一般無圈框。民窯款識與前朝類同。一般來說主要是多看書,看書一定要記住,要多看實物,有條件多看真品和仿品的區別,把書中知識結合起來。看東西的時候少說話,多聽前輩的指點,還要看自己的悟性。 瓷器玩家大抵會有同感,古瓷上某些現象,有時心裡明白,嘴上卻難以表達,故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這「意會」,實際上講的是「悟性」。 悟性在鑒識上無處不在處處在,所以,有人覺得識瓷難,有人覺得不難。比如面對一真一假兩件器物,入門三個月的人只憑一、二個基本要點便判定了真假,學三年的人,雖然可以講出三條、五條理由,則不見得真正能抓住要領,這就見出了悟性高下。筆者不是拿「悟性」唬人,之所以如是說,是因為許多人的眼力和心力本是來夠用的,只因在許多時候失去了平常心,便迷失了悟性。 因此,在古陶瓷鑒定上,「悟性」未必一定就同智商、同懂得相關歷史知識成正比,有時還可能成反比。例如有位高學歷的事業有成者,以較高的價位,擁有了一件外底署「永樂年制」篆款的青花龍紋盤,說是國寶級文物。其知識面極廣,從我國首見的三國時期於腹部處刻紀年款的越窯青釉虎子,到元代署「後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青花款的釉里紅樓閣式瓷倉;從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建御窯廠時官窯瓷上不落款,至永樂朝偶爾在圓器的器內署上四字年號款,以及終永樂一朝沒有出現一件帶底款官窯器的年款情況和歷史,無所不詳,無所不曉。惟有一點欠思索,倘若外底部帶款的此件永樂盤系真的,當時這位寫款人,會就此犯下對聖上不恭之死罪他根本沒想到。官窯瓷器上冠以帝王年號的做法始自永樂朝,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明成祖朱棣只是在自己所用的一些碗、杯、盤的內底內壁處,留下了帝王尊號。這些署款器,盡管燒造數量極為有限,因前無古人,已堪為壯舉。朱棣沒敢把自己的年號倒扣於外底,是基於傳統思維和皇帝的尊嚴。試想,至高無上的帝號豈能隨處張揚!又系張揚於器皿底部,將給文武百官及天下黎民作如何感想!所以,永樂款採用了深奧又不易懂的篆書、且字體顯得十分模糊,這系受時代發展的限制所致。因此,瓷器的早期落款形式,便帶有了時代印痕。而此件於外底大大咧咧署上了永樂年號的青花龍紋盤,由於超越了歷史進程,無疑為假冒品。 在中國陶瓷史上,把年號書於器物外底部的第一位帝王是明宣宗。宣德的年款,不但字體以堂堂正正的晉唐小楷居多,還多數帶上國號(大明),且書寫部位遍器身:從器內底到外底,從內腰部到內口邊、外口邊,乃至頸部、肩部、外腹部、折沿下、柄或流上及蓋內等,均屬落款處。帶款的官器數量之多,以及如此無定規的落款本身,充分顯示宣德帝對署年號款有濃烈的興趣,同時,亦反映出其不知往哪兒落的無奈。然而,憑借朱瞻基不落俗套愛玩蟋蟀及喜歡揮杖擊丸的個性,最終把神聖的帝號一舉定格於器物的外底部,開創了標准年號款的先河。此河一開,使宮廷瓷器的整體藝術趨向完美,亦讓官窯瓷器愈添皇家氣派。此後,帝王年號款定位於外底部的格式,不惟為明清兩代官窯器物在署款上的主要模式,還成了官窯器物的重要標志。 如今,瓷器上司空見慣了的底部年號款,已天經地義得不會讓人回頭去思考古人在五百七十年前的想法。諸如永樂瓷,為什麼要把款識寫在花心裡,寫在獅球內;為何四字篆款的字跡,幾乎都顯得模糊、若隱若現;為什麼器物帶款的數量十分稀少,又都局限於一些明顯為御用品的杯、碗、盤內。這些同後世宣德朝有極大反差的寫款情景,究竟意味著什麼?而能在心底讓時空倒轉,並透過歷史長河中一些有意味的跡象,例如洪武朝官窯的無款、至宣德時官窯瓷的款多,感悟明皇朝最初幾位皇帝在署款上的心態,這一靈感,即為悟性。 與此相反,日常鑒定中,時有發生的所謂犯低級性錯誤與常識性錯誤的「吃葯」、「走眼」,則為缺乏悟性的表現。換句話說,人們的很多失敗,其實都不是發生在未知的世界裡,而是跌倒在常識里。因為越是淺顯的道理,就越容易被忽視、被忘記。若能將歷史常識、書本知識、鑒定技能,應用得靈活,並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善於總結與比較,悟性也就常在了。因而,古瓷鑒定說難不難,說不難似乎又非常的難。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元代祭藍釉淺刻白龍紋梅瓶,在入藏之前,當文物商店專職人員錯定成雍正瓷之後,出人意外地讓上海一位名叫沈勝利的鑒玉專家從龍紋上認出廬山真面目,堪為難與不難的典型一例。 精品收藏與「撿漏」 收藏是一項高雅的文化話動,毋庸諱言,它又屬藝術品上的一種投資行為。翻翻各家拍賣圖錄可發現,許多拍品讓人眼熟。這些古瓷,不是異地間的拍來拍去,便是數年或數十年投資的索回。由此說明「古董不傳三代」,不僅僅因為世事難料、人生苦短,不僅僅因為個人的志向,不時要越遷、不時會有新的定位,還因為收藏者對生活的追求或者是繼承人對古瓷認知的程度,都可能出現不可預見的逆轉。所以,即便一些珍品今天被收藏者秘藏,很難確保若干年以後不被用來換成鈔票,甚至被其後代當作普通品賤賣出去。於是,在以往的十、二十年裡,許多收藏愛好者至江浙一帶的中小城市淘古董或在北京、上海、南京等一些大城市的古玩市場撿漏,每每會有值得炫耀的收獲。近年來,一些行家常常光顧歐洲一些古玩店,並不時買回以前被搜颳去的中國古董,還有的則通過瀏覽海外的拍賣網站,從網上「撿漏」頗多成果,他們循著的亦正是這條思路。因而,收藏活動永遠會撲朔迷離,永遠有演繹不完的故事。 仇炎之於上世紀50年代初,以1000元價格從香港同行手中購得成化鬥彩雞缸杯一事,時至今日仍被收藏界視為「撿漏」的範例。筆者從中看到的卻屬另一面:收藏不分先後,關鍵看藏品的品質,以及收藏者的綜合實力。1980年,該雞缸杯在蘇富比拍賣行的易主價為480萬港幣。1999年時,同樣在蘇富比,此杯成交價已高達2917萬港幣。仇炎之慧眼識寶,不愧為贏家。可第三位得主,扣除投資的本金,19年增值2437萬港元,當屬大贏家。扼腕的是第一位賣主,他的所作所為似乎在印證古董業上一句俗話:「賣者不發財,藏者可發財」,並讓人們由此懂得,精品的收藏,比起即時的買進賣出,甚至比起驚心動魄的「撿漏」,更具爆發力。 當然,筆者還有一層意思。得以流傳下來的古代器物,乃是先民與上蒼對今人的饋贈,有緣者當竭力呵護與珍藏。如果非要變現的話,擁有者至少該讀懂這些可遇不可求之物的身世、來歷,最好還能搞懂其歷史上的地位同現在應有的價位。這些,對圈外人士來說,同樣也是極為重要的。

❻ 怎樣快速辨別古董真假

漢代滿工瓶,出土應該是一對。 至於說怎樣鑒別古董真假,這個話題就廣泛了,清朝以前,人們把珍貴的古物稱為「骨董」,取肉腐而骨存之意,意思是存之精華。後來演化為古董,古玩。 要鑒別古玩真假,首先要有這方面的愛好,你愛好收藏了,就會用心去了解琢磨,要認真學習有關理論知識,歷史知識。還的多經多見,必須要接觸真東西,真的東西見多了就有感覺了。 2. 古玩市場真東西少,有價值值得收藏的更少,一般都是仿品。你如果要想買真東西千萬不要有撿漏的心理,那些開店的老闆都見多識廣,很難有賣漏的時候,咱買東西的心態是東西要老的,自己喜歡,價錢合理,不太高出市場行買自己喜歡且能慢慢升值的東西就滿意了。你要是有一定的鑒別能力就,去到店裡大概看看,店裡有百分之四五十的老貨,就能和老闆誠懇的交流,一般做的年久的老闆都有些壓箱底的老貨,好貨,出價合理也能淘到不錯的東西。前提是你得有一定的鑒別能力。 3. 還有就是去鄉下淘寶,在偏遠農村的老物件還是有的,買些小時候見過的,現在很少見的老物件,只要完整,品相好,有欣賞價值、有觀賞美感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收藏品。比如小時候家家都有的主席瓷像,語錄掛鏡,老木首飾盒,硬木穿衣鏡,木筆筒,各類老錢幣,紙幣,花錢等一般很少有假。這樣鄉下跑的多了,東西見多了,就能知道哪些價值高,哪些沒價值,很多做古玩的老闆都有這樣的經歷。這里特別提醒一下,就是在鄉下也有些不良商販為了牟利把一些贗品放在老鄉家裡,俗稱叫埋地雷。所以說你在鄉下發現某些高檔的東西,也不保險,要仔細看,注意踩雷。 4. 總之這個古玩鑒別涉及面太廣了,包括瓷器、玉器、銅器、木器、金銀器、竹木牙雕,書法字畫,錢幣,文房用品,佛像香爐等等。中華五千年文化囊括太多,每一種都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都有其發展歷史,如是自己愛好就搞一項專項收藏也許能有所收獲。涉及太多了最終也就是個古董販子吧😄。 5. 最後就是告訴大家如果喜歡古玩,且有錢收藏,要想真正入門,必須要交學費,我指的不是什麼專門培訓,是的入手買東西,在不斷買東西的過程中,有假有真慢慢實踐,才能真正懂的鑒別古玩。沒有一個光學理論不去買東西,不花冤枉錢,不走眼的鑒定專家。 現附圖是朋友讓外地人騙了三百元買的完全的假貨,是大街上經常騙人的那種貨,謹防上當,千萬不要盲目買古董

❼ 如何鑒定古董的真假

1、分類法:運用類型學的分類排比法,找出各種陶瓷之間的異同點,加以分類分型,摸索出器物演變的規律,達到認識和掌握的目的。

2、比較法:利用已知的標准器(例如窯址標本,紀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帶有年款的陶瓷器),與彼此有某種聯系的鑒定對象加以對照,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比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變知之,得出合乎事實的判斷。

3、甄別法: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調查、考證和科學檢驗等不同方法,通過邏輯思維和概括,對鑒定對象作出正確的甄別。

(7)怎樣鑒別古董真假擴展閱讀:

鑒定的核心:

價值的內容是文物鑒定的核心,主要包含四個方面,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前三者是無形的,不具有直接表現性,經濟價值則相反,它是前三者的集中體現,但有時可能並不統一。文物鑒定有公立鑒定和民間鑒定兩大類。公立鑒定指國家文物行政部門主管的組織機構的鑒定行為。

如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地方省級鑒定站、經批准設立的帶有事業單位性質的文物商店、公立的博物館等公益機構的鑒定。民間鑒定指除此之外的各類鑒定行為。文物鑒定的爭議可能發生在公與公、公與民、民與民任意兩者之間,並基本集中在對真偽的鑒定上,一少部分集中在對價格高低的鑒定上。

對同一文物存在不同的鑒定結論的主要原因有:由於文物本身的特殊性,無法制定一套統一、具體的定量標准;某些聲稱文物鑒定的行為不是鑒定,而是個人的認定或鑒別;鑒定者在鑒定時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對文物鑒定不準確或錯誤;拍賣活動中不保真,拍者不具備鑒定能力;鑒定主體雜亂,民間鑒定機構多,鑒定能力不一;民間鑒定的需求越來越大,也增大了爭議發生的概率。

❽ 怎麼判斷古董的真假

(1) 看造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准、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陶瓷產品

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鑒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先要對歷代器物造型有一個基本概

念,掌握器形發展的總趨勢,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

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顯出雍容華貴的氣質;宋代器物修

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風格,器物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

代又一反元代特點,器物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

。了解了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物的口、腹、

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細觀察,總結規律。以碗、盤一類器足的主體。可見器

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視,往往成為我們斷代的參考依據。因此,只要我們頭腦里有了准確

的器形概念,善於體會各時代器形不同風貌,對那些貌似的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

好像手裡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確的分寸,不致出現「失之千里」的現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

唐代產品。

(2) 看胎釉: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

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鑒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無論

任何時代器物,在底足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大多可以看出胎質特色。觀察釉質則一

般要注意釉色、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特徵。例如,福建建陽宋代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瓷

器,因胎料含鐵成分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質堅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

器,有的器型、釉色雖與建窯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等色,胎

質粗松,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把窯口區分開來。即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品種,只要我們仔細

觀察,也會發現胎釉有不同之處,例如,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

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語。

(3) 看工藝:器物成型工藝不同,裝燒方法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

留下不同的特徵,成為我們鑒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宋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

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汝窯瓷器採用支釘支燒工藝,燒成的器物通體

滿釉,器底只留下極小的芝麻狀支釘痕跡,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4) 看紋飾:陶瓷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

的審美觀,每一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點。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布局繁密,

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而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則趨於疏朗。再如,中國

瓷器上裝飾常用的龍紋,各個時代各有變化,不盡相同。有的叱吒風雲,有的細軟疲沓;有

的威武雄壯,有的老態龍鍾,這些,都成為我們鑒定時的參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

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

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

多採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

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徵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

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

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 看款識: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

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鑒定陶瓷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

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

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後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

偽也是相當重要的。

其實真要是鑒定一件古董,可以去助於專家的。我鑒定古董都是去博寶網在線鑒定的,那裡專家的水平很值得信賴。
古董交易,建議去博寶網商城和在線拍賣看看,那裡是一個很好的古董交易平台。